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現代主義:
后現代主義文藝四個基本審美特征: 1.主體消失。在后現代文化氛圍中,傳統的價值觀念和等級制度被顛倒了,現代主義中的個性和風格被消除得一干二凈,主體成了某種破碎的幻象。 2.深度消失。現代主義藝術總是以追求烏托邦的理想、表現終極真理為主題,而后現代主義藝術則放棄了作品本身的深度模式,不再具有思想,不再提供解釋,拒絕挖掘任何意義,僅僅追求語言快感。 3.歷史感消失。歷史永遠是記憶中的事物,而記憶永遠帶有記憶主體的感受和體驗。現代主義藝術因追求深度而沉迷于歷史意識,而后現代主義藝術中,歷史僅僅意味著懷舊,它以一種迎合商業目的的形象出現。 4.距離消失。在現代主義藝術看來,距離既是藝術和生活的界線,也是創作主體與客體的界線,它是使讀者對作品進行思考的一種有意識的控制手段。后現代藝術中,由于主體的消失,作品失去深度和歷史感,僅僅具有作用于人感官的刺激性,而沒有任何啟發和激揚的功能,換言之,它強調的只是欲望本身。 應該看到,由于政治的和文化的原因,后現代主義對東方文化的影響更多地是理念上的啟迪。 后現代文化在文學上,作為一種敘述話語和風格,表現為無選擇技法、無中心意義、無完整結構,敘述的過程呈發散形,意義的中心被消解、發散到文本的邊緣地帶。 受它的影響,我們的身邊既出現了孫甘露為代表的新寫實小說,也產生了消費者文學及其代表“王朔現象”。 現在來看,現在斷言后現代主義是否能成為東方文化的主流尚為時過早,但應看到,全然取消精神衡量指標和存在維度,消解歷史意識已漸成為一種風尚。 排除幾個不可能的后現代主義定義。第一,后現代主義不是一個風格概念。那種認為后現代主義是一種風格的觀念,之所以不能成立,乃是因為,不管以什么樣的風格術語來界定現代主義與后現代主義,人們發現兩者其實難于區分,或者,后者只不過是前者早已擁有的某些風格的強化或變調而已。人們早已指出哈桑關于后現代主義的那些區別性特征(如“不確定性”、“內在性”等等),根本不能成立。以風格或語言來界定后現代主義,還會導致某個作品的某些部分是現代主義,另一些部分則是后現代主義的荒謬結論(例如認為《尤利西斯》的意識流部分是現代主義,而其戲擬或滑稽模仿部分則是后現代主義,又比如認為埃森曼的建筑語言是現代主義的,但其空間卻是后現代的,等等)。正如查博特(C. B. Chabot)所說:“我們對現代主義缺乏一個充分的、為人們普遍接受的理解,使得許多為后現代主義所作的論辯變得似是而非,許多被冠以后現代之名的東西,都直接來自早先的〔現代主義〕作家。”1) 第二,后現代主義也不是一個時期概念或一個藝術運動的概念。因為,其一,它首先錯誤地將現代主義視為一個有時間性的藝術運動(比如從1860年到1960年),這種錯誤會產生將“所有”1960年以后的藝術都視為后現代主義的荒唐結論;其二,它不是建立在一種庸俗的社會決定論之上(比如在詹明信那里),就是建立在某些斷言“我們已經進入后現代”的啟示錄式的獨斷論之上(比如博德里亞,以及大多數低級后現代主義理論家)。又如查博特所說,“人們甚至認為我們生活在一個后現代的社會。一定數量的人們顯然相信,文化在某個時刻的斷裂已經出現,其標志可以從我們文化活動的整個范圍內被察覺到。然而,似乎很少人在其根本性質與假設中的斷裂的時間達成共識,更少人在如何最充分在刻畫它對于我們的文化產品的影響的問題上有相同的意見。”2)這種獨斷論不僅不能成立,而且以其先知般的口吻為人所惡。桑托爾(F. F. Centore)就指出:“后現代主義事實上已經成為一種非官方的國教,一種新的救世神話,具有普世的有效性,每一個好公民都必須遵守。事實上,不追隨這一自由共識的人犯下了叛逆罪。以諸如激進的解釋學、解構主義、新實用主義或后現代主義為名,當下的正統教義教導人們現代世界(1600-1945),已隨著上帝的分崩離析與客觀科學一道,永遠地過去了。應該代之以一種更具流動性的不定形的過程的世界,因此它呼吁一種更加激進的解釋模式。它堅持每一種東西只是現實的一個隱喻或象征,而現實并不存在。每一種事物都是歷史的功能;所有的文化與宗教都只是時間性的、暫時的與神話的。創世的不是上帝的言,而是解釋學——中途與終結當然也不例外。”3) 第三,后現代主義不是西方當代藝術的現實,它只是、并且始終只是一種觀念形式,一個批評概念或美學概念。這一點特別值得一提。某些天真的后現代主義者相信,我們“已經進入”某個劃時代的時期,在這兒,一切皆“后現代”了。而在中國,由于一些更加天真的后現代主義學者的似是而非、似懂非懂的介紹,以及自始就亂轟轟的“后現代理論研究”,以至于在日常意識中,人們產生了“西方已經進入后現代,我們該怎么辦?”式的無端焦慮,或是“我們應該繞過現代直接進入后現代”式的烏托邦狂想。事實上,后現代主義絕非西方一種社會現實,甚至不是一種思想現實。說它不是社會現實,是因為,正如貝格爾一針見血地指出的那樣:“盡管與19世紀下半葉相比,經濟、技術與社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但是占主導地位的生產方式仍然保持一樣:私人資本對集體生產的剩余價值的剝削。西歐的社會民主制已經充分地認識到,盡管政府干涉經濟事務的意義不斷增長,追求最大利潤仍是社會生產的驅動力。因此,我們在解釋當下變化時務須小心謹慎,不能幼稚地把它們估價為劃時代的轉變的跡象。”4)說后現代主義甚至不是一種思想事實,是因為:從它誕生的第一天起,后現代主義就一直處于西方有識之士的批評與反駁之中。換句話說,后現代主義一天也沒有作為一種“思想現實”存在過,而是始終作為一個“問題”存在著。正如查博特所說:“他們〔后現代主義者〕假設我們事實上正在目睹某種真正的后現代文化的出現,而我想質疑這個假設。在我看來,某些被稱作后現代主義的東西事實上是現代主義本身內部的一種晚近的發展或衍變,這種說法至少具有同樣的有似真性。我已經提出了一些論據來支持我的論點:(1)還沒有令人滿意的與普遍接受的后現代主義解釋存在;(2)被稱作后現代的許多東西其實直接來自現代主義;(3)對它的存在的大多數論辯主要都是通過對現代主義的枯竭的概括,特別是通過一種忽視了其作為第二級別的概念的性質的概括,來獲得其最初的似真性的。”5) 最后,后現代主義也不是一個媒介概念或藝術樣式的概念。因此,比方說,我們不能說架上繪畫是現代主義的,而裝置藝術(installation)、視像藝術(video art)等等,卻是后現代主義的。因為,從根本上說,現代主義與后現代主義的分野不是媒介或材料,或具體樣式的分別,而是觀念的分別。這個問題有些復雜。我們得稍微繞一個彎。 ============================================================================================================================================================ 現代主義: 現代主義是本世紀流行于歐美文壇的一種資產階級的文藝思潮,也是當代西方世界社會危機、精神危機和藝術危機在文藝領域的反映。它語源于法語Moderne,具有最新的、現代的,先鋒的含義。 二十世紀初期,在歐洲的一些大國里,文學藝術的各個領域相繼出現了若干新奇的派別,例如繪畫方面的抽象派,音樂中的反軒調主義,雕刻中的反現實主義,詩歌中的未來主義,小說中的意識流,戲劇里的表現主義等等。到了本世紀二十年代,逐漸匯合而成有社會景物 現代主義思潮,或稱現代派。它的主要特征是:反對古典的藝術傳統,在題材上、技巧上力求新奇,標新立異,在精神上則帶有歇斯底里的瘋狂性質,作家們著力發掘的不是外在的客觀世界,而是作者自己的貧乏而空虛的內心世界。他們排斥巴爾扎克式的批判現實主義,認為它呆板、單調、機械;他們崇拜奧地利的病理學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主張描寫夢境和人的下意識領域,追求表現人們在一瞬間感受到的"神秘的抽象的王國"。西方學者就把這種鼓吹反現實主義的,主張作家任意妄為和瘋狂自我表現的文藝思想,籠統地稱之為現代主義思潮。 現代主義主要包括本世紀二十年代興起的以德國為中心的表現主義,以意大利為中心的未來主義,以法國為中心的超實現主義,以英國為中心的意識流文學;也包括三十至六十年代興起的存在主義文學,荒誕派戲劇,新小說派,"垮掉的一代"和"黑色幽默"等等。一般認為,英國的喬伊斯,法國的普魯斯特和用德語寫作的奧地利猶太作家卡夫卡,是歐美現代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 西方的現代主義是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的產物,也是各種非理性主義哲學和社會思潮影響下的產物。 19世紀下半葉以來西方各種與傳統異然有別的文學藝術思潮的統稱,旨在表現對20世紀所發生的深刻變化而作出的精神反映; 19世紀90年代至20世紀初天主教會內部出現的一股旨在用現代哲學重新詮釋天主教教義的神學思潮 ======================================================================================================== 現代主義的生存土壤是商品生產為目的的工業社會,后現代主義則是把后工業化社會作為時代背景。 現代主義設計的基礎是功能主義,主張形式遵循功能. 后現代主義要旨在于放棄現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規范內容。在后現代主義藝術中,這種放棄表現在拒絕現代主義藝術作為一個分化了文化領域的自主價值,并且拒絕現代主義的形式限定原則與黨派原則。其本質是一種知性上的反理性主義、道德上的犬儒主義和感性上的快樂主義。 后現代主義 (Postmodernism)
后現代主義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后被神學家和社會學家開始經常使用的一個詞。起初出現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達要有必要意識到思想和行動需超越啟蒙時代范疇。而現在成了:一切都是凌亂的,沒有中心。一些人認為后現代主義是基督教世界的終結。很難下一個確切的定義,但這個詞有以下幾個特點: 1)產生于現代主義之后。批判傳統和正統。但它反對“科學的獨裁性”。宣揚要有超越人類理性、道德和歷史轄制的思想自由。在此意義下,后現代主義有創造性、批判性和建設性。 2)設定相對主義。不是不講道德,而是反統一道德;不是否認真理,而是設定有許多真理的可能性,從個人的角度、情境的、文化的、政治的、甚至是性的角度。后現代主義反對連貫的、權威的、確定的解釋(包括對圣經,和其它信仰宣告)。個人的經驗、背景、意愿和喜好在知識、生活、文化和性上占優先地位。 3)解構文本、意義、表征和符號。后現代主義認為對給定的一個文本、表征和符號有無限多層面的解釋可能性。這樣,字面意思和傳統解釋就要讓位給作者意圖和讀者反映。這樣,男性傳統的解釋就被女權主義者和被邊緣化了的解釋者解構了。 4)批評權利和信仰的系統。認為政治黨派聯盟是基于短期利益,而非長期忠誠;信仰的好壞基于對其的個人體驗。在西方,后現代主義與無政治信仰相聯系;在靈命生活里,它是折衷主義(全憑在平安、安全、價值和目的方面是否有舒服的感覺)。但后現代主義的反“元解釋”和“文本意義”也暗示著它本身的存在也大有問題。 由于后現代主義的無中心意識和多元價值取向,山此帶來的一個直接的后果就是評判價值的標準不甚清楚或全然模糊,社會理想、人生意義、國家前途、傳統道德等等,在后現代主義的浸淫下變得相當模糊、淡化,這就難免導致文化生態的平衡和社會大眾文化素養的低俗化。 而后現代主義對真理、進步等價值的否定,將導致相對主義、懷疑主義和虛無主義(一切都無所謂真假、善惡、美丑、光明與黑暗、進步與落后之別,便不需要價值判斷,而只有一種存在意義了)。在中國目前面臨精神危機和道德失范的情況下,這種消解主義將導致嚴重的社會后果。以君子為恥、以痞子為榮的價值顛倒的惡浪中,某些后現代主義的極端主張就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