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模擬試卷三及答案
一、單選(20題 20分)
1、課程改革的基本目標是推行 ( C )
A.現代教育 B.減負 C.素質教育 D.科技教育
2、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是( B )
A.教育政策 B.“三個面向”“三個代表”
C.教育法規 D.素質教育
3、在課程劃分上,與實有課程相對的是( A )
A.空無課程 B.隱性課程 C. 分科課程 D.活動課程
4、信息技術教育可以通過兩種基本途徑實施:一是通過開設信息技術教育課程,二是( B )
A.開設活動課程 B.在其他學科中浸透信息技術教育
C.邊緣學科的開設 D.開設計算機教育課程
5、下列選項中不屬于課程性質的是( D )
A.可評估性 B.可伸縮性 C.可完成性 D.家長可參與性
6、下列選項中不屬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過程的是( A )A.組織復習,認真考試 B.問題牽引,有問必答
C.整體規劃,系統設計 D.選取課題,開展研究
7、課程標準中,要明確各門學科共同而又各具特點的課程總目標和學段目標的部分是( D )
A.前言部分 B.內容部分 C.評價部分 D.課程目標部分
8、下面不是教學大綱弊端的是( D )
A.教學以掌握知識為主要目的
B.評價以考試為主,加重學生學習負擔
C.不利于教材的特色化和個性化
D.教學以掌握技能為目的
9、與自主性學習類似的說法是( B )
A.被動學習 B.主動學習 C.機械學習 D.他主性學習
10、教材設計的基本原則不包括( C )
A. 激發學習動機 B.要適合學生現有的發展水平
C.要便于家長課后輔導 D.要促進學生不斷探索問題11、教材管理是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又是國家文化出版事業的一部分,二者的重合交叉便構成教材管理的( B )
A.范圍 B.范圍和性質 C.性質 D.范圍或性質
12、關于課程評價的價值取向不正確的表述是( B )
A.目標取向的課程評價 B.客體取向的課程評價
C.主體取向的課程評價 D.過程取向的課程評價
13、既是國家課程目標在特定社區條件下的具體化,又是對國家課程進行補充的課程是( C )
A.國家課程 B.學校課程 C.地方課程 D.校本課程
14、學生檔案袋最具代表和教育意義的類型是( B )
A.展示型 B.理想型 C.評價型 D.課堂型
15、下列選項中不屬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基本內涵的是( D )
A.在以多媒體和網絡為基礎的信息化環境中實施課程
B.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信息化處理后成為學習者的學習資源C.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讓學生進行知識重構
D.培養學生具有終身學習的態度和能力
16、下列選項中不屬于基礎性課程的是( D )
A.語文 B.數學 C.政治 D.體操
17、校本課程開發的關鍵是( A )
A.內容 B.手段 C.方法 D.程序
18、196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勞工組織首次以官方文件形式對教師專業化作出了明確說明的文件是( A )
A.《關于教師地位的建議》 B.《教師培訓》
C.《學校質量》 D.《今日之教師》
19、下列說法不符和新課程對教師定位的是( D )
A.教師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 B.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 C.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 D.教師是研究成果的消費者
20、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回顧 ”,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決教育教學過程中各個方面存在的問題,具有研究性質,是指( A )
A.教師個人的自我反思 B.教師集體的同伴互助
C.專業人員的專業引領 D.教師培訓
二、多選題(5題 10分)
21、研究性學習的內容選取原則是( ABCD )
A.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重視與學生的經驗聯系
B.關注學生的生活實際,重視與社會生活實際相聯系
C.鼓勵動手,重視學生與現代科學發展相聯系
D.注重綜合,注意各科知識相聯系 E.便于考試得高分
22、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實行三級課程管理。“三級課程管理”包括(ABE )
A.國家 B.地方 C.農村 D.城市 E.學校23、課程實施中學習方式存在問題的原因包括(ABCDE )
A.教師對新課程的理解不深入 B.通識教育培訓方面的原因
C.教師缺乏課堂調控的技能和技巧
D.教師對自己在學習方式上角色定位困惑
E.課堂教學缺乏有效的評價的標準
24、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學習方式的特征有( ABC )
A.自主 B.探究 C.合作 D.默寫 E.死記
25、“以校為本” 教研制度的具體實施包括( BCDE )
A.為實踐者的知識保密 B.收集資料和理清情境
C.形成行動策略 D.實施與檢驗行動策略 E.尋找研究的起點
三、判斷改錯題(4題 24分)26、課程可分為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 (對)
27、學習方式改革的目標包括倡導學生的學習由自主學習轉向他主學習。 (錯)
改為:學習方式改革的目標包括倡導學生的學習由他主學習轉向自主學習。
28、教師專業發展方向的內涵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教師自身的專業成長過程,二是促使教師專業成長的過程。 (對)
29、學校和家長是校本課程開發和決策的主體。 (錯)
改為:學校和教師是校本課程開發和決策的主體。
四、簡答題(3題 30分)
30、簡述課程在學校教育中的作用。 (p5-6)
課程在教育和教學中處于核心地位。(1)課程體現學校培養人才的藍圖;(2)課程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主要依據;(3)合理的課程設置可促使學生的全面發展; (4)課程是評估教學質量的主要依據和標準。
31、在新課程教學中教師應樹立怎樣的學生觀? (p73-75)或:怎樣認識學生是影響課程標準編制的重要理論基礎?
(1)學生是個完整的人 (2)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獨特性 (3)學生是一個發展中的人 (4)學生是有發展潛力的人
32、簡述課程評價的發展趨勢。 (p158-159)
(1)既重視學生在評價中的個性化反應方式,又倡導讓學生在評價中學會合作 (2)以質性評價整合與取代量化評價(3)強調評價問題的真實性與情景性 (4)評價不僅重視學生解決問題的結論,而且重視學生得出結論的過程。
五、論述題(16分)
33、我國對教材管理政策做了哪些改革?(p148-152)
針對教材管理制度,我國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1、改革編審制度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學教材編寫審定管理暫行辦法》,對教材編寫的資格和條件、教材編寫的立項和核準、教材的初審與試驗、教材的審定作出明確規定。
國家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單位、團體和個人編寫符合中小學教學改革需要的高質量、有特色的教材,特別是適合農村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使用的教材。
2、改革教材出版發行制度
教材出版和發行將采取公開競標,打破壟斷,引入競爭機制,建立規范的中小學教材出版、發行招標投標機制。改革中小學教材指定出版的方式和單一渠道發行的體制,實現教材出版發行渠道的多元化。
3、加強對教輔材料的管理
新聞出版總署和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學教輔材料管理辦法》,提出禁止將一切形式的教輔材料編入《中小學教學用書目錄》。
4、降低教材價格
5、教材版本多樣化
6、國家規定印刷質量標準
7、貧困地區將免費使用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