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度的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在讓人們關注技能的同時,也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了職業院校的學生。因為透過技能大賽,人們在看到我國職業教育取得巨大成績和發展前景的同時,也看到了職業院校在培養學生職業素養方面的缺失。怎樣更有效地進一步加強學生的職業素養教育,記者就這個問題與企業家、專家以及職業院校校長進行了對話。 素養教育應成為職業教育生命線
來源:中國教育報 2009-09-14
職業技能只是人才必備的素質之一
主持人: 對于職業院校的學生而言, 什么讓企業更看重?
陳繼權: 與普通高校畢業生相比,職業院校的畢業生動手能力更強,職業目標也更加清晰, 能實現與企業的“無縫”對接。但動手能力和技能水平只是人才必備的素質之一。從企業人力資源的角度來看,僅僅具備高技能而缺少職業素養的員工,不能為企業的發展發揮作用。真正能與企業“ 無縫” 對接, 且能長久對接的人才,除了具有高技能外,還要同時具備包括職業思想、職業道德、心理健康等較高的綜合素質。因此,我們在人才招聘時,一方面要看他的學歷,因為學歷是工作的基礎。當他入職后,就要看他的綜合素質。
夏寶芹:如果說職業技能相當于一個人的“硬件”,那么職業素養就相當于一個人的“軟件”。“硬件”與“軟件”共同決定一個人的市場競爭力。作為企業,在招聘員工時, 不僅看他與職業崗位的匹配度,最重要的是看他的可培養性。而這些都決定于一個人的職業素養。所以,畢業生在進入職場的初期,企業人力資源對其評估主要集中在責任心、工作態度、工作熱情、上進心以及學習能力等軟性指標上。
我講一個案例:石某經人介紹到我單位應聘行政工作。在面談中她表現出來的是比較沉穩、話語不多,具備做行政工作的基本素質。進入試用期后,有兩件事最終讓我決定請她離開企業。一件事是新進的行政人員要負責辦公室的衛生工作,連續幾天我都發現同樣的問題:小接待室的地面衛生及表面都做了清潔,但兩個拐角堆放的廢舊物品依舊雜亂地擺在原地。當我問她時,她說不知道需要處理,也不知道如何處理。第二件事是在一次干部崗位競聘結束后,需要加班確定競聘結果。我給她的任務是將每個評委的評價按照標準予以折算成百分數。但在我最后統計時卻發現,在她的統計單據中有兩位評委的分數沒有折算成百分數。這兩件工作中的微小事情反映出她缺乏責任心, 而責任心又是職業素養中最基礎的要素。對于職業人而言, 其職業生命的高度與深度, 都取決于職業素養。所以, 一個人的能力欠缺我們可以培養, 但一個人的職業素養有問題我們是堅決不會留用的。
職業院校應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
主持人: 作為職業院校的校長, 你們怎么看這個問題?
華康清: 學生的職業素養問題早已引起了我的重視。所以, 我把學校的培養目標鎖定在“為當地企業培養優秀的技術工人, 并力求使他們拿到更高的工資” 。而要實現這個目標, 學生的技能水平是重要的因素。然而光有技能還不夠, 還必須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一個沒有良好職業素養的畢業生, 不但不會被企業所重用, 而且還會影響他們自己的后續發展。
曹勇安: 職業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讓學生實現職業化。努力使學生在知識、技能、觀念、思維、態度和心理上符合職業規范和職業標準, 至少看起來“像干這一行的人”。回過頭來看, 職業院校在學生職業素養培養方面確實存在一些問題, 表現在文明生產、責任心及現場管理的意識和習慣的缺失等。所以, 我們不能把眼睛只盯在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上, 而應放在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上。
職業素養缺失主要是教育方法不當
主持人:為什么會出現部分學生職業素養缺失的問題?
華康清:原因當然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教育方法和評價機制不當。許多職業院校的所謂職業道德教育都停留在一般的說教上,認為開個主題班會、上節德育課、出張試卷考一考就是重視了。在評價機制上也沒有把職業道德當作學生品德評價的重要內容, 使學生覺得職業道德的表現與是否能夠畢業、是否能夠評為好學生關系不大。
曹勇安: 高職院校在開展職業道德教育時,常常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職業道德課多是通過課堂教學進行的, 這種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只讓學生獲得了對職業道德的認知,無法使學生獲得職業道德的情感體驗, 更無法讓學生將職業道德內化為自覺行為。
蔣乃平:由于職業道德教育、專業技能訓練在學校管理、實施上分屬教育和教學兩條線,容易出現職業道德教育與技能訓練“兩張皮”的現象。一些職業院校的職業道德教育還局限在開設一門課的水平上, 滿足于倫理學的闡述,在專業教學中缺乏滲透,在實習實訓中只重技能訓練而忽視了職業道德教育。
將職業素養教育貫穿到整個職業教育中
主持人:職業素養是檢驗從業者自身“含金量”的重要標準,也是一個人職業生涯成敗的關鍵因素。那么,職業院校應如何進一步加強學生的職業素養教育??
蔣乃平:技能訓練是職業院校教學的重要特征,但不能以此把“育人為本”曲解為“技能為本”。要充分發揮職業院校學制較長的優勢,堅持以人為本,關注學生職業生涯持續發展的實際需要,努力探索以良好職業素養形成為重點的素質教育的方法。通過教育、教學的交融,加強職業素養教育與技能訓練之間的融合。不僅要抓顯性職業素養教育,更要抓隱性職業素養教育,把養成高水平的職業素養作為深化職業院校內涵改革的大事來抓。同時,要明確專業課和實訓課教師在這方面的職責。德育無處不在,德育必須貫穿于專業課教學和實習實訓之中。
夏寶芹:為企業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是職業院校的職責。學校在了解了企業的用人標準后,應在學校教育中引入相應的課程和訓練,將職業素養這種無形的軟要素有形化,轉化為各種訓練課程或活動。同時還要將這種要素轉化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最終使他們養成良好的職業素養。
陳繼權: 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涵蓋了職業知識、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幾方面的內容, 不能顧此失彼。我認為, 應該把職業素養教育放在頭等位置, 成為整個職業教育的一個基本前提。同時, 也要注重培養學生的企業家意識和責任, 即企業和企業崗位中所必需的質量意識、成本意識、時間意識、市場意識、創新意識、服務意識和責任意識等。企業需要有企業家意識和責任的員工, 職業院校就要把培養具有企業家意識和責任的學生作為培養目標之一。
曹勇安: 在強化職業素養教育時應體現“三性”。一是專業性。學校在進行職業道德知識傳遞時,要與各個行業、企業的具體職業道德標準相結合。不同的專業對應不同的職業, 不同的職業對從事該職業的人員的職業道德要求也不盡相同。因此,有必要將職業素養教育貫穿到各門專業課的教學過程中, 使學生在學習職業知識的同時也接受了職業素養教育。二是主體性。我們學院針對學生的實際, 研發了“STS”課程,即從學校到社會系列課程。該課程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導向、以真實的職業環境為背景, 通過在真實職業場景中與學生的對話和交往, 促進了學生職業素養的形成。三是實踐性。我們倡導變教科書是學生的世界為世界是學生的教科書; 變教師帶著知識走向學生為教師帶著學生走向知識。從2003年起, 學院開設了“第三學期”, 即將每年的6至8月設置為一個社會實習實訓學期, 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走入真實的職業環境, 感悟職業道德、培養實踐動手能力, 順利地實現了從學生到職業人的轉變。
華康清: 在進一步加強職業素養教育的同時, 應著重改進教育方法, 注意踐行、注重職業素養教育的實效性。另一方面, 改革學校的評價機制。學校的好學生并不等于企業的好員工, 學校的評價與企業的評價存在著太大的差別。我們雖然無法改變企業的評價機制, 但我們可以讓學校的評價機制與企業接軌。其中要在“課堂與車間對接、學生與職工對接” 上下功夫。同時, 在學校的評價機制中引進企業的評價機制, 設立職業道德學分, 把學生的職業道德表現與學生的評優和畢業緊密地聯系起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