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癥雖因風寒濕三者之來,亦因身中元氣之虛,邪始得乘虛而入。倘惟攻三者之邪,而不補正 氣,則痹病難痊,必有死亡之禍矣。我今傳一方,于補正之中,佐之祛風、祛濕,祛寒之品,則痹癥 易愈也。方名散痹湯。人參三錢、白術五錢,茯苓一兩,柴胡一錢,附子一錢,半夏一錢、陳皮五 分,水煎服。此方健脾利濕,溫經散風,正氣不虧而邪氣自散,二劑而痹癥如失。
下面是現代醫學對痹證的解釋:無法治愈!?上面是古代的治療神方:只需2劑!!!
所謂“痹癥“就是人體營衛失調,感受風寒濕之氣,合而為痹,或日久正虛,內生痰濁、瘀血、毒熱,正邪相持,使經絡、肌膚、血脈、筋骨,乃至臟腑的氣血痹阻,失于濡養,而出現肢體疼痛、腫脹、酸楚、麻木、重著、變形、僵直及活動受限等癥狀。在《素問?痹論》篇中對“痹“的認定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意思是說,氣候變化無常,冷熱交錯,或居處潮濕、寒冷或涉水,淋雨等風寒濕邪氣,侵入人體,注入經絡,儲留關節,使氣血痹阻,而為痹癥。這是說的外因。內因是指:“皆因體虛,腠理空疏,受風寒濕氣而成痹也。“就是說,都因為人體體質虛弱,氣血不足,或勞累過度,肌膚毛孔疏松,營衛不固,流注經絡、關節肌肉,致使氣血凝滯阻塞不通。這就是所謂“通則不痛,痛則不通“。
從總體上說,和高血壓、糖尿病一樣,是在遺傳易感性的基礎上,外界因素促發的一類疾病,現無根治的方法。所謂根治,就是去除病因,治愈疾病,而類風濕關節炎的病因尚不清楚,更談不上去除了。目前的研究認為類風濕關節炎與遺傳因素有關,此外,類風濕關節炎作為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發病與異常的抗原抗體反應相關,免疫抑制劑只能抑制抗原抗體反應,使它們維持在低水平而不能去除。有些病人看到一些晚期類風濕關節炎病人,因關節畸形、強直,生活不能自理,顧慮很重,這是不必要的。只要醫患之間積極配合,做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并且持之以恒,一般都能控制病情進展,可以正常地工作、生活。部分中藥對類風濕關節炎有一定的療效,如雷公藤可控制關節炎癥,緩解疼痛,但并不能阻止關節病變的進展,有些人因害怕抗風濕藥的副作用,僅服用中藥治療,最終出現關節破壞、畸形就是例證。因此,對類風濕關節炎可以采用中西藥聯合治療,不要因服中藥而停用療效已肯定的抗風濕藥,切忌亂投醫,以免延誤病情,失去治療時機。 注意:如去藥房抓上述散痹湯,藥方要分成2個,半夏,陳皮最好單抓,否則藥房會以十八反為由,不給抓的。 摘自《朱良春用藥經驗集》[何紹奇整理] 藥有相反,其說始見于《神農本草經?;序例》(原書早佚,現行本為歷世從歷代本草書中所輯出者)。五代時韓保升《蜀本草》指出:“相反者十八種”,當為“十八反”說的藍本。迨至金代,張元素《珍珠囊補遺藥性賦》將“十八反”以及“十九畏”編成歌訣廣為流傳,相沿至今。干百年來,父以傳子,師以授徒,藥房見有“反藥”,則拒絕配藥;若干有“反藥”的良方,被束之高閣;至于醫生因用“反藥”而負屈含冤者,古往今來,更不知凡幾!尤有甚焉,“十八反”之外,還有“株連”:筆者一次處方中半夏與附子同用,病人去市內藥店配藥,藥工一看,面露鄙夷地說:“醫生連半夏反附于都不知道么?這應該是常識。”附子乃附生于川烏者,半夏反附子,便是因母而牽連到子了,這不是“株連”、“擴大化”是什么? 對此,我們先不妨看一看前人的論述。 處方中用反藥者,首推漢代“醫圣”張仲景,《金匱要略?;痰飲篇》之甘遂半夏湯(甘遂、半夏、芍藥、甘草、蜜),甘遂和甘草同用;同書腹滿寒疝宿食病篇之赤九(獲蘋、細辛、烏頭、半夏),烏頭與半夏同用。 唐代有“藥王”之稱的孫思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