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牧草騰碧浪,羊群卷雪花。藍天綠草之間,三座蒙古包式的大殿肅然佇立,明黃的墻壁、朱紅的門窗、輝煌奪目的金黃琉璃寶頂,使這座帝陵顯得格外莊嚴。陵園占地面積5萬多平方米,主體建筑由三座蒙古包式的大殿和與之相連的廊房組成。陵園分作正殿、寢宮、東殿、西殿、東廊、西廊六個部分。整個陵園的造型,猶如展翅欲飛的雄鷹,極富濃厚的蒙古民族獨特的藝術風格。
成吉思汗陵的正殿為成吉思汗紀念堂,正中有5米高的成吉思汗塑像。他戎裝端坐,神態威嚴。塑像背后的弧形背景是“四大汗國”疆圖,象征著700多年前成吉思汗統率中亞和歐洲的顯赫戰績。堂后的寢宮安放著四個蒙古包式的大靈包,上面覆蓋著巨大的橘黃色緞子,這就是成吉思汗和他的三位夫人的靈柩,兩旁還安放著成吉思汗兩個胞弟的靈柩。靈柩前陳列著3個巨大的“蘇勒定”,相傳這“蘇勒定”就是成吉思汗出征時用的大旗上端的鐵矛頭。此外還陳列著他生前使用過的三個馬鞍及其他紀念品
在正殿的東西兩廊有大型壁畫。西廊的壁畫主要描繪成吉思汗出生、遇難、西征、東征、統一蒙古各部等重大事件,其中有成吉思汗登基的場面。壁畫還表現了自從成吉思汗當上蒙古地區的皇帝后,部落之間的隔閡打破了,經濟聯系加強了,牧民的生活安定了。成吉思汗在征服蒙古各部落的過程中,為了不斷加強自己的力量,建立了軍事、政治、護衛、宮務管理等制度,并制定了法律條例。他還命畏兀兒人塔塔統阿用畏兀兒字母拼寫蒙古語言,從此,蒙古有了自己的通行文字。這些措施,促進了蒙古經濟、文化的興旺發達。蒙古統一河迅速強大后,成吉思汗河他的后代,從公元1205年起,先后滅掉了西夏和金朝,然后又征服了中亞、西亞和亞洲西部的許多國家,一直打到歐洲的多瑙河畔?! ?/div>
遼代的帝陵可以確定的有祖陵和慶陵兩處。祖陵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陵墓,位于內蒙古巴林左旗遼祖州城址西北2公里的山谷中。慶陵是遼圣宗耶律隆緒、興宗耶律宗真、道宗耶律洪基三帝及其后妃陵的總稱,位于內蒙古巴林右旗江慶州城遺址北約10公里的大興安嶺中的王墳溝。祖陵所在的谷口山峰陡立,筑有土墻和守衛建筑。谷內林木參天,環境清靜幽雅。石塊壘砌的陵墓地宮的墻身遺址已暴露在地表,山坡下尚存有享殿遺址。谷口東側的小山頂有一個石雕的大龜趺,在附近的殘碑石上,刻有工整秀麗的契丹大字,是研究契丹史的重要資料。 奉陵邑祖州城分內外兩城,周圍約2公里,殘垣高約6米。外城的四個城門遺址尚存,東門和北門可以見到甕城的遺跡。內城有幾處高大的臺基,西北角現存有一座石房子。內城的南門有直通外城南門的大街,寬40多米,兩旁尚保存有明顯的建筑遺跡。
慶陵中的三陵分別通稱“東陵”、“中陵”和“西陵”。三陵東西排列,間隔約2公里。民國初年,陵墓曾被盜掘,隨葬的文物多已散失。三陵都有陵門、享殿和羨道,都是東南向。墓室都有前、中、后室及四個側室,墓內都有壁畫,內容有裝飾圖案、人物和山水等。墓門及墓內磚砌的仿木結構上,裝飾有紅、綠彩,墓門上的鴟吻裝飾黃褐彩。仿木結構的細部及墓壁的上方,用工筆彩繪出龍鳳、花鳥、祥云、寶珠以及網格狀的圖案,在已發現的遼墓彩畫中,是等級最高的。在墓道、前室及東西側室、中室和各甬道的壁面上,彩繪有與真人等高的人物70余個,其中有儀衛、樂隊、侍女等形象。
人像的上方都有墨書的契丹小字榜題。壁畫中有一巨幅的四季山水圖,分別繪出春、夏、秋、冬四季的風光,表現了遼代皇帝四時“捺缽”的習俗,最富有地方特色。
在遼慶陵南約10公里的地方,是江慶州城的遺址,是守護陵墓的奉陵邑。城垣南北長930米,東西寬1090米,建筑遺址十分明顯,有的殘高可達2.5米。遺址區內的地表散布著許多遺物,俯拾皆是。城內的西北部有遼代的釋迦如來舍利磚塔?!?/div>
十一、江蘇
(一)南京中山陵
中山陵位于南京市東郊,鐘山南坡,是偉大的民主主義先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建于1926~1929年間。陵區建筑總體輪廊似一口巨大的“自由鐘”,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石門、碑亭和墓室。墓室中央是長方形墓穴,上面是孫中山先生大理石臥像,下面安放著遺體。陵區前臨平川,后擁青嶂,建筑和諧,遍植蒼松翠柏,一派莊嚴肅穆的氣氛。
(二)明孝陵
明孝陵在南京市東郊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茅山西側,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馬氏合葬于此。
從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式動工,至永樂三年(1405年)建成,歷時25年。先后調用軍工10萬,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規模巨大。當時從朝陽門(今中山門)至孝陵衛到到陵墓西、北所筑的皇墻有45 華里長,護陵駐軍有5千多人。那時候陵園內亭閣相接;享殿中煙霧繚繞,松濤林海,養長生鹿千頭。鹿鳴其間,氣勢非凡。因屢遭兵火,現僅存神烈山碑,下馬牌坊,大金門,四方城及神功對德碑,神道石獸獅,獬豸,駱駝象,麒麟,馬等六種24只,神道石柱二,文臣武將各四。
陵墓的神道從四方城開始。四方城是一座碑亭,位于衛橋與中山陵之間,是明成祖朱棣為其父朱元璋建的“大明孝陵神圣功德碑”。其頂部已毀,僅存方形四壁,內有立于龜趺座上的石碑一塊,碑高8.78米。碑文由朱棣親撰,計2746字,詳述明太祖的功德。碑座、碑額雕琢瑰麗。神道由此向西經外金水橋(今紅橋),繞過梅花山再折向北,長約1800米。其中段為石象路,這段路上相向排列著12對石獸,分別是獅、駱駝、象和馬等6 種,每種兩對,姿態是一對伏,一對立。后面是一對高大的華表,上雕云龍,氣勢不凡。折向北面的神道上分別列著4對身著盔甲或蟒袍的文臣武將,可惜有些已經損壞。石人石獸的體型都很巨大,是明代石刻的藝術珍品。明孝陵的朱紅大門坐北朝南,正對梅花山,門額上書“明孝陵”三字。門外東側立有一個石刻告示,系清宣統年間兩江洋務總局道臺、江寧知府以六國文字刻著“治隆唐宋”四個金字,是清康熙帝第三次南巡時親筆題書。碑亭后原建有兩御亭,西邊叫宰牲亭,東邊的稱具服殿,今均已毀壞,僅存一些石柱和石井欄等。在原享殿的位置上尚可見到64個石柱的基礎,由此可以想象當年享殿的規模是很大的。現在享殿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復建,比原來的要小得多,內供奉朱元璋畫像。享殿后是一片縱深100 余米、寬數十米的空地,是當年露天祭祀的場所,中間有甬道,兩邊林木茂盛。甬道盡頭有石橋,稱大石橋,又稱升仙橋,意思是過了此橋即為“仙界”。橋北是一座寬75米、高16米、進深31米的城堡式建筑,稱方城。方城以大條石砌成,正中開拱門式斜隧道,有臺階可步入,計54級。出隧道東西各有石級可登城頂。城頂原建有宮殿式建筑明樓,明樓頂部及木質結構已毀,現僅存四面磚墻,南面有拱門3 個,另三面各有拱門一道。在方城頂上極目遠眺,東面有中山陵,南面是梅花山,西面有中山植物園,北面是“寶頂”,四周樹木蔥蘢,松濤陣陣,不禁令游人發思古之幽情。寶頂是一個直徑約400 米的圓形大土丘,即朱元璋和馬皇后合葬的地宮,它的四周有條石砌成的石壁,其南邊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個大字。梅花山因三國時東吳君主孫權及其夫人葬此,古稱孫陵崗,位于明孝陵正南300 米。
|
|
|
|
明孝陵享殿
|
可愛的大怪貓-明孝陵神道石獅
|
|
|
|
|
明孝陵神道石象
|
明孝陵神道石麒麟
|
|
|
|
|
|
|
明孝陵神道無鞍馬
|
明孝陵神道石獬豸
|
|
|
|
(三)南唐二陵
南唐二陵位于南京市南郊祖堂山西南麓的高山之下,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唐開國皇帝先主李昪與中主李璟的陵墓。1950年至1951年間,由南京博物院進行科學發掘,1988年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李昪欽陵二陵均系依山為陵,相距約100米。李昪及其皇后宋氏的合葬陵居東,稱為欽陵,建于公元943年。李璟及其皇后鐘氏的合葬陵居西,稱為順陵,建于公元961年。李昪陵因建于南唐國勢強盛時;故規模較大,隨葬品較豐富;李璟陵則建于南唐國勢衰弱時,規模略小,隨葬品亦不豐富。
李昪欽陵全長達21米余,寬10米余,包括前、中、后三間主室和十間側室。前、中兩室及其所附四間側室是磚結構,后室及其所附六間側室是石結構。墓門及前、中、后三個主室都仿照當時社會上流行的木結構建筑式樣,在壁面上用磚砌或石雕成梁、橋、柱子和斗拱,再用石青、石綠、儲石和丹粉等礦物質顏料在其上繪以鮮艷的彩畫,圖案多作牡丹、蓮花、寶相、海石榴和云氣紋等。據有關學者研究,認為這是目前國內現存最早的附屬在柱枋部分的彩畫遺跡,在建筑史和藝術史上都具有很高的價值。
李昪陵的中室和后室之間有哺道,在雨道口的中室北壁上方,橫列大型的雙龍攫珠的石刻浮雕,下方的左右兩側各置一尊足踩祥云、披甲持劍的石刻浮雕武士像,原均敷金涂彩。后室的室頂為巨大青石條砌成的疊澀頂,上面繪有彩色的天象圖,包括日月星辰一百余顆。后室地面的青石板上又雕刻著婉蜒曲折的江河形狀,象征著地理圖。這種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陵墓內部裝飾,是秦始皇陵以來帝王陵寢的裝飾傳統。后室的中后部有石砌棺床,棺床的側面有行龍浮雕,并用淺刻的卷草和海石榴花紋作為棺床平面的裝飾。
李異陵前、中、后室所附的側室內均有放置隨葬品的磚臺,原置的金、玉、銅、鐵和陶瓷質的器物均被早年盜墓者所掠走或破壞擾亂??脊虐l掘所得的劫余器物以玉哀冊和陶涌像較為重要,前者刻字填金,標明了該陵的陵名及下葬年代;后者有數以百計的男女宮中侍從涌和舞誦,以及各種動物涌,亦為南方唐宋墓中所罕見。
(一)廣西靖江王陵
靖江王陵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堯山的西南麓,為明太祖朱元璋的重孫靖江王朱守謙及其歷代子孫的陵園,共有十一代靖江王均葬于此,有王、妃及宗室墓共三百余座,是全國比較保存得完整的明代藩王墓群。陵園南北長約10公里,東西寬約3公里。每座王陵都有內外兩道圍墻,墓前有享堂和碑亭,兩旁陳列高大的石人,華表以及虎、獅、羊、象、麒麟等石獸,陵墓封土碩大,墓內用青磚修砌,山墻上飾有琉璃瓦當、勾滴、鴟吻、花磚,整個工程浩大,建筑豪華。俯瞰整個陵園,蒼松翠柏與紅墻朱殿交相輝映,非常壯觀。
十三、安徽
(一)明皇陵
明皇陵位于縣城西南7.5公里, 為朱元璋父母之墓地,與南京明孝 陵和北京十三陵等同一制度,雖歷 經滄桑,但各種石刻仍保存完好。 共有石像三十二對其中麟二對、獅 八對、華表二對、馬與控馬者共六 對?;⑺膶?、羊四對,文臣二對 ,武勛二對、內侍二對、皇陵碑位 于南端西側,通身高6.37米, 碑文系朱元璋親撰,記述過了他自 己的艱辛身世,戎馬生涯和奪取江 山的全過程,闡明昌運興盛的道 理,全文1105字 。
十四、四川
(一)成都武侯祠
武侯祠位于四川成都南郊,占地56畝,是國內紀念蜀漢丞相諸葛亮的主要勝跡。初與劉備昭烈廟相鄰,明初武侯祠并入昭烈廟。1672年重建,形成現存武侯祠君臣合廟?,F在的武侯祠是清康熙年間重建的。它同先主廟、劉備墓相毗連。武侯祠主體建筑分大門、二門、劉備殿、過廳、諸葛亮殿五重,嚴格排列在從南到北的一條中軸線上。一進大門,濃蔭叢中,矗立著六通石碑,其中最大的一通唐代“蜀漢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由唐朝著名宰相裴度撰碑文,書法家柳公權書寫,名匠魯建刻字,有很高的文物價值,被稱為“三絕碑”。諸葛亮死后葬在陜西勉縣定軍山下。他在遺囑里要求依山造墓,墓穴能容下棺材就行了,入殮時穿平常的衣服,不需要隨葬器物。
(二)成都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在成都市西郊浣花溪畔,為唐代詩人杜甫成都故宅舊址。原宅中唐后已不復存。北宋年間,知府呂大防始重建茅屋,立祠宇。元、明、清歷代曾改建修葺。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及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的兩次修建,奠定了今日草堂規模。主要建筑自前至后有大廨、詩史堂、柴門、工部祠。詩史堂兩側為陳列室,環以回廊與大廨相連,布局緊湊,相互呼應。
(三)麻浩崖墓
麻浩崖墓位于凌云、烏尤兩山之間的溢洪河道東岸,麻浩是其地名。崖墓是四川突出的一種墓葬形式,其特征是沿著淺丘,山谷的砂質巖層由人工鑿成方形洞穴,然后安葬遺體和殉葬品。從外部看去,是一個個神秘的山洞。這種墓葬因流行于1800多年前的東漢至南北朝時期,故稱東漢崖墓。
樂山東漢崖摹分布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沿岸和淺山谷的崖壁上,數以萬計。其數量之多、規模之大,石刻之豐富居蜀中之首。麻浩崖墓是樂山崖墓群中最集中、最有代表性的墓葬群,在長約200米、寬約25米的范圍內有崖墓544座,墓門披連,密如蜂房,極為壯觀。崖墓內真實記錄了東漢時期(即一世紀)的社會生活,出土的大批文物在考古、建筑、繪畫、雕塑、制陶等方面都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麻浩崖墓反映了東流時期樂山經濟的發達和文化的繁榮。該墓群于1988年經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王建墓
王建墓即永陵,坐落于成都市中區繁華大街撫琴東路,為五代時前蜀皇帝王建的陵墓。

王建是唐末五代時期封建統治者中的杰出代表。他忠君、勤政、謀勇兼備、尊重人才、知人善任、容納直言、廉恭儉素、仁愛士卒、勸課農桑發展生產,政績綽著。在王建勵精圖治之下,前蜀國成為當時社會最穩定,國力最強的國家。都城成都亦成為當時中國最繁華的大都市。
王建墓曾被盜,但僅存的無法盜走的陵墓建筑和精湛的石刻藝術以及文物,仍可算得上是陵宮藝術之精品。墓封土高15米,直徑80米,周長225 米。氣勢勝過劉備的“惠陵”。墓內有14道雙重石券砌成,分前、中、后三室,全長23.6 米。中室放置王建棺槨,棺床東、南、西三面刻有圖案,圖案中的十二力士雕像,他們抬扶著棺座,造型奇特,無一雷同。棺座東、南、西三面的24個樂伎浮雕以不同姿態,手持漢族的笙、箏、排簫、笛和自少數民族地區傳入的銅撥、琵琶等樂器,是研究隋唐五代音樂史的珍貴文物,是少見的唐代藝術珍品。頗受國內外專家關注。后室放置御床,正面有雙龍戲珠浮雕,左右是獅獸浮雕。床上則是王建的坐像,神態肅穆。整個建筑氣魄雄偉,裝飾華麗精美。

此外,永陵博物館(王建墓)附設的園林環境優雅、鳥語花香。陵墓墓室、文物展覽每日對中外游人開放。博物館內設有茶園,是成都最負盛名的品茶勝地。
十五、西藏
(一)西藏藏王墓
藏王墓位于西藏自治區瓊結縣宗山的西南方,是西藏保存下來的最大規模的王陵,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都長眠于此。是吐蕃王朝時期第29代贊普至第40代(末代)贊普、大臣及王妃的墓葬群,總面積385平方米。 其中最為著名的是松贊干布墓。
藏王墓系公元7-9世紀各代吐蕃贊普的陵墓群,是西藏保存下來最大規模的王陵。墓群背靠丕惹山,前臨雅礱河,說明吐蕃當時已很注重“背山面水”的“風水”了。整個陵墓群面積約一萬平方米,墓群從北到南排列著10多座巨大的陵墓,各陵的封土形制如同一座座土山,與周圍的丘陵渾然一體。藏王墓是用土石壘成的高臺式平頂墓,各陵墓封土高大,高出地表約10米左右。可看到明顯的夯土層,每層約厚1 5~20厘米。墓原為方形平頂,經過長期雨水沖刷,已成略近橢圓形的平頂。
十六、海南
(一)海南海瑞墓園
海瑞墓位于海南省海口市濱涯村。墓呈圓形,直徑1.6米,高2.6米,用特制墓磚砌成,磚上雕有各種花紋圖案。墓前立有石碑,上鐫“資善大夫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贈太子太保謚忠介海公之墓”。墓四周砌有石墻,園內廣植花木。海瑞為廣東瓊山(今??谑?人,少時家境貧寒。中舉后曾任浙江淳安知縣,戶部主事,應天(今江蘇蘇州巡撫,南京吏部右侍郎和南京右僉都御史。在任曾平反一些冤獄,民間稱海青天,傳說甚多。
十七、新疆
(一)新疆香妃墓
香妃墓位于新疆自治區喀什東北郊,是伊斯蘭教白山派首領阿巴和加及其家庭的墓地,始建于1640年。墓中所葬共計五代72人。陵墓建筑包括墓室、禮拜寺、講經堂等,規模宏大,充滿維吾爾族特色。主墓室呈圓拱形,高40米,四座小型尖拱支持中心圓拱頂,周圍以厚墻依托,四周以塔樓固定。墓室平臺上,排列著72座墳丘,香妃墳設在東北角(香妃是清乾隆皇帝的愛妃,她本是阿巴和加的孫女,在清宮生活了28年,于1788年病逝后被葬入清東陵,這里是她的衣冠冢。因此此墓原名雖為“阿巴和加麻扎”,但人們習慣于稱其“香妃墓”)。陵墓左為禮拜寺,其外殿裝飾華麗,轉角處的高大塔樓與大門兩側塔樓構成了伊斯蘭教的建筑特征。
(二)阿斯塔那古墓群

這座龐大的古墓群,被稱作地下歷史博物館。
從50年代至今,這里先后進行過14次考古發掘,共清理墓葬456座,出土各種珍貴文物達萬余件。1985年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阿斯塔那古墓位于吐魯番市東南約40公里的阿斯塔那和哈拉和卓附近,南鄰高昌故城,平均海拔高為-25米,面積約10平方公里。
阿斯塔那古墓群是當年高昌故城居民尋求死后安樂的幽靜之地,在方圓10多公里的戈壁沙丘之中,堆積著密密麻麻的古冢。既有達官貴族、威武將軍,也有平民百姓、下層兵士。因而又被當今學者稱為“高昌的歷史活檔案,是吐魯番地區的地下博物館”。阿斯塔那古墓群于1988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阿斯塔那古墓群的墓葬形制是以一個家族的習俗來營造自己的墓地。在墓區處處可見井然有序、界線分明的一個個瑩院。鼓區內是一個父系大家族的墓園,按照祖、父、子、孫輩份大小,依次進行排列,非常正規。墓葬皆為土洞墓,墓室中大多是居住在當地漢族人,少數為兄弟民族,此處以姓氏為家族的墓葬結構,同河西走廊以至中原墓葬有許多相似之處。 阿斯塔那古墓位于吐魯番市東南約40公里。
(三)阿巴和加麻札

清代喀什地區伊斯蘭教白山派首領阿巴和加及其家族的墓地。麻札,意為陵墓。在新疆喀什市東北郊。阿巴和加(約1626~1695)曾據有葉爾羌汗國王位,是當地知名政教領袖。陵墓始建于1640年,原是為其父和加玉素甫修建的墓地,阿巴和加死后亦葬于此,先后共葬其家族成員5代72人,經多次改建和擴建,遂成現在的規模。麻札由墓祠、禮拜寺和講經堂等構成,總面積約50100平方米,具有濃郁的伊斯蘭教色彩和維吾爾族建筑風格。1956、1972和1982年文物部門3次維修加固。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墓祠在陵園最東部,面闊35米,進深29米,通高26米。中部為土坯砌成的大穹窿頂,直徑長17米,頂上置亭狀建筑。四周為厚墻,四角建半嵌在墻體中的圓柱形塔樓,直徑約3.5米,內設樓梯。圓拱外表鋪飾綠色玻璃磚,塔樓、墻面以黃、綠色玻璃方磚與白色墻面和諧組合。門上繪有精美圖案,兩側墻壁裝飾米黃色的石膏花飾,雕刻精細。整個建筑造型穩重簡練。墓祠內全部粉刷成白色,氣氛莊嚴、靜穆。
麻札西側分布大禮拜寺、小禮拜寺、講經堂等建筑。西端為大禮拜寺,是節日期間前來朝覲的教徒們進行禮拜之處。外殿為敞廊式,正面15間。廊檐由70多根雕鏤不同圖案的木柱支撐,顯得寬敞壯觀。后部則由19個低矮的圓拱組合而成,顯得幽暗神秘。小禮拜寺在大禮拜寺與陵墓之間,供宗族成員平日禮拜。前殿為面闊四間、進深三間的平頂式敞廊。后殿為覆蓋綠琉璃磚的穹窿頂,直徑11.6米,高16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