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損的塔檐上長著許多雜草和小樹,給塔身的穩固帶來隱患 虎丘塔內發現的蓮花碗 即將封閉接受全面“體檢”的虎丘塔 虎丘塔內部有“小塔” ■虎丘塔傾斜與闔閭墓有關嗎? ■虎丘塔下為何沒有地宮? ■虎丘塔“天宮”里藏著什么寶貝? 蘇州虎丘素有“吳中第一名勝”的美譽,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曾感嘆“到蘇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特別是位于虎丘山巔的虎丘塔,由于塔頂偏離塔身中心垂直線2.34米成為了世界第二斜塔,號稱“東方比薩斜塔”。虎丘塔建于何時?為何傾斜不倒,連地震也奈何它不得?塔下有沒有地宮……近日,隨著虎丘塔24年來首次封閉全面“體檢”,其諸多千古之謎再次引人關注。
歷史上 曾有4座虎丘塔 錢玉成是蘇州著名的修塔專家,曾參與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虎丘塔維修,并在退休前的10多年每年都要對虎丘塔進行測量、監護。據其多年研究發現,“在虎丘塔的位置,歷史上至少先后出現過4座塔。” 第一座最遲出現在南朝。錢玉成說,南朝梁陳時期的詩人張正見、江總的詩中有“洞塔耀山莊”和“寶塔據高壟”之句,江總的詩中注明“庚寅年(公元570年)二月十二日游虎丘山”,這是虎丘見于記載的最早的塔。根據中國古代建塔史判斷,第一座虎丘塔應該是木結構的。“虎丘最早的寺廟出現在咸和二年(公元327年),有寺廟才會有塔,因此第一座虎丘塔始建的年代上限不會早于該年。” 第二座建于隋朝。錢玉成說,隋朝仁壽年間(公元601年—604年),篤信佛教的隋文帝楊堅為母親做壽,下詔在全國30個州郡建造舍利塔。蘇州的塔就建在虎丘,在名為“大隋舍利塔”的30座塔中,編號為23。這座塔不過花了幾個月就建成了,根據當代有關專家描繪的圖樣,此塔是3層的方形木塔,有16米高,式樣精巧古樸。 第三座唐代建造。錢玉成說,上世紀八十年代,他在參與虎丘塔維修時,曾經在塔基五六十米深處發現了一塊唐代殘碑,依稀可見三個唐朝時間,即“大歷四年(公元769年)”“長慶”“寶歷”。因此,他推斷,在公元769年,虎丘塔的第三種形態成形。后來,上海博物館研究人員對虎丘塔底層塔磚進行年代鑒定,發現年代最早的磚是唐高宗時期的。 錢玉成告訴記者,大約在公元845年,推崇道教的唐武宗李炎在全國范圍內發起了一場“滅佛運動”,第三座虎丘塔便在“滅佛運動”的高潮時期被毀。 【專家揭秘虎丘塔】 現存虎丘塔建成到底花了多少年 現存的虎丘塔,又稱云巖寺塔。關于該塔的修建年份,有學者認為建于后周顯德六年(959年),到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造好。但錢玉成說,虎丘塔七層,高達47.7米,從工程量來說,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是不可能造出來的。“我在修塔過程中測出現存塔共用130萬塊磚,這不是一下就能燒制出的。1984年12月23日,修塔施工中于東南塔基處發現一塊奠基磚,上面刻有‘庚申歲七月羊日僧皓謙督造此寺塔’的字樣,如果按此前判斷的年代推算,庚申年為公元960年,建塔時間縮短為一年半,更不可能。我推測這里的庚申歲應再往前推一個甲子年。” 關于現存虎丘塔的建造時間,錢玉成曾致信國內古建泰斗羅哲文先生。1988年4月,羅哲文的回信讓錢玉成對自己的發現充滿了信心。羅哲文信中說:“的確兩三年的時間是很難完成如此巨大而又精細的工程的。”羅哲文還舉例北宋定州的料敵塔就建了55年之久,建于明代的北京金剛寶座塔也花了幾十年的時間。 錢玉成說,根據現存塔內最后一個標志年代的文物——“宋元通寶”銅錢,第四座虎丘塔的建設時間應該是在公元900年到976年之間。 不過,對于錢玉成這一說法,蘇州有市民提出質疑。他們認為,根據有關史料記載,蘇州北寺塔建好五層也就花了兩年左右時間,虎丘塔一年半的時間內是有可能建成的。 工程師怎樣給虎丘塔“做手術” 據調查,虎丘塔在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改建第七層時,發現明顯傾斜。當時曾將此位置略向相反方向校正,以改變重心,糾正傾斜,也曾起過一定作用。 蘇州流傳著一個傳說:吳王闔閭死后,其子夫差把他葬于虎丘,銅棺三重,用水銀灌池,金銀為坑,葬以大量珍寶以及三千把古劍。那塔的傾斜是否和闔閭墓有關呢?錢玉成表示兩者之間并無關系。 據測量,虎丘塔體向北偏東方向傾斜2.34米,傾斜角度為2°49',其不同層的傾斜不盡相同,其第二層傾角達最大值3°59'。錢玉成認為,虎丘塔建塔之初就注定要傾斜,因為虎丘的基巖南北相差很大。虎丘塔南面,地下挖到1米左右便可見巖層,而塔北面挖到11米才可見巖層,落差10米。后人用土壤填平落差,并在上面建起虎丘塔。現存虎丘塔重6000余噸,北面的土壤層厚,因此被擠壓的程度大一些,塔基便發生了傾斜。 上世紀五十年代,國家曾對虎丘塔進行了修繕,修繕之前,塔的傾斜度為1.7米。修繕中,塔身用鋼筋水泥加固了,這樣塔身又重500多噸,土壤再次受壓,才使得傾斜的幅度增加了一些。 1981年至1986年,虎丘塔又進行了第二次“大手術”。“這次以加固塔基和基礎為主,在塔底外圍2—2.8米處共打了44個深坑,直至巖石層。再在坑里構筑混凝土殼體基礎,力圖從根本上消除塔體沉降和傾斜的威脅。塔體穩定,傾斜和沉降的變化都降到了極小的范圍。” 隱身塔內的“天宮”是怎樣被發現的 很多佛塔都存在地宮,這是佛家千百年來形成的一種傳統。地宮是為埋藏“舍利”等在塔基下建的地窖。那么,虎丘塔下有沒有像南京大報恩寺遺址挖掘出的那樣的地宮呢? 據錢玉成介紹,上世紀八十年代對虎丘塔搶修中,施工打點鉆孔到巖石,都沒有發現“地宮”。為什么會這樣?主要是因為蘇州河流眾多,地下水位高,比較潮濕,所以蘇州的塔一般都沒有地宮。“不過,現在虎丘塔是建在原來遺址上的,以前的塔下面是否有地宮,還真是說不清楚。” “塔下無地宮,但有‘天宮’。”錢玉成說,虎丘塔在解放后的兩次維修中都發現了隱藏在塔內的文物。特別是1957年的這次維修施工,當年3月30日,維修工人在第二層塔正西門口向磚縫中澆漿,因屢灌而不滿,于是揭開部分磚塊發現有一孔道,鉆得進去,在第二層塔心有一個磚砌的十字交叉處是一處暗穴,其中有經箱等文物。后來在第三、第四層塔心暗穴(天宮)中又發現了一批珍貴文物。這次施工先后在塔內各層中發現了佛像、舍利、經箱、石函、佛經、繡件、經帙、銅鏡、錢幣、金涂塔、秘色瓷蓮花碗、泥刀、木楔等眾多文物。“金、銀、銅、鐵、瑪瑙、絲綢等制品一應俱全。” “其中以金涂塔內的舍利最為珍貴。”錢玉成透露,1957年5月5日,維修工人在三層塔心暗穴里發現一座石函,在石函內部的一個鐵函內則放置著金涂塔和佛舍利。
誰放火燒了虎丘塔外壁的腰檐 錢玉成說,虎丘塔為八邊形套筒式結構,“內部是一個塔,外部也是一個塔,仿佛一座小塔外面又套了一座大塔。”現在很多高樓采用這一建筑方式,而先人在千年前便應用了。 “塔身平面由外墩、回廊、內墩和塔心室組合而成。全塔由8個外墩和4個內墩支撐,內墩之間有十字通道與回廊溝通,外墩間有8個壺門與平座(即外回廊)連通。通往塔頂的是一個木樓梯,連接在大塔內圍和小塔外圍的空間里。”錢玉成說,虎丘塔顯得華麗而美觀,在虎丘塔內有大量的裝飾彩塑,如牡丹花、太湖石等立體的灰塑圖案。 同時,虎丘塔的外塔壁外面出現了平座欄桿,這就使登塔者能自由地走出塔體,擴展視野,從而改變了大雁塔那種只能從塔體門洞內往外觀望的小視角狀況。據了解,在虎丘塔之前的磚塔中,至今還沒有發現塔體外建有平座欄桿的先例。 “塔本身是有腰檐的,現如今看到光禿禿的外壁是被燒過的。”到底是誰燒了虎丘塔?錢玉成說,可能是太平軍燒的,也可能是清軍撤退的時候燒毀的。不過,太平天國的人反對佛教,據此推斷,太平軍燒毀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記者近觀虎丘塔】 八邊形套筒結構幫助斜塔抗震 在虎丘塔下,記者看到從一層到塔頂,塔身殘磚縫隙生長著許多雜草和小樹迎風搖曳。眾多游客在警戒線外拍照留念,面對傾斜很明顯的千年古塔,他們無不疑惑:該塔如果遭遇地震等破壞力,會不會倒塌? 錢玉成說:“傳統角度來講,人們會擔心地震對斜塔的影響,但地震問題不大。1987年,蘇州地區發生地震,震中在太倉、常熟一帶,當時天都黑了,蘇州市政府擔心地震對虎丘塔的破壞,讓我及時過來測量,結果沒有多大變化。這要歸功于虎丘塔的套筒結構,再加上其八邊形的造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分解地震波。” “最怕的就是出現刮臺風,連續多天下大雨。”錢玉成告訴記者,因為磚和磚之間是黃泥灰漿,泥浸水之后便會加重分量,這樣塔北面的泥壓縮會造成繼續傾斜。除此之外,可能給斜塔造成隱患的就是生物問題。“長在塔外壁上的植物會滲入黃泥,土蜂可以在磚縫之間鉆來鉆去,久而久之磚縫之間的黃泥就空了,容易塌下來。” 對于此次將歷時1個多月的封塔,據蘇州市市區文物保護管理所有關人士介紹,虎丘塔至今已有24年沒有進行過全面檢測。工作人員在日常的觀察中發現,塔體表面的磚塊局部有風化現象,偶爾會有小磚塊掉落。而且,塔頂和塔壁外側有一些雜樹,這對虎丘塔的保護和游客的安全會有一定的影響。此次對虎丘塔進行常規檢測,將根據檢測報告結果,確定下一步對虎丘塔具體要采取哪些保護措施。 |
|
來自: 蘇迷 > 《云巖寺塔(虎丘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