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0%的婦科病都應從調理月經入手》一文中,中里老師曾經提到過三陰交(肝、脾、腎三經的交匯之處)和膀胱經的次髎穴對調理月經有重要作用,并且根據各種情況,分別給出了對癥的小成藥。除此之外,通過刺激以下經絡穴位也可以針對性的解決問題:
1、若月經淋漓不止,或月經量太大,乃至崩漏。可以艾灸脾經的隱白穴,若您平時火氣較大,還可以同時艾灸肝經的大敦穴,止血功效更佳;
2、關于月經周期紊亂,以及出血量的不正常現象,只要經常按摩脾經的血海、陰陵泉、三陰交、公孫穴和太白穴,以及腎經的太溪和復溜穴,堅持一段時間后,基本都可以得到解決;
3、若您經常出現經前期頭痛和乳房脹痛,情緒暴躁等現象,或者由于肝氣郁結,從而導致氣滯血瘀,出現月經艱澀難下和痛經等癥,多按摩肝經的太沖到行間穴,敲膽經和按摩三焦經,便可疏解經期的心情煩躁,讓經血順暢下行;
4、在中醫傳統治療方法中,由于中藥無法入奇經八脈,所以通過刺激任脈和沖脈的經絡穴位等方法調治月經病,直接有效。尤其是小周天功法中的“壁虎爬行法”,主要用來疏通任脈,由于有六條經絡的募穴位于任脈的巡行線路上,所以刺激這些募穴,既可以治療相應臟腑的疾病。更可以調動其重要的生理功能—調節月經,所以對痛經、不孕以及更年期綜合癥都非常有效。
5、堅持做“引血下行三部曲”(推腹法+跪膝法+金雞獨立),刺激肝、脾、腎三經的原穴,也對調節生理周期有很好的幫助,真是條條大路通羅馬啊。
除以上這些外,女性還得注意做好經期保健。月經還有一個俗稱叫“例假”,指得是女性在經期要耗費大量的氣血,所以要適當休息,避免勞作過度,注意避寒就暖,不吃生冷和寒性水果,避免淋雨、涉水和暴曬,以防范風、濕、寒、暑等外邪入侵,并且要遵守一些禁忌。
補:功能型出血:灸中極、三陰交、太溪、關元、神闕
過敏性鼻炎:迎香穴、鼻梁骨、印堂、眉骨、太陽穴,肺腧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