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 平等 寬容
【摘要】愛是清泉,愛是雨露,愛是陽光,愛是心靈的呼喚。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師的愛是一種無私的愛。教師的愛是對學生的尊重和理解;教師的愛是在心靈深處平視學生;教師的愛是對學生的寬容和期待,是與學生心與心的溝通。我們用滿心的愛開啟了每位學生的心靈,用滿心的愛澆灌了每位學生的心靈,讓每一顆稚嫩的心靈在愛的細雨中健康茁壯地成長。
【關鍵詞】 尊重 平等 寬容
贊科夫曾經說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育是人與人之間最微妙的心靈接觸。我國偉大的教育
一、 尊重理解—— 呵護自尊
尊重是教育的第一原則,也是“愛”的主要表現之一。蘇霍姆林斯基說:“共產主義教育的英明和真正的人道精神就在于:要在每一個人(毫無例外地每一個人)的身上發現他那獨一無二的創造性勞動的源泉,幫助每一個人打開眼界看到自己,使他看見、理解和感覺到自己身上的人類自豪感的火花,從而成為一個精神上堅強的人,成為維護自己尊嚴的不可戰勝的戰士。”學生的自尊心,猶如一株含羞草,一觸即發,需要細心照料,精心呵護。我們班主任應該善于幫助學生發現并發展他自己獨特的稟賦與才能,使他們產生“我有著其他任何人都不可能有的智慧”的自信與自尊。因此,教師要用情感保護孩子敏銳的自尊心,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需要。
我尊重每個學生,不僅僅讓他們感到我和藹可親,更重要的是我理解并盡力滿足他們的內在需要,無論是學習上的,心理上的,都深入到學生的心靈,理解學生,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我把愛灑向每一個學生,尤其是偏愛后進或處于困境中的學生,偏愛有缺陷的孩子,幫助他們克服自卑,樹立自信,使每個學生都能體會到自己在集體中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我的班里有個學生,他常會無緣由的打同學,罵同學,同學們都討厭他,躲避他,不愿和他玩。這天,又有幾位同學前來告狀,說他把同學打哭了,我將他叫到跟前,他居然還理直氣壯地說:“誰叫他們不讓我一起玩。”“你真的喜歡跟同學一起玩嗎?”他竟哭了,跟我哭訴同學如何討厭他,躲避他……原來他也渴望能與其他同學一樣下課一起玩,一起說笑,只是他不懂怎樣和同學們交往。在班隊課上,我幫他創造向全班同學傾訴的機會。我告訴大家,他并不是個愛打架,愛罵人的壞學生,他的內心很孤獨,他十分渴望和我們和諧相處,可我們同學因為他的一些缺點都在討厭他,躲避他,其實他需要我們大家一起努力去關心他,幫助他,同學們被感動了,漸漸地接納了這位曾被他們拋棄的同學。此后,在同學的幫助下不斷地改正自己的缺點,他漸漸地變得活潑了,成績也上去了。我尊重他,給他創造了機會,滿足了他的心理,我用自己的這顆愛心喚醒了全班學生的愛心,那位學生所感受到的,不僅僅是來自老師的尊重,更有來自全班同學的尊重,來自集體的尊重。
是的,教育在關注學生時,必然以學生為主體,我尊重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生命的個體,尊重差異,從不企圖把全班學生培養成“一個人”。學生是千差萬別的,他們自然流露的個性化認識、看法、行為,教師要給予充分的肯定與尊重,盡量發展他的特長,把每個學生培養成“一個個”的人。這樣即使是一個平庸的孩子,在關愛的雨露下也會變得鮮活起來。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作為教育者,有時不經意的一言一行,都會從正面和反面影響孩子的一生,改變孩子的一生。要知道只有在我們尊重和關愛下才會有愛迪生、貝多芬、愛因斯坦、安吉爾、托爾斯泰、羅丹……
二、民主平等 ——和諧氛圍
“蹲下來與孩子交談”是我們教育中所提倡的,蹲下來,放棄的絕不是師道尊嚴;而你拉起來的,卻一定是與孩子們用心靈溝通的橋梁。這不僅僅是簡單的肢體動作,而是“心靈的蹲下”,蘊含著深刻的教育民主思想,即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構建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
課間休息,一女生來到辦公室:“老師,我想借個杯子喝水服感冒藥。”我坐在椅子上,用手指了指角落的書柜:“喏,第二隔抽屜里有,自己拿吧!”學生找到杯子,自己倒開水服了藥,說:“
上課了,是作文課。學生在下面寫作文,我在講臺上批改作業。這時,手中的紅色圓珠筆沒水了。于是,我輕聲地問前排學生:“誰有紅色圓珠筆,借來用用?”雖然是輕聲,但許多學生都聽見了。于是,坐在前幾排的學生都爭先恐后地從書包里拿出文具盒,然后以最快速度打開,找出圓珠筆,他們紛紛把握著筆的手伸向我:“老師,用我的筆吧!”“老師,用我的!用我的!”每一雙眼睛都充滿了真誠的渴望。還是那位課間向我借杯子的女生動作敏捷,坐在第三排的她幾乎是小跑著上前,把筆遞到我的手中――在遞給我手中之前,她還細心地將筆芯旋轉了一下,把原來的藍色旋轉成紅色。
這是很普通的一件事,但卻歷歷在目。學生爭先恐后遞筆的熱情,一直讓我揮之不去。我由這件小事往深處思考的是:為什么學生向我借杯子,我想都沒有想過要親自把杯子遞給她,而我向學生借筆時,為什么學生沒有對我說:“喏,文具盒里有,自己拿吧!”
師生在人格上應是絕對平等的,教師不應自視比學生“高人一等”。因此,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這種愛的表達既是無微不至,又是不由自主的:上課時,面對學生的問候,我們不是禮節性地點點頭而是充滿真誠感激之情地深深鞠躬;氣溫驟降,我們感到寒冷時,也自然急切地提醒學生“多穿一件衣服”;學生生日到了,班主任笑瞇瞇地送上一張賀卡;節假日,我們邀約學生(或被學生邀約)去遠足郊游、去登山探險;在課余,與學生一起評論國內外大事,一起談論人生,暢想未來……
在一次聽課時,一個學生犯錯誤,他被老師叫站起來,那孩子垂著頭站在座位上,一副等待挨訓的樣子。那教師走到他身邊,沒有批評他,反而對他說:“你先坐下,抬起頭來。”我們的教師蹲下身子、坐下來、抬起頭,這就意味教師著縮短了與學生縱向的高低距離,教師在心靈深處平視學生,是教師那擁有寬闊的胸懷和真誠的愛心,教師那充滿關愛的目光,那閃爍人性的光芒,孕育出師生之間的朋友與伙伴、民主與平等的關系。
當我們把愛心自然而然地獻給學生時,并把學生當作平等的朋友來尊敬和愛護時,學生就不會只把我們當作老師,更把我們當作朋友。這時我們獲得的尊嚴,就不僅僅是教師的尊嚴,更有朋友的尊嚴和同志的尊嚴。這樣的教育是源自對學生的關愛,而這種愛的基礎是平等,是以感情贏得感情,以心靈感受心靈,是我們所追求的教育。
三、 寬容期待——開啟心靈
寬容不是妥協,不是忍讓,不是遷就。寬容更多的是愛,愛到極致便是寬容。正如冰心說:“淘氣的男孩是好的,淘氣的女孩是巧的。”我們教師更需要對孩子多一份寬容。當孩子作業忘了做、回答不完整、理解不透徹、上課不專心時,當學生做錯了事,違反了紀律時,教師要多點寬容。春風雨露是自然界的寬容,理解、信任、期待和摯愛是我們教師的寬容。
有人說過:“小孩子犯錯誤,連上帝也能原諒。”我們教師為什么就不能原諒他們呢?當年,陶老任育才學校的校長。有一天,他偶爾看到一位男生欲用磚頭砸同學,就將其制止,并責令其到校長室。等陶老回到辦公室,見那男生已在等他,陶老便掏出一塊糖給他說:“這是獎勵你的,因你比我按時來了。”接著又掏出一塊糖給男生說:“這塊是獎給你的,因我不讓你打人,你立刻住手了,說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將信將疑地接過糖。接著,陶行知又說:“據了解,你打那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生,說明你有正義感。”說著,
一天早晨,我剛走進教室,班長就遞給我一張紙條,上面寫著:小賓同學沒完成作業。哦,又是小賓!我看了他一眼,只見他迅速的低下頭,避開了我的目光。我來到他身邊,他一見我,臉紅到了脖子根,吞吞吐吐地說:“我……我把作業……忘家里了。”我微笑地對他說:“是嗎?做了就好。不過下回可不能再忘家里了頭啦!”同學們見我這么容易就相信他的話,都有意見了。“哼,騙人!他每次都說忘了帶了!” “叫他回去拿!”……面對同學們激憤的樣子,我依舊微笑地說:“同學們,我相信小賓說的是真,因為學習是他自己的事情,他沒有理由騙我們!”聽我這么一講,小賓的頭垂得更低了。中午,他找到我,主動承認沒做作業的事實,并承諾今后要認認真真地完成作業,再也不說謊。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有時寬容引起的道德震動,比處罰更強烈。”我這樣既維護了他的尊嚴,又讓他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這是多么巧妙的傳達了教師的寬容、理解、信任和期許。教育需要寬容、理解、信任和期許。我們要懷有一顆愛心,耐心的等待,給他思考的時間,給他努力的機會,用愛的目光去耐心的等待,幫助自悟自得,那么這些孩子就會從被動、無奈的陰影中走出來,自信的抬起頭,一步步走向成功。
師愛是我們每個教師的精神財富,也是人類的精神財富。教師要具有朋友的愛,同志的愛,更要用我們的“愛”,去笑對人生的每一個境遇,以高尚的人格、淵博的知識、博大無私的愛去感染學生,開啟學生的心靈之門。這樣我們的教育工作才真正做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老師們,開啟博愛之門,用一切可以表達愛的方式來愛我們的學生,讓學生在我們的“春風雨露”滋養下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