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尿酸血癥和痛風是一種常見病,其發病率逐年升高,已經同高血壓、高血脂一樣成為危害人們健康的常見危險因素。據統計,國內痛風患者約有1200萬。 并不是到了痛風才要治療,我國血尿酸過高者約有1.2億(約占總人口的10%)。其中只有5%~12%的高尿酸血癥患者會發展為痛風。但沒有自覺癥狀沒有發展為痛風的高尿酸血癥亦對身體十分有害。它常與肥胖、原發性高血壓、高血脂、Ⅱ型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并存,醫學上統稱為代謝綜合征。高尿酸血癥也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心腦血管病伴發高尿酸血癥的患者易發生急性心肌梗死和腦卒中。 那么痛風有哪些表現呢?顧名思義,首先是痛,痛風痛的很有特點:發作之前沒有什么征兆,一旦痛起來卻又非常厲害,可以說是關節炎癥中最痛的一種。很多人半夜痛醒,感覺就像刀割一樣,只要周圍的風有輕微流動,痛的就更厲害了,如果稍微活動關節,立刻哇哇亂叫。再看痛的地方,關節明顯腫脹、充血,皮膚變紅,還發燙。有的人還覺得發麻、針刺感、灼熱感、跳動感等。痛風雖然表現在關節,卻屬于全身性疾病。如果不及時治療,痛風的進一步發展還會影響到其他內臟器官,比較常見的是腎臟。人體每天的尿酸有2/3是由腎臟排泄的,尿酸含量增高,就會加重腎臟的負擔。此外,尿酸的結晶不僅會沉積在關節中,也會沉積在腎臟里,形成腎結石,最終導致不可逆轉的腎功能損害,進入尿毒癥者需要進行透析治療。 那么,引起痛風的“罪魁禍首”到底有哪些?研究表明,依次是疲勞過度、飲食不調、飲酒過量、受涼感冒、關節外傷、過度運動。因此,遠離痛風和高尿酸血癥,關鍵要注意休息,調整飲食。其次是藥物治療。 飲食方面: ⒈過去主張用無嘌呤的飲食或嚴格限制富含嘌呤的食物,在限制嘌呤時,也限制了蛋白質,長期食用會給全身營養帶來不良的影響。目前主張根據不同的病情,決定膳食中的嘌呤含量。急性痛風時,禁止食用含嘌呤高的食物,如肝、腎、沙丁魚、鳳尾魚、鯉魚、鯖魚、肉汁、小蝦、肉湯、扁豆、干豆類。 ⒉限制脂肪攝入量。為了促進尿酸的正常排泄,主張用中等量或較低量的脂肪,一般控制在每日50克左右為宜。在烹調肉時,應先用水焯一下撈出,肉中的嘌呤可部分排出,因而降低了肉食中嘌呤量。在限制總熱量的同時,患者的體重會有所變化,但切忌減得太猛,因為突然減少熱量的攝入,會導致酮血癥。酮體和尿酸競相排出,使尿酸排出減少,結果造成痛風的急性發作。 ⒊供給適量的碳水化合物。熱量的主要來源應是植物性食物為主,如面粉、米類,但不要過量,因為糖可增加尿酸的生成與排出。 ⒋供給充足的維生素、水和堿性食物。膳食中的維生素一定要充足,許多蔬菜和水果是堿性食物,能夠堿化尿,又能供給豐富的維生素和無機鹽。每日液體的總量不得少于3000毫升以促進尿酸鹽排泄。同時可選用碳酸氫鈉等藥,使尿液堿性化,防止尿路結石。 ⒌慢性痛風或緩解期的痛風,應給予平衡飲食,可以適當放寬嘌呤攝入的限制,可自由選食含嘌呤少的食物,嘌呤的每日含量應在75毫克以內。維持理想的體重,瘦肉煮沸后去湯與雞蛋、牛奶交替食用,防止過度饑餓,平時養成多飲水的習慣,少用食鹽和醬油。 摘自《上海大眾衛生報》 張曉光/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