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文]: 元日明窗焚香,西北向吾友,其永懷可知.展《文皇大令》閱,不及他書.臨寫數(shù)本不成,信真者在前,氣焰懾人也.有暇作譜,發(fā)一笑於事外.新歲勿招口業(yè),佳.別有何得 泗戎東下未 已有書至彼,俟之.
此書約書于元符二年(1099年)。為草書九帖之三。明代人都穆跋《元日帖》云:“翁此卷嘗入紹興秘府,后有其子元暉題識,蓋海岳平生得意書也。其中登海岱樓詩一首,下小字注云:‘三四次寫,間有一兩字好,信書亦一難事。’夫海岳書,可謂入晉人之室。”
德忱帖
米芾《德忱帖》 紙本 行草書 縱25.4厘米 橫78.6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五月四日,芾啟:蒙書為尉(通慰),審道味清適。漣,陋邦也,林君必能言之。他至此見,未有所止,蹄涔不能容吞舟。閩氏泛海,客游甚眾,求門館者常十輩,寺院下滿,林亦在寺也。萊去海出陸有十程,已貽書應(yīng)求,倘能具事,力至海乃可,此一舟至海三日爾。御寇所居,國不足,豈賢者欲去之兆乎?呵呵!甘貧樂淡,乃士常事,一動未可知,宜審決去就也。便中奉狀。芾頓首。葛君德忱閣下。
說明:
此帖為致葛德忱書札。
葛德忱疑即葛蘩,名字相發(fā)之義本《詩經(jīng)·召南·采蘩》序毛傳。乃葛蘊、葛藻長兄。周密《云煙過眼錄》卷上王子才所藏雪竇和尚詩后,有“襄陽米芾”與“鶴林居士葛蘩”題跋。
葛蘩,號鶴林居士,丹徒人,良嗣長子。崇寧間官臨潁主簿,累遷鎮(zhèn)江守 。
此時德忱恐在潤州,欲求萊州職事,故米芾告以路程行法也。
“林君”當(dāng)指林希,子中福州人,乃稱“閩士”。林氏罷樞密,于元符元年四月出守亳州,同年九月?lián)Q杭州,疑于其時特訪漣水矣。
林希,字子中,福州福清人,概子。嘉祐二年進士,神宗朝同知太常禮院,遣使高麗,希聞命,懼形于色。神宗恕,責(zé)監(jiān)杭州樓店務(wù)。紹圣初知成都府,道闕下,章惇留為中書舍人,修神宗實錄。時方推明紹述,盡黜元祐群臣,希皆密預(yù)其議,自司馬光、呂公著、呂大防、劉摯等數(shù)十人之制,皆希為之,極其丑詆,讀者憤嘆。徽宗時卒,年六十七,謚文節(jié),追贈資政殿學(xué)士。有兩朝寶訓(xùn)二十一卷 。
《列子·天瑞》:“子列子居鄭圃,人無識者……國不足,將嫁(往)于衛(wèi)。”“御寇”二句,即用此典。
此帖作于元符二年五月四日,離秩滿 不足一月,故有“欲去”之語。
米芾于漣水軍任上,曾遭遇旱災(zāi)之后,又逢水災(zāi)之情況,當(dāng)?shù)靥锂€俱被淹沒,許多通湖港道,初為防旱救田,而填土塞斷。然水災(zāi)之后,地主毫姓只顧一己私利,仍不疏放,以致地勢低洼之區(qū),積潦難泄,為患頗大。米芾于致上司或同儕之信函中,特將在外實地所見表出,心中甚為不平 。這是米芾“欲去”的外在之因,漣水環(huán)境險惡,旱災(zāi)水災(zāi)連連。
米芾“平居退然,若不能事事”,雖然“至官下則率直不茍”,但平生嗜好只在江封山月,及石硯書畫,加以疏狂成性,故為官日久,難免故態(tài)復(fù)萌。墓志銘對此并不加隱諱,謂“時亦越法縱舍,有足大者”。此實記實之言。在漣水軍任上,米芾即曾因“好石廢事”,招致上司不滿 ,可能因此去職,在任僅二年。
藝術(shù)賞析:
此為米芾著名的《草書九帖》之一,又是其晚年成熟書風(fēng)的代表作之一。
此帖自始至終,氣韻十分流暢,下筆如飛,痛快淋漓,毫無顧忌,點畫之際,妙趣橫生。粗看,“全不縛律”,左傾右倒,形骸放浪。仔細賞讀,卻又欹正相生,字字隨著章法氣勢變化,用筆狂放而不失檢點,提按頓挫絲絲入扣,上下精神,相與流通,有著強烈的節(jié)奏感,與其作品比較,此帖頗具魏晉風(fēng)韻,筆法圓轉(zhuǎn)含蓄韻藉,有篆籀氣。節(jié)奏也較平和,神閑氣定,故能隨意布勢,妙得自然。
此帖乃米芾佳作之一,雖然第八行至第十五行之間有的字略小,但大體上看來,不論是字形結(jié)構(gòu)、映帶關(guān)系、飽厚度或整體感來看,都是一篇難得的好作品。單字方面,這帖有一些重復(fù)字出現(xiàn),端看米芾怎么作變化:
林:“林”君和滿“林”。前者看似慵懶,書寫時漫不經(jīng)意,最后一長點和君的首筆承接,筆勢較鋪張;后者把比豎起來寫,多用藏鋒,末一長點沒有露鋒,整個字看似挺勁,其實過拘謹(jǐn)了。
寺:“寺”院和在“寺”。前者的“寺”較硬挺,第二個橫畫和第三個橫畫接連時,用下鉤承接,使得字的鋒利感提升,最末點連在豎鉤上,使人把視覺焦點落在此處;后者的“寺”字,筆畫厚重飽滿,但并不會軟而無力,和前者相較,后者的筆畫緊縮在一塊兒,若非變化之需,寺字最好不要如此書寫,因為會讓字透不過氣來。
海:泛“海”、去“海”、至“海”和“海”蝗。四個“海”字因位置不同,各有其姿態(tài)。第一個“海”上寬下緊,右邊的“每”往左下傾,上輕下重,四個“海”字中只有此字有露出豎鉤,整個“海”字成一個倒三角形;第二個“海”字,右邊的“每”稍微向上提,也是上輕下重,不過這個字可以看作一般的行楷,因為沒有姿態(tài)上的大變化;第三個“海”字稍小,筆畫粗而提按不明顯,呈現(xiàn)一個圓圓的體態(tài),水字邊和“每”的下半部有些模糊,但此字的墨韻尚佳;第四個“海”字,略帶正方形,此字有一個特點,即“海”中間的橫畫粗曠的向右?guī)ч_,這樣的力道用在小行草上是罕見的。
求:“求”門館和應(yīng)“求”。此二字沒有很大的差別,唯有豎鉤部分前者在鉤的地方先輕提下頓再往上鉤。
能:必“能”、“能”容和儻“能”。第一個“能”字和第二個“能”自左半部的結(jié)構(gòu)差不多,右半邊有些不同,第一個“能”字較緊縮,第二個“能”字向下伸展,一豎帶下后往下接時,線條皆是圓勁的,沒有折角,第一個“能”字有折角;第三個“能”字不若前兩字精采,粗細較一致,看似平淡。
舟:吞“舟”和此一“舟”。這兩字截然不同的寫法,前者細挺的線條,加上豎鉤時狠狠往上銳利一鉤,橫畫也以粗筆帶過,成為字的重心所在;后者小而圓,中間的短撇靠右,橫畫順勢帶開,感覺到這個字重映帶相接,前者重體態(tài)。
也:陋邦“也”、在寺“也”和就“也”。第一個“也”字圓軟,向勢的筆畫居多;第二個也的首筆,鉤進來時不是一筆成形,先往下再往內(nèi),停頓后使鉤的力量更強勁;第三個“也”字較第一二個夸大,鉤向內(nèi)縮,最末筆向上延伸,以余觀點,第二字最佳。
惡札帖
米芾《惡札帖》 紙本 行書 上海博物館藏
釋文:芾啟,要惡札,是甚字,批及。芾頓首。章侯茂異。
法華臺詩帖
米芾《法華臺詩帖》 紙本 行書 縱29.8厘米 橫42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法華臺。
塊圠有同色,雪
深云未開。終南晴夜月,仿佛
似登臺。
道林詩帖
米芾《道林詩帖》 紙本 行書 縱30.l厘米 橫42.8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鑒藏印記:“采秀堂”(朱文)、“紫芝堂印”(朱文)、“趙禮用觀”(朱文)、“吳郡董宜陽印”(白文)、“全卿”(朱文半印)、“真賞”(朱文半印)等。
[釋文] 道林
樓閣鳴(此字點去)明丹堊,
杉松振老髯。僧
迎方擁帚,茶細
旋探檐。
焚香帖
米芾《焚香帖》 草書 縱25.2厘米 橫25.2厘米 日本大阪市立美術(shù)館藏
[釋文]雨三日未解,海岱只尺不能到,焚香而已。日短不能晝眠,又人少往還,惘惘!足下比何所樂?
米芾《焚香帖》,又作《海岱帖》,草書九帖之九,為米芾知漣水軍時所寫之尺牘,以帖中有“焚香”二字,故取之以名。“海岱”指海岱樓,在漣水。
王略帖贊
米芾王略帖贊 (《破羌帖跋贊》) 行楷書 縱22.9厘米 橫48.2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右將軍金紫光祿大夫王羲之書八十一字贊。昭回于天垂英光,跨頡歷籀化大荒。煙華澹秾動彷徉,一噫萬古稱天章。鸞夸虬舉鵠序行,洞天九九通寥陽。茫茫十二小劫長,璽完神訶命芾藏。
癸未歲太常玉堂手裝。
左司郎中黃誥。
隋珠荊玉爛生光,際天蟠地射八荒。嗟我一見猶激昂,而況好古真元章。不買金釵十二行,以彼易此歸華陽。天公六丁氣焰長,雷電取去宜深藏。
職方郎中劉涇。至人代天發(fā)幽光,手生蒼華秀蕪荒。萬夫蛇蚓謝軒昂,斷是龍被五色章。大珠自點玉著行,印跋翕受交混茫。公其敬識神理長,不畀正眼非歸藏。
承議郎薛紹彭。寶晉不空來夜光,滄浪一濯聊治荒。至寶無價誰低昂,懷充押尾開元章。楷字不見褚影行,永和歲月今茫茫。傳至太平隨世長,金題玉躞重珍藏。
劉涇。金十五萬一色光,平生好奇非破荒。神明頓還貌昂昂,冠佩肅給系寶章。曉趨大庭動鹓行,但笑不與見者忙。北窗卷舒化日長,何必絕人洗而藏。
紹彭。晉大司馬至洛陽,威略已著摧破羌。聲馳江左傳國光,右軍筆陣爭堂堂。妙用作意驅(qū)俊鋩,驚鴻乍起游龍翔。仁祖無奕烏衣郎,掛名篇末流遺芳。開元散落王涯藏,聯(lián)翩飛動茂密行。料簡鑒賞盛有唐,傳授視此真印章。
提刑殿院帖
米芾《提刑殿院帖》(又稱《衰老帖》 存疑) 行書 縱34.5厘米 橫49.2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芾頓首啟。衰老人所棄,蒙□節(jié),翌日欲拜謝,慮大君子訝其情文,欽向欽向!晴和,起居何如?想□檢已了。來日欲屈華節(jié),同彥勉家庖早飯,不審肯顧否?謹(jǐn)具啟,不備。芾頓首再拜。提刑殿院節(jié)下。
來戲帖
米芾《來戲帖》 翰牘九帖之一 紙本 行草書 縱25.5厘米 橫43.6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分頁下載高清晰圖片[1][2][3]
釋文:
蒙面諭浙干,具如后。(下添:恐公忙,托鼎承)
長洲縣西寺前僧正寶
月大師收翟院深山水兩幀。第二幀上一秀才跨
馬,元要五千賣,只著三千。后
來寶月五千買了。如肯
輟,元直上增數(shù)千買取。
蘇州州衙前西南上丁承
務(wù)(旁注:是晉公繪像恩澤)家秀才(下雙行注:丞相孫),新自京
師出來,有草書一紙,黃紙玉
軸,間道有數(shù)小真字注,
不識。草字末有來戲(雙行:二字),向要十五千,只著他十千,
遂不成。今知在,如十五千
肯,告買取,更增三二千不妨。
致伯修老兄尺牘
米芾《致伯修老兄尺牘》 翰牘九帖之二 紙本 行草書 縱25.4厘米 橫43.2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分頁下載高清晰圖片[1][2][3]
釋文:
(前補書:丞果實,亦力辭,非愿非愿)
芾頓首啟:畫不可知(旁注:不知好久),書
則十月丁君過泗,語與趙
伯充,云要與人,即是此物。
紙紫赤黃色,所注真字,褊
草字,上有為人模墨
透印損痕。末有二字:
"來戲",*才字也。告留。念其
直就本局虞候撥供給
辦。或能白
吾老友吾舍人,差兩介送
至此,尤幸尤幸!再此。芾頓首上,
伯修老兄司長。
……
不記得也。存紙尾。來戲, *才字。
晉紙?zhí)?/font>
米芾《晉紙?zhí)?翰牘九帖之三 紙本 行草書 縱23.7厘米 橫39.1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分頁下載高清晰圖片[1][2]
[釋文]此晉紙式也,可為之。越竹千杵裁出,陶竹乃腹不可杵,只如此者乃佳耳。老來失第三兒,遂獨出入不得,孤懷寥落,頓衰颯,氣血非昔。大兒三十歲,治家能干,且慰目前。書畫自怡外,無所慕。芾頓首。二曾常見之,甚安。
適意帖
米芾《適意帖》(又稱《玉格帖》) 翰牘九帖之四 紙本 行草書 縱23.5厘米 橫35.9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分頁下載高清晰圖片[1][2]
[釋文]百五十千,與宗正爭取蘇氏《王略帖》(旁注:右軍),獲之。梁、唐御府跋記完備。黃秘閣知之,可問也。人生貴適意,吾友覷一玉格,十五年不入手,一旦光照宇宙,巍峨至前,去一百碎故紙,知他真?zhèn)危腋髯闼枚眩覉D之!米君若一旦先朝露,吾兒吝,萬金不肯出。芾頓首。
賀鑄帖
米芾《賀鑄帖》(翰牘九帖之五) 紙本 行草書 縱23.4厘米 橫36.8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芾再啟。賀鑄能道
行樂慰人意。玉筆格十襲收秘,何如兩足
其好。人生幾何,各閼
其欲。即有意,一介的可
委者。同去人付子敬
二帖來授,玉格卻付
一軸去,足示俗目。賀
見此中本乃云公所收
紙黑,顯偽者。此理如何,
一決無惑。芾再拜。
米芾丹陽帖
米芾 《丹陽帖》(翰牘九帖之六) 紙本 行草書 縱23.5厘米 橫22.8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丹陽米甚貴.請一航
載米百斛來,換玉
筆架,如何 早一報,恐
他人先。芾頓首。
此帖所致為米芾之友人。此友人乃《適意帖》中“覷一玉格,十五年不入手”之“吾友”。
《丹陽帖》,《書法大辭典》稱為《丹陽帖》;蔡舜寧《米芾之書學(xué)思想與書法藝術(shù)研究》稱為《換玉筆架書》。
“丹陽”乃潤州古稱。秋榖未登,青黃不接,米價必至踴貴,故此帖必作于崇寧二年夏秋之間。
米芾愿以玉筆架換百斛丹陽米,寥寥二十余字,“如何”二字是商量的口氣,有點調(diào)皮;“早一報,怨他人先”,則活脫可見其幽默詼諧。從文字看來,已有《世說新語》中晉人名士風(fēng)度。
藝術(shù)賞析:
米芾“翰牘九帖”之一,此尺牘的書法風(fēng)格,正是在追求以二王為代表的晉人書札作風(fēng)。米芾名其居為“寶晉齋”,十分仰慕的正是晉人風(fēng)流。他研習(xí)二王甚勤,尤其《蜀素帖》,后半部全從右軍《蘭亭》中來。但他最為傾心的是“破體”的小王,故《海岳名言》有謂:“子敬天真超越,豈父可比也。”落筆痛快,氣勢開張,英俊豪邁,更契合于米芾的性格。《丹陽帖》的寫法就和獻之筆札相近。但是,既經(jīng)“重法”的唐代,提按已是普遍的筆法,兼之米芾個性強烈,字勢愈加跌宕,用筆更形起落,牽絲顯露,出鋒銳利,真是“風(fēng)檣陣馬,沉著痛快”,大膽而潑辣,尺素之間亦使出了渾身解數(shù).這與二王的散淡就有了距離.米芾畢竟還是米芾,米字到底還是米字,他能著名書史,開宗立派,不是沒有緣由的.
米芾致伯充尺牘
米芾《致伯充尺牘》(翰牘九帖之七 又稱《業(yè)鏡帖》) 紙本 行草書 縱23.5厘米 橫21.6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敬聞命。此石亦不惡。
業(yè)鏡在臺州耳。
芾頓首。
伯充臺坐。彥臣如何?
惠柑帖
米芾《惠柑帖》 翰牘九帖之八 紙本 行草書 縱22.7厘米 橫33.2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芾皇恐。蒙
惠柑,珍感、珍感。長
茂者適用水煮
起,甜甚。幸便試
之。余卜
面謝,不具。芾頓首。
司諫臺坐。
米芾戲成詩帖
米芾《戲成詩帖》(翰牘九帖之九) 紙本 行草書 縱23.9厘米 橫34.6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戲成呈司諫臺坐,芾。
我思岳麓抱黃閣,飛泉元
在半天落。石鯨吐水(點去)出湔—
里,赤目霧起陰紛薄。我曾
坐石浸足眠,時項抵水洗
背肩。客時效我病欲死,
—夜轉(zhuǎn)筋著艾燃。關(guān)漼。 如今
病渴擁爐坐,安得縮卻三十
年。嗚呼!安得縮卻三十年,重往坐石浸足眠。
紫金研帖
米芾《紫金研帖》 紙本 行書 縱28.2厘米 橫39.7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分頁下載高清晰圖片[1][2]
釋文:
蘇子瞻攜吾
紫金研去,囑其子
入棺。吾今得之,不以
斂。傳世之物,豈可
與清凈圓明本來
妙覺真常之性同
去住哉
附錄; 姿奇態(tài)逸 生機勃然
——米芾行書《紫金研帖》賞析(作者:東華)
米芾《紫金研帖》,淡牙色紙本,行書。縱29厘米,橫40厘米。鈐有“稽察司印”(半印)、“安岐之印”、“乾隆鑒賞”、”宣統(tǒng)鑒賞”等鑒藏印。見錄于故宮博物院藏《宋四家墨寶》冊,《三希堂法帖》有摹刻,《式古堂書畫匯考》、《墨緣匯觀》等有著錄,是最為著名的米芾傳世書法佳品之一。
從此帖中,我們可以看到,米芾所謂的“刷”字,實際上是他令筆毫平鋪紙上,以便運筆時能產(chǎn)生“萬毫齊力”的效果。所以,可以說米芾的這個“刷”法,是適應(yīng)行書發(fā)展到宋代,走向“尚意”之路以后技法上的新變化。
秦漢以前的書法,自然也講流爽之美。傳秦時蒙恬論用筆,曾說:“若能用筆,當(dāng)自流美。”但這種“流美”,卻又“凡書非但裹結(jié)流快,終藉筆力輕健”(秦·李斯論書語)。所以說,中國早期書法的“流美”一詞,是為以中鋒運筆,令點畫線條有“玉箸”之態(tài)而設(shè)置的。嗣后,雖然書法的筆法開始走向“夫書勢法擾若登陣,變通并在腕前,文武遣于筆下,出沒須有倚伏,開闔籍于陰陽”之態(tài)(漢蕭何論 書語),但此期書法筆法所重視的,仍然是書法外在的視覺美感,還沒有達到令書法的點畫線條具有“骨峻”、“筋健”、“肉腴”、“血活”之美的審美高度。
當(dāng)然,在唐代的書法中,已經(jīng)開始有了對書法筋、骨、肉、血的有意識追求,但此期尚屬探索階段,還沒有特別成功的理論總結(jié),然而,到了宋代,對“骨峻”、“筋健”、“肉腴”、“血活”的追求,不僅有了明晰的理論述說,而且還出現(xiàn)了米芾《紫金研帖》這樣的書法力作。
米芾的《紫金研帖》,確實是令毫平鋪紙上,并產(chǎn)生“萬毫齊力”的效果,且使書法具有“骨峻”、“筋健”、“肉腴”、“血活”美感的書法力作。這種“平鋪紙上、萬毫齊力”的筆法,猶如中國人吃飯時的“筷子”的用法——就是那么兩根細棍,在指頭的作用下,可以“夾”、可以“啄”、可以“叨”、可以“挑”,還可以“叉”,總之,它是靈妙多變,為方便人們實用服務(wù)的。照之于書法,那“萬毫齊力平鋪紙上”的筆法,在書法家以氣運腕的作用下,同樣可以“啄”,如《紫金研帖》中“蘇”字的草頭兩點、“之”字上點的寫法;可以“叨”,如帖中的眾多橫畫的起筆;甚至還可以“夾”,這是一種“衄”法,如帖中“其”字的下兩點;可以“叉”,如帖中“物”字收筆的兩撇。總之,米芾的《紫金研帖》,是為了使書法血濃骨老、筋藏肉盈并且能夠姿奇態(tài)逸而靈活用筆的產(chǎn)物。宋代以后的書法大家,如元之鮮于樞、明之吳寬、徐渭、黃道周、倪元璐,清之王鐸、傅山,都是在深刻研習(xí)米芾書法后而卓然成為大家的。
——摘自《中國書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