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醫錄:治病其實很簡單鄭老師曾寫道:“中醫里面有陰陽五行、子午流注、藏象學說,這些是中醫的核心和精華……”依我說,咱們要學就學這些。有的人你別先忙著反對(中醫),至少等弄清楚它們是怎么回事再開口的好。 “子午流注”怎么用,前面已作了簡介。“陰陽五行”呢,也多少有些涉及。我有個小竅門,朋友們不妨試試五輸穴,對這個就有體會了。至于藏象學說,在《素問》第九篇《六節藏象大論》臨近結尾及第十篇《五藏生成篇》開首有所闡述。具體內容朋友們請自己找找。南宋史崧獻出“家藏舊本”《靈樞》,寫有一篇“敘”,中說“讀而不能為醫者有矣”,所以我們讀醫書之余,有時還得向前賢今俊學一下如何理解與使用。 就拿《求醫不如求已》第一章來說,里面好幾個例子,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比如這個: 一位朋友的母親每晚腿都會抽筋,醫院確診為缺鈣,可吃了大量補鈣的藥品和食品都毫無效果。我診斷后說:“脾經堵塞,鈣無法吸引。”囑其每天按摩脾經大都、商丘兩穴各3分鐘。結果3天后腿抽筋消失。(第6節) 脾經穴位多了,為什么鄭老師偏偏選擇這兩個?我們來看一下:大都為滎火穴,火生土;商丘為經金穴,土生金。一個是本經母穴,一個是本經子穴。中醫有條叫做“虛則補其母”,但不僅母虛會影響子,子虛也會累及母。所以培補臟腑之時,最好是兼顧其母與其子。在這個病例中,大都健脾補心,商丘益肺健脾。是以脾經上穴位雖有不少,皆具調整脾經及脾臟之功,多數情況下只需刺激這兩穴即可。 該書第二章,鄭老師首次向廣大網友介紹腎經時,只講了三個穴。原穴(太溪)之外,就是本經母穴(復溜)和本經子穴(涌泉)。 稍后一例,就涉及到藏象學說了: 那天,在朋友家碰到一個二十幾歲的女孩,人長得很漂亮,就是臉上有許多痘痘,讓誰見到都會有幾分遺憾。我為她把脈,除心脈顯得虛弱以外,其他脈象都還正常。我只讓她揉太沖和行間兩穴,以補足心血,這樣新鮮血液才能上達頭面,把痘痘運走。一周后,她又碰到我,此時臉上的痘痘已經十去六七,臉也顯得白皙了許多。 和上例一樣,這里也見出鄭老師行醫之風格:凡事務求穩妥。其實無須把脈,臉上出了狀況,必與心有關:“心者……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所以治療生效后,“臉也顯得白皙了許多”。 看看所用的穴位,太沖是肝經原穴,木克土,——凡為“克”者,能調整兩臟間的關系。肝屬木,脾屬土,兩臟都好了,則脾自生血,肝解毒正常,為心臟供血順暢。“治愈疾病的過程,就是把新鮮血液引到病灶的過程。”行間是肝經子穴,為“木生火”,更是肝心相生之意。 第7節也談了兩個例子。后一則“膽經丘墟治外腳踝隱痛及崴腳”,用的是“經脈所過,主治所癥”。這個在后面第二章第3節介紹三焦經時講到了,也非常有用。前一則是關于痛風,這里先摘錄一下: 前不久,一個朋友給我打來電話,說困擾他5年的痛風,不經意間就全好了。記得他半年前還擔心自己會被截肢呢。那時他的痛風非常厲害,經常大半夜就被急救車送進醫院。我只告訴他要經常按摩小腿脾經,再加上腎經的復溜穴,以緩解肝臟負擔,達到補肝的目的。(肝不可直接補,一補就上火,所以減少肝的負擔就是補了。)而痛風就是肝臟解毒的功能弱了。什么尿酸、什么嘌呤,不過是肝臟解毒不完全的產物。不要被這些名詞所迷惑,而不知真正的問題出在哪里。他告訴我,他總共自己按摩也不過5次,突然有一天后背奇癢無比,他便找人刮了痧,出了滿背的黑紫痧,自那以后痛風再也沒犯過。 怎么才能知道真正的問題出在哪里?這位的病總深夜發作,“夜里11點至凌晨3點乃膽經和肝經的流注時間,此時肝膽經氣血最旺(膽為肝之腑)”,“所以此時若出現癥狀,我們通常要考慮到肝是不是有問題。”(鄭老師談肺經的,這兒借一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