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虎丘塔

     咖啡與煙 2010-07-17

                                          虎丘塔

    虎丘塔,位于蘇州城西北郊,距市中心5公里。相傳春秋時吳王夫差就葬其父(闔閭)于此,葬后3日,便有白虎踞于其上,故名虎丘山,簡稱虎丘。虎丘塔,是馳名中外的宋代古塔。始建于五代后周顯德六年(959年),落成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年)。塔七級八面,內外兩層枋柱半拱,磚身木檐,是10世紀長江流域磚塔的代表作。由于宋代到清末曾遭到多次火災,故頂部的木檐均遭毀壞,現塔身高47.5米。1956年在塔內發現大量文物,其中有越窯、蓮花石龜等罕見的藝術珍品,現在看到的虎丘塔已是座斜塔。    

    簡介

      

    虎丘塔,是云巖寺的一座佛塔,又稱云巖寺塔。虎丘塔始建于公元601年(隋文帝仁壽九年),初建成木塔,后毀。現存的虎丘塔建于公元959—961年(后周顯德六年至北宋建隆二年),為磚塔。元代和明代幾經修葺,現第七層為公元1638年(明崇禎十一年)前后修建的。1961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虎丘位于蘇州城西北郊,距市中心5公里。世界聞名的虎丘塔高高聳立于景色幽雅的虎丘山巔,是蘇州現存的最古老的一座佛塔,是古城蘇州的象征,被譽為“吳中第一名勝”。其風格與同一時期建的杭州雷峰塔相似,兩塔被譽為“江南二古塔”。[1]

    建筑特點

      虎丘塔與西安大雁塔相似,都是大型多層的仿木構樓閣式磚塔。它們同為七層,大雁塔現高64米,虎丘塔若恢復其初建原狀(即包含原塔剎部分在內),也當在60米上下;它們都以條磚和黃泥為主要建筑材

    料,都是著名的佛教寺院的主要建筑物。構成建筑特征的仿木構部分的柱、枋和斗棋等都以條磚砌筑而成,特別是塔壁外面層間的出檐都以磚砌疊澀構作,外伸不遠,做法相似,這些都是虎丘塔與大雁塔的相似之處。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虎丘塔在許多方面又超過了建于唐代初期的大雁塔。
      首先,塔的平面形狀已由方形過渡到八邊形,這在建筑技術上是一個突破。方正規范的四邊形建筑,如宮殿、官署、民居等,在傳統建筑形式上都是正方形的,改為八邊形,構作技術要復雜得多,但防御外力性能也大為增強。虎丘塔雖非第一座八邊形塔,但在高層大型的八邊形佛塔中無疑是屬開先河的。自此以后,八邊形塔成為我國佛塔的主要形式。
      虎丘塔為套筒式結構,塔內有兩層塔壁,仿佛是一座小塔外面又套了一座大塔。其層間的連接以疊澀砌作的磚砌體連接上下和左右,這樣的結構,性能上十分優良,虎丘塔歷經千年斜而不倒,與其優良的結構是分不開的。塔身平面由外墩、回廊、內墩和塔心室組合而成。全塔由8個外墩和4個內墩支承。內墩之間有十字通道與回廊溝通,外墩間有8個壺門與平座(即外回廊)連通。自虎丘塔之后的大型高層佛塔也多采用套筒式結構。當代世界上的高層建筑也多采用套筒結構,這足以顯示出我國古代建筑匠師們的智慧和技巧了。
      虎丘塔的砌作、裝飾等更為精致華美,如斗棋、柱、枋等已不同于大雁塔那淺顯的象征手法了,而是按木構的真實尺寸做出,斗棋已出跳兩次,形制粗碩、宏偉;斗棋與柱高的比例較大;其他如門、窗、

    梁、枋等的尺度和規模都再現了晚唐的風韻和特點。
      在建筑功能上,虎丘塔的外塔壁外面出現了平座欄桿,這就使登塔者能自由地走出塔體,擴展視野,從而改變了大雁塔那種只能從塔體門洞內往外觀望的小視角狀況。在虎丘塔之前的磚塔中,至今還沒有發現塔體外建有平座欄桿的先例。
      虎丘塔的內外裝飾,色彩鮮明濃烈,使仿木的氛圍更加逼真。塔壁內外留存的百余幅牡丹和勾欄湖石塑畫更是形態各異,生動活潑,栩栩如生。[2]
      虎丘斜塔是現存最古老的磚塔,也是唯一保存至今的五代建筑。塔身設計完全體現了唐宋時代的建筑風格。虎丘斜塔被尊稱為“中國第一斜塔”和“中國的比薩斜塔”。
      虎丘斜塔是蘇州云巖寺塔的俗稱,位于江蘇省蘇州市虎丘山上,建于五代后周末期(959年),落成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比意大利著名的比薩斜塔早建200多年。該塔為仿樓閣式磚木結構,共七層高47米。由于塔基土厚薄不均、塔墩基礎設計構造不完善等原因,從明代起,虎丘塔就開始向西北傾斜,現在塔尖傾斜2.34米,塔身傾斜度為2.48度。
      虎丘塔又稱云巖寺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壽九年(601),初建成木塔,后毀。現存的虎丘塔建于后周乾佑八年至宋建隆二年(959—961)。塔系平面八角形,七級。原來的塔頂毀于雷擊。1956年重修時,在第三層夾層內發現石函、經箱、銅佛、銅鏡、越窯青瓷蓮花碗等大批珍貴文物。虎丘塔現高47.5米,塔身全為磚砌,重6000多噸。據記載,由于地基原因,自明代(1368一1644)起,虎丘塔就向西北傾斜,塔頂中心偏離底層中心2.3米,斜度2゜40’,被稱之“東方比薩斜塔”。1956年,蘇州市政府邀請古建筑專家采用鐵箍灌漿辦法,加固修整,終于保住了這座畝塔。1961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景點介紹

      虎丘塔是一座磚結構的塔,但形制屬仿木構的樓閣式塔,這是源于印度的佛教建筑塔與中國漢代興起的多層木構樓閣相結合的產物。初期的中國佛塔的一種主要形制,即是方形多層的木構樓閣式塔。史載,

    三國時的蘇州已有佛教的塔,從佛塔建造歷史分析,此時蘇州的塔也當是方形、多層木構的樓閣式塔。江南潮濕,木材易腐,又易蛀、易燃,故在虎丘塔之前的所有的蘇州佛塔都未能保存下來,只能從歷史文獻中覓得一點蹤跡。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佛塔的建造材料上,條磚逐步取代了木材,從南北朝開始已用條磚建塔,但真正成熟地運用條磚建塔已到隋唐時代,建于唐代初期而留存至今的西安大雁塔、小雁塔即是確切的物證。特別是大雁塔,也是一座大型、多層的仿木構樓閣式磚塔,它與虎丘塔有著承前啟后的聯系。
      虎丘塔與大雁塔相似,都是大型多層的仿木構樓閣式磚塔,它們同為七層,大雁塔現高64米,虎丘塔若恢復其初建原狀(即包含原塔剎部分在內),也當在60米上下;它們都以條磚和黃泥為主要建筑材料,都是著名的佛教寺院的主要建筑物。構成建筑特征的仿木構部分的柱、枋和斗棋等都以條磚砌筑而成,特別是塔壁外面層間的出檐都以磚砌疊澀構作,外伸不遠,做法相似,這些都是虎丘塔與大雁塔的相似之處。
      但隨著科技生產力的發展,位處江南的虎丘塔在許多方面又超過了建于唐代初期的大雁塔。
      首先,塔的平面形狀已由方形過渡到八邊形,這在建筑技術上是一個突破。方正規范的四邊形建筑,如宮殿、官署、民居等,在傳統建筑形式上都是正方形的,改為八邊形,構作技術要復雜得多,但防御外力性能也大為增強。虎丘塔雖非第一座八邊形塔,但在高層大型的八邊形佛塔中無疑是屬開先河的。自此以后,八邊形塔成為我國佛塔的主要形式。
      虎丘塔為套筒式結構,塔內有兩層塔壁,仿佛是一座小塔外面又套了一座大塔。其層間的連接以疊澀砌作的磚砌體連接上下和左右,這樣的結構,性能上十分優良,虎丘塔歷經千年斜而不倒,與其優良的結構是分不開的。塔身平面由外墩、回廊、內墩和塔心室組合而成。全塔由8個外墩和4個內墩支承。內墩之間有十字通道與回廊溝通,外墩間有8個壺門與平座(即外回廊)連通。自虎丘塔之后的大型高層佛塔也多采用套筒式結構。當代世界上的高層建筑也多采用套筒結構,這足以顯示出中國古代建筑匠師們的智慧和技巧了。

    建筑構造

      虎丘塔的砌作、裝飾等更為精致華美,如斗棋、柱、枋等已不同于大雁塔那淺顯的象征手法了,而是按木構的真實尺寸做出,斗棋已出跳兩次,形制粗碩、宏偉;斗棋與柱高的比例較大;其他如門、窗、

    梁、枋等的尺度和規模都再現了晚唐的風韻和特點。
      虎丘塔身由外壁、回廊和塔心三部分組成。塔頂的鐵剎已倒。現存塔身高度為47米。磚砌建筑結構比例適度,各層高度并非有規則的遞減。塔身的平坐、勾欄等均用磚造,唯外檐斗拱則為磚木混合建筑。每層塔壁的外表,都模仿木構建筑式樣:轉角處砌有半圓形的磚倚角,壁面上又立有二柱,將壁面分為3間,當中1間為塔門,左右兩間是磚砌直欞窗。從塔門至回廊有一走道,廊內是塔心。塔身由底向上逐層縮小,輪廓有微微鼓出的曲線,造形美觀。塔內每層都繪有彩色牡丹花壁畫,澤彩鮮艷,技法卓絕。
      在建筑功能上,虎丘塔的外塔壁外面出現了平座欄桿,這就使登塔者能自由地走出塔體,擴展視野,從而改變了大雁塔那種只能從塔體門洞內往外觀望的小視角狀況。在虎丘塔之前的磚塔中,至今還沒有發現塔體外建有平座欄桿的先例

    歷史沿革

      蘇州閶門外西北不遠的虎丘,風景優美,古跡眾多,有“吳中第一名勝”之美譽。
      春秋時吳王闔閭在此修城建都,死后墓地即在虎丘。而后秦始皇曾登丘覽勝;西楚霸王項羽又在此率

    8000子弟起兵反秦;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任蘇州刺史時,曾鑿山引水,并修七里堤,使虎丘景致更為秀美。宋代詩人蘇軾曾經說過:“到蘇州而不游虎丘,誠為憾事。”
      虎丘是個歷史悠久、人文景觀豐富的風景名勝地。二千五百年前,“春秋五霸"之一的吳王闔閭在虎丘建造行宮,死后就葬在山中。 《史記》載,吳王夫差葬其父闔閭于此。相傳葬后三日,有“白虎踞其上,故名虎丘”。民間還有一說:因“丘如蹲虎,以形名”。虎丘山頭山門是虎頭,山門前兩側的兩口井是虎眼,斷梁殿是老虎的咽候,上山的石道是虎背,而斜向青天的虎丘塔則是老虎漂亮有力的尾巴。
      虎丘,風景幽奇,風光如畫,已有二千四百多年歷史。《吳地記》曰:“山絕崖縱壑,茂林深篁,為江左丘壑之表”。宋朱長文 《虎丘山有三絕》為:“望山之形,不越崗陵,而登之者,風見層峰峭壁,勢足千仞,一絕也;近鄰郛郭,矗起原隰,旁無連續,萬景都會,四邊穹窿,北垣海虞,震澤滄州,云氣出沒,廓然四顧,指掌千里,二絕也;劍池泓淳,徹海浸云,不盈不虛,終古湛湛,三絕也”。明代可流芳《虎丘有九宜》是“宜月、宜雪、宜雨、宜煙、宜春曉、宜夏、宜秋爽、宜落木、宜夕陽”。所以無論春夏秋冬、陰晴雨雪,各有致趣。
      虎丘塔是云巖寺的塔,稱云巖寺塔。該塔始建于五代周顯德六年(959年),建成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據地方志記載,隋文帝就曾在此建塔,但那是座木塔,現虎丘塔即在木塔原址上建筑的。塔身平面呈八角形,高7層,磚身木檐。由于從宋代到清末曾遭到多次火災,因而頂部和木檐都遭到了毀壞。原來的高度已無法知道,現存的塔身高47.5米。現在看到的虎丘塔已是座斜塔,據初步測量,塔頂部中心點距塔中心垂直線已達2.34米,斜度為2.48度。
      現存的云巖寺塔是用130萬塊磚壘制而成,使用的主要是三種磚,即唐朝的條磚、方磚和明代維修時用的條磚。
      “以物論史,透物見人”從虎丘塔的興衰可以見到蘇州城市的滄桑變化。虎丘塔的每次毀滅和修建,都折射出當時蘇州政治、經濟、文化的綜合情況。例如,唐武宗李炎在位時,崇道辟佛,會昌年間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滅佛運動,除長安、洛陽保留兩座寺院,觀察使、節度使所在的城市保留一座寺院以外,其余寺院全部被下令拆毀。當時江蘇一帶的節度使在潤州(即現在的鎮江),而蘇州連保留一座寺院的資格都沒有,虎丘山寺和塔自然都跟著毀了。
      而云巖寺塔的建起,則得益于五代時期吳越國以“保境安民”為宗旨的政策,國君錢镠以降都信奉“造寺保民”,興建寺院和佛塔,而且老百姓生活安定,社會財富有了積累,也有經濟能力供養寺院。從塔內此前出土的文物來看,金、銀、銅、鐵、瑪瑙、絲綢等制品一應俱全。
      在虎丘塔內有大量的裝飾彩塑,如牡丹花、太湖石等立體的灰塑圖案;在塔樓二層西南面的內墩上,還刻有兩扇毬紋圖案的裝飾門,這是唐宋時期門的式樣;仿木的斗拱、梁、柱子等處都有彩繪,“七朱八白”,鮮艷奪目,從上述這些可以追尋到唐宋時期蘇州地區的花卉種植、湖石造景、裱畫裝飾等技藝的發展情況。
      虎丘塔則是早期民間修塔的一個典型例子。為什么在蘇州能修建起來,修建過程是怎樣的,如果能弄清楚這些,對蘇州保護傳統文化、傳承古建技藝有著重要意義。而號稱“中國第一斜塔”的虎丘塔,其傾斜還會不會繼續等這些謎題,
      虎丘塔已有1000多年歷史,今天,這座聳立于虎丘的山巔的千年古塔,已成為古城蘇州的標志。

    虎丘第三泉

      第三泉在千人石之西,泉名據說是古代著名品茶家陸羽品定的,陸羽品嘗后覺得水質甘洌,味甜質

    厚,為天下第三,故名第三泉(第一泉在鎮江、第二泉在元錫、第四泉在丹陽、第五泉在揚州)。
      虎丘中最引人入勝的古跡名勝就是傳為吳王闔閭墓的劍池。從千人石上朝北看,“別有洞天”圓洞門旁刻有“虎丘劍池”4個大字,渾厚遒勁,原為唐代大書法家顏真獨生子女所書。圓洞內石壁上另刻有“風壑云泉”,筆法瀟灑,傳為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米芾所書。崖左壁有篆文“劍池”二字,傳為大書法家王羲之所書。
      虎丘還有白蓮池、點頭石、云巖寺、冷香閣、孫武子亭等古跡。

    民間傳說

      相傳春秋時吳王夫差就葬其父于此,葬后3日,便有白虎踞于其上,故名虎丘山,簡稱虎丘。此山高僅36米,但古樹參天,周圍有不少名勝。山小景多,是虎丘的一大特色,特別是千年虎丘塔矗立山上,使虎丘自古以來就是著名游覽勝地,蘇東坡說過:“到蘇州不游虎丘者,乃憾事也。”虎丘古跡很多,傳說豐富,集林泉之致,丘豁之韻,堪稱“吳中第一名勝”。
      另有傳說,現在的虎丘二字已非顏氏原書,而是后人補書刻上去的,所以在當地有"真劍池、假虎丘"的說法。所謂劍池是在崖壁下有一窄如長劍的水池。吳王闔閭墓可能在這里,相傳當時曾以魚腸劍和其他寶劍3千為吳王殉葬,故名劍池。 山上有一石井,傳為唐代陸羽所挖,稱為"陸羽井"。陸羽是我國第一部茶書----《茶經》的作者。據《蘇州府志》記載,陸羽曾長期寓居虎丘,一邊研究茶葉,一邊著作《茶經》 。他發現虎丘山泉甘甜可口,評為“天下第五泉”。
      蘇州民間還流傳著一個有趣的傳說。不知是哪一個朝代,虎丘塔傾斜得越來越厲害,急壞了土地公公,他想來想去,只能用神威來救虎丘塔。虎丘塔的奇特得益于它長久的“斜而不倒”。除此之外,虎丘塔還有很多沒有解開的秘密。
      蘇州民間還流傳著一個有趣的傳說。不知是哪一個朝代,虎丘塔傾斜得越來越厲害,急壞了土地公公,他想來想去,只能用神威來救虎丘塔。這天晚上,蘇州城的男女老少個個做了個夢,夢中被喊去拉繩,拉正虎丘塔。第二天一早醒來,人人都覺得腰酸背痛。據說,蘇州吃“撐腰糕”的風俗就是從這件事開始的。[2]

    景點現狀

      虎丘塔是一座七層八面、仿木構樓閣式的磚塔,因歷史久遠,長期遭受自然環境和人為的侵襲,塔的塔剎、平座、欄桿等部位多遭損壞,故塔的高度為47.70米,底層對邊東西向為13.64米,南北為13.81米,塔體重量約為6000噸左右。
      虎丘塔又是一座著名的斜塔,通過對塔體及基礎的考察可知,塔是建于基巖層上的。虎丘山為西南——東北走勢,建在基巖層上的塔也就往東北方向傾斜。但現在傾斜的虎丘塔塔身的第七層卻又向西南方向斜了過去,就像是矯枉過正。由此可見,早在建塔之初,隨著塔體的增高,塔身的重量也增加,尚未竣工,塔身已經向東北方向傾斜了。為了矯正塔的重心,明崇禎年間修繕時,工匠們有意將第七層往相反方向傾斜,以至形成了今天虎丘斜塔的奇觀。至今,塔向東北方向傾斜2.34米。
      新中國建立后,古老的虎丘塔似乎再也承受不了歷史滄桑的磨難,塔體已傾斜彎曲,渾身裂縫,殘破不堪,岌岌可危。1953年的一天,虎丘山寺院住持楚光突然聽到虎丘塔東北角的封門處轟然一聲巨響,磚石崩裂滿地,千年古塔似乎在發出即將倒塌的信號。
      蘇州政府有關部門在計劃搶修之前,首先邀請了劉敦楨先生前來實地考察。為了安全地進入塔內,又特地在塔的南面搭了三層高的竹架子,準備從第三層進塔勘察,以避免從底層進塔的危險。
      虎丘塔的考察、搶修工作,進入虎丘塔,為了能全面了解虎丘塔各層的結構情況,堅持要從塔的底層進入,然后逐層勘察,直至塔頂。有關人員尊重劉先生的意見,借來了長竹梯,由底層進入塔內,再通過竹梯,爬上二層、三層。
      登上第七層,由于塔剎部分毀壞無存,頂部已變成一個空洞,抬頭可以看見藍天白云。當時一起登塔的人都感到風聲呼號,整個塔身似乎都在搖晃,好像隨時都會倒塌。
      劉敦楨先生于1954年在《文物參考資料》(即今《文物》期刊前身)上發表了《蘇州云巖寺塔》的論文,科學、全面、系統地介紹了虎丘塔的歷史和現狀,為后人維修和研究虎丘塔奠定了基礎。
      1956年至1957年,蘇州有關部門開始了搶修虎丘塔的工作。首先對塔身進行了加固,即在每層塔身加鋼箍三道,并在每層樓面的東西方向和南北方向加置十字鋼筋,與塔身鋼筋拉結在一起;對塔體裂縫和塔壁缺損部位噴灌水泥砂漿進行修補。
      這次搶修,還在塔的二、三、四層的樓層窖穴中發現了越窯青瓷蓮花碗、楠木經箱、刺繡經帙、檀龕寶相和石函、經卷、經袱、錢幣和銅鏡等一批五代至北宋初年的文物,為研究虎丘塔和五代、宋初的蘇州歷史提供了大量珍貴的實物資料。特別是越窯青瓷蓮花碗,碗身和承托都由大瓣蓮花圖案組成,猶如出水芙蓉,造型精美,釉色滋潤,為青瓷中的極品,現已定為國家一級文物。1961年,虎丘塔(云巖寺塔)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1年至1986年,虎丘塔又進行了第二次大修。這次以加固塔基和基礎為主,在塔底外圍2—2.8米處共打了44個深坑,直至巖石層。再在坑里構筑混凝土殼體基礎,力圖從根本上消除塔體沉降和傾斜的威脅。塔體穩定,傾斜和沉降的變化都降到了極小的范圍。
      采用了“圍、灌、蓋、調、換”的加固技術,以強化地基為主、塔體糾偏為輔,基本控制了塔基沉降,穩定了塔身傾斜,為保護人類文化遺產提供了有益的借鑒。本文依據虎丘塔的原始施工記錄和二十多年的監測記錄,結合現場實測和計算機模擬,重點研究和分析了虎丘塔的傾斜原因、加固技術和實施結果。
      雄偉的虎丘塔仍然屹立在虎丘山的山巔上,南來北往的過客未到蘇州,遠遠的就先看到了它的雄姿。它是蘇州古老歷史的見證,是蘇州人心中“家鄉”的象征。

    相關信息

      蘇州虎丘塔雖在明代時就已傾斜,但后來經過加固,現在塔基已經固定,傾斜不會再有發展,這是中國現在傾斜度最大的古塔。1956年,蘇州市政府邀請古建筑專家采用鐵箍灌漿辦法,加固修整,終于保住了這座古塔。它將長久地屹立下去并成為一處奇跡。世界著名的比薩斜塔要比此塔晚一百多年。虎丘塔比比薩斜塔略低,如果虎丘塔原來的塔頂未毀,兩塔高度相似,傾斜度也相差無幾。因此虎丘塔也被稱之“東方比薩斜塔”。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午夜福利视频在线|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一区二区| 全国最大成人网站| 日韩精品人妻中文字幕| 欧美国产日产一区二区| 韩国免费a级毛片久久|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成人片|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 国产稚嫩高中生呻吟激情在线视频| 人妻少妇偷人精品无码| 成人无码潮喷在线观看| 国产乱码卡二卡三卡4| 人妻丝袜AV中文系列先锋影音 | 成人片黄网站色大片免费观看 | 国产破外女出血视频| 永久免费AV无码国产网站| 国产不卡在线一区二区| 欧美亚洲另类 丝袜综合网| 久久国产成人av蜜臀| 欧美性XXXX极品HD欧美风情| 人妻中文字幕精品系列| 69久久夜色精品国产69| 精品午夜久久福利大片| 亚洲小说乱欧美另类| 日韩精品卡2卡3卡4卡5| 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品青草漫画| 中文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成人影院在线观看|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毛片| 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夜| 一区二区亚洲人妻精品| 夜夜躁狠狠躁日日躁| 国色天香成人一区二区| 护士张开腿被奷日出白浆| 日韩精品无码人成视频手机| 午夜大片免费男女爽爽影院|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野外 | 欧美不卡无线在线一二三区观| 国产初高中生真实在线视频|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夜色| 中国女人熟毛茸茸A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