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之我見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一語,出自<<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原文是:“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對于文中“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一語,歷代醫家認識不一。其主要觀點有四:一是馬蒔、高世栻為代表,認為春夏順其生長之氣即養陽,秋冬順其收藏之氣即養陰。二是以王冰為代表,認為養即制也,春夏陽盛,故宜食寒涼以制其亢陽;秋冬陰盛,故宜食溫熱以抑其盛陰。三是以張介賓為代表,認為陽為陰之根,養春夏之陽是為了養秋冬之陰;陰為陽之基,養秋冬之陰是為了養春夏之陽。四是以張志聰明為代表,認為春夏陽盛于外而虛于內,故當養其內虛之陽;秋冬陰盛于外而虛于內,故當養其內虛之陰。 以上四種解釋,從不同角度闡發了原文精神,擴大了養生的思路.但每一種解釋都未能真正道出經旨.首先是馬蒔、高世栻的說法,“春夏順其生長之氣即養陽,秋冬順其收藏之氣即養陰”那么,這里的所謂養陽養陰更抽象化了,還不如說春養生、夏養長、秋養收、冬養藏更具體.而且,未從文理上講透此語.其二、王冰認為,“養,制也”。遍查古漢語工具書,“養”,沒有“制”的意思。與文理不通.“春夏陽盛,宜食寒涼以制其亢陽。”春是春,夏是夏。寒涼食品只適宜于夏天,而不宜于春天。同樣,“秋冬陰盛,故宜食溫熱以抑其盛陰”。溫熱食品,冬天用之,固然適宜,而秋燥之時,未必妥當。春與夏、秋與冬不能相提并論。其三、張介賓“養春夏之陽是為了養秋冬之陰;養秋冬之陰是為了養春夏之陽”更是讓人難以琢磨。他是感覺春夏陽盛之時養陽不妥,于是說,“是為了秋冬養陰”,而養陽對春夏有什么影響?卻避之不答;也沒回答春夏為什么養陽?怎么養陽?秋冬為什么養陰?怎么養陰?其四、張志聰“春夏陽盛于外而虛于內,故當養其內虛之陽;”陽盛于外,應該滋陰斂陽。而對于“陽盛于外”,又“養其內虛之陽”是什么意思?“秋冬陰盛于外而虛于內,故當養其內虛之陰。”“陰盛于外”,還要“養其內虛之陰”?陽盛養陽,陰盛養陰,這不是犯虛虛實實之戒嗎?醫理難通! 其實,“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是一個互文。所謂互文,即上下文各言一語,其義互備。如《七法》:“越女侍前,齊姬奉后,往來游醼”。上文言“越女”,下文說“齊姬”,而上下文皆有“越女”、“齊姬”之意。即為越女齊姬侍奉前后。而絕非“越女侍前”不“奉后”,“齊姬奉后”不“侍前”。如《標幽賦》說針灸:“可平五臟之寒熱,能調六腑之虛實”。楊繼洲說:“言針能調臟腑之疾,有寒則溫之,熱則清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椐此,以上兩句當意為,可平五臟六腑之寒熱,能調五臟六腑之虛實。上句只講“五臟”,下句唯舉“六腑”,而“五臟”與“六腑”之意上下皆備。如果理解為針灸“可平五臟之寒熱”,不平六腑之寒熱,“能調六腑之虛實”,不調五臟之虛實,那就太可笑了!又如,《素問.生氣通天論》:“因于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為拘,弛長為痿”。高等醫藥院校第五版《內經講義》注:“此句為互文。意為大筋、小筋或者收縮變短,或者松弛變長”。又是一個互文的例證。再如,“冬吃蘿卜夏吃姜,不勞醫生開處方”這一保健諺語,也是一個互文.意思是,一年四季,多吃點蘿卜、生姜有利于健康。一九九六年,某省青年中醫知識競賽答案,把“冬吃蘿卜夏吃姜,不勞醫生開處方”這一保健諺語,作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依據。謂生姜性熱可以養陽,蘿卜性涼可以養陰。其實是忽略了互文知識導致的誤解.難道夏天就不能吃蘿卜,冬天就不能吃姜?春秋季節就不能吃點蘿卜和生姜?同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是一個互文。上文言春夏,下文說秋冬,春夏秋冬皆備;上文言養陽,下文說養陰,養陽養陰皆備。并非春夏養陽不養陰,秋冬養陰不養陽。把春夏強并,秋冬強合,把春夏與秋冬割裂或對立的理解,都是錯誤的。它就是說,春養生,夏養長,秋養收,冬養藏。更具體一點:“春三月……夜臥早起,廣步于庭,……養生之道也;”“夏三月……夜臥早起,無厭于日,養長之道也”;“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養收之道也”;“冬三月……早臥晚起,必待日光……養藏之道也”。它只涉及起居,沒涉及吃什么,或治療原則的養陽、養陰問題!。簡言之,“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就是說,圣人根據四時調理陰陽!正如<<靈樞.本神論>>所言:“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 “春夏養陽”治冬病
■大夫提醒
文/廣東省中醫院大學城醫院心臟五科主任醫師 李松 一到夏天,很多醫院又開始了伏天的“天灸”等治療方法,那些有頸椎病的,冬天常發關節炎的,還有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的病人在醫院排起了長長的隊伍。這種根據中醫辯證施治的原則,選用某些中藥在伏天進行穴位的貼敷、針刺、穴位注射、拔罐、刮痧等治療其實是運用了中醫“冬病夏治”理療。 所謂“冬病夏治”是根據《素問·四氣調神論》中“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道理,在夏天對冬季常見的一些比較難治的、具有寒邪特性的慢性疾病進行治療的一種方法。因為在冬季,陰氣上升,人體容易受到寒邪侵襲,積聚日久導致內寒,在冬天往往難愈,而到夏季,氣溫升高,人體陽氣上升,利用這一有利的時機進行治療,能最有效地驅風祛寒,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從而達到減輕癥狀,并預防復發的目的。 “冬病”一般是指那些好發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變,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風濕與類風濕性關節炎、凍瘡、慢性腹瀉、虛寒性的婦科疾病,還有腎虛引起的腰痛等等,它們都具有中醫所講的脾胃虛寒、腎氣虛的特點。 其實,除了上面所講的“天灸”、穴注、拔罐、刮痧等外治方法,根據辯證施治的原則,選用不同的中藥內服或食物療法也能起到溫經散寒、驅除宿邪、疏通經絡、活血通脈、提高人體免疫力的作用。老慢支的患者一般與肺脾兩虛、腎氣不足有關,因此這些病人在夏季一般多選用黃芪、冬蟲夏草、胡桃肉、淮山、山萸肉等具有健脾益氣、補益肺腎的中藥,而食療上多選用烏雞、老鴨、豬肺、白蘿卜等與上述部分藥材煲湯或粥。老胃炎的患者則多半有脾胃虛寒、經脈運行不暢的特點,所以臨床多選用山楂、炒麥芽、茯苓、淮山、紅棗、當歸等具有健脾益氣、溫經散寒的藥材煲粥來達到和胃健脾,消積除脹,行氣鎮痛的功效。 夏天由于天氣炎熱,一般慎用或少用過于溫熱的藥物,否則會出現發熱、出血、瘡瘍腫毒等病變。夏季出汗多,也不宜用具有過度發汗作用的藥物,否則會喪失津液,反而耗傷人體陽氣。另外,過度使用補益之品也會導致脾胃功能受損,反而礙胃而出現腹脹、納差等癥狀。在飲食上,夏季氣候炎熱,人的消化功能相對較弱,飲食宜清淡,要多吃雜糧。也不可過食川菜、湘菜等辛辣食物等,以免內熱過重。口味重的飲食則易生痰生濕生熱,也是要避免的。生冷瓜果也應適可而止,以免損傷脾胃,進一步耗傷正氣。
“春夏養陽”到底該如何養?
博客上很多朋友都說:春天來了,該談談春天如何養生。其實我已經談過了,記得前面寫了一篇《春天里,讓我們去看桃花》,那就是春季養生啊。其實,養生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春天出去踏踏青,感受春天蓬勃的生發之氣,對健康就已經有不可思議的作用了。不知道朋友們這個春天有多少時間是用來親近大自然呢?當然,既然養生無處不在,我那篇文章肯定沒有說全面。這里不妨補充一點。時間不等人,轉眼五月到了,今天是立夏,好在不是太熱,空氣中飄著槐花香,仍有春意闌珊的感覺。此時談養生,就春天和夏天兼顧吧。春夏如何養生呢?大家都知道:春夏養陽。
前段時間,受香港某財團董事會的邀請,我去給他們的高管做了一個系列的健康講座。有人問:“春夏養陽如何養呢?秋冬養陰乃注意營養,多食滋補,春夏養陽當吃些什么呢?” 其實,食物不能完全解決養生問題。陰陽的含義是多重的:寒為陰,熱為陽;氣入肺為陽,水谷飲食入胃為陰;宣發為陽,收斂為陰;忙為陽,閑為陰……所以,養陰、養陽都須全面考慮,落實到生活的各個方面。 馬上有人問了:“我只需最簡單的方法,解決我們目前最大的誤區。”不愧是頂級的企業的管理人員,他們不管問什么問題,都能問到點子上! 我說:“那更容易了。春夏養陽,首要的就是春夏不要貪涼。”因為熱為陽,涼為陰嘛。春天暖、夏天熱,都是有其道理的。人在秋冬養陰時,毛孔閉合,身體在積聚能量的同時,也積聚了一些污垢、毒素,到了春天和夏天,毛孔張開,人體的能量要向外宣發,因此體內的污垢和毒素要借助這個宣發之勢而排出。春天,收斂了一冬的身體尚有余寒,寒則溫之,而后方利于宣發,所以,春天需要多穿點衣服,捂一捂,把汗捂出來,這就是“春捂秋凍”中的“春捂”。夏天就不用捂也能出汗了。我們可能注意過,夏天出的汗,又黏又膩,這就是體內存積的濕濁邪氣。南方農人夏天有“雙搶”,割完早稻有得馬上把晚稻秧插下去,搶割搶插,揮汗如雨,忙得不亦樂乎。別看這么累,其實也是在養生。雙搶后,秋風漸至,人們身清氣爽,因為他們通身的邪毒濕氣都排盡了。如果我們夏天一天到晚都貪涼,天天吹空調,毛孔閉塞,很少出汗,那就無異于閉門留寇了。 《黃帝內經》說,夏三月,當“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夏日綿長,晚上可以睡晚一點,早晨要盡量早起,切勿生倦怠之感,連午睡都要盡量避免。春天、秋天和冬天都可以午睡,夏天最好別午睡,因為夏季屬火,心旺于夏季,午睡又是補心的,所以,很多人夏季午睡起來后,發現眼睛紅了,這就是補心補過了的緣故。這么老長的一天,我們用來干嗎呢?用來充分把自己的內在能量發揮出來,使其成氣候。這段時間,我們可以努力工作,多多加班,可以去追求功名利祿,……總之,要把精力放在外面。春天和夏天你就使勁折騰吧! 總之,不要貪涼,不要犯困,努力工作,使勁折騰,這就是春夏養陽。到了秋天,你事業上會有累累碩果,身體上也會有清爽通透之感,到那時候,就得收斂起來,安心養陰了。 彭子益對此句的解讀:
看看彭子益對此句的解讀:
《內經》曰:“夫虛者氣出也,夫實者氣入也。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春夏之時,地下水中所藏的陽氣,升出地面之上,地面之下陽氣減少。造化個體與人身 個體皆以中下為本。今中下陽氣外出,故曰虛也。秋冬之時,地面之上所盛滿的陽熱,降入 于地面之下的水中。陽氣入于水中,中下陽足,故曰實也。 圣人知春夏陽虛于下,故一切起 居飲食,皆注意保養中下的陽氣。此時不知保養中下陽氣,必不免外熱內寒,上熱下寒諸危 險病也。 圣人知秋冬陽實于下,陽氣是往上浮的,雖實于下,仍易浮動上來。必須陰氣充足, 方能將陽降而藏于水氣之中。故一切起居飲食,皆注意保養中上的陰氣。此時不注意保養中 上的陰氣,陰氣不足,封藏不住在下的陽氣。來年春夏,根本虧傷,必病極危險的溫病也。 故春夏以寒藥治病,傷損下部的陽氣,秋冬以熱藥治病,擾動下部的陽氣,多壞。 宇宙大氣圓運動的造化個體的力量,地面上得一半,地面下得一半。而根本則在地面下之一半。人之雪兆豐年,不知冬令雪大,次年豐收,乃因雪能封藏地面下的陽氣。冬令雪大, 地下陽足,豈止次年禾稼結實特多,人身亦加康健也。人知冬令鳴雷,次年不利。不知冬令 鳴雷,乃地下封藏的陽氣,往外消失。次年由地下生出地上的大氣,成了無根的病氣。豈知 五谷缺收,民病猶不易治。因去年是今年的先天,今年是明年的先天也。 南方的井水,冬至后一日,比冬至前一日,溫度減少。冬至陽生,陽生則升,故井水冬 至后一日溫度,較冬至前一日減少。北方的井水,冬至前一日比較冬至后一日,以致大寒之 前,溫度并無差別。雪大冰厚,地下水中封藏氣足,陽熱不外泄也。所以人在北方居住, 則身體健康。移住南方,則覺疲乏。大氣中的陽,足與不足之分也。前人謂五月間井內須防 有毒,五月不可淘井。因五月間,地面下陽氣少,井內陰盛之故。 交秋之后,居住北方,住到春季,始往南方。一到南方,便覺呼吸清快,身體舒適。交 秋之后,居住南方,住到春季,始往北方。一到北方,便覺身體疲乏,精神搖動。南方大氣秋冬收藏之力量小,北方大氣秋冬收藏之力量大。收藏大疏泄亦大,收藏小疏泄亦小。收藏 者入也,疏泄者出也。入多出少故健美,入少出多故疲乏也。惟中氣充足,身強年壯之人, 本身的圓運動健全,不隨大氣以俱偏者,乃無如是之感覺。若中氣不足,與年老之人,無不 有如此感覺者。大氣有南北之差,所以醫藥有南北之別也。 所以上文研究造化宇宙的個體, 重在此生物個體所在地整個的春夏秋冬。不可將南方的春夏,與北方的秋冬作一整個看。亦 不可將北方的春夏,與南方的秋冬作一整個看。
|
|
來自: noblenoodles > 《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