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襄陽城雄踞漢水之南,與樊城隔江相望。整個城區略呈方形,城池高大壯觀,古樸多姿。它的南面和西南面有峴、羊祜、旄旗、真武諸山為屏障,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實為漢江之鎖鑰、之屏障,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此地有“鐵打的襄陽,紙糊的樊城”之說。
城池歷朝都得到維修加固 據酈道元《水經注》記載:“壘城在縣北,城北枕沔水(注:漢江古稱沔水),即襄陽之故城也。”襄陽城由楚國盛期算起,到現在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這漫長歲月里,城池歷朝都得到維修加固?,F城墻上還發現有“太平興國”年號的宋代城磚和帶有“岳”字的城磚。襄陽城由土城變為磚城,到明清之際更為完整。北城墻外,緊臨寬闊的漢水,東、南、西三面,有又深又寬的護城河。城墻高8米,全長7.5公里,城區方圓約3.6平方公里。 襄陽城共有六座城門,即大北門、小北門、長門、東門、西門和南門。每座城門外有甕城,上有城樓箭垛,蔚為壯觀。明朝成化年間,都督王信重建南門城樓;弘治中副使王憲重建東、西、北城樓及各處角樓;萬歷四年,知府萬振孫為六門首題雅稱,分別為:陽春門、文昌門、西城門、拱震門、臨漢門、震華門。因西城門為朝拜真武山的必經之路,故又稱“朝圣門”。 城墻上造型別致的樓閣 城墻上還筑有造型別致的樓閣。漢末王粲(字仲宣)常愛登城東南角的樓吟詩作賦,襄陽人為紀念他,將此樓名為仲宣樓。王粲為“建安七子”之一,他在襄陽撰寫的《荊州文學記》,是襄陽最早的興學記載。他的《登樓賦》極負盛名,被譽為賦中之首。離仲宣樓二三百米處是奎星樓,為文昌宮群體建筑之一,清順治年間由襄陽知府杜養性建。城墻西南角,有明洪武初年修建的獅子樓。當時城內流傳,城西南虎頭山為一猛虎,羊姑(祜)山為善良的羊姑仙子,猛虎撲羊會給襄陽帶來災難,應以獅子鎮之,故建此樓。樓內繪“獅子圖”,后又置石獅三座,各高丈許,目視虎頭山。 城內的昭明臺和譙樓 與城樓亭閣相映媲美的建筑還有城內的昭明臺和譙樓。昭明臺又名山南東道樓。鐘鼓樓位于襄陽城中心,是一座跨街的城門式建筑。據說梁昭明太子生于襄陽,在此樓攻書,并廣集天下佳作,編成巨本文選《昭明文選》,流傳于世,故改名昭明臺。譙樓內裝有計時的滴漏一套,為襄陽城之報時臺。 襄陽城在明清時,古建筑較為完整:六門城樓高聳,四方角樓穩峙,王粲樓、獅子樓、奎星樓點綴十里城垣,與鼓樓、譙樓相映生輝,金瓦琉璃,高墻飛檐,煞是壯觀,整個城池都和諧地融為一體,給人以古樸典雅的感受。襄樊市政府近年來下了很大工夫,維修古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持該城古樸的原貌。 古城美景護城河 襄陽護城河,已成為古城美景之一。它在宋代的平均寬度已達250米以上,現今城河水面平均在180米以上,最寬處仍超過250米,是我國最寬的護城河,現基本上保存著原樣。在城的東北角,沿河兩岸開辟成為美麗的環城公園。這里綠蔭處處,亭臺樓閣,水榭拱橋,相映成趣。這里有游樂場、動物園、溜冰場等。最愜意的莫過于駕船沿著護城河,繞著古城蕩槳而過。泛舟湖上,那高高的大青磚城墻,墻頭上的堞垛箭孔,墻下的青草坡,真會使人覺得像進入了千余年前的古戰場。過了造型古樸的東門拱橋,經王粲樓、文昌門,繞獅子樓、朝圣門,最后達老龍堤、夫人城,全程十余里。途中既可觀賞綠樹掩映的古城,又可遠眺羊祜秀色。山水城垣,其景秀美,其情陶陶,人仿佛置身畫中,美不勝收。 青磚黑瓦的北街 待你收槳上岸,來到襄城北街,更會驚嘆,這里一大片全是青磚黑瓦的老式房屋,店鋪門面均飾以傳統的鋪板門,原來這是政府辟出的“保留區”。這一帶古建筑群與高聳的臨漢門彼此照應,渾然一體,益發烘托出古城的“老味”來。你漫步北街,入單懋謙的相府,尋晉太醫王叔和故居,進“劉禹錫酒家”,品嘗獨具風味的襄陽大碗糯米黃酒,劉禹錫吟誦的景色仿佛重現眼前:“酒旗相望大堤頭,堤下連檣堤上樓。日暮行人爭渡急,槳聲幽軋滿中流。” 美哉,襄陽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