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閱讀循環
兒童閱讀是一個循環過程。首先是選書,選書是閱讀活動的開始。教師和家長首先要做的是讓兒童有閱讀資料可選。在臺灣閱讀推廣過程中,很多學校都會放很多書。在有書可供選擇之后,更重要的是把孩子看做一個成熟可信任的讀者,讓他們自主地選擇他們想要讀的書。不管老師還是父母都要用包容的心對待孩子。只要給孩子提供一個學習的環境,他們肯定會喜歡讀書。
第二是閱讀。對于剛剛開始閱讀的孩子,讓他知道哪里有書是第一步,能在架上選到他想要讀的書是第二步。兒童拿到這本書決定看還是不看,或再放回架上去又是一個步驟。兒童閱讀的環境跟成人不一樣,他們可能需要矮桌子或是沙發,而不一定是端端正正地坐好。不用要求孩子坐有坐樣站有站樣,因為這樣對孩子太“殘忍”了。在臺灣,教室的桌椅可能會排得非常亂。孩子上課有時就像在做游戲。閱讀的另外一個重要條件是時間,因此不要要求孩子在規定的時間內給出所謂正確的答案。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要使他們學會如何學習。當年《哈利波特》引進臺灣,好多人驚訝:小孩子的書怎么那么厚?能看完嗎?英國的作家可以寫那么長,是因為英國有上百年床邊閱讀的歷史。睡覺的時候爸爸媽媽坐在床邊拿書念給孩子聽,一直念到他睡著,把書角折起來明天晚上接著讀。我們的老師也可以選擇一本書,上課前就念五分鐘,每天念,等你有一天不念的時候,就會有學生說:“老師,你知道你忘了什么嗎?”他們是在期待你為他們朗讀。
第三是回應。閱讀需要感覺。老師上任何課都不要程式化,要從你有感覺的地方切進去,不要談太多的理論,這樣孩子才會有自己的見解。孩子在讀完一本喜歡的書之后,他們會想再看一遍,會渴望和別人分享。指導他們如何有效地閱讀,是教師必須注意的。我們絕對不可能要求孩子學到單一的答案,因為每一種事情都有多種答案,就像“盲人摸象”,每個人摸到的地方都不一樣,都是局部的正確。試問哪個人的成長過程不是這樣從無知到有知的?答案有沒有道理不是教師個人可以裁定的。雖然孩子只懂得這些事情的一些方面,但是為什么不讓他自己慢慢成長,慢慢建構呢?給孩子灌輸一個單一的觀念,就是在無形中剝奪了孩子學習的權利。我們常常用成人的眼光看孩子,其實這樣是變相地剝奪了孩子學習的機會。學習中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整個過程。
第四是有協助能力的大人。指導孩子閱讀最關鍵的是有協助能力的大人。沒有一個好的老師來領讀,沒有一個好的環境,就很難有好的閱讀效果。例如,要為孩子提供適合他們讀的書—— 兒童文學作品。兒童文學就是給孩子看的書,他們在這個成長階段就適合讀這些書。
二、兒童的閱讀與興趣
閱讀并不是呆板、嚴肅的事情,它是人類的本能行為,不要把讀書跟知識、權力、功利放在一起,讀書是消遣用的。面對學習型的社會,我們應該思考如何推動終身學習,重建閱讀的理念,重返閱讀的本質。閱讀的本質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閱讀古書是跟古人的互動,閱讀現代書是和現代作家的互動。閱讀應該從知識權力的桎梏中解放,成為一種互動,一種休閑,甚至是一種游戲。教師需要用更加開放的心態定義閱讀。有調查顯示,對孩子而言,最吸引他們的是影視動漫。如果老師拒絕看這些東西,那么就無法真正了解孩子在想什么,關注什么。老師應該與孩子一起討論他們感興趣的東西,才能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觀念,而不是無視他們的興趣,一味地給他們灌輸沒有感覺的東西。
三、閱讀指導的幾種方式
1. 美讀的導讀方式。我在大陸看到一些教學活動,覺得比較遺憾的一點是,為什么在教古詩的時候老師不教孩子吟詩呢?美讀就是要通過聲音傳達情感,一般用說、讀、誦、吟來呈現。比如,人閑~ 桂花~~ 落……朝辭~白帝~彩云~~ 間~……吟和誦是按照古詩的韻律,沒有太多的原則,每個孩子都可以吟,用各種不同的腔調吟,吟出不同的感情。
2. 探索思考的導讀模式。就是兒童合作學習。
3 . 建構作品類型特征的導讀模式。即按照作品不同的類型,分童話、小說等來指導孩子閱讀。
4. “治療式”的導讀模式。也稱為“閱讀治療”。比如,針對孩子的某一種壞習慣,找一本書來讀,促成他們養成好的生活習慣。
5. 移植閱讀策略的導讀方式。引導孩子深入作品的形式架構與內部意涵,體察作者的內在生命。
6. 戲劇化的導讀方式。即帶動孩子根據文本進行戲劇化的演出。
7. 圖畫式的導讀模式??赐暌槐緯梢宰尯⒆赢嫵鲆粡垐D,也即圖文創作。
四、結論與建議
1. 了解對象。了解孩子的需求。孩子喜歡的老師可能不喜歡,但老師一定要尊重孩子的選擇。如果確實發現他們閱讀的內容有問題,就要設法轉移。比如,老師要了解孩子在看什么電視節目,如果覺得這個節目有問題,就要跟他討論,讓孩子意識到問題。
2. 以身作則。家長、老師都要讀書,如果做不到就很難跟孩子講怎樣閱讀。我們必須了解閱讀的策略,了解比較深層的學習方法。要了解兒童文學,否則就很難談如何把孩子教好。“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整個閱讀循環的關鍵是成人,教師如何呈現你的主體性和自主性是最重要的。講了這么多都是所謂專家片面之言,不足采信,最應該相信的是教師自己,你去做,有問題修訂,修訂再修訂,這在研究里面叫“行動研究”。指導兒童閱讀也像張無忌練太極劍,最后要忘掉全部的劍招才是真的練劍成功。
附: 本刊記者對林文寶教授的訪談
記者:林教授,在聽了您的演講之后,我感覺有很大收獲,但是也有一些疑惑,比如,在教師指導孩子讀書的過程中, 選書是一個重要的環節。那么教師選書應該注意什么呢?在指導過程中應該注意什么呢?
林文寶:其實在閱讀指導的過程中,對教師的素質要求非常高。每本書教師要先讀,看看有沒有感覺,適合不適合學生讀,如果有感覺并且適合,再推薦給學生。教師要和孩子同步成長,知道反思。閱讀也是教師自己的成長,不要僅僅當做工作。每個人的感覺是不同的。閱讀是一種對話,一種互動。在指導過程中要包容孩子的各種想法,教師要用多元的眼光看待兒童,在指導方法上要用很多技巧。而這些指導方法一定要有操作性。比如,教師留給學生的習作練習,要看看適合不適合他們去做。要寫讀后感,教師先寫寫看。教師要有一定自主權,在課程標準之下,教師思考應該教什么,怎么教,然后要有能力付諸實施。
記者:林教授,我了解到臺灣是非常重視圖畫書(繪本)教學的,認為圖畫書是兒童閱讀入門的起點。但是看圖畫書會不會太簡單了些?
林文寶:從圖畫書入手使兒童開始閱讀比較容易。一些傳統看法認為,繪本屬于兒童文學低幼年齡的讀物,小學一二年級的讀物。然而事實是,今天的社會是一個圖像的社會,繪本閱讀是一個閱讀的趨勢,老少皆宜,以前對繪本的認識比較片面。繪本給人的想象空間比較大,適合兒童閱讀。我們會看到兒童會解讀圖像上豐富的東西,然后講給你聽。對于大人而言,因為自己不懂圖畫書就會害怕,其實正是他們識圖的能力喪失了,需要重建想象力。當然繪本只是一種閱讀的讀物。一個人如果只讀一種書當然會有問題。小孩子在某個階段會特別關注繪本,慢慢地也會開始關注別的書。圖像閱讀是一回事,文字閱讀是另一回事。引導學生讀書可以從圖像閱讀入手,然后拓展閱讀領域。有一些“橋梁書”,介于圖像和文字之間,圖比圖畫書少,文字比圖畫書多,可以作為過渡。
記者:您談到要充分信任兒童,讓他們有選擇自己喜愛的書的權利,這樣是不是放得太開了?缺乏教師的指導,孩子是否能夠自然成長?如果他們都選擇看漫畫書,怎么辦?
林文寶:孩子開始閱讀后,慢慢地他們就有想法了。把握孩子閱讀方向的重要方法就是和他們交流。其實最關鍵的是有能力的成人。我們說放手讓孩子去做,其實成人也是要在旁邊觀察的。我們提倡尊重孩子,但不是不管,教師要起到引導的作用,但不是主導。表面看放得太厲害了,其實只是一個態度,要認清孩子,并以身作則。教師要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討論。比如,我們今天做閱讀,讓孩子選五本最喜歡的書,然后討論。如果他們選的都是漫畫書,或者他們整天都在看動漫,那么大人要做的就是和他們一起看,然后與他們平等對話,在對話中引導他們。在閱讀中孩子也有一些仲裁不了的問題,大人這時就要站出來幫助他們。因此,教師是不是有能力的成人很重要,否則根本不可能進行有效的指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