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內涵探索與思考時間:2009-04-14 05:08:45 來源: 作者:吳智文
【摘要】實施工學結合是高等職業教育的一次重大改革,是培養高技能人才有效的職教模式。正確理解工學結合的內涵和意義,是把工學結合落到實處的前提基礎。本文主要針對師生當中把工學結合認為是單純的學生下企業和把提高學生職業技能、專業技術水平、解決學生貧困問題看作推行工學結合的主要目的的兩種對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理解偏差,綜合論述了工學結合的內涵和意義。 【關鍵詞】工學結合;職業思想;內涵
機電工程系作為學院最大系,擁有“數控技術”、“機電一體化”等省級示范性專業,從一開始就被推到我院改革的前沿。2004年本人由機電工程系數控類專業的專業老師轉為該系主管學生工作的專職副書記。幾年來,本人親身經歷并深入參與了我院該項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推進和探索工作。本文就以在實施工學交替,學生下企業的探索過程中遇到的對工學結合內涵和意義理解方面存在的問題談談自已的理解和想法。 1.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核心是課程建設與改革,而不是學生下企業 工學結合是學校和企業進行合作,共同完成人才培養工作的一種人才教育模式。它充分利用學校和企業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將課堂的理論學習與企業的實際工作緊密結合,使學生在學習期間既要在學校接受與職業相關的理論教育,又在實訓基地進行相應的職業技能訓練,還要到企業參加生產性工作。它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能力。 在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實踐探索初期,較多人把工學結合理解成單純的學生下企業,只要能聯系到安置學生的企業就算是工學結合的順利開展。因此,多數職業院校都以提前就業形式大力鼓勵學生自找單位,基本上不考慮教學計劃、專業課程、政治思想教育等方面內容在企業中的具體實施,學生到了企業就完成歸屬于企業管理,只要學生最后能交上一份畢業綜合實踐報告就算是完成第三年的學習內容。在整個實習過程中,導師介入度低,教學內容額定實施量少,學校對實習學生的素質修養、專業技能等方面的跟蹤教育不到位。其次,較多職業院校通過“2+ 另外,由于學生以就業形式下企業,較多專業教師認為該項工作應屬于就業指導、學生思想等方面的工作范疇,因此,工學結合的實施工作變成了就業推薦工作,專業教師在落實企業、穩定學生思想、提高學生職業素養等方面工作的參與意識不強、積極性不高。 事實上,在教高[2006]16號文中就提出了“要積極推行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模式,把工學結合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帶動專業調整與建設,引導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這表明工學結合是一項“全程式”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工程,其核心是課程建設與改革,重點是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職業性改革,學生下企業僅是改革的切入點。 因此,工學結合實施時既要遵循“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時間到企業等用人單位頂崗實習”要求,組織學生下企業開展以提高職業素養和提高專業技能為主要目的的企業實踐鍛煉;又要要求教師樹立工學結合的教學育人理念,開展專業建設和課程改革。實施路徑應當包括四個方面:一是提高學生職業素養的工學結合;二是提高學生專業技能的工學結合;三是課程改革中的工學結合;四是雙師結構隊伍建設中的工學結合。只有這樣,才能使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主題更為寬泛,更符合中國國情。 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領導班子在深刻理解工學結合內涵的基礎上,推出了系列的改革措施,在工學結合實施過程中始終把專業建設和課程改革作為改革的重點,步步為營,逐層展開。2002年,學院啟動汽車制與維修專業教改工作,探索和解決了高職學生區別于中專生、本科生的人才培養質量和規格問題;2004年,學院又通過推行精品課程建設和二年制改革等工作,從根本上實現課程內容的真正整合,讓學生在有限的兩年時間里學到不比三年少的真正有用的知識和技能;2005年,學院重點建設了“雙師型”師資隊伍,使來自企業的教師達到了50%以上;2007年5月,學院又在2005級 “機電一體化”、“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等5個專業實施“2+ 2.理解工學結合作用時不可忽略職業思想素質培養 許多人都認為推行工學結合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專業技術水平和解決貧困學生的經濟問題。因此,在尋求合作企業時,著眼于崗位的對口性和技能的廣泛性,并且希望實習單位能在一年的實習時間內能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輪崗機會,同時給予一定的津貼讓學生能解決基本的生活需求。比如模具類專業的學生只能到模具企業去實習,非模具類專業的學生一般都不會安排到模具企業中實習;又如安排學生實習時,較多高職院校過于尊重學生的意愿,給予學生選擇實習單位或實習崗位的寬闊空間,有時學生中途要求轉換實習單位,學校也不敢過于強硬;再如以前學生到企業實習往往要由學院支付給企業一筆接納學生實習的經費,現在人們市場經濟增強了,反過來要求企業提供一定的實習津貼學生才愿意到該企業實習;諸如等等都成為了企業與學校之間合作的障礙。 出現這類事例的原因,追其根本是因為我們不管是在進行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宣傳時還是在安排學生下企業實習時都過多地強調了工學結合在提高職業技能、專業技術水平和解決經濟困難兩大方面的作用,而忽略了工學結合對職業思想素質提升方面的巨大作用。其實,工學結合歸結起來應當起到以下四方面的作用: 2.1 工學結合有利于促進專業建設和教學改革 由于工學結合教育模式要求企業參與學校的專業設置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和實施的全過程,從而有利于學校緊盯經濟發展走向,緊跟行業發展需求,以就業為導向,進行專業結構和課程結構的調整和改革,使人才培養方案、教學計劃及課程體系更貼近企業,貼近社會,貼近就業崗位。 2.2 工學結合有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 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不同之處就在于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工學結合改變了過去重理論、輕實踐,重課堂、輕崗位的傳統教育模式,改單一基礎教育為專業技能教育,變單一技能訓練為綜合技能訓練。通過課堂學習和實際工作相結合,使學生既增加了理論知識,又鍛煉了實際操作能力,有利于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而且學生在真實工作環境中,參加企業的生產和管理,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工作態度、職業思想和企業責任。在企業健康的文化氛圍下,學會了做人、做事,學會了與人相處,增強了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和團隊精神,從而提高了自身的綜合素質。 2.3 工學結合有利于學生增強就業競爭力,拓寬就業渠道 由于企業全程參與了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因此,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職業能力更加符合企業的要求,這樣的畢業生更加容易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如果學生在企業實習期間,了解了企業并認同了企業,愿意到該企業工作,作為企業是非常樂意接收在其單位實習的畢業生。所以,工學結合還能為學生就業增加機會,拓寬渠道。 2.4 工學結合中,學生在企業頂崗實習,直接為企業生產產品,創造經濟效益,企業為學生支付相應的報酬作為實習補貼,又可以緩解家庭困難學生的經濟負擔 胡錦濤同志說過:育人要以德為先。可見,德之重要。學生良好的工作態度、職業思想和責任心是學生在企業里好好實習的前提保證。也只有讓學生安心于企業,才不會給企業帶來麻煩,取得企業信任,從而從企業中學到其想學到的職業能力和專業技術知識,實現校、企、生三贏,維持三者之間的友好合作關系。學習企業文化、管理文化、生產流程,學會溝通,增強社會適應性,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達到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最終目的。 要做到重視職業思想素質在社會、企業環境當中的培養,首先,要在師生當中統一思想,從入學開始就要開展有關加強職業思想素質重要性等方面的宣傳和教育,讓所有人都意識職業思想素質是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過程中不或缺的素質。隨著80后、90后一代在職業群體中的大量涌現,社會上的浮噪心態日益明顯,社會分工越來越細,企業用人標準也在逐漸調整,更加希望學校為其推薦一些腳踏實地、具有良好工作態度和責任意識的畢業生。職業院要適應社會的人才需求,就需要調整人才培養目標。特別是,在各大高職院校爭相在職業技能、專業技術水平培養方面創建特色的時候,若有一所職業院校敢于在職業思想素質培養方面大作文章,那這所職業院校就具有獨特的職業人才培養特色。 其次,在制定教學計劃、設計實習內容、聯系實習企業或安排學生下企業時,要打破工學結合只是為了提高學生職業技能、專業技術水平和解決學生經濟問題這種理解局限,打破工學結合僅在工科專業開展這種操作局限,把學生下企業實習的目標分解為職業思想素質強化和職業技能強化兩個層次階段。在第一層次重點考慮強化學生職業思想素質、培養學生誠信品質、敬業精神、責任意識、守法意識、團隊精神;在實習內容中要包含中不強求專業的對口性,擴大聯姻企業,打破專業界限(當然,課程建設、專業改革是工學結合的基礎,只有課程改革基本成熟的專業才適合開展工學結合),考慮低年級學生當中有組織群體式的實施;第二層次重點考慮工種的對口性,專業技術知識的相對全面性,對前兩年多的學生進行查缺補漏,充分尊重學生對實習企業的自主選擇權,分散實習與集中實習相結合,開展畢業頂崗實習。 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體現了職業教育發展的內在規律和本質要求,實施工學結合是高等職業教育的一次重大改革,是培養高技能人才最有效的職教模式。要把工學結合落到實處,就必須正確理解它的內涵及目的,在學校內部,在制度層面上應體現實施工學結合的內容,建立和完善適應工學結合模式運行的教學管理、學生管理、教師聘用和培養、分配激勵等制度。
參考文獻 [1]陳解放.基于中國國情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實施路徑選擇[J].中國高教研究,2007,(07):52-54. [2]姬慧.“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初探[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7,19(9):105. [3]戴裕崴,楊玉蘭,胡如祥.高職教育工學結合的有效途徑[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07,9(4):28-30. [4]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Z].教高[2006]16號,
作者簡介:吳智文(1973—),女,廣東湛江人,碩士,廣東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工程系黨總支副書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