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文 于能 攝 張治平
端午節佩戴香囊,是我國各地都有的傳統習俗。每逢端午節來臨,特別是婦女和少兒,都會高高興興、鄭重其事地佩戴上各式各樣的香囊來驅邪避瘟,寄托吉祥如意的幸福愿望。
家住市區瓶山社區環平里的陳有玉、顧亞杰夫婦,每逢端午節來臨之際,就喜歡自己動手制作各種各樣漂亮的香囊,用來贈送給親朋好友、左鄰右舍,大家一起開開心心地過個端午節。顧阿姨的話很樸素,她說:“送快樂、送健康、送平安呀。”
香囊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有了,那時的成年女子愛把用五色絲線做成的漂亮飾物戴在頭上,稱為香纓。新版《紅樓夢》電視劇里的女性造型,頭上的發飾其實也借用了香纓之美。后來,香纓逐漸發展成香袋,也稱香囊。南北朝的時候,人們將之掛在帳角、墻上,并且在香袋里添加各種中藥香料。于是,香囊不但可以作為裝飾還能清新空氣。那以后直到明清,男男女女都喜愛佩戴香囊,甚至還將其作為男女之間的定情之物。人們在香囊里放入雄黃、艾葉、冰片、藿香、蒼術等傳統中藥,還喜歡用五彩的絲線來精心繡制香囊,掛在兒童的胸前以示吉祥。
嘉興端午習俗已經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端午的時候身上佩戴香囊這一民俗傳統,如今還鮮活地存在于市民的日常生活中,正映射了嘉興端午習俗特色的濃郁和深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