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大廈
![]() 上海工部局大樓,(英文: The Building of 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坐落于上海市黃浦區漢口路193號。工部局大樓為上海公共租界最高行政機構工部局的辦公大樓。1854年7月11日,鑒于太平天國運動開始波及江浙滬一帶,因而為了確保外國在上海的利益,從而由英、法、美三方駐滬領事召集租界納稅人組成市政委員會。1862年法方退出合作,英、美兩租界于次年合并,1893年英美租界更名為公共租界,于是工部局成為公共租界范圍內最高行政當局。工部局大樓也就成為實際上的上海租界市府駐地。大廈的建筑風格包括古典主義、巴洛克和文藝復興式樣,南、東、北幾個立面分別采用不同的風格。4個角都采用凹進方式。正門開在東北角,即江西路、漢口路西南轉角,漢口路北就是著名的上海圣三一堂(紅禮拜堂)。大廈的東南轉角,即江西路、漢口路路口,后來4面的建筑:都城飯店(Metropole Hotel)、漢彌爾登大樓(Hamilton House)和建設大廈(Development Building)都采用凹進方式,形成一個微型圓形廣場。
1914年年底,工部局大樓開始動工興建。開工后不久,由于時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一些原定的進口材料無法抵滬,使得工程進展緩慢,趨于停滯的狀態。1918年,歐洲戰事基本結束,工程重新進入正常的施工軌道。1922年11月,大樓基本建成。
自大樓建成以后,到1943年一直都為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所使用。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日軍于1941年12月8日進駐租界,工部局總董改由日本人擔任。而實際的管理權也由日軍負責。1943年,汪精衛政府接收上海公共租界,1943年7月30日,工部局董事會“最后一次會議于5時15分結束”,工部局宣告解散。 1945年,抗戰勝利后,上海市政府由楓林橋搬遷至該樓辦公。同時大樓也成為上海市衛生局、工務局、財政局、中國航空設協會上海分會、上海市消防處等單位使用。 1949年5月25日,上海市區蘇州河以南部分的防務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時任上海市長趙祖康,命令上海市警察局停止抵抗,務必維持社會秩序與治安。5月26日上午,趙祖康在市府大廈召開最后一次局、處負責人會議,商討向解放軍移交上海全市行政、防務問題。5月27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于該大樓宣告成立。 1955年,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移駐外灘匯豐銀行大樓,工部局大廈成為上海市民政局、規劃局、園林局、衛生局、環保局等機關辦公處,并稱為“老市府大樓”。1989年,工部局大樓被公布為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