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人們啊,就是吃飯時也總是心神不安的樣子。這是因為平時壓力大了,吃飯時也平靜不下來。 如果這話由一位心理咨詢師講出來,大家不會覺得驚訝。甚至有的咨詢師專門研究一種如何在吃飯時保持精神專注的方法。不過這段話是由大儒王陽明講的,原話為“今人于吃飯時,雖無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寧。只緣此心忙慣了,所以收攝不住。”這便很不尋常了。事實上,古代圣人賢哲在今天的傳人與其說是博士教授,不如說是心理訓練師。 公元1472年,偉大的心理訓練家王陽明誕生了。古時沒有現代的專業分工,前人自居于什么身份,或者自稱為什么職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做過什么,以及他做的事情在今天的社會分工里可以劃到哪部分。以此標準來判斷,王陽明從事過確定無疑的心理訓練。 王陽明生活的年代里,朱熹的學問是官方學說,科舉考試時的標準答案。王陽明認為朱學只是教人研究考據,會成為“口耳之學”。他要傳承圣人的身心之學。他的學問后來被稱為“心學”。“心”大致相當于心理學中的意識、意志、知覺等的混合體。從一開始便高于一般心理學家的是,王陽明并非要研究這個“心”,而是要訓練這個“心”。單就學術內容而言,王陽明的心學類似于意動心理學,然而布倫坦諾這些意動心理學家沒給社會留下什么東西,王陽明卻深刻地影響過中國歷史。 晚年,王陽明用四句話概括自己的學說——“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被稱為王門“四句教”,它可以算最早的心理動力學理論。“意之動”、“良知”、“格物”分別可對應弗洛伊德“本我”、“超我”和“自我”三個概念。 人的內心永遠存在沖突,只有長期面對內心沖突并試圖加以解決的人,才有心思啄磨著怎么把“心”劃分開來。王陽明在這里做了可貴的努力。與弗洛伊德“三我”學說不同的是,王陽明認為人不僅有惡的沖動,也有善的沖動。并非符合社會規范的意念就可以順利轉化為行為,很多人都感覺知善而難行。 這是由于兩個人實踐基礎的不同。弗洛伊德作為精神科醫生,天天面對的都是拼命壓抑自己的不道德觀念的人。而王陽明卻要幫助許多人把已經形成的道德觀念落實到行動上。顯然,后者與社會現實聯系更密切。 在與別派辯論,或者教導弟子的活動中,王陽明反復聲稱,“良知”是用語言講不清的東西,要親身體驗才能把握。“用功到精微處,愈著不得言語。” 他曾經給門人講了一位禪師的故事。這位禪師遇到弟子提問,就舉起手中的拂塵作為回答。有一天弟子把拂塵藏起來,又當面提問,想難為老師。禪師找不到拂塵,就直接把手舉起來。王陽明說,我的良知概念就是這個拂塵,別看我天天給你們舉,其實它根本不重要。從那以后,如果遇有門人弟子喜歡請教定義啊,概念啊之類的問題,王陽明便會開玩笑地問:我那柄拂塵在哪里? 王陽明堅決反對只在書本文字上討論問題,認為那不過是“口耳之學”。在《傳習錄》中曾有這么一段說法:“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饑,必已自饑了。”從這里出發,他就成了一位體驗式教育專家。他的講學過程就是幫助弟子們一個個“致良知”——學會在現實生活中判斷是非,做出選擇。 這種作法曾經被批判為神秘主義。然而它其實是每一個搞體驗式教育的人必須面對的問題。知識傳授根本不等于體驗形成。除去意識形態的拮難外,當代學者出身高校,重語言,輕體驗,平時主要功夫就是寫論文,搞文字游戲。這也是他們會輕視王陽明的一個重要原因。 除了體驗式教育外,王陽明依照儒家傳統,重視在“事上磨”,就是在實際生活中鍛煉心性。“吾儒養心,未嘗離卻事物,只順其天則自然就是功夫。”。在這個基本原則上,儒家本高明于佛學,只不過儒家始終沒有把他們的基本觀念講得很系統,在理論宣傳上拼不過佛家。 王陽明曾經這樣批評佛家心理修練方法:“若靠那寧靜,不惟漸有喜靜厭動之弊,中間許多病痛只在潛伏著,終不能絕去,遇事依舊滋長。”佛學由于提供了系統的心理理論,一向是心理學的代用品。沒有心理學的時候它就是心理學。即使在今天,許多人說自己在學心理學,其實滿口佛學。而由于他們并不能出家,仍然要生活在紅塵之中。所以未免會有王陽明提到的問題——光靠靜修,許多心理問題并沒有真正解決,一遇到生活事件便現了原型。 自然,王陽明又被今人稱為哲學家。不過他那個時代沒有“哲學”這個詞,他的哲學也不是拿到學院里講課評職稱用的,而是用來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增長實踐本領。甚至,那時候“學”這個字也不是指學說,學科,而是指方法。 身為朝庭命官,統軍將領,王陽明能夠給弟子們提供的“體驗”遠非普通學者可比。史載,他在派出水軍迎擊叛王朱宸濠后,便聚眾講學,在講學的過程中得到了捷報。可以想象,座下那一眾弟子親身體驗本朝重大歷史時刻,親睹什么叫運籌維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該有怎樣的感受。 王陽明進行心理訓練,首重意志培養,要求弟子在立志時要做到“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掌血”。否則就會象一塊死肉,就是打都不知道痛癢。這種切膚之志是當代人所缺乏的。 其次,王陽明提倡知行合一,堅決反對在道德上光說不練。他要求門人弟子或者從政,或者去宣傳學問,總之不能呆在家里空談。 不妨從王陽明的言行中看看他如何進行心理訓練。有位叫周瑩的青年千里迢迢去拜王陽明為師,尋找“致良知”的方法。見面之后王陽明卻說,你要學的自己都已經具備了,我不用教你。 周瑩大惑不解。王轉而問他這一路是怎么來的。周瑩說自己先乘船,再換車,因為暑熱仆人病倒,不得不把盤纏送給他讓他回家,自己又從友人處借錢繼續趕路。總之是千辛萬苦。王又問,你這么一路辛苦,是不是有人強迫你?周說,沒人強迫,我是為了致良知嘛!王這才抖出包袱+所以說,致良知的方法你本來就具備!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王陽明力求幫助人們挖掘自己身上的主動性,強化人們的選擇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這種點化的方法和現代心理訓練如出一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