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是要先分清,而后再合一。 三人同心,黃土變金。人們都認為是你我他三個人,其實就是性心身,性是天人,心是陰人,身是世人。我們的三界真能合一,其力無窮。能達通天理、人事、因果,才算是達通三界。道是天道,求道是求著合天。不合天什么時候也不能合道。歸根返本才能有成。 人不得道是因為性心身三界不能合一,身做這種事而心作別的想,這是心身不能合一,遇著逆事時擔不了,或生氣,或上火,這又是性和心身不合一了。必三界合一才能得道。想要成佛還須四界合一,今人用“心”學佛又怎能成呢?比我在上的人是我的天命,平等的是我的宿命,在下的人是我的陰命,所以人正是我,豈有人我之分。所以無人無我。舍了萬物,才能收進來靈光,因為人的靈光都散在萬物上了,如產業等都是業根。(但立刻舍凈,還不行,得修點舍點,舍凈了,也成了。) 論述了三界各論,三理常存,三命消長,三界分清,死心化性和三界俱足等,其目的就是要達到三界合一。用先生的另一說法:“道就是人與天合。”人能做到性以天性為主,命以天命為主(道心當家),身以行道為主,這樣性命自可返本還元,歸于先天,復還其本來面目。也正是盡了人道,合乎天理,三界合一,歸根返本了。 先生說:“三人同心,黃土變金。人們都認為是你我他三個人,其實就是性心身。性是天人,心是陰人,身是世人。我們的三界真能合一,其力無窮。”然而,我們常人的三界,總是在步調不一致的情況下運作著,常常為了某一件事,理智上認為是應該這樣做,但情感上偏偏要你去那樣做;明明理智告訴你,這個人是不可接近的,但你的情感慫恿你、鼓勵你去接近他,甚至與他同流合污;理智上知道為大眾服務是好事,但身體不愿動彈。其實,人人都有良知,只是良知的力量薄弱,沒能把心身統率起來,形成了陰盛陽衰的狀態。所以 修道的人,能否三界合一,是他能否成功的唯一標志。如口唱戒律而不能嚴格遵守;大講看破紅塵而實則仍被情牽物累;明知怒火能燒功德林,卻時常大動脾氣。如此表里不一,自欺欺人,焉有成功之日!先生說:“人不得道,是因為性心身三界不能合一;身做這種事,而心作別的想。這是心身不能合一;遇著逆事時,擔不了,或生氣,或上火,這又是性和心身不合一了。必三界合一才能得道。想要成佛,還必須四界合一(詳見《四大界》篇)。今人用‘心’學佛,又怎能成呢?” 先生說:“三界要分清,還要抱一,自己要常省察,性清沒有?心怨人不?怨人的像磚坯子有裂子似的,燒成了也不能好。”三界分清了,如果不加以充實,還是沒有分量,所以必要抱一。所說的抱一,就是性心身一致地朝著一個目標精進,如盡倫常,或為社會服務,或勸世化人,要具有真功實德。同時里邊必須沒有氣火,沒有牽掛,如此才能最后達到三界俱“了”的境界。否則,稍有怨氣,便留下裂痕,達不到圓融無礙的地步。不過在盡道的時候,必要知進知退,如只知進而不知退,必要陷在里邊,不但無德反而成罪了。以盡倫常為例,先生說:“常人都是知進而不知退,進像入陣似的,你必得先明白破陣法,進去才可以退出。像為媳婦的,既然進到婆家來,若不知全家人的好處和全家人的道,就是不知退,日久必要受傷。”又說:“進道得知進知退,不然,盡孝也不孝了,盡慈也不慈了。”這里所說的退,是指心性上的退,并非身退。找人好處的實質正是心靈上的自我解放,怨人的心境,無異于心靈上的自我圍困、自我煎熬。所以知退正是自我解脫。 先生說:“身之不修,只因性心身不能合一的緣故,人和物所得之于天,原性都是光明澄澈的,只因累世摻入惱怒恨怨煩,就有偏,就不能合一了。”這說明人的氣稟性的根子是非常深的,由于生生世世的輪轉,使原來天賦的元性污染得陰濁不堪,這便是產生無邊罪苦的根源。現在要修,就是清除這些污垢,清除累世摻入的惱怒恨怨煩,達到三界合一,也就是借著身子去鍛煉自己的性命,使之會合,恢復光明的天性。 循天問:“徐子貞(懷德縣順山堡人,懷德女義學創始人之一,大力辦學十年)怎么明白道之后,末路又迷了?”先生道:“這像陰天似的,云稍破開,太陽放一線光明,不久又合上了,就像這個道理似的。如能看破人世,萬有俱空,一切都不是我的,那才是真看破了。”歸根結底,人要想了生死,脫輪回,不看破一切,不打倒我相,是斷不會成功的。所以有不少半途而廢的修道人,往往是被情牽回來!被物牽回來,被“好”牽回來,或被氣火牽回來,都是沒有徹底看破塵世,尚有我相的緣故,因此,有我相是三界合一的根本障礙。 綜觀三界的修養功夫,從性心身分清入手,清除嗜好,去掉私欲,化除稟性;情理無虧,道理常存,天理圓足;止宿命,了陰命,長天命,死心化性,三界俱足,達到三界合一。這是三界從理論到實踐的全部過程,其中任何一個環節,都是不可忽視的。先生曾以弦琴做比喻:“人的三界像三弦似的,彈弦的人拿起三弦來要定定弦,使之合一。我們的三界也要常加品評,性理圓足沒有?心中道理足沒有?身界能圓情(情理無虧)沒有?能時時省察,三界俱足,自能合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