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宓 甄宓就是曹丕的夫人甄氏,而她是否就叫甄宓,《三國志》上沒有明確記載,《三國演義》也沒說明白。現在我們稱呼她為甄宓,依據大概還是曹植的《洛神賦》。洛神傳說就是宓妃,是伏羲氏的女兒。人們曾經把洛神賦稱為《感甄賦》,就是為感念甄氏所寫的。就是因為《洛神賦》的緣故,人們又把甄氏叫做甄洛。在習慣上,人們還把甄宓叫做甄妃,因為她是曹丕的妃子,也有人把她甄后,是因為她死后被她的兒子追謚為文昭皇后。兩種稱呼都沒錯,一個是生前號,一個是身后名。但作為我而言,覺得甄宓這個名字更具美感,所以就這么叫著。 據《三國志·文昭甄皇后傳》載:文昭甄皇后,中山無極人,世家望族,上蔡縣令甄逸之女,生于光和五年十二月丁酉日(公元182年陰歷12月24日)。甄宓出生時發生了一件奇事:每寢寐,家中仿佛見如有人持玉衣覆其上者,常共怪之。后相者劉良相后及諸子,良指后曰:“此女貴乃不可言。”可見貴人都是有來歷的,一般人是生不出美人和貴人的。 而在《三國演義》里,甄宓的出場是在一種無奈的情況下,是在“時操破冀州,不隨父在軍中,先領隨身軍,徑投袁紹家,下馬拔劍而入。有一將當之曰:“丞相有命,諸人不許入紹府。”不叱退,提劍入后堂。見兩個婦人相抱而哭,不向前欲殺之。”的情況下出場的。那時留給曹丕只是一個楚楚可憐的影子。(見《三國演義》第三十二回 奪冀州袁尚爭鋒 決漳河許攸獻計) 而在“丕見二婦人啼哭,拔劍欲斬之。”之時,曹丕忽見紅光滿目,遂按劍而問曰:“汝何人也?”一婦人告曰:“妾乃袁將軍之妻劉氏也。”丕曰:“此女何人?”劉氏曰:“此次男袁熙之妻甄氏也。因熙出鎮幽州,甄氏不肯遠行,故留于此。”丕拖此女近前,見披發垢而。不以衫袖拭其面而觀之,見甄氏玉肌花貌,有傾國之色。遂對劉氏曰:“吾乃曹丞相之子也。愿保汝家。汝勿憂慮。”道按劍坐于堂上。 這個橋段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是真美人自國色。雖然說女要俏,一身孝,但當時那個情況,甄宓為了躲避戰亂,故意穿著粗布衣服,滿臉污垢,披散著頭發,是要多難看就往多難看那里扮,即使是這樣,美人還是美人,曹丕仍是被她的氣場給炫倒了,自己儼然從屠夫到文人進行了轉變,用袖子輕輕拭去甄宓臉上的污垢,“見甄氏玉肌花貌,有傾國之色”。于是改口對甄宓的婆婆袁紹的妻子劉氏說:“我是曹丞相之子,愿保護你們全家老小。”說完乖乖地按著寶劍坐在屋里,自己不敢唐突佳人,還要防他人冒犯甄宓。 等曹操來了,劉氏出拜曰:“非世子不能保全妾家,愿就甄氏為世子執箕帚。”操教喚出甄氏拜于前。操視之曰:“真吾兒婦也?”遂令曹不納之。 劉氏為了保全性命,面對曹操說,愿把兒媳甄宓獻給曹丕當丫環。曹操也被甄宓的美貌打動了,盯著甄宓贊嘆道,“真吾兒婦也?”這句話說的個人覺得十分若有憾焉?大有自己下手太遲之感。也罷,肥水不流外人田,那讓曹丕納甄宓為正室夫人。于是,一代美人甄宓就這樣進了曹家門,也有了后世的諸多演義。(見《三國演義》第三十三回 曹丕乘亂納甄氏 郭嘉遺計定遼東) 在《三國演義》里面,甄宓只是占了很小的篇幅,寥寥幾筆,不見多么出彩,而在真實歷史中,甄宓這個名字在文學史上占據著重要地位,無有甄宓,可能無有我們熟悉的曹子建。 曹植,字子建,為詩為文汪洋肆恣,辭藻華美,立意高絕,絕不是一般人能為之。他和甄宓是否存在什么曖昧已經不重要了,我們只知道,他必是甄宓的知己,而甄宓應是曹植的知音,要不然,悠悠生死別經天,魂魄怎會來入夢呢。 曹植在《感甄賦》的序中說:“黃初三年,余朝京師,還濟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賦。”宋玉記載的是楚王見神女的事情,是寫別人的。而他這篇文字寫的卻是“我”與洛神之交往過程。 “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仿佛兮若輕云之蔽月,飄飄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秾纖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瑰姿艷逸,儀靜體閑。柔情綽態,媚于語言。奇服曠世,骨象應圖。披羅衣之璀粲兮,珥瑤碧之華琚。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踐遠游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微幽蘭之芳藹兮,步踟躕于山隅。于是忽焉縱體,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蔭桂旗。攘皓腕于神滸兮,采湍瀨之玄芝。” 托名洛神,是為甄氏,那種相慕之情,相思之痛溢于言表。只恨陰陽阻隔,大義名分,那份感情只能深埋在心底。只能是“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當。抗羅袂以掩涕兮,淚流襟之浪浪。悼良會之永絕兮。哀一逝而異鄉。無微情以效愛兮,獻江南之明珰。雖潛處于太陰,長寄心于君王。”他用世界上最華美的文字來贊美她,他用天地間最絢麗的語言來傾慕她。雖然今生只能互相望著,但即使只是望著,也勝過世間上的眾多男歡女愛。給相逢以情愛,給情愛以詩意,給離別以惆悵,給遠方以思念,笑我老大依然舊情懷,笑我仍是少年時,雖然此生 “恍如飄萍,不堪顛沛之苦,遂寂寂無歡而死”。但我無悔無怨。“君王不得為天子,半為當年賦洛神。” 附錄:甄宓的《塘上行》 蒲生我池中,其葉何離離。 傍能行仁義,莫若妾自知。 眾口鑠黃金,使君生別離。 念君去我時,獨愁常苦悲。 想見君顏色,感結傷心脾。 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豪賢故,棄捐素所愛? 莫以魚肉賤,棄捐蔥與薤? 莫以麻枲賤,棄捐菅與蒯? 出亦復何苦,入亦復何愁。 邊地多悲風,樹木何修修! 從君致獨樂,延年壽千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