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許不知道唐睿宗李旦,但他的母親武則天和兒子李隆基你一定熟知,李旦生前無為,但身后的王陵卻埋藏了整個盛唐的寶藏,《橋陵探密》帶您尋找埋藏千年的橋陵地宮珍寶。
2006年年末的兩部華語大片,馮小剛的《夜宴》和張藝謀的《滿城盡帶黃金甲》,最受追捧也最據爭議,這兩部電影投資上億甚至幾億人民幣巨資打造的場景、服裝和道具讓人驚慕于它的奢華,其實一個真實的盛唐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幾件珍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的國寶級金器就來自于盛唐,尋常的參觀者很少有機會能一睹真容,這個金盆純金打造,盆中心的這對鴛鴦我們甚至可以看清楚它每跟羽毛的紋路,制作工藝之精巧讓今天的人也嘆為觀止。
如果有一處寶藏,就埋藏有這樣的國寶,而且不是幾件,幾十件,而是上千件甚至幾千件,那將是震驚世界的一筆巨大財富。
陜西境內的唐18陵,就埋藏著盛唐的珍寶,而傳說中最大的寶藏就是唐睿宗李旦的橋陵,這是唯一一座建于中國封建王朝最鼎盛時期——唐開元盛世的帝王陵墓,1200多年的世事滄桑,橋陵原本宏大的地表建筑今天已經蕩然無存,但從僅存的橋陵神道,和巍峨的橋陵石刻,我們依然能夠感受到當時世界最強大帝國的威風。
這樣雄偉的帝王陵墓的主人,在歷史上并不是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
唐朝第五位皇帝,前后兩次登基共在位8年。
睿宗李旦雖然在歷史上默默無聞,但他的母親武則天和兒子李隆基卻都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帝王,公元712年,李旦傳皇位給兒子李隆基,唐明皇李隆基改年號開元,開始了大唐的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那是一個讓所有中國人驕傲的偉大時代。
采訪:唐史專家 胡戟
開元盛世首先是經濟情況相當好,經濟情況,我有過一個研究,就是說達到了人均口糧700市斤的這樣一個水平,達到了我們改革開放以后,取得成效,80年代中期以后的水平。
大唐開元4年即公元716年,唐睿宗李旦駕崩,那時的中國是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李唐王朝已經有足夠的能力營建一座偉大的帝王陵墓。于是以仁孝聞名天下的李隆基竭盡盛世的國力以空前的規格為李旦營建了帝陵。
1200多年前,唐明皇李隆基把父親葬在了今天的蒲城,蒲城因而在那時改名奉先,奉先是侍奉先人的意思,這里也因為唐睿宗李旦的下葬,成為和東都洛陽同為中央政府直轄的赤縣,當時奉先一座縣城都是為橋陵服務的。 2002年,文物部門曾經運用先進航測技術對橋陵進行了拍攝,這就是當時橋陵的高空俯視照片,帶紅色標記的地方,被考古人員懷疑是古代建筑的遺跡,如果真的是這樣,橋陵有人工建筑的范圍竟有20多平方公里,那已經是一座城市的規模!為了證實航測照片的猜測,陜西文物部門開始對橋陵進行實地考察。
采訪:鞏啟明
你看這個土冢 咱們可以看到,這個土包整個是人工的形成的,這個夯層,夯層比較明顯 的,一層一層的,人工形成的,大概夯層有10厘米左右厚。對,這多清楚,這清楚得很,這一層10公分,你看。按說這個土塚這個位置,應該是整個陵園遺址的西南角,現在的情況看,它往東是南城墻,往北是西城墻,剛好在拐角處,咱們分析可能是原來的東西南北四個角的角闕,闕上的底下是個基礎,上頭起磚木結構的樓,就像故宮的闕樓一樣。
就在這個闕樓遺址的正西和正北,考古隊員勘查發現了地下綿延千米的夯土層,夯土層寬2.5到4米不等,圍繞著橋陵綿綿展開,豐山西側的夯土帶竟長達2813米
沿著對夯土點的測量,測繪隊員記錄下了一個個關于城墻的方位數據,再用衛星定位裝置確定這個夯土帶的形狀后,考古隊員發現,這條夯土帶正是橋陵當日的陵園內城。方位數據被輸入電腦后,1200多年前橋陵的內城圖形被繪制好,這時考古隊員又有了也驚人的發現,對比橋陵的內城形狀,竟和唐長安城的形狀有著驚人的相似。
也就是讓帝王逝去后能仍夠享受到和生前一樣的尊容,當時的長安城是世界上最大最繁華的都市,也有著高大壯美的建筑。中國古代帝王的靈寢制度,一直奉行視死如生的規則,橋陵的城墻是模仿長安城而建,那么橋陵里是否也會有象長安城一樣宏偉的建筑群呢。
這是橋陵附近的村莊中被傳唱了千百年的一段秦腔,傳說當年負責修建靈寢的官員武崇訓動用了3萬人,花費33年才修好了橋陵,橋陵曾經有著規模宏大的墓園,經過勘查,整個墓園的面積達20多平方公里,雖然我們沒有找到象唐長安城一樣規模龐大的建筑群,但橋陵也有著雄偉的九間獻殿,此外還有闕樓、下宮、陵署等建筑達140間。
一千多年過后,睿宗橋陵所有的繁華早已煙消云散,只有這50多尊橋陵巨大的石刻墓甬依舊訴說著盛唐的威嚴和榮耀。橋陵石刻的規模創唐18陵之最,這對神道前端的華表高達8.64米,只比天安門前的華表矮了一米,這10對中郎將裝束的翁仲也高達4.5米,20個翁仲20種表情,今天看來依舊眉目清晰,表情傳神。在橋陵的墓甬面前,你可以看清楚他的毫發指甲,你可以感受到他們或喜或悲的神情,你甚至可以聽到他們心跳的聲音。
這是橋陵神道東側,第3個翁仲,這個大臣嘴角的那絲笑容,讓我們仿佛看到了1000多年前的唐朝,雍容 華貴 磅礴 自信,一個創造了盛唐的君臣有理由保持這份微笑。
咱們看這對石獅,這對石獅是朱雀門的一對石獅,這通高是2米85,這個直徑是,胸部的胸圍是1米25,這個石獅子不光是四肢健壯,胸肌飽滿,而且富有生命力,給人一種生的感覺,活的表現,它很像個健美運動員,用手一摸起伏感很強,來,咱們來試一下,你看爪子的鋒利,筋骨之強,這個地方是筋,用手一摸起伏感很強,它注重了肌肉和筋骨的刻畫,好像庖丁解牛一樣,把這個骨骼結構搞清楚了,該起伏的地方就起伏,該塌陷的地方就塌陷。
當我們撫摸著橋陵朱雀門這對中國最大的石獅,手掌觸及之處,骨骼肌肉筋絡的凸凹和起伏,讓我們感受到了石獅的血脈和力量,這份力量來自于那個偉大的時代,這也正是盛唐的文化之魂。
唐朝的富庶成就了帝王陵墓的宏大規模,但這些巨大石頭的守衛者并沒有守衛住唐帝王的陵墓,在此后長達1000多年的時間里,唐18陵經歷過無數次的浩劫,但唐陵大多是以山為陵,這樣的墓葬形式,決定了盜掘唐陵絕非易事。
唐朝的帝陵,從唐太宗李世民開始建立了以山為陵的靈寢制度,山陵是以自然的山峰為墓冢,在山腹中開鑿出玄宮即安放尸體的墓室,山陵的墓口到墓室是長一百多米甚至幾百米的埏(SHAN)道,因而陵墓的墓口也就成了唯一能夠進入陵墓的通道,但唐陵墓口都是由巨大的封墓石條填塞,填塞的深度達到了幾十米,甚至上百米,而且墓道中,還會有多重重達幾噸的巨大石門,這樣的防盜規模遠非一般盜賊所能盜掘,但后世覬覦唐陵里的巨大寶藏,還是想方設法要打開唐陵地宮的大門,史書記載,五代溫韜降梁后,在任耀州節度使期間,把他管轄境內的唐陵全部盜掘,只有武則天和唐高宗合葬的乾陵因風雨大作而幸免于難,那么橋陵是否被溫韜盜掘過哪?
目前中國對唐陵地宮采取保護性原則,包括橋陵在內的唐18陵的地宮都沒有進行考古發掘,所以橋陵是否被盜一直沒有明確的答案,這次陜西文物部門組織有關專家,決定對橋陵的墓口進行一次勘測性考察,于是尋找到墓口成為這次考察的當務之急。
對于山陵,墓口是進入墓室的唯一通道,墓口的完整與否決定著地宮開元盛世寶藏的安全。你在這打個探眼,你在這打個探眼,看看地下是個什么情況,這一塊好像人工動過,咱們試驗試驗。
海拔751米的豐山,就是橋陵天然的巨大墓冢,象大多唐陵一樣,橋陵也象一只展翅欲飛的鳳凰,而埋藏著盛唐寶藏的橋陵地宮就在這覆斗型的山體中間,那么進入這地宮的墓口又在哪里哪?
考古隊在各處山坡尋找了一天,連續用洛陽鏟打了多處探眼,但結果都是基巖,基巖也就是原始的山體,而不是人為施工的遺跡,在橋陵巨大的山體面前,找尋墓口看來不是一時的事情。
鞏啟明決定到橋陵附近的村子去尋訪一下,看看村民是否知道一些關于橋陵墓口的信息。
在尋訪中我們了解到,橋陵附近很多的村名都和橋陵的歷史有關,栓馬村是當年祭陵官員栓馬的地方,墊蓋王家村則是專門為祭陵生產下跪用的墊子在和村民進行的交談中,一個年輕人提供的信息引起了鞏啟明的注意。
村民說的墓口梁是否和考古隊尋找的橋陵墓口有聯系哪,龔啟明在村民的帶領下再次登上豐山,來到村民稱為墓口梁的地方。
在村民稱為墓口梁的地方,鞏啟明看到了一個長10米寬3米左右的凹陷,這個地方和周圍確實有著明顯的不同,這里是不是就是傳說的橋陵墓口哪 ?
在隨后進行的勘測中,考古隊員挖出了很多碎石石灰和泥土的混合物,這極可能是古人用來封堵墓口的材料。
采訪:鞏啟明
你看,石灰,石頭塊,小石頭塊,石頭渣子,還有土,這是專門摻到一起搞的,摻到一起用來填封墓道。
種種跡象表明這里就橋陵的地宮入口,那么1200多年來,橋陵的地宮是否被打開過,開元盛世的寶藏是否還在哪?隨著掘進的推進考古隊員發現了更多的石灰和人工打制的碎石塊。
隨著碎石被搬出,考古隊的掘進面逐漸變的平整,浮土下隱約看到了大塊的石條。
拂去石條上上的浮土,石條上竟現露出一些雕刻的痕跡,仔細辨認,在石條上隱約看到了天四十二 三個字,接下來在墓口的每個石條上,也都發現了不同的文字
這些刻在墓口石條上的神秘數字,究竟代表著什么含義呢?
采訪:鞏啟明
咱么推測,它可能是按照千字文來編號的,千字文里的天地玄黃 宇宙洪荒 ,按這個字標號,天一,天二,天三,天四,排下去,都是有規律的石條, 這樣統一編號從下面做好搬上來,搬上來以后,封閉的時候,次序不會亂。
為了從石場運來石條在封墓時順序不亂,橋陵墓口的封墓石條按照千子文有序排列如此推算,橋陵墓口的封墓石條,竟達到了3900塊,這些石條每塊都有200多公斤,光是封墓一項就要100個石工,用一年的時間才能完成。
1200多年后封墓石條依然按照原來的順序整齊排列著,這就意味著橋陵沒有被盜掘過,因為盜墓賊,不可能在盜墓后再把封墓石按照原順序一塊一塊還原,那么在這3900塊封墓石條的下面,埋藏的就是開元盛世的寶藏,由于對地下文物保護技術條件的限制,目前我國文物部門還沒有挖掘橋陵的計劃。鞏啟明的這次勘測也只能到此為止,但橋陵地宮里究竟埋藏有多么巨大的一筆寶藏,成為我們這次拍攝最想追問的答案。
在唐代的史記中,帝王墓葬的記載聊聊數語,今天我們只能根據已經挖掘的唐朝墓藏猜測神秘的橋陵地宮。我們走進了橋陵的陪葬墓,睿宗李旦的兒子相王李憲惠陵的地宮。
惠陵的墓室是一個親王等級的墓室,它是單墓室,但是它很高大,從這來推測橋陵,它應該是可能是三墓室制度,因為太子使用了雙墓室制度,那么帝王可能就會是三墓室制度,而且在我們西安南郊 也有發現有一個郡王使用了三墓室制度,最后被官家推平了,破壞了,估計他使用了他不該使用的制度,因此很多人認為,帝王陵寢可能是三墓室制度,如果三墓室是唐代帝王陵墓地宮的建制,按照古人帝王陵墓墓視死如生的觀念,那么前墓室就應該是皇帝接見朝臣的地方,哪里堆放著各種各樣的奇珍異寶中墓室應該是皇帝的書房,放置著皇帝生前喜愛的物品,橋陵中又會有那些李旦生前喜歡的東西呢。
李旦一生不想做皇帝,曾經兩讓皇位給母親武則天和兒子李隆基。他把志趣寄托于筆墨、琴瑟。據史書記載李旦酷愛書法,而且在書法方面的造詣極高。
在今天陜西西安的碑林,這口高1.65米重6噸,刻有李旦親手書寫銘文的景云鐘保存完好,李旦的字跡俊朗有力,堪稱佳作。由于李旦對于書法藝術的喜愛,他的墓中肯定會有那個時代大師的真跡。
由于紙制的物品很難保存,所以象顏真卿、褚隧良、懷素等盛唐書法大家的原作都沒有傳世,專家推斷橋陵中一定會有他們的真跡保存,此外唐前朝的書畫大家,顧愷之的畫作,王羲之的筆墨誰又知道會不會出現在橋陵的墓室中。
橋陵的后墓室是擺放睿宗棺槨的地方,按唐朝的禮制,帝王陵墓要擺放一千種食品和各色的藥酒,我們今天視為稀世珍寶的很多金器,在橋陵的的后墓室中會有上千件甚至更多。
除了飲食器具以外,它肯定還要隨葬大量的衣物,這些衣物里頭肯定都是絲織品。
橋陵隨葬的唐代絲綢的織造工藝究竟達到怎樣的高度,在陜西省考古所,一件出土于法門寺地宮的唐代宮廷繡裙讓我們震驚。
這件繡裙被稱為武后裙,裙腰是用金絲繡成,它所使用的金絲是把金箔打薄以后用刀裁成細條擰起來,再進行繡花,金絲細度只有零點幾毫米,可謂細若發絲
今天這條武后裙原本艷麗的紅色已經退卻,但金絲繡成的圖案依然精美絕倫。
由于法門寺地宮在歷史上曾經多次被開啟,所以出土的絲綢氧化損毀嚴重,但以山為陵的橋陵地宮密閉性極好,在恒溫恒濕的條件下,精美的唐代絲綢會被完好的保存。
橋陵的墓室中究竟埋藏了多少寶藏,在沒有挖掘之前,我們無從知曉,但我們可以想象,或許有一天,當我們打開橋陵地宮的那一瞬間,里面的大唐的珍寶將會照亮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