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氣機升降氣機升降 無臟不在
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升降出入現象,推動著事物的發展和變化。在人體內部,氣機的升降出入,以各種形式表現出來。諸如衛氣的運 行、經絡的貫通、胃腸的出入、清濁的分泌、津液的輸布等。在生命活動中,“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這種升降運動維護了人體的 動態平衡,使生命活動有序進行。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如肺之肅降,心火下降;肝腎在下,在下者宜升,如肝之升發,腎水上升。肝之升發能制約肺之清肅下 降,心火下降以溫腎臟,腎陰不斷上升養心陰以制心火,使腎陰相交水火互濟。脾胃居中通連上下,有升有降,但又需心陽的溫煦,脾胃得心陽之溫,方能納運結 合,升降相宜化生氣血,補充心血而養全身。這些生理活動的完成,都是機體進行新陳代謝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過程,一切物質的轉化,都是在氣機升降過程中完成的。 脾胃升降 職司樞紐 脾胃功能的升降運動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環節,也具體體現了氣的升降運動和樞紐作用。《素問·經脈別論》說:“食氣入胃,散精于肝,淫氣于筋,食氣入 胃,濁氣歸心,淫精于脈,脈氣流經,經氣歸于肺,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毛脈合精,行氣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臟,氣歸于權衡,權衡以平。”“飲入于胃, 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津四布,五經并行。”這就是說脾胃既是人體氣血生化之場所,又是人體升降的樞紐。為人體 的“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臟腑經絡之根”。胃氣宜降不宜升,脾氣宜升不宜降,構成了脾胃的消化運動,這一過程即受納又排泄,一升一降,升降相 宜,互為因果,以取得平衡與協調,使人體氣機生生不息。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濁,共同完成機體對飲食物的消化、吸收、輸布和排泄過程。脾胃升降正常,則“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臟腑的氣機升降運動“升則賴脾氣之左旋,降則賴胃氣之右旋”,脾胃為倉廩之本,故升降之機又在脾氣之健運。以胃納脾運為中心,推動著心、肺、肝、腎生理活動。 升降失調 疾病叢生 李東垣創《脾胃論》,認為脾胃是元氣之本,氣機升降之樞紐,脾胃升降浮沉的變化體現了“天地陰陽生殺之理”。東垣云:“元氣 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后能滋養元氣……,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由生也”。如脾胃氣虛,脾胃之氣不足,升清降濁無力,胃的受納和脾的 功能障礙,因而會出現食欲不振,納食減少,食后腹脹,四肢困倦無力,大便溏瀉等。如脾胃氣滯則會導致脾胃的升清降濁活動不能順利進行而出現嘔惡厭食、脘腹 脹滿而痛、肢體困重等癥。脾虛下陷又稱中氣下陷,是指臟腑之氣應升而反陷,脾的升舉功能降低,不能輸布水谷精微和升托內臟,出現久泄脫肛、內臟下垂、氣短 乏力、自汗、頭暈目眩、腹部下墜等。胃氣上逆是指臟腑氣機升降太過。胃氣以降為順,若因六淫七情,飲食勞倦、或外邪直中胃 脘,使胃氣升降失常不能和降而上逆,就會出現惡心、嘔吐、噯氣、呃逆、反胃等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月真 脹。”這概括了脾胃升降失常的道理。清氣不升,必然導致濁氣不降;濁氣不降也會使清氣不升。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制約。 升清降濁 順勢而治 治療脾胃病時應著重從調理脾胃著手,升清降濁,根據脾胃的功能來考慮處方用藥。脾主升發、運化,脾病多由于陽氣不足,脾陽不升多虛多濕;胃為腑,主受納腐 熟以通為順,胃病多實。所以在治療上應升脾之清陽之氣,降胃之濁陰之氣,是治療脾胃病的基本大法。經云“高者抑之,下者舉之”。《脾胃論》對處方,立法十 分重視強調機理,具有深刻的臨床意義。如常用升麻、柴胡升發清陽;黃芪、黨參、甘草、白術益脾胃補益中氣;黃芩、黃連之類苦寒降火。下陷性疾病如久瀉久 痢、脫肛、陰挺等證用升麻、葛根、木香、白術氣厚味薄之類具有升浮之性的藥物升舉陽氣而運之。胃氣上逆之噯氣、呃逆、惡心、嘔吐,需用旋覆花、黃連、柿 蒂、竹茹、法半夏氣薄味厚沉降之品和胃降逆。李東垣云:“味薄者升而生,氣薄者降而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