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結是某種情感、需求、冤屈或“不公平”等等所導致的心結,是為了讓這種心結得到釋情、釋懷、“復仇”或宣泄的潛意識宿愿。在日常生活中,它導致一個人對某些事物與某些情感的執著;導致對它們的某種潛在偏見或者荒謬之見;導致對它們的一種難以自我覺察的潛意識操作。——再把這一段用另外的語言表達一遍—— 情結是一種情感的執著;更是一種情感的“痙攣”與扭曲。情感的執著或者扭曲,總要借助于某種思想和觀念,借助于這些思想和觀念的一種“錯位”與乖謬。情結是一個人欲望與道德約束之間的矛盾,冤屈以及“不公平”等等內心糾葛所產生的心結與“疙瘩”。這些矛盾、心結與“疙瘩”,導致人的某種有意的行為,更導致人的某種潛意識宿愿。它企圖對自身的癥結加以釋懷、宣泄與解鈴,更開展某種難以自我覺察的潛意識操作與作為。 如果把潛意識看成情結的微觀機制或者微觀單位,那么情結就是由潛意識所組成的一種宏觀機體。因此有時候我們會看到,情結是一種成系統、有組織的一系列的潛意識——潛意識集團。這種潛意識集團,不僅具備某種核心(榮格)或“中樞”,而且它還是被組織(被創作)在個人的一段經歷當中的。作為這段經歷的各個環節的本質,潛意識就潛藏在其中。既然情結是用一段經歷,把自己的本質“鑲嵌”在其中的,那么一個人對自己的這段情結的釋懷與宣泄,也是在對這段經歷的某種模仿與重演的另一段經歷當中來展開的;是在逐漸加深了解或者逐漸打開,各環節之潛意識,來實現的。 約瑟夫(1987 P29)說:“‘情意癥結’(情結)是很復雜的一種情緒問題。它主要是描述一組感覺和觀念。這些感覺和觀念相互聯系,由個人情緒經驗中的一個重大創傷產生出來。”沈德燦(2005 P265)說:“情結是個人潛意識內的感情、思想------的叢集,是一個有組織的集合體;它有自己的驅力,可以強而有力地控制一個人的思想與行為,能干擾意志的意向,擾亂意識的過程。 定義情結時,對它或深重或淺薄的不同程度,究竟應該如何界定,這往往使我們舉棋不定。情結較為深重時,它的潛意識成分較多、較深重;它偏離正常邏輯較嚴重,而且正常的意識也較少參與它、了解它、控制它。 這種潛意識的深重,這種情結中的冤屈、“不公平”以及道德沖突等等的深重,會使情結衍變成病態。例如各種神經癥,作為更進一步發展了的情結,就是那種導致或衍生了某種病態類型的情結。它是那種最充分發展,或者發展得過了頭的情結。它的某些因素或原因,是導致神經癥的衍生部分;但是它的基礎部分,它的基礎部分的潛意識,則屬于其基本情結的范疇。[打個比方:流鼻涕(情結)不是感冒(神經癥),但是由于流鼻涕的加重,更加至于某些病毒的侵襲而導致了發熱,就一定是感冒了。] 因此從神經癥那里可以讓情結的各種性質,更充分地暴露給我們。因此弗洛伊德對許多神經癥的透徹分析,實際上也是對其所屬的基本情結的展開與揭露。 就情結的實例而言。伊諦普斯情結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得以建立的重要基礎之一。弗洛伊德把它作為各種神經癥最初、最必然、最普遍的一種淵源和雛形。它并非是情結的一個真實實例,而是借用希臘神話和它的某種寓意,揭示了“殺父娶母”情結的大致結構。伊諦普斯王和王后喜生一子。但是有人預言,該子長大之后,不可避免地要殺死他的父親,娶他的母親為妻。伊諦普斯王聽說這個預言之后,為了避免悲劇的發生,就把自己的親生兒子,扔進了荒山。但是盡管如此,這個預言最終還是基于某種原因,不可避免地實現了。弗洛伊德認為,這個希臘神話以及其他更多相關的故事,說明了人們已經對殺父娶母的情結,有了比較明確的了解和悟性:人在兒童時期,在不太懂得倫理道德的時候,就已經有了性愛之萌動。由于撫育他并經常在他身邊的人,只有他的父母;因此他(男)必欲“娶”其母,而嫉恨其父。 事實上,作為一種淵源和雛形,伊諦普斯情結僅僅是各種神經癥以及各種情結的最初的出發點或者最初的發展平臺。伊諦普斯情結本身應該僅僅像一個未長大的孩子,它是雛形而簡單的。正因為如此,對于各種復雜的,在伊諦普斯情結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惡化”的神經癥以及情結,精神分析總是能夠分析出它們更獨特,更進一步的內容和原因。如果在伊諦普斯情結的基礎上,沒有繼續發生什么原因和特別嚴重的矛盾,“不公平”等等,那么任何神經癥以及情結等等,都不會在伊諦普斯情結的基礎上得以產生。這時候,我們會看到一個特別正常的人。正常人的伊諦普斯情結,當然就更加是一種簡單而雛形的東西。它只對人的后來生活,產生極微不足道的潛意識作用。 再舉一個情結的實例。網絡上,有位女青年提出問題說:本人超怕帥哥。 本人超怕帥哥。只要帥哥看我或者我的前面有帥哥那么我就會四肢無力,全身冒冷汗!而且我還很討厭他們!對他們說話的語氣也是格外的惡劣!有時候我都希望在這個世界上不要存在“閃亮生物”(帥哥)。 有人跟帖說:非常贊同,我平時在路上走就害怕與帥哥擦肩而過。 請注意,這不是一個完整的情結,而是情結的一種局部;是情結的某個局部的某種表現。但是它和神經癥不一樣,它不屬于病態。它是一種潛意識在暗中作怪,顯示出一種不合情理的情緒+觀念。因此,作為一個實例,它比較符合我們對情結的界定。 榮格說(沈德燦2005 P269):任何行為的反常都可能標志著某種情結。他舉例:如一個因自己身上的女性氣質而有自卑感的人,由于過度補償的產生而對別人身上的女性氣質非常敏感并過分指責。榮格恰如其分、形象生動地舉出了情結的例子。但是這種情結,屬于較簡單的情結。亦即它僅僅是一種單一或單純的情緒+思想的偏見。 情結定義的后半部分所界定的:具有一系列潛意識并由這些潛意識所構成的富于結構、經歷以及組織核心的復雜情結,則從下面的例子中可以大致看到。這是一位女士,對一段真實的戀情的回憶: “一段繾綣辛酸的甜蜜后,我終于又回到了最初的孤獨。生活的內容仿佛盡是追憶,總是那些永不重回的日子和刻骨銘心的瞬間。總是不能‘揮一揮手不帶走一片云彩’。 我知你累(指她過去的男友)。你現實得寧可為周遭那些無形或有形的壓力痛心疾首放棄自己真愛。我知你愛我,始終。我們分手時的見面令我傷感萬分。不敢觸及你含淚的雙眸卻要做出一副放得下的樣子。不,不是云淡風輕地握手言別。我知道,轉身之后滾滾的淚便會迅即濕潤我的面容。不敢再看你一眼不敢再說一句不敢不趁淚水尚未啟程就轉身逃開。我是想在這一刻毫不掩飾對你深深的依戀和失去你的巨大傷痛,毫不掩飾內心強烈的失落感。而我仿佛極平淡地笑了一下并吐出三個字‘多珍重’……以往,在你每每熱切希望的目光下我總是羞于說出三個字‘我愛你’,如今,我多想上蒼再給我一次機會再給我一個瞬間讓我千百次說出這句話讓你知道其實我一直在認認真真辛辛苦苦把你守在心底。 我知道歲月的流逝終將平淡點滴往事,盡管多年后的回首也許只感嘆曾讓我那樣流淚的愛情不過恍如一夢,盡管那時候關于你的記憶也可能只是一個逐漸遠去的背影,而我深知對你的愛在內心深處'一個任何人任何歲月也永遠無法觸及的距離',它固執地成為一種永恒。 愛過,多好!我并不因那些痛苦而悔此情,一點也不。” 從這段真實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女主角絕不是不好意思開口答應他,也絕不是不愛他。她不缺乏他的長時期的追求,也不缺乏他的刻骨銘心的真愛。但是女主角在潛意識的驅使下,不可避免地表現出了情結性的反常:十分不情愿,十分痛苦,然而卻又毅然決然地,回絕了男主角。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故事本身的含義,我們可以確鑿無誤地了解到,男女主角一定經歷了一個較長的愛和被愛,追求與被追求的時期。這幾乎就是情結的整個經歷和結構,是情結最初創建時的經歷和結構的重演。當然它還沒有結束,戀愛還沒有達到最后的成功。對于情結結構或經歷中具體的困惑而挫折的道路與內涵,究竟是什么,男女主角應該是有所了解的。精神分析如果有機會能夠探索其內的話,也會像它卓越地分析神經癥那樣,卓越地分析這種經歷性,重演性,逐漸深入展開性的,復雜、奧妙而耐人尋味的情結。 (我們在網絡的“情結劇”中看到的奇怪的場景與故事,就是戀愛情結作為一種重演和經歷,所進行的一種潛意識直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