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除水濕——經方五苓散的故事每個學習中醫的人,都會有開錯方子的時候,我自己也有過,這樣的經歷讓人難以忘記。 在我還在讀書學習中醫的時候,那是很多年前了,有一次在一個中醫門診,遇到一個農村婦女,患了一個奇怪的病,就是口渴,想喝水,據她丈夫說,她每天要拿著暖瓶,不斷地喝,要喝好多的水,但是仍然口渴,這個病她找了很多醫院檢查,并且吃了很多藥,都沒有效果。 當時我和大家一起給她診了脈,然后看舌頭,是厚厚的一層白苔,非常厚,但是當時我對舌診還毫不精通(現在知道這是怎么回事兒了,當時理解不深),心中感覺奇怪后,還是從癥狀開始分析了,就很自信地對大家分析:當然,口渴就是津液大虧了,一定是陰虛,要滋陰! 結果,和大家商量,就以我為主開了三副滋陰的方子。 然后,這位婦女抓了藥,就走了。 幾天后回來,說基本沒有什么效果,還是這樣口渴,每天喝幾暖瓶的水。 當時我們覺得可能是藥力不夠,于是,又開了三副滋陰的方子。 結果,還是沒有效果。 我傻眼了,覺得此病沒有那么簡單,束手無策,后來聽說她要去北京看望孩子,就告訴她,到北京找名醫吧。 這件事,在我的頭腦中一直放了這么多年,這是一直非常愧疚的地方,自己還沒有什么把握,就開出了方子,這是自己學問不深,并因此而耽誤人,有的時候,想起來,覺得如果要再次遇到這位農村婦女,我一定要向人家鞠躬道歉。 后來,自己讀書多了,知道這樣的情況,并不是陰虛,而是體內的水濕太重了,水濕蓄積在膀胱,導致氣化不利,這會導致整個疏布水液的系統出了問題,所以身體還是處于缺水的狀態,此時是局部水很多,但是另外的部分缺水,所以會口渴,但是喝的水會很快尿出。 這個時候,要用張仲景的利水的方劑來調理,比如著名的五苓散。 這樣的患者,后來我遇到了幾例,讓我覺得安慰的是,我后來都正確的處理了這個問題。 比如,有位中年婦女,口渴,不斷喝水,小便多,自己形容如同直腸子,喝了就尿,每天要兩暖瓶的水,但是還是口渴。做過檢查,曾經懷疑腦部有腫瘤,后來經過檢查證明沒有。 我看到這位婦女的時候,就覺得時光倒流,覺得這是很早以前,自己在學校時遇到的那個病例又出現了,我心里想,這次,我不能再犯錯誤了。 哪位高人講的來著,人不能在同樣的地方跌倒。 于是我仔細觀察,這位婦女的舌苔,就是厚膩的一層,滿布于整個舌體,而且舌苔上面還都是唾液。這種舌象,就是體內水濕重的表現。 于是,我開了五苓散加味,三副藥以后,這位婦女開始喝水量減少,后來又加服了幾副,就基本恢復了正常。所有的人都大吃一驚,原來認為這個病怎么也該是個很危險的病吧,原來這么快就恢復了。這,就是經方的魅力。 再后來,還有幾個病例,比如有位老婆婆,她的兒媳婦向我求診,也是這樣的毛病,每天不斷地喝水,同時還身上怕冷,穿的衣服比別人多好幾件,舌象也是白苔滿布,于是我也是用了五苓散加味,后來也是沒有多少副藥患者就基本痊愈,我把這個醫案寫進了《這才是中醫》這本書里面的最后一部分。 還有一些奇怪的患者,比如,每年的一個固定的時期,一定會發燒,低燒,這樣的我也遇到過幾例,反復低燒,有經過幾年都是這樣的,最后我分析也是水蓄膀胱,氣化不利,也用的是五苓散,結果也迅速痊愈了。 所以,書不能不多看,張仲景先輩們殫精竭慮思考出來的身體調理奧秘,我們不能不多專研,否則會對自己的身體不了解的。 那么,這個五苓散里面到底蘊含著什么道理呢? 原來,五苓散的組成是:豬苓、茯苓、澤瀉、白術、桂枝,大家可以看到,我們之前講過的苓桂術甘湯里面,除了炙甘草,其他的三味藥都在里面,茯苓祛濕,白術補脾,桂枝溫陽化氣。同時,張仲景還增加了豬苓、澤瀉兩味藥。 這里面,意味深長,說道很多。 豬苓和澤瀉都是瀉膀胱經和腎經的水濕的,那么,這就意味著,當我們更加確定,水濕的問題主要集中出現在膀胱時,我們可以用五苓散,它的用藥部位更加集中一些,我們管這叫中醫的靶向治療。 在《傷寒論》里面,這個方子治療的癥狀包括:小便不利、消渴、微熱、渴欲飲水水入則吐等。 大家一般對這個方子的解釋是,五苓散治療太陽表邪未解,內傳太陽膀胱腑,致膀胱氣化不利,水蓄下焦,而成太陽經腑同病。 估計大家看這個會很暈,都是術語,我下面就用圖畫的形式,來給大家做個比喻。 比如,有條大河,這是我們的母親河,我們在河的中間,修了一個水庫,水庫負責分出很多水利工程,這些水利工程把一部分水送到廣大的農田,一部分水排放到下游,這是一個水利系統,比作我們的人體,就可以把這個水庫當做是膀胱。 在中醫里面,膀胱的概念和西醫的不一樣,中醫里面的膀胱,是一個水液匯集的地方,在腎氣的蒸動下,把水液或者輸布到全身,或者排泄出體外,但是都是在腎氣的蒸動下完成的。西醫的膀胱基本就是一個儲存尿液的地方。 現在,我們體內的陽氣不足了,結果氣化的功能減弱了,不能把水輸布全身,或者排出體外了,結果水液聚集在了膀胱。這好比一個水庫,被凍住了,沒法把水送到農田了。 此時會出現什么情況?農田里面沒有水啊,于是就向河的上游打電話,告訴多放些水過來吧,于是,上面就開始增加了水量,希望灌溉田地。 但是,這些水,到了水庫,發現這里都是冰了,沒有分水的功能了,于是越河道而去,直奔下游,迅速地流到了海里,田地還是沒有得到灌溉,于是還是告急,更加缺水,于是上游就要求加水量,結果流到海里的更多。 這在人體也是如此,水蓄膀胱,寒凝于此,無法氣化,身體沒有得到灌溉,于是就告急,于是我們就不斷地喝水,可是,喝進來以后,膀胱不起作用,水直接被排出,身體還是缺水,無奈,仍然告急。 看到了吧,這就是為什么這種患者不斷地喝水,卻仍然口渴的緣故。 同時,還會出現的問題是,因為水庫被凍住了,因此很多水并沒有完全直接排出體外,有的還流竄到身體的各個位置,成為不正常的水,這會引起很多問題。 此時,流出去的水少了,因此小便的量就有了問題,這叫小便不利,總是有,但是每次尿量不多,這和前面尿崩癥的尿量極大不同,尿崩癥是喝多少尿多少。而尿量減少這是小便不利。 沒有完全尿出去,水就會在體內亂竄。 我們再想象一個圖畫,人體好比是一個蘇州園林里面的奇石,里面是空的,外表有很多孔竅,當水從上面注入的時候,按理是可以從下面的孔竅流出的,這就好比是從人體的小便排出,現在我們把奇石的下面凍住,讓下面的孔竅堵住,那么會出現什么情況呢?水會從上面的各個孔竅冒出來。 在人體也是這樣,有很多醫案可以證明,五苓散可以治療很多因為水濕泛濫引起的孔竅的疾病。 比如,曾有醫生用五苓散治療假性近視,就是看到患者舌苔厚膩,渴欲飲水,于是開五苓散,十五副藥以后,患者視力明顯改善。 還有醫生用五苓散治療耳鳴,也是因為水濕引起的類型的,這個患者用過很多的瀉火的藥,或者補腎的藥,都沒有效果,于是用五苓散,六副藥以后,患者痊愈。 我也用五苓散治療過這樣的患者,患者的主要耳鳴,我看到她舌苔滿布,明顯是有水濕,因此考慮不管她到底是什么病,先去水濕,然后再看還有哪里失調,再調理。于是開了五苓散加味,結果幾副藥以后,耳鳴消失。這也讓我再次領悟了中醫的道理,中醫非常相信人體自身的修復能力,中醫有可能都不去區分患者到底患的是什么病,只是去除患者身體內部的問題,然后,讓患者的身體自己來恢復。 還有醫生用五苓散來治療癲癇,這個病張仲景在《金匱要略》里面就說過,用五苓散來治療,后世的醫生也進行了實踐,發現張仲景說的很對,部分因為水濕重導致的癲癇,用這種去水濕的方法,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因為腦為清陽之府,如果水濕重了,會有各種問題。當然,癲癇還有其他證型的,需要辯證處理。 此外,五苓散還用來治療水濕嚴重導致的眩暈、嘔吐、發熱、汗出等等疾病。中醫的原則是:無論你患的是什么?。ú〉拿质菬o窮無盡的,我們追逐病名,永遠都沒有窮盡),我們只是看是什么引起的你這個疾病,如果是水濕引起的,我們就去除水濕,然后,你自己的身體就會盡力恢復的。 這在中醫里面有個名詞,叫“異病同治”,意思是:盡管病名不同,但是如果引起的病因是一樣的,那么我們就去除這個病因,而疾病也就被清除了。 我講了這么多,大家可能覺得和自己沒有關系,反正我也沒有尿崩癥,也不頭暈耳鳴,其實,我想講述的是,我們現代人水濕很重,因為不大運動了,因為曬太陽少了,因為有空調了,因為喝冷飲的機會多了,總之,估計水濕一定比古人重,反正一定比五六十年代的人都要重,那個時候的人是以營養不良,氣血不足為特色,現在的人是以痰濕重、肝氣不舒為特色。我有的時候,給人診脈查舌,會發現絕大多數的人,水濕都重,舌苔滿布的人很多,因此,祛濕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人的一個養生的要務。 我并不是要讓大家都成為經方家,我們學習的,是張仲景的方子里面的養生道理,張仲景的方子,給我們描述了水濕在體內時如何為患的,我們應該如何把它們變成正常的水,讓我們的身體健康。 所以,五苓散和苓桂術甘湯等很有啟發意義,還有在陽虛重的時候用的真武湯,都是張仲景的治療水濕的系列方,據說在《伊尹湯液》里面,有著名的火劑和水劑(水齊),這是當時著名的方子,劉渡舟老先生分析,五苓散、苓桂術甘湯等方子就是著名的水劑,他認為,看《傷寒論》,一定要把水、火兩個方面把握了,才能有所收獲。 我現在在給大家調理身體的時候,因為遇到的大多數人都有水濕的問題,所以我會先把水濕給去掉,否則下一步的調理就會受到影響,比如有人直接用滋補的方法,結果濕氣和滋補的中藥混合在了一起,越補越亂。 但是,五苓散是中藥方劑,大家不要拿來就用,需要找附近的醫生,分析自己的體質,然后由醫生開個方子,切記。
渴而脹滿,小便不利:高姓兄弟二人,清明出城,夜半歸家。第二天兄病,第三天弟病。發熱頭痛肢煩,醫言春溫,均服銀翹散無效。病至三日見渴,醫言胃熱,用羚羊角,石膏等藥不效。至四日大渴,五日腹脹,小便不利,至六日渴不敢飲,腹脹如鼓,短氣不臥。弟與兄病一樣。余診視,脈虛無神,予五苓散服之,一劑小便微利,二劑如常,渴止腹消,三劑全愈。
角膜云翳:宋姓子,九歲患目疾兩月有余,目昏不明。醫用犀角羚羊川連等藥治之,不但無效而且加重,目不能視。此系生氣飲水,睡而受風所致,以五苓散加蒼術、厚樸、陳皮、炙草共為細末,每服一錢日三次開水送下。服藥三日,十可去七,又三日右目云矇退凈,左目云翳尚有二分未凈。又服藥三日全愈。
吐水:袁姓女,十余歲患病三月余。食后走動,口連吐水,不酸不苦,靜而不吐,吐凈時必渴。以五苓散五劑全愈。
努肉遮目:宋姓女左眼患病,淡黃白色,厚二分,癢緊而腫,兩月未愈,努肉遮目,不能視物。余予五苓散十付愈。
短氣:黃姓五十余,體胖短氣數年,久服補藥無效。以五苓散緩緩服之,二十付愈。
酒寒:蔞巨川,每年必犯酒寒,每犯病七八日。二便不利,滿腹疼痛,坐臥不安。藥入口而吐,渴而飲水,水入即吐。用五苓散四付愈。
注:酒寒系飲酒不節所致的腹痛等證。
按:五苓散為行水之總劑,專治蓄水變生諸證。必先上焦如霧,下焦如瀆。
本篇文章來自<A >百拇醫藥網</a> 原文鏈接:http://www.100md.com/html/200905/1876/5182.htm 難病奇方系列叢書第二輯:五苓散 書摘: 上篇 理論研究 第一章 概述 一、五苓散的來源 五苓散來源于東漢末年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功效利水滲濕,溫陽化氣。本方在《傷寒論》中,原治太陽表邪未解,內傳太陽之腑,以致膀胱氣化不利,遂成太陽經腑同病之蓄水證。其癥以小便不利為主,同時伴有頭痛身熱,口渴欲飲。用五苓散利水滲濕,化氣解表,使水行氣化,表邪得解,脾氣健運,則蓄水留飲諸癥自除。 五苓散在《傷寒雜病論》中凡九見?!秱摗罚旱?1條“太陽病,發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第73條“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第74條“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證,渴欲飲水,水入即吐者,名日水逆,五苓散主之”;第156條“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第385條“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第31條“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并治第十三》第4條“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宜利小便發汗,五苓散主之”;第5條“渴欲飲水,水入即吐者,名日水逆,五苓散主之”;《黃疸病脈證并治第十五》第18條“黃疸病,茵陳五苓散主之”。 二、五苓散的組成與用法 五苓散是一首利水之劑,其藥物組成為豬苓(十八銖,去皮)、澤瀉(一兩六銖)、白術(十八銖)、茯苓(十八銖)、桂枝(半兩,去皮)。用法為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 三、五苓散的功效與主治 (一)五苓散各組成中藥功效與主治 I.茯苓 【性味歸經】甘、淡,平。歸心、脾、腎經。 【功效】利水滲濕,健脾安神。 【運用】①用于各種水腫。本品甘補淡滲,性平和緩,無寒熱之偏,故可用于寒熱虛實各種水腫。若表邪不解,隨經人腑之膀胱蓄水證,或水腫,小便不利,多與豬苓、白術、澤瀉等用;若水熱互結,陰虛水腫,小便不利,可與滑石、阿膠、澤瀉同用;若脾腎陽虛水腫,可與附子、生姜同用,如真武湯。 ②用于脾虛諸癥。能健脾補中,常與人參、白術、甘草等用;若脾虛停飲,多與桂枝同用;若脾虛泄瀉可與山藥、白術、薏苡仁同用,如參苓白術散。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本經》: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養神,不饑,延年。 《本草經集注》:味甘,平,無毒。止消渴唾,大腹淋瀝,膈中痰水,水腫淋結,開胸腑,調臟氣,伐腎邪,長陰,益氣力,保神守中。久服安魂魄,養神,不饑,延年。一名茯菟。其有抱根者,名茯神。茯神,味甘,平。主辟不祥,治風眩、風虛,五勞、七傷,口干,止驚悸,多恚怒,善忘,開心益智,安魂魄,養精神。生太山山谷大松下。二月、八月采,陰干。 《本草衍義》:此物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闕也。 《本草綱目》:茯苓,《史記•龜策傳》作伏靈。蓋松之神靈之氣,伏結而成,故謂之伏靈、伏神也?!断山洝费裕悍`大如拳者,佩之令百鬼消滅,則神靈之氣,亦可征矣。俗作苓者,傳寫之訛爾。下有伏靈,上有菟絲,故又名伏兔?;蛟?#8220;其形如兔,故名”,亦通;后人治心悸必用茯神,故潔古張氏于風眩心虛,非茯神不能除,然茯苓未嘗不治心病也。 茯苓含茯苓聚糖、茯苓酸、脂肪、卵磷脂、膽堿、蛋白質等,茯苓具利尿作用,能增加尿中鉀、鈉等電解質的排出,此外,還有鎮靜和降血糖作用。 2.豬苓 【性味歸經】甘、淡,平。歸腎、膀胱經。 【功效】利水滲濕。 【運用】用于水腫,小便不利,泄瀉,淋證等。本品甘補淡滲,利水滲濕作用較茯苓強,凡水濕滯留均可應用,若脾虛水腫,小便不利等,多與茯苓、白術、澤瀉同用;若水濕泄瀉可與蒼術、厚樸等同用,如胃苓湯;陰虛有熱小便不利,淋證等,多與滑石、阿膠同用,如豬苓湯。 【用法用量】煎服,5~10g。 【使用注意】無水濕者忌用。 《神農本草經》:主痃瘧,解毒蠱注不祥,利水道。久服,輕身、耐老。一名猳豬尿。生山谷。 《本草經集注》:味甘、苦,平,無毒。生衡山山谷,及濟陰冤朐。二月、八月采,陰干。 《本草衍義》:豬苓引水之功多,久服必損腎氣,昏人目。 《本草綱目》:開腠理,治淋腫腳氣,白濁帶下,妊娠子淋胎腫,小便不利。并謂開腠理利小便與茯苓同功,但入補藥不如茯苓也。 豬苓主要含麥角甾醇、粗蛋白、多糖等。其水煎劑有較強利尿作用。其利尿機制主要是抑制腎小管對水及電解質,特別是鉀、鈉的重吸收所致,豬苓多糖還有一定的抗腫瘤、防止肝炎的作用。 3.白術 【性味歸經】苦、甘,溫。歸脾、胃經。 【功效】補氣健脾,燥濕利水,止汗,安胎。 【運用】用于脾虛水停,而為痰飲、水腫、小便不利。白術可補氣健脾,又能燥濕利水,故用之宜。治痰飲,常配桂枝、茯苓等.以溫脾化飲;治水腫,常配茯苓、澤瀉等,以健脾利濕。 【用法用量】煎服,10—15g。燥濕健脾宜生用,補氣健脾宜炒用,健脾止瀉宜炒焦用。 《神農本草經》:術,味苦,溫。主風寒濕痹、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作煎餌。久服,輕身、延年、不饑。一名山薊(《藝文類聚》引作山筋),生山谷。 《本草經集注》:主大風在身面,風眩頭痛,目淚出,消痰水,逐皮間風水結腫,除心下急滿,及霍亂、吐下不止,利腰臍間血,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作煎餌。一名山薊,一名山姜,一名山連。生鄭山山谷、漢中、南鄭。二月、三月、八月、九月采根。曝干。 《本草匯言》:白術,乃扶植脾胃,散濕除痹,消食除痞之要藥,脾虛不健,術能補之;胃虛不納,術能助之。 白術含揮發油,油中主要成分為蒼術酮,白術內酯A、B及糖類等,有強壯、利尿、降血糖、抗血凝作用,并有保護肝臟、防止四氯化碳所致肝糖原減少的作用。 4.澤瀉 【性味歸經】甘、淡,寒。歸腎、膀胱經。 【功效】利水滲濕,泄熱。 【運用】用于水腫,小便不利,泄瀉,淋證及痰飲等。本品甘補淡滲、利水滲濕作用較茯苓強且性寒能泄腎與膀胱熱,下焦濕熱者尤宜,多與薏苡仁、豬苓等同用。治水濕痰飲眩暈多與茯苓、白術同用,如澤瀉湯。 【用法用量】煎服,5一10g。 《神農本草經》:味甘,寒。主風寒濕痹,乳難。消水,養五臟,益氣力,肥健。久服,耳目聰明,不饑、延、輕身,面生光,能行水上。一名水瀉,一名芒芋,一名鵠瀉。生池澤。 《日華子本草》:主頭眩,耳虛鳴。 《本草新編》:澤瀉,味甘、酸、微咸,氣寒,沉而降,陰中微陽,無毒。入太陽、少陽足經,能人腎。長于利水,去陰汗,利小便如神,除濕去渴之仙丹也。 《本草綱目》:滲濕熱,行痰飲,止嘔吐,瀉痢,疝痛,腳氣。仲景地黃丸,用茯苓澤瀉者,乃取其瀉膀胱之邪氣,非引接也。 澤瀉主要含三萜類化合物、揮發油、生物堿等。有顯著的利尿作用。能增加尿量、尿素等的排泄,對腎炎患者利尿作用更明顯。有降壓、降血糖作用。還有抗脂肪肝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結核桿菌有抑制作用。 5.桂枝 【性味歸經】辛、甘,溫。歸心、肺、膀胱經。 【功效1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 【運用】用于痰飲蓄水證。本品甘溫能助陽化氣以行水,除痰飲之邪。如脾陽不運,痰飲眩悸者,常與白術、茯苓同用,如苓桂術甘湯;若膀胱氣化不行,水腫小便不利者,每與豬苓、澤瀉等同用,如五苓散。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本品辛溫助熱,容易傷陰動血,凡外感熱病,陰虛火熱,血熱妄行等證,均當慎用,孕婦及月經過多者慎用。 《珍珠囊》:主傷風頭痛,開腠理,解表發汗,去皮膚風濕。 《本經疏證》:其用之道有六:曰和營,曰通陽,曰利水,曰氣,曰行水,曰補中。 《新修本草》:主治沖逆也,旁治奔豚頭痛、發熱惡風、汗出身痛。 《證類本草》:桂枝,輕,解肌,調營衛,辛甘而溫,氣薄升浮。入太陰肺、太陽膀胱經。溫經通脈,發汗解?。芾螝狻=浫眨盒粮拾l散為陽)。治傷風頭痛(無汗能發),中風自汗(有汗能止。中,猶傷也,古文通用,自汗屬陽虛。桂枝為君,芍藥、甘草為佐。加姜、棗名桂枝湯,能和營實表),調和營衛,使邪從汗出,而汗自止。亦治手足痛風、脅風(痛風有風痰、風濕、濕痰、瘀血、氣虛、血虛之異。桂枝用作引經。脅風屬肝,桂能平肝。 《本草經集注》:辛溫無毒。體輕而上行。浮而升陽也。入足太陽經。(即取木桂之最薄者。去其粗皮是也)主治傷風頭痛。開腠理。解表止煩發汗。去皮膚風濕。泄奔豚。散下焦蓄血。利肺氣。療痛風。橫行手臂。 本品含揮發油,其主要成分為桂皮醛等,桂枝煎劑有降溫解熱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傷寒桿菌、常見致病皮膚真菌、流感病毒均有抑制作用。桂皮油、桂皮醛對結核桿菌有抑制作用,桂皮油有健胃、緩解胃腸痙攣及利尿強心等作用。桂皮醛有鎮痛鎮靜抗驚厥作用。 世人皆知五苓散乃利水之神劑,但卻不知其何以能利水的道理,世人皆會使用五苓散以利尿,但卻不知加上五味子則療效更佳,更不知其何以加五味子的道理。因為腎主大小便,腎有實則小便不利,瀉腎之藥則非甘平而淡的茯苓豬苓甘草等品莫屬,腎有實則瀉其子孫,腎之子是肝木,腎之孫是心火,瀉腎必須兼治肝心才能達到如期的效果,于是乎,神農伊尹始創湯液之初,便擇用甘平而淡的茯苓豬苓二味藥入腎以瀉腎實,同時擇用辛溫的桂枝(或肉桂)與味酸的五味子相合入肝以平木,再用味咸而淡的澤瀉與味苦的白術相合,咸苦入心。綜觀五苓散在《傷寒論》中的應用,多用于誤汗或汗不得法而致的小便不利之中,其所以造成小便不利,是由于誤汗則傷腎之故。腎有實則腎之下關不通,而胃之上關則不受,難怪其水入口則吐,仲景名之曰“水逆”,開啟下關之口,上關之胃才能受納,但千余年來,無一人道出五苓散中應該有五味子藥才完璧無暇,此乃歷代傳抄之誤的結果。觀南北朝時陶弘景在其《五臟用藥法要》一書中,立有救誤用汗法則傷腎的瀉腎湯,其中就有五味子,茯苓甘草入腎以瀉腎實,桂枝生姜五味子辛酸入肝以平木,瀉腎兼瀉子,子能令母實故也。同理,在治“消渴,欲飲水,胃反而吐”的茯苓澤瀉湯中,也應該加上五味子才療效更佳,其所以造成反胃而吐仍然是由于腎有實之故,瀉腎之下關,則胃之上關之口就可通,此方中茯苓甘草之藥甘平入腎以瀉腎實,桂枝生姜五味子辛酸入肝,白術澤瀉苦咸入心,七味藥共同組合,以達瀉腎通關之目的,水生木而木生火,瀉腎必須兼治肝心,此腎有實則瀉其子孫之妙法也,此時一定會有人質疑白術澤瀉何以入心,君不知“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此飲病在心,白術澤瀉苦咸入心故也,澤瀉湯也是利水神劑,經方配伍之妙由此可思過半矣。在五苓散方名中,五指的是五味子,苓指的是茯苓和豬苓,經方之謎由此可知矣。
或問理中丸以吐多去術,乃五苓散、豬苓散、茯苓澤瀉湯偏有吐而用術,以下多而還用術,乃桂枝附子去桂枝加白術湯偏以大便鞭而用術,其義何居?夫亦當家其所因也?!督饏T要略·嘔吐篇》云:“先嘔卻渴者,此為欲解;先渴卻嘔者,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今云:“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曰:“嘔吐而病在隔上,后思水者解,急與之。思水者,豬苓散主之。”曰:“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澤瀉湯主之。”三證皆有渴,皆欲飲水,而理中丸條則曰:“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欲水者,理中丸主之。”夫熱多欲水而用五苓,中仍有術;寒多不欲水而用理中,亦不離乎術。惟因吐多而去之,可見嘔吐之于術,渴是一大關鍵,必持是定其用舍,不然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