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以中國古都北京城為研究對象,對不同歷史時期北京城的城市布局、建設發展等方面進行了論述,從而闡明了中國古都一北京城的設計原理、原則及歷史淵源,展示了中國古代都城建設的規劃思想及設計藝術。 關鍵詞:解讀;中國;古都;北京 中國古都北京城,是中國歷史上最后兩代封建王朝明和清的都城,其設計規劃體現了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最高成就,被稱為“地球表面上,人類最偉大的個體工程”。北京城起始叫“薊”或“薊城”。它曾是春秋戰國時燕國的國都,其址位于現在北京的西北一隅,公元前221年被秦始皇的軍隊所毀。公元70年左右,東漢王朝在今北京西南角,又建了一座新城,叫“燕”,三國時又改名“幽州”。 從北京城的歷史發展看出,北京城主要規劃建設是從“遼”開始的。公元938年遼太祖耶律德光吞并燕云十六周后即改國號為“遼”,并在幽州建立了陪都,因為其陪都建立在大遼疆域的南部所以稱“南京”,又叫“燕京”,城方36里,高3丈,宮城在城內西南隅,外城共有八門。這一時期皇城的城垣位于今天的廣安門地區?,F位于宣武門外的法源寺正是遼南京的著名建筑之一。 金貞元年(1153年)吞滅遼國的金國將都城遷往燕京,并將燕京更名為“中都”。金中都是在遼南京城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并參照北宋汴梁城的規制進行規劃建設,將城市設為二套方城(分外城和皇城),外城東西闊3800米,南北長4500米,每邊有三門,道路布局從城門引入直交,呈井字形?;食悄厦娴闹休S線長達2公里,沿軸線兩旁布置了官府和寺院。城內中部偏西為皇城,是在遼南京(燕京)城內的子城基礎上擴建而成的,其中皇城內大安殿的遺址就位于今廣安門濱河路的金中都宮殿紀念闕下。皇城開有四門,北為振辰門,東為宣華門,南為應天門,西為玉華門?;食侵薪ㄓ泄┗实塾瓮娴奈骱?現蓮花池)。金中都的皇宮優美非凡,皇宮建筑群是由北宋汴梁宮殿建筑的精華移植而來,進入皇城至大殿縱深達800米,大殿建在很高的臺基上,其后正對天寧寺塔,歷代都城中軸線的運用,到金中都有了新的發展。金中都皇城的建筑布局直接影響以后元、明、清三朝皇城的格局,如在皇城前建有“千步廊”,后來元大都、清北京城皇城前都建有“千步廊”,金中都皇城的建設實際為開辟元大都和明清皇城建設的先河。它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 在公元1272年元世祖忽必烈將元朝統治中心南移至燕京,并在原金中都城址的東北側興建了元大都。元大都城的城市規劃恪守傳統儒家的都城設計方案和《周禮·考工記》提出的“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原則。城市形制為三套方城,分外城、皇城和宮城。外城呈長方形,東西6635米,南北7400米,和北宋汴梁城規模相當,共有11個城門,北面2個門,其余三面為3個門,城墻用土夯成,基寬24米。元大都的皇城長寬約20里,坐落在都城內正南方偏西的位置,中部為海子(即太液池),東岸建有宮城和御苑。西岸建有隆福宮、興圣富及西苑等。太液池中,另有兩組建筑群,一組為萬歲山上以廣寒殿為主體的宮殿,另一組為建在瀛洲上的儀天殿(在令團城的位置)。在大小宮殿之間,還建有各種儲物的倉庫、服務機構,辦事的衙署等。富城位于皇城內的東面,在整個大都城的中軸線上,有南門(崇天門)和北門(后載門),宮城的建設參考了金中都的建造特點,分為朝寢兩大殿,呈工字形布局。 元大都的城市建設繼承和發展了我國古代城市規劃的優秀傳統,具有很高的藝術造詣,其規劃建設特點有:一是在布局中采用了“三套方城,宮城居中和中軸對稱”的手法,反映了我國封建社會儒家思想的“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的傳統觀點,把“至高無上”的皇權,用建筑環境加以烘托,達到為其政治服務的目的,二是把規則的宮殿與不規則的苑囿進行有機的結合,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城市景觀;三是在城市建設中布局了上下、水道,方便了居民生活;四是制定了城市總體規劃,使城市建設有了法定規制。五是統籌安排了城市建設工程,在建設中堅持“選點一地形勘測—鋪筑地下水道—營建宮殿”的先后次序;六是城市建設中有了統一的領導和指揮。保證了元大都一氣呵成建成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最為宏麗壯觀的城市之一。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明軍攻陷元大都。派大將軍徐達修復元大都城垣,改名北平。當時由于城池過大,不利于防守,于是徐達決定將北城墻向南移2.8公里,放棄城北的城市建設預留用地。同時用城磚將城墻外側包砌起來,以提高其防守能力。1399年就藩北平的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于1402年奪得帝位,永樂二年(1403年)改北平為順天府,建為北京,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籌劃遷都北京,在元大都的基礎上改建都城。1416年(永樂十四年)起,開始摹仿南京皇宮營建北京宮殿。1420年,建成紫禁城宮殿、太廟、社稷壇、萬歲山、太液池、十王府、皇太孫府、五府六部衙門,鐘鼓樓,先后建造宮殿及王府8350間。同時將南城墻南移0.8公里,以修建皇城。1421年(永樂十九年)正式遷都北京,定北京為京師。此后又在北京南郊修建了天地壇和山川先農壇。1436年至1445年,明英宗又對北京城進行了第二次增建,主要工程包括:將城墻內側用磚包砌,開挖太液池南海;建九門城樓、甕城和箭樓;城池四角建角樓,城門外各立牌坊一座;護城河上的木橋全部改為石橋,橋下設水閘,河岸用磚石建造駁岸。整修之后的京城周長45里,形成了極其堅固的城防體系。明代北京城池具有京城、皇城、宮城三重城墻,其中京城又包括內城和外城,城備有門,有“內九外七宮城四”之說。 明代北京城總體布局呈“凸”字形,是以一條縱貫南北,長達8公里的中軸線為依據進行布置的。外城南邊正中的永定門是這條中軸線的起點,之北的鐘鼓樓則是這條中軸線的終點。明北京內城東西長約7000米,南北長約5700米,周40里,又稱“京城”、“大城”。城墻高12至15米,底厚20米,頂厚16米,上有女墻。有城門九座。角樓四座,水門三處,敵臺一百七十二座,垛口11038個。城外有寬30-60米的護城河。城有九門,正南中央為正陽門(前門),在其左側為崇文門,右側為宣武門;城東兩門為朝陽門,東直門;城西兩門分別是阜成門、西直門;城的北面是德勝門、安定門,這九門就是嚴格意義上的京師之門,所以有瀚代“九門提督”一說。外城又稱南城,位于內城以南28里,為平面布局“凸”字形的下框,于1554年(明朝嘉靖三十三年)間增筑。有大片肆市及居民區,并將天壇及先農壇包圍了進去。城墻長28里,高7,5米至8米,底寬約12米,頂寬約9米。有七門:永定門、左安門、右安門、廣渠門、廣安門、東便門、西便門。明北京皇城在宮城的外面之內城中,包括三海及宮城。周圍18里,高一丈八尺。有六門,正南為承天門(大明門),其東轉為長安左門,西轉為長安右門,東為東安門,西為西安門,北為北安門。承天門內東西朝房兩旁,布置了“左祖右社”的太廟和社稷壇。這樣的布置改變了元朝“左祖右社”遠離皇城的布局,使太廟與社稷壇緊連著皇宮。承天門前有一條寬闊的御道,兩旁有聯絡通脊的千步廊,組成“T”字形閉合廣場。廣場兩側宮墻的外面,左文右武。對稱地排列著中央政府的主要官署,從而改變了元大都城內中央衙署分散的布置。這樣,宮前的中央官署和“左祖右社”,宮后的御苑,宮左的皇史宬,宮右的太液池等,都圍在皇城之內。宮城在皇城中,布局嚴整,南北長960米,東西長760米,城墻高大,四角建有角樓,城外有護城河。城有四門,東華門、西華門正對兩條大街;正南門為午門,表現為凹形城樓,特別莊嚴;北為玄武門,正對景山。宮城內的主要建筑為連在一個須彌座上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整個宮城的布置采用“前朝后寢”形制。 轉貼于 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http://ww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