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窯創燒于北宋神宗到徽宗(1068-1125年)期問,是我國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素有“汝窯為魁”之稱,因產于汝州而得名。原為民窯,產品風格近似陜西銅川耀州窯,北宋晚期開始為宮廷燒造高檔瓷器。之所以被官家選中,是因為“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入禁中,惟用汝器”(顧文薦《負喧雜錄》、葉真《坦齋筆衡》、陸游《老學庵筆記》)。
汝窯是由兩個主要部分構成:一部分是寶豐縣大營鎮清涼寺專為宮廷燒制的瓷器,燒制時問短,生產數量少,而質量很精;一部分是為臨汝地區民間燒制的瓷器,現在稱“臨汝窯”。
汝瓷制品素身多,極少以花紋作裝飾。用料考究、配方獨特、造型端莊、素靜典雅、制作工藝精湛、燒成技藝高超、釉色晶瑩似玉、鐵還原達到了最佳效果,以天青釉瓷最為精致,是中國青瓷發展史上劃時代的創舉。北宋后期,由于宋金戰亂而失傳。
汝瓷胎土中含有微量銅,迎光照看,微見粉色,色調與官窯有些近似。胎色灰中略帶著黃色,俗稱“香灰胎”,又稱“香灰黃”。多見汝州蟒川嚴和店、大峪東溝、汝州文廟、清涼寺等窯址;汝州張公巷汝窯器,胎呈灰白色,比其他窯口的胎色稍白。清雍正前后的仿汝器,據《南窯不筆記》記載:“今景德仿做,有里樂釉,入青了少許,以不泥為骨,多魚子紋者,略得遺意矣。不泥者,不子素泥也。”但仿汝器在“香灰胎”這一點上往往不能相像,而且由于景德鎮仿品的胎土中不含微量銅元素,因此迎光照看,不見紅色。
釉色有天青、粉青、卵青,天藍色較多,也有豆綠、青綠、月白等各種名稱。釉色或深或淺,釉薄處呈淺淡的粉色。青釉一改高溫流動性強的石灰釉為高溫粘度大的石灰堿釉,從而使釉質瑩潤不透的光澤。
釉面溫潤古樸、純凈如玉、撫之如絹、光亮晶瑩、有明顯酥油感和細微開片多呈乳濁或結晶狀。用放大鏡觀察,可見到釉下寥若晨星的稀疏氣泡.汝州張公巷汝瓷,釉呈天青、粉青,釉色滋潤、手感如玉。有青如天面如玉、晨星稀的典型特征。
據說:為了符合宮廷奢侈生活的需要,窯工還在釉中加入了汝州瑪瑙石,以使釉色呈現出純凈的天青色。
宋代宮廷用汝窯器物一般均采用滿釉支燒,為了避免窯爐內雜質的污染,需用匣缽裝好,并將器物用墊圈和支釘墊起,以防止與匣缽粘連。高濂的《遵生八箋》說汝窯“底有芝麻細小掙釘”。在器物底部可見細如芝麻狀的支釘痕3、5、7個,6個支釘的很少,痕跡很淺,大小如粟米,支燒的器物都規整不變形,表明其煉泥、成型、裝燒技藝之高超。支痕斷裂處可見香灰胎色。一般器物,口徑在14厘米以下的為3個支釘,14厘米以上的為5個支釘。但也有例外,如上海博物館藏敞口盤,口徑大17厘米,也為3個支釘。尊、瓶之類的器物用圈墊墊燒。張公巷的器物呈圓形支釘,盤、碗底部僅見細如芝麻的小支釘痕3枚至5枚,支痕斷裂處可見香灰胎色。蟒川嚴和店、大峪東溝一帶汝窯器多無支釘痕,個別碗、套盒、凹足缽、洗、器蓋等用墊餅支燒工藝。
汝瓷開片堪稱一絕,開片的形成,開始時是器物于高溫焙燒下產生的一種釉表缺陷,行話叫“崩釉”。但汝窯的藝匠們將這種難以控制的、千變萬化的釉病,通過人為的操作,轉換為一種自然美妙的裝飾,形成巧奪天工的絕活。釉面開片細密,多呈斜裂開片,深淺相互交織疊錯,像是銀光閃閃的片片魚鱗,或呈蟬翼紋狀,給人以排列有序的層次感。釉中細小沙眼呈魚子紋、芝麻花和蟹爪紋,形成典型的桔皮釉、冰片釉、茶葉末,部分柳條紋狀的開片是因手拉坯轆轤旋轉時,使泥料分子排列結構朝一定方向而形成的現象。汝窯多見魚子紋開片,但也有無開片的器物,明初曹昭《格古要論》說:“汝窯器,出汝州,宋時燒者淡青色,有蟹爪紋者真,無紋者尤好。”目前所知,傳世的無紋汝窯器僅為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的“天青無紋橢圓水仙盆”一件,該器很可能就是唐英所說的“貓食盤”。除此之外,都是有紋片的。汝窯以紋片為裝飾,一般不見印花和刻花,但英國大維德基金會有一件暗花雙魚盤,釉帶玻璃光,與常見的汝釉很不一樣,但確為滿釉支燒,是一個很特殊的例子。
汝窯造型講究,不以紋飾為重。傳世的常見器型有碗、盤、洗、瓶、尊等日用品。盤有大小深淺之區分,以卷足者為多,也有的臥足。洗有敞口和直口兩種,前者圈足外卷,后者口與底垂直,至近底處則為內斂平底,其中有橢圓形的四足洗,這類洗在其他窯尚未見過。
汝窯御用青瓷的器底主要有兩種銘文:“奉華”、“蔡字”。前者是宮
廷“奉華宮”用器的標志,字銘是由宮廷玉作工匠刻于器底的;“蔡”字則是物主的姓氏,也是后刻的字銘。
在宋五大名窯中,以汝窯的傳世品最為少見。目前所知,收藏汝瓷較集中的單位是中國的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和英國的大維德基金會四處。其中,以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最豐富,精品有“奉華”粉青出戟尊、“奉華”粉青紙槌瓶等22件。
關于汝窯系,古陶瓷學者們認為:可包括河南的魯山、郟縣及寶豐、臨汝窯等地。其中:臨汝窯位于河南省臨汝縣,已發現嚴和店、軋花溝、下任村、東溝、陳溝、崗窯、石板河、桃木溝、陳家莊、蜈蚣山等遺址,都是宋代重要民間瓷窯。
官窯
官窯在中國陶瓷史上有著不同的含義。從廣義上講,它是指有別于民窯而專為官辦的瓷窯,產品為宮廷所壟斷。官窯由官府建置,專燒宮廷、官府用瓷,制品民間不得用。而在宋代瓷器中,官窯則是一種專門的指稱,專指北宋和南宋時在京城汴梁由宮廷專設窯所燒造的青瓷,地點在現在的河南省開封一帶。由于古老的黃河在歷史上多次發生水患而改道,使當地地貌產生巨大變遷,所以這為今天人們的勘察帶來很大困難。歷史文獻對宋官窯的窯址有過著錄,但在多年的發掘中,始終撲朔迷離、難以認定,這就直接影響了我們對官窯的全面認識。
宋代官窯包括北宋官窯和南宋官窯,北宋官窯也稱汴京官窯。公元1127年,宋室南遷臨安(今杭州)后,為了滿足宮廷和達官貴人的用瓷需要,先在浙江杭州鳳凰山下設窯,日修內司窯,也稱“內窯”;后又在郊壇下立新窯,日“郊壇下官窯”,窯址在今杭州市南郊的烏龜山,均襲故京遺制。這一時期的官窯,史稱南宋官窯。傳世官窯器物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南宋郊壇官窯產品。歷代對官瓷評價很高,清代陳瀏在《陶雅》中贊美道:“宋官窯者絕不經見,世人罕有識之者。”
1.北宋官窯
北宋官瓷胎質均為灰黑和紫褐色,胎土堅密細致,所以成型后的胎壁很薄。造型古樸莊重,釉色潤美如玉,紋片粼粼如波、清籟幽韻、趣致拔俗,令人暢心悅目、愛不釋手。其特點可謂“四絕”:一日造型古樸,多仿商、周,乍看無驚人之處,細看有勃勃生機。二日釉色潤美、無圖案、少紋飾、素淡典雅。三日釉面紋片耀青流翠,多有冰裂紋,紋色多微黃“金絲”,有暗紅“鱔血”者為上品。四日紫口鐵足,器口釉薄處微露胎色而泛紫,胎足無釉處呈鐵紅或鐵褐色。
從傳世的宋官窯器藏品上看:在造型設計上,宋代非常重視舊有體制,深受北宋徽宗提倡的仿古復古風氣的影響,開拓了在器形上仿古的先聲,尤其是官辦瓷窯,更是大量燒制仿古銅器的造型。這類仿古器物是宮廷的陳設和觀賞品。從世界各博物館及私人收藏的官窯器物來看,器型主要有各式洗、瓶、壺、爐、盤、碗、盞托、花盆、單柄杯以及供器等。洗是官窯數量較多的器型之一,從口部特征看有直口、折沿、花口、葵瓣口;從式樣上看有方形、圓形、葵瓣形、八方委角式。瓶的造型也很豐富,有直頸瓶、弦紋瓶、貫耳瓶、穿帶瓶、瓜棱瓶、六棱瓶、雙耳扁瓶等。盤亦有折沿、折口、葵瓣口等式樣;碗有花口、棱花、葵瓣各式。有些器型與傳世哥窯的器型較相似,加之釉色片紋也相似,故有一小部分器物與傳世哥窯器物較難區分。
官窯釉色有粉青、灰青、月白、米黃等色,以粉青為上,渾厚滋潤、如玉似冰。典型的官窯器,坯體的厚度僅為釉層的三分之一左右,坯薄釉厚。釉料屬石灰堿釉,施釉較厚,如堆脂。從制作工藝來看,早期產品釉薄,至晚期釉層加厚、工藝復雜。為使釉層加厚、有玉石感,一般采用先素燒坯,以增加機械強度,然后再多次施釉以增加厚度,釉厚通常在兩毫米以上。由于釉中氧化鋁的含量高,克服了釉厚在燒制過程中發生流釉的現象。但我們所見的官窯器物底部也有縮釉現象。由于官窯器物釉厚而有片紋,所以不利于表現釉下花紋。
宋官瓷釉面多有片紋,種類為冰裂紋、流水紋、魚子紋、百圾碎等,一般片紋較傳世哥窯器物片紋大。 《遵生八箋》中有“官窯品格,大率與哥窯相同,色取粉青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之下也;紋取冰裂鱔血為上,梅花片墨紋,紋之下也”之說。片紋的形成主要是釉與胎的膨脹系數差異造成的。釉的膨脹系數比胎大即產生片紋,反之則無片紋;釉與胎的膨脹系數差值愈小,釉層愈厚,片紋愈大。由于官窯器物釉厚而有片紋,所以不利于表現釉下花紋。傳世的官窯器物中帶裝飾的僅有幾件龍紋洗、盤,分別收藏于臺北。紋飾用印、劃方法表現,花紋不很清晰,是官窯器物中稀有的作品。
官窯器采用圈組墊燒與支釘支燒,有時二者兼用。傳世器物中底部有3、4、5、6、7、8、10個支釘痕者,在窯址中也發現了1、3、5、8個支釘的窯具。瓶、盤、碗一般采用圈足墊燒,瓶的圈足較高,盤、碗圈足較矮。洗有支釘與圈足墊燒,也有寬淺圈足里又用支釘支燒的。
2.南宋郊壇官窯
隨著北宋王朝的滅亡,高宗南渡,杭州南宗小朝廷建立。為了適應朝廷的需要,高宗在杭州另立新窯,史稱南宋官窯,又稱南宋郊壇官窯。關于南宋郊壇官窯的最早的文獻記載見于南宋葉真《坦齋筆衡》,書云:“中興渡江,有邵成章提舉后苑,號邵局,襲故京遺制,置窯于修內司,造青器,名內窯。澄泥為范,極其精致,油色瑩潤,為世所珍。后郊壇下別立新窯,比舊窯大不侔矣。馀如烏泥窯、余杭窯、續窯皆非官窯比,若謂舊越窯,不復見矣。”
1956年和1958年,浙江省文管會根據文獻記載,曾兩次對杭州市南郊烏龜山一帶進行考占試掘,發現有大量瓷器的碎片、窯具和窯爐,還發現了窯場作坊遺址。獲得的青瓷標本表明:南宋官窯制品造型端莊、線條挺健。早期燒制薄胎、薄釉青瓷,胎質細膩,胎色有黑褐、灰、深灰,釉色粉青、青灰、青黃和炒米黃等,釉質薄勻潤澤、有紋片。滿釉支釘裝燒,器底有圓形支釘痕。南宋后期燒制薄胎厚釉青瓷,釉質光亮瑩潤有玉石般的光澤,釉面有橫豎交織的紋片或層層疊翠的冰裂紋片。采用圈足墊燒工藝,底足露胎處呈黑褐色或深灰色,形成紫口鐵足的特征。
宋代官窯由于當時專燒宮廷用品或陳列物,在南宋時已“為世所珍”。現在所見的宋官窯瓷器,大部分在北京和臺北故宮,以及國外一些大博物館,在私人手中收藏的極少。1989年,香港某文物拍賣行曾拍賣一件距今七八百年的宋代官窯筆洗,成交價高達2200萬港元。該筆洗為直矮身,呈六角葵花形,洗的中央內下凹,也現六棱角出戟紋,全身施粉青釉,釉色瑩潤,釉面布滿金黃色紋片和無色小紋片,棱角凸出處和釉薄處現紫色。這是宋代官窯的代表作。
元、明兩代,仿制官窯瓷器成風。如今常見的用青花料書寫六字款的官窯器,都是明代宣德、成化年問的仿品,嘉靖、萬歷時也有仿制。入清以后,直至解放前,官窯瓷器一直被大量仿制,但在形制、胎骨、釉色等方面與真品相去甚遠。這些仿制品,大部分出自江西景德鎮,胎骨白色,不像宋代官窯的灰黑或紫褐色。清后期,也見有一種仿紫褐色胎的所謂官窯,但仔細一看,其紫褐色是后涂上去的,不是胎骨的真色,大多數仿品的胎很厚,拿在手中顯得很重。近年來有一種灰黑色胎骨的仿制品,胎質粗糙,很容易看出是機器制出來的,不像過去用手工制的成品,潔凈細膩,有一種內涵的質感。以上兩種仿品,施釉比真的薄,沒有肥厚瑩潤之感,缺乏一種玉質的美感。所以,我們對這樣的贗品是不難鑒別的。
哥窯
哥瓷是宋代五大名瓷之一,傳世品為數不少。哥窯被列為宋代名窯,但未見有宋人記載,只是明后期才有文獻記錄。最早見記于明宣德年問的《宣德鼎彝譜》。到目前為止,哥窯址還不明確。專家對此眾說不一,有說在浙江的,也有說在江西的。關于這一點,只有寄希望于日后的考古發掘,以實物為證,來揭開陶瓷史上未解之謎。
關于哥窯的來歷,民間曾有一個美好的傳說。在浙江處州曾有章生一和章生二兩兄弟,他們都是制瓷好手。兄弟倆人同在龍泉各設一窯,因生一是兄,所以被稱為“哥窯”,生二為弟,當然稱為“弟窯”。哥哥的燒造技術比弟弟的高明,招致弟弟的的嫉恨。為破壞哥哥的聲譽,弟弟就偷偷在哥哥配好的釉料中添加了許多草木灰,而哥哥全無察覺。燒好后開窯一看。瓷器的釉全裂開了。裂得很有趣味,有的像冰裂紋,有的像魚子紋,還有的像蟹爪紋。心地善良的哥哥見此情景驚呆了,只好拿到市場上去處理,卻沒有想到人們對這種帶有裂紋的青釉瓷器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銷售得很好。哥窯由此聞名于天下,而弟弟的青瓷質量總是略遜于哥哥。
那么,傳世的哥窯器又有哪些特征呢?
傳世哥窯瓷器的胎體較厚,胎質細膩、有厚薄之分和瓷、砂之分,胎色為黑灰、深灰、淺灰和土黃。胎質粗松者叩之聲音沙啞,呈色土黃,似欠火力。
釉質凝厚如堆脂、肥潤有光,色澤有粉青、灰青、油灰、月白、灰黃、深淺米黃等多種,其中油灰色為最常見。器物里外披釉,多有縮釉小坑,均開裂成規格不同的冰裂紋片,色淺黃者如金絲,色黑者若鐵線,兩者相互交織,人稱“金絲鐵線”。按顏色分有:鱔血、黑藍、淺黃魚子紋。按形狀分有;網形紋、梅花紋、細碎紋等。哥窯開片總的特點是:平整緊密,片紋裂開成上緊下寬狀;黑色紋片中有時閃藍色。器形收縮不同,部位紋片也就不同,千變萬化而又自然貼切。
釉中蘊含的氣泡密集,顯微鏡下如同聚沫串珠,凝膩的釉面則光澤瑩潤,如滑如酥。器口沿多尖銳窄小,故厚釉難以留存而顯現胎骨黑色,此一現象傳統上稱為“紫口”。垂釉多在口邊稍下處形成略為高突的環行帶,是為哥窯器之一絕。除宋“官窯”作品外,后世各窯口作品及歷代仿宋哥窯器均無此特殊現象。
傳世哥窯瓷器主要是陳沒瓷,以仿古代青銅器造型的器物為多。如魚耳爐、乳釘五足爐、膽式瓶、八方穿帶瓶、弦紋瓶、貫耳瓶、菊瓣盤、獸耳爐、弦紋瓶、長頸瓶、立耳三足爐、鼎式爐、五足洗、葵口洗、葵口碗等。
宋代哥窯時代特征鮮明,琢器造型多仿青銅器,古拙、質樸、渾厚。底足工藝分為施釉裹足支釘燒和露胎圈足兩種,多數器足因呈黑色而被稱為“鐵足”。支燒釘痕小若芝麻,小器物支釘數量為三五個,略大器物為六七個。鼎、爐的器里多留有不等的支釘痕,系疊套燒所致,此后無這一燒法。露胎圈足,足背平齊或略圓,修足干凈利落,手抓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