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護學生自尊心 人們常說,樹怕傷根,人怕傷心,凡是人都有自尊心。但是人們卻往往忽視了孩子、學生的自尊心,認為他們小,經常不尊重他們。其實自尊心是孩子成長的精神支柱,是孩子向善的基石,也是自我發展的內在動力。新課程倡導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倡導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合作者、研究者,創設寬松、融洽的課堂教學氛圍,保護的自尊心更顯得舉足輕重,需要老師去保護去尊重。 (一) 等待——為學生彰顯個性留出時空。 等待非常重要,教師要學會延遲判斷,讓學生自己判斷,可以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而不是老師作為一個法官來判斷,這是教師在課堂上要經常使用的一種策略。教師不要把自己知道的答案馬上急于告訴學生。等待可以給學生一個表達的機會,一個自由想象的時空,讓學生敢想、敢說、敢做,煥發出生命的活力。面對這些學生,給他們留有思考的時空,他們就會去判斷、去發現、去創新。 (二)喝彩——為學生展示才華搭建平臺。 抓住合適的機會給學生以誠摯的鼓勵,激勵、贊賞,能使他們得到自尊的首肯和努力奮發的學習動力。贊賞不僅僅針對學生學習中小小的進步、積極的努力和提高的成績,更重要的是贊賞每一位學生的獨特性、興趣、愛好和專長,贊賞學生對教科書的大膽質疑和對教師的超越,贊賞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只有這樣,我們的課堂教學才能真正達到學生積極成長、教學效率極大提高的效果。喝彩,能滿足學生的情感需要,產生積極的、主動的、沖擊式的學習欲望。時常為學生喝彩:“你說的好??!”“老師為你高興!”“真棒,再想想還有什么辦法,好嗎?”學生在老師的鼓勵、撩撥下,大膽想象、大膽猜測,并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積極探索、發現與解決。 (三)期望—— 為學生發展自我注入動力。 成人對兒童不予以任何期望,兒童就會象一棵無人修剪的小樹一樣,不會成為棟梁之材。一個人自尊心的強度與自我評價的水平是密切相關。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巴巴拉·伯杰指出:要想具有較強的自尊心,孩子必須感到自己既能討人喜歡又有足夠的能力,他必須深信自己的價值,能夠應付自己和周圍的問題。相信孩子的能力。兒童會從成人對他們的態度上感受到自己是否被重視。哈佛大學心理學家羅伯特·羅森塔爾通過觀察和實驗發現,如果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充滿信心,學生的智商可提高15-27分。 每個人未來的成功與失敗,其主要原因都與自尊心有著重要的關系。因此,有人將之喻為“精神的生存者”、“人生的鑰匙”。英國作家毛姆說:“自尊心是一種美德,是促使一個人不斷向上發展的原動力。”具有高度自尊心的人善于處理各種事物,有較強的適應能力。高度的自尊并不是自鳴得意、高傲自大,而是一種沉著、冷靜的自我尊重感,他不僅尊重自己,維護自己的尊嚴,也懂得尊重他人、維護他人的尊嚴。 教師要樹立正確的語文教學觀,淡化語文教師的表演欲,認識并尊重學生作為一個人所應有的權利、尊嚴、個性特長、思維與說話方式。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作一個聽眾、朋友而不是一個威嚴的法官,與學生一起聊天、討論,進行沒有心靈距離的開放式的交流。從興趣、情感的激活入手,用愛心去保護孩子的自尊心,教育孩子要有愛心、耐心和恒心,堅持多表揚鼓勵,少指責埋怨,只有這樣才能調動和激發孩子成才發展的自覺性、積極性,進而使他們不斷克服缺點,逐漸完善自我,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高素質的人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