三叉神經痛這個病,古人早有認識,比如我曾經寫過的明代名醫繆希雍有位朋友,叫王肯堂,這位王肯堂在他的醫書《證治準繩》曾描述過此病:“發之處則上連頭,下至喉內及牙跟,皆如針刺火灼,不可手觸,乃至口不得開,言語飲食并廢,自覺火光如閃電,尋常涎唾,稠粘如絲不斷。”
這種病,現代醫學研究不夠,至今沒有找到明確的發病原因,治療上也缺乏有效手段。這個病以前中醫一般都用疏風散邪,解毒通絡等思路治療,但是效果也一般,我對此也沒有什么好的手段,看著患者痛苦,心中無奈。
但是,《黃帝內經》里面說:“云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意思是,那些說這個病治療不了的醫生,其實只是沒有掌握好的思路而已。言下之意,在我們老祖宗的眼里,沒有什么病是治療不了的。這口氣雖然很大,但是這話也在理,充分說明了我們老祖宗對醫學的期望——大家努力吧,遲早所有的病都有解決方案的。
可是,這個三叉神經痛呢?有什么好的思路呢?這個思路在哪里呢?
后來,我偶然翻到李可老中醫的書,這位老中醫不比尋常,一般老中醫,自己有什么好的驗方和思路,都留著給自己的家人,可是如果自己的家人沒有學醫的,就壞了,這些經驗就消失了,非常可惜。可是這位李可老先生不一樣,他有什么心得,全都寫下來,出版成書了,在書里,他還苦口婆心地呼吁有關領域高層領導,能夠組織人力開發他的這些方子,讓更多人受益。從寫書的言語之間,可見李可老先生的仁心。
我那個時候偶爾翻著他的書,突然看到他論述三叉神經痛,與眾人不同,他認為此病是腎陰不足,導致的龍雷之火上奔。
這是什么意思呢?原來,中醫認為腎臟有腎陰與腎陽兩部分,兩者平時是平衡相處的,所以雖然腎為水臟,但是有腎陽的溫煦,卻不會寒冷。可是,如果一個人腎陰不足了,就好比水池里面的水不足了,那么水池里面的龍,也就是那個腎陽,就會無所依托,于是就飛升而上。這叫龍雷之火上奔。
我再舉個例子,平時我們有一百份的腎陰,也有一百份的腎陽,兩者平衡相處,相依為命。可是,如果這個腎陰被消耗很多,只剩下三十份了,而腎陽沒有變化,那么,腎陽就會顯得多,多了七十份,這個大家理解吧,那么這七十份無所依托了,就會怎么辦呢?因為腎陽屬陽,也叫命門之火,所以它會向上走,這就叫龍雷之火上奔。
這種龍雷之火上奔了,就會導致咽喉、眼睛、牙齒等問題,而這個三叉神經痛也大多是這么導致的。
李可老先生的思路果然與眾不同,他說這種情況,應該滋補腎陰,用的就是傅青主的引火湯。
關于傅青主和陳士鐸的故事,在我寫的《古代的中醫——七大名醫傳奇》這本書里,已經寫過了,這個引火湯在兩人的書里都出現過,因為后世認為陳士鐸是傅青主的學生,因此這個方子也被稱為傅山引火湯。
這個方子的藥物組成是熟地90克,巴戟天30克,茯苓15克,麥冬30克,北五味6克,實際上,我們現在用的熟地還是原來的三兩,其他的藥物用的量沒有那么多了。(具體用量大家可以檢索李可老先生的文章,同時請在附近醫生指導下使用)那么這個方子確實對此癥有效嗎?
剛看完李可老先生的論述,我覺得非常在理,正好有位朋友,他的老母親三叉神經痛犯了,非常的痛苦,向我詢問,我反復診斷,覺得這位老人確實腎陰不足,因為舌頭非常的紅,沒有舌苔,這是典型的陰虛指征,我是研究中醫診斷的,這種舌像基本可以作為中醫的金指標了,于是,我就向他推薦了傅山引火湯。
這個方子因為主要的成份就是熟地,其他的一般用得不多,所以味道不錯,基本是甜甜的。當時我心里雖然知道這位老人需要滋陰,但是真的滋陰了,難道這個三叉神經痛就可以好了嗎?要知道這可是個大家都沒什么辦法的病啊。
結果,三天以后,我忍不住打電話詢問,他告訴我,他母親的三叉神經痛已經消失了。當時我心里非常高興,原來此病真的與李可老先生所敘述的一樣!
據李可老先生講:“縱觀歷年病例,約在百人之數,悉屬腎陰下虧,龍雷之火上燔,無一例外。”看來李老認為這種情況的比例是非常高的,雖然中醫講辨證論治,但是同一癥候的比例出現高了,也很說明問題。
同時,李可老中醫還列舉了判斷這種病癥的依據:“龍雷之火為臟腑內生虛火,與六淫外邪實火大不相同,有以下5點,可資鑒別:
1.雙膝獨冷,上下溫度如常,獨膝蓋部其冷如冰;
2.來勢暈急跋扈,如迅雷閃電,頃刻生變,外感多漸變,火不歸原多突變;
3.隨陰陽盛衰之年節律、日節律演變,天人相應現象最著,如冬至陽生則病,春令陽升轉重,夏至陰生漸緩,日出病作,日中病甚,日落病緩,入夜自愈;
4.熱勢轟轟,或由腳底,或由臍下,上攻頭面,外感無此病象,若出現此象,按火不歸原論治,誤用苦寒直折則危;
5.不渴尿多,渴喜熱飲。”
——李可先生原文。
這里面,還有一些指征,比如舌質很紅,舌苔薄或者沒有舌苔。還有就是這種人很容易面色紅,像是喝醉酒一樣。李可老中醫認為此類患者冬至的時候發病,夏至的時候病勢變緩,但是根據我的總結,冬至和夏至的時候患者都很多,其中的區別是:冬至一陽始生,所以此時陰虛的患者發病的多;夏至一陰始生,所以此時陰虛,同時兼陽虛的人比較多,對于此種兼陽虛的情況,一般每次用1.5克的肉桂粉末,用米飯和成丸,在喝藥之前先沖服。
但是,我們也不能死教條,不是說這種情況只是在冬至夏至才出現,其實一年中的任何時候,只要條件存在,這種病癥就會出現。
只是說句實話,三叉神經痛是比較容易識別的,但是平時的牙痛,不知道有幾人能識別哪些是龍雷之火上奔,那些慢性咽炎,又有哪些是呢?這都需要我們繼續總結。我曾經講過明代名醫張景岳的鎮陰煎,其實也是這個思路,大量的熟地,配合一點其他的藥物,最后如果兼有一點陽虛,加上一點點的肉桂。
不知道為什么,在明末的時候,這樣的學術思想突然呈現,這里面有什么原因?這些醫生,張景岳、傅青主、陳士鐸都是道家之人,他們的這種思路與道家的聯系如何?這里面的傳承是否是經過道家系統完成的?這都是值得研究的內容。
說句有趣的話,曾經有搞經營的朋友,聽到我說這個三叉神經痛的有效思路,于是心生想法,提議應該搞個該病的專科醫院,就用這個方子,作為秘方使用,效益一定不錯。我當時笑了,告訴他,這個思路是李可老中醫提出的,但是,這位老中醫也沒想用這個方子發大財,人家早就把這個方子寫進書里了,這是人家的心胸,人家沒想著自己的錢,他想的是如何把自己的經驗告訴天下人,讓大家少受痛苦。如果中醫都如此不保守,則當然會日日進步。 借此,向李可老中醫致敬!
(轉自羅大倫博客)
==========
體會分享:
2001年,老公曾經得過三叉神經痛,當時住的房子風水有問題,當年五一住進去就開始痛,直至第二年的四月底搬出,就不痛了。當時不明原因。
在西醫院治療了一年,無非是開些西藥“得理多”吃著,把人吃得暈暈的,除了痛,就是暈,痛得不能吃飯,暈得不能開車上班。痛苦了整整一年。西醫說“病因不明,也不知幾時會得痛,幾時會得停止痛,只能吃這個藥,昏昏暈暈常常睡覺著”。
前幾年老公腰突,我用十天時間治療好了他,之后這個三叉神經痛又出現了,此時我已擁有一些中醫的治病知識了,即刻就用“引火湯”,跟老公吹噓中醫三付搞掂這個疑難病癥!
三付藥下去,果然不痛了,但是,沒有完全搞掂,后來又加喝了六付。共九付藥。老公雖然批我大吹特吹,沒有三付搞掂他的病,但也不得不承認:中醫實在是厲害!中藥對癥,遠比西藥速效!
叁叉神經痛:把收穫后的葵花底盤切成小塊,放在清水中煮,每天當茶水喝,可治叁叉神經痛。我朋友患叁叉神經痛叁年多,狠痛苦。去過幾家醫院和服中藥都沒有治好,醫生說要作開顱手術。今年叁月間,在聊天中,知道此方,找來叁斤多葵花底盤分多次煮水,喝了一個多月就不痛了。作法:採用葵花盤是收穫后的乾貨,有大盤,也有枝叉上生長的小盤。每次把大約二百五十克的底盤洗凈后,切成小塊,放在鋁鍋里(沙鍋小,方選用鋁鍋),多放些水。先用旺火燒開,再用文火熬十五分鐘,此時水為淡醬油色,每鍋熬叁次,第二、叁次水要少一些。第叁次熬完后,把底盤中含的水分也擠出來。服用方法:不加其他東西,不分劑量,不分次數,不管飯前飯后,不忌口,每天當茶水喝。連喝十幾天后,痛的程度逐漸減輕。一個多月后,把大約二千克的底盤用完了,叁叉神經也不痛了,至今也沒有再犯過。
側三里穴
部位:在四花上穴向外橫開一寸五分。針五分至一寸深。 主治:牙痛、面部麻痹 說明: 側下三里 部位:在側三里穴直下二寸,針深五分至一寸。 主治:同側三里穴 運用:側三里穴與側下三里穴一般不同時取用,單足取穴:治左取右穴,治右取左穴。 說明:此二穴除治上述癥外,治療偏頭痛、三叉神經痛,尤為特效,治療手腕扭傷疼痛,效果亦佳。上述兩穴臨床上同時取用,均取健側穴位,不宜左右同取。該組穴治療偏頭痛、手腕扭傷、腳跟疼痛不能著地等均極有效。用治三叉神經痛,若配伍聽宮穴,或配伍天驅穴(雙)極有殊效 三叉神經痛一針療法舉凡 三叉神經痛是臨床一種常見而又十分棘手的疾病。針灸治之療效顯著。現將我多年收集,整理,總結的針灸一針療法治療此病的選穴公布如下,以饗博友。 (1)太溪穴。《靈樞。雜病》:頰痛,刺足陽明曲周動脈,見血立已。不已,按人迎于經,立已。取太溪適用于腎氣虛乏,火不生土,蘊濕生熱,濕蒸熱郁,壅阻陽明經脈所致之頰痛。仿張士杰援物比類法而取之。 (2)手三里穴。此穴為手陽明大腸經之穴,針灸臨床應用極廣,業針者務必重視之。譬如:用此穴治急性腰扭傷,治膝關節關節鼠所致疼痛等。用此穴治三叉神經痛主要取其通腑(利大便)之功。三叉神經痛近六成人有大便秘結,此病病位在陽明。《內經》:邪中于面,則下陽明。故三叉神經痛患者辯病有大便秘結而有三叉神經痛者,取手三里針之,大便清下,而面痛立解也! (3)三間穴。選此穴尤適用于三叉神經痛而有觸發痛者。其即刻止痛效果極佳。但要注意正確的補瀉手法的運用。 (4)太溪配沖陽。 (5)三陰交穴。 (6)合谷+太溪(或內庭) (7)天樞穴。三叉神經痛的部位為陽明經之分野,所以治之當以陽明經穴為主。此穴為足陽明經穴,又為手陽明之募穴。故其調節陽明經經氣之力甚宏。刺之,可祛陽明之邪,疏陽明之經氣,從而面頰痛可愈。 (8)涌泉穴。I.用纏針法。凡三叉神經痛,無論多嚴重,只要上法效果不佳,俱可用之。方法:用粗針重刺涌泉,重捻纏針使痛去便出針。 II.涌泉用吳茱萸研末水調外敷法。(一般一次痛輕,四次痛衰大半,10--15次而愈)此法適用于懼針者。 (9)百會穴直接灸法。百會是督脈和手足三陽經的交會穴。有清熱開竅,鎮靜熄風的作用。手足三陽,上布頭面,風寒濕熱之邪侵襲手足三陽經的頭面經絡,故引發三叉神經痛。艾灸百會,能疏通督脈,鼓舞一身之陽,并能疏通手足三陽經氣,通則不痛。故用百會治三叉神經痛有確效。此法亦適用于懼針者。 以上一針療法治療三叉神經痛之選穴要靈活應用之,其效乃專,其效也宏,千萬不可拘泥之。針灸作為中醫王冠上的明珠尤其講究辯證,這是臨床取效的第一步。辯證,選穴,補瀉,輕柔患處是一針療法之神髓,豈可等閑視之?一家之言,難免掛一漏萬,請同道斧正! 我去年年底生病的時候,三叉神經痛,吃葛根湯加味什么的,于是三叉神經痛吃成鼻竇炎流黃鼻涕,流一流就好了。你講給西醫聽,說“三叉可以流成鼻涕醫好”,他可能會覺得“沒聽過!”對不對?可是在中醫的世界,人體就是一個“流動的身體”。
董氏針灸治療三叉神經痛 其部位在面頰及額顴部 , 主要為三陽經。特別是與足陽明胃經關系最大。陽明胃經與少陽膽經均循繞側頭面部 ,另外小腸經「…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其之者,別頰上拙,抵鼻,至目內眥,斜絡于顴」,此一部分與三叉神經痛亦有密切關系。 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特效穴很多,我個人習慣遠處針刺,基本上以1、后溪、大白為主,可取健側的大白穴(作治療針)及患側的后溪穴(作牽引針),或取健側的后溪穴配患側大白穴雙穴共治,效果都不錯。2、間而用側三里、腎關為主,效果也不錯。這幾組穴對治療三叉神經痛都是非常好的。三叉神經痛有時候非常嚴重,可是針刺起來可以馬上止住疼痛。一般兩穴即可達到鎮痛效果。 取側三里之之機理及經驗:側三里穴介于陽明經(土經)與少陽經(木經)之間,善治木土不和之病,對于陽明經及少陽經之病變皆有療效,尤善治 陽明少陽兩經合病之疼痛,因此對于牽涉少陽陽明經之間的偏頭痛及三叉神經痛皆有顯效。若因情緒所致(木土不和即肝脾不和)或加重者,療效尤佳。若久病偏正頭痛及三叉神經痛,配腎關穴療效尤佳,一則久病入腎,針腎關可補腎,一則腎關在脾經上,透過脾與小腸通治三叉神經痛亦有效,如此雙穴相輔,療效尤佳。 取后溪之之機理及經驗:后溪為小腸經穴位,小腸經「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其之者,別頰上出頁,抵鼻,至目內眥,斜絡于顴」這段經文指出頰顴鼻目內外眥皆小腸經所過,與三叉神經分布區域大致相合,經脈所過,主治所在,后溪為手太陽小腸經之俞(木)穴,俞主體重節痛,尤其是陣發性疼痛更為有效(俞主時間時甚之病),本穴五行屬木,與風相應,風之性常突如其來,三叉神經痛常突發而至,有風之突發性。因此本穴治療三叉神經痛甚為有效。 取三間(大白)之之機理及經驗:三間為手陽明大腸經之俞穴,俞穴主體重節痛,為治痛最常用之穴位,頭面陽明部位與三叉神經區域有關。經脈所過,主治所在。本穴五行亦屬木,與風相應,風之性常突如其來,三叉神經痛常突發而至,有風之突發性。因此本穴治療三叉神經痛甚為有效。如系多年疼痛,中醫認為久病多兼腎虛,本穴再向前貼骨,即大白穴,大白穴接近第二掌骨側,屬全息點之頭點,因此亦為治療頭面痛特效點,刺之效果尤佳。 中醫瑰寶苑朱進忠中醫的醫案: 三叉神經痛 三叉神經痛,參上病例還是第二副方子比較見效快。其實第二個方子是化痰的。三叉神經痛就要還是痰飲堵塞經絡,證見:頭暈,頭痛,心煩易怒,燒心泛酸,口苦口干,舌苔黃白,診脈小弦滑沉而澀,心境沉悶,意愿不遂,近因患瘧,多飲燒酒,小便短赤,大便不通,渴欲飲冷,昏昏默默,不知病之所在,因思瘧必有痰,酒能助火,痰火內擾,神明不安,此少陽陽明同病而連及厥陰也。少陽為進出之樞,陽明為藏邪之藪。今邪并陽明,彌漫心包。 。證脈合參,診為寒熱并見,肝木失達,乃以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加減服之。 各家論述 ①《內臺方義》:用 方劑名稱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藥物組成 柴胡( 處方來源《傷寒論》。 方劑主治 傷寒8-9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癲癇。 方劑功效:下肝膽之驚痰。疏解泄熱,重鎮安神。 用法用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