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小課題的研究 提高教師科研能力 長治市襄垣縣王橋鎮王橋小學 李維宏 新的課程改革,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新的矛盾,回首幾年來的校本教研工作,我們清醒地認識到自身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一是科研氛圍不濃,“經驗型”教師較多;二是校本科研資料比較匱乏;三是科研方式比較單一,針對性不強。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解決,校本科研將很難獲得持續不斷的生命力,將會阻礙課程改革的步伐,在這關鍵時刻,我們堅持以校為本,走以科研促發展之路,開展了以課堂教學為切入點的”小課題”研究,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所謂“小課題”是教師為解決一個具體的、較為微觀的現實問題。“小課題”的研究,對教師來說是一種自覺的教育教學研究,一般是課堂教學中發現和延伸出來的問題,它能在短時間內解決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改進與提高教師的工作方式,甚至改善教師的專業生活狀態,讓教師在充實而快樂的實踐中提升教學質量。“小課題”的研究,為廣大教師的專業成長搭建寬廣的平臺,為教育實踐與教育研究之間架起了一道橋梁,推動教師走上可持續發展的“幸福之路”,鍛造了一支具有創新意識,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推動教育事業的跨越發展。 通過開展以課堂教學為切入點的“小課題”的研究,取得的成果有以下幾點: 一、搭建平臺,建立學習型組織,全員參與“小課題”的研究,形成了“教研一化,以學促研,以研促教”的研究思路。 1、我們認真策劃,精心組織。以課堂教學為切入點的“小課題”研究工作啟動后,學校反復研究、仔細推敲以課堂教學為切入點的“小課題”研究實施方案,精心制定實施計劃,編印了以課堂教學為切入點的“小課題”研究學習材料,使廣大教師很快熟悉了小課題研究的特點,以及小課題研究的基本要求。 2、我們建立“學習型”組織,引導老師開展了一系列的學習、研究活動。一是合作學習,每個教師把自己所獲得的信息或教育教學改革中所取得的成功案例提出來交換與共享,以此促進信息的流動和成功經驗的推廣。學習組成員就理論學習中的某一個觀點或教育教學中遇到的熱點問題、焦點問題站在反思的角度展開辯論或提出質疑,通過相互碰撞、充分摩擦,以達到高一層次的共識。二是自主學習,即以新課程對教師的要求作為衡量標準,教師對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教育教學水平、教育教學能力等進行梳理,確定存在問題,形成學習專題,以解決問題為目標循序漸進地學習——實踐。教師有意識地從批判的角度去閱讀,學會與書本對話,養成閱讀習慣,把學習、研究與實踐相結合,以學習力提高基本素養,啟迪教育智慧,發展創造力,從而為“微型課題”的研究奠定基礎。 那么,以課堂教學為切入點的“小課題”從哪里來?俗話說:問題即課題。放眼日常的教育教學生活,凡是有學生的地方就有教育課題。 首先, 在學生生活中提煉課題。經常走近學生,接觸學生,便會發現他們有許多屬于自己的小秘密,從而懂得學生的世界是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只有認真研究學生,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來自學生生活的“小課題”是最有用的課題。 其次,在課堂教學中提煉課題。我們要求老師經常寫教學反思,在反思中發現問題,確定課題。我們還在談話交流中提煉課題。不管是在年級組,還是辦公室,教師之間總有許多共同感興趣的話題,不斷地交流碰撞,也能形成小課題。 另外,在自我完善中提煉課題。我們在讀書、學習后,將某種新理念、新方法對比自己的教育教學時常會有所疑惑,這時便常常會發現新的小課題。 在具體實施中,我們緊緊圍繞“問題即課題、對策即研究、收獲即成果”三種理念,腳踏實地,循序漸進,追求研究實效。經過近一年的大膽嘗試,隨著研究的深入開展,小課題“選題小、易突破、成本低、周期短”等優點也逐步凸現出來,校本教研工作步入了良性循環的快車道。為了及時介紹教師們在研究過程中的經驗體會,我們要求教師每周寫一篇心得,并且按時交回,及時了解教師的新動態、新進展、新做法。我們還在開辟了宣傳專欄,介紹了部分老師的研究成果,及時探討廣大教師在研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一年多來,我們不斷強化以課堂教學為切入點的“小課題”研究的組織管理意識、目標意識和效益意識,通過管理出質量、出效益。我們分教研組召開了以課堂教學為切入點的“小課題”研究管理座談會,對小課題研究管理工作進行了階段總結和交流;對研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進行糾正與調整;及時總結了小課題研究工作,展示研究成果,進行了課堂教學觀摩和經驗交流。 二、求真務實,,追求以課堂教學為切入點的“小課題”研究的價值,“課題研究”促進了教育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 1、循序漸進,目標“務實”。我們為了克服教師們的畏難情緒,在以課堂教學為切入點的“小課題”研究的起始階段,采取了“低起點,高追求;重過程,淡結果”的策略,在不同的場合,我們反復地跟老師們強調:先做起來,不要擔心做不好,只要認真做,做不好也沒關系。我們既不期望老師們通過一項課題研究就能解決多少問題,也不苛求老師們通過一、兩項課題研究就有明顯的進步,盡可能地讓老師們在沒有負擔、沒有壓力的情況下參與小課題研究。 2、融研于教,過程“踏實”。我們的選題堅持以校為本,貼近學校,貼近教師的教育教學實際,以改進學校實踐、解決學校面臨的實際問題為指向,緊緊圍繞學校生存和發展的需要,著眼于解決當前教育教學工作中需要解決又有能力解決的問題,重點放在教育教學方法上。有位教師由衷地說:“小課題研究,其實也就是對我們日常教學行為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的一種主動學習、思考,并把思考的結果應用到教育教學實踐中去檢驗的過程。我們在學習中尋找方法,在研究中解決問題,在反思中進步成長”。 3、實事求是,成果“真實”。我們認為教育研究的成果不是寫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只有認認真真地做,才會有實實在在的心得體會,才會有真情實感,也才能寫出有價值、有意義的文字。我們提倡老師用自己喜愛的、熟悉的形式敘述自己“做”的過程,從“做”的過程中提煉自己的經驗,讓自己的經驗體現自己做的個性。據不完全統計,一年多來我校共有10多篇教學設計、教育案例、教育隨筆、教育故事、論文等微型課題研究成果公開發表或獲獎。 以課堂教學為切入點的“小課題”的研究,促進了教師教育觀念的更新,給校本教研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學校和教師發生了可喜變化,校本科研工作步入了良性循環的快車道。 首先,學習氛圍濃厚。在以課堂教學為切入點的“小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教師在確立自己最感興趣、最迫切解決的問題后,最終目的是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解決問題的辦法,原有的知識、經驗明顯不足,我們要求教師開展主題閱讀,于是圍繞研究主題廣泛搜集、查找資料就成為首要任務,圖書室、微機室便成了炙手可熱的地方,尤其是現代化的信息手段更顯現出強大優勢。 其次,科研主體意識得到強化。校本教研開展以來,多樣化的教研方式令教師耳目一新,教研工作有了一定突破。談到課題研究,往往會覺得它很神秘,覺得它很遙遠。“誰來搞教研”——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并不簡單,我們也曾經深深地思考過。而以課堂教學為切入點的“小課題”研究完全以自我需要為前提,是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困惑“厚積薄發”后度身定制的,是以自己為對象,為自己而研究的。它引領教師經歷教育教學問題的發現、反思、解決的過程,在實踐中觸摸一種本原的研究方法,研究潛能得到開發,研究意識與能力迅速“生長”,教師真正成為了教學研究的主體。 再次,課堂教學進一步得到優化。在以課堂教學為切入點的“小課題”研究中,我們主要做到了以下兩點:一是緊緊圍繞課堂實踐新課程理念,繼續開展了以“聽課、說課、評課”為基本形式的課堂教學競賽活動;二是立足于教師的當前教學實際,以問題為中心,著眼于問題解決。隨著小課題研究的深入,教師們對日常教學實踐開始有了一種敏感和反思探索的習慣,對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和周圍發生的常態教育現象的反思能力明顯提高,初步形成了“實踐——反思——實踐”的良性循環。 最為可喜的是教師在以課堂教學為切入點的“小課題”研究中幸福地成長。我們研究的小課題有的看起來很淺薄,是“田野里的草根研究”,甚至還帶著“泥土氣息”,但我們并沒有自慚形穢,因為我們在研究屬于自己的課題。在“做中學、研中做,想好的東西做出來,做好的東西寫出來”。教師開始習慣地帶著研究的眼光來發現和思考平常的教育教學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每天都在思考、都在琢磨、都在研究。每前進一步,常常能夠品嘗到成功的喜悅,也清晰地留下了成長的足跡! 總之,以課堂教學為切入點的“小課題”研究,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助推器,它引領著我們進入了一種新的研究狀態,有效地促進自身的專業化發展,帶動老師們教研水平不斷提高。同時促進了我校教學質量的提高,由于我們不斷教育研究,不斷推進教學改革,增強了教師的責任感,激發了教師的創新潛能,教風嚴謹、學風優良已成為我校一道靚麗的風景,一切為學生的發展服務已成為全體教職員工的共識。 今天依然是播種的季節,明天依然需要付出耕耘的艱辛。我們將不斷加大校本教研力度,以課堂教學為切入點的“小課題”研究為統領,大膽實踐,開拓創新,使校本教研真正成為學校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平臺,用扎實的腳步推動新課程改革向縱深發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