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張仲景用方解析》

     北派中醫(yī)學子 2010-09-26
    《張仲景用方解析》
    上篇 經(jīng)方的理論概述 第一章 張仲景是經(jīng)方杰出的傳人
          張仲景所用的方藥屬經(jīng)方,這里首先要弄清什么是經(jīng)方。張湛曰:“夫經(jīng)方之難精,由來尚矣。”人們自古崇尚經(jīng)方,但真正認識經(jīng)方是非常不容易的。常可聽到人們議論“經(jīng)方派”、“時方派”等,但什么是經(jīng)方?一般人很難說得清楚,即便是中醫(yī)工作者也各說不一。如有人認為:“經(jīng)方者,乃經(jīng)典著作中之藥方也,或曰:經(jīng),常也。經(jīng)方者,謂其乃醫(yī)家所謂常用之藥方也。”[1]《中醫(yī)詞釋》謂:“指漢代以前的方劑:①《漢書·藝文志》記載經(jīng)方十一家,實際上是指漢以前的臨床著作;②指《內(nèi)經(jīng)》、《傷寒論》、《金匱要略》所載之方劑;③指《傷寒論》、《金匱要略》所載之方劑。目前持此說的人占多數(shù)”。《辭海》謂:“經(jīng)方,中醫(yī)學名詞,古代方書的統(tǒng)稱,后世稱漢張仲景的《傷寒論》、《金匱要略》等書中的方劑為經(jīng)方,與宋元以后的時方相對而言。”還有人認為:“所謂經(jīng)方,顧名思義,亦即經(jīng)驗之方。它是前人在醫(yī)療過程中久經(jīng)實踐反復驗證的有效方劑。經(jīng)方的涵義,在中醫(yī)界有兩種看法,一是指宋代以前各醫(yī)家所收集和積累起來的有效方劑;二是指漢代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中之方劑。而一般多指后者。”[2]造成說法不一的原因,一是中國尚缺乏一部權威性的醫(yī)學史書,更主要的是缺乏對經(jīng)方的真正了解。
          一、經(jīng)方的源流
          《漢書·藝文志·方技略》記載有:“醫(yī)經(jīng)七家,經(jīng)方十一家”。醫(yī)經(jīng)七家,指《黃帝內(nèi)經(jīng)》十八卷、《扁鵲內(nèi)經(jīng)》九卷、《白氏內(nèi)經(jīng)》三十八卷、《旁篇》二十五卷、《外經(jīng)》三十七卷、《外經(jīng)》十二卷、《外經(jīng)》三十六卷。經(jīng)方十一家,系指《五臟六腑痹十二病方》三十卷、《五臟六腑疝十六病方》四十卷、《五臟六腑癉十二病方》四十卷、《風寒熱十六病方》二十六卷、《泰始黃帝扁鵲俞跗方》二十三卷、《五臟傷中十一病方》三十一卷、《客疾五臟狂顛病方》十七卷、《金創(chuàng)瘲瘛方》三十卷、《婦女嬰兒方》十九卷、《湯液經(jīng)法》三十二卷、《神農(nóng)黃帝食禁》七卷。這可能是有關經(jīng)方的最早記載。這些書多數(shù)已失傳,抄錄這些書名,從中可以分析,經(jīng)方最初的含義確是指古代臨床著作、記載經(jīng)驗之方。其中有一些著作,已不僅僅是方藥組成及治何病(證)的簡單記載,而是有了方劑理論。[3]這在班固所加的批注中可以看出:“經(jīng)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結,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熱益熱,以寒增寒,精氣內(nèi)傷,不見于外,是所獨失也。”經(jīng)方治病,是以藥味的寒熱溫涼不同屬性,來治療人體不同部位的寒熱虛實疾病,使人體達到陰陽平衡。治病時分辨病位的深淺,用藥辨別五苦六辛及寒熱溫涼,已體現(xiàn)了中醫(yī)八綱辨證論治精神。梁代陶弘景《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詳述了經(jīng)方源流:“陶隱居云:依《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及《桐君采藥錄》,上中下三品之藥凡三百六十五味,以應周天之變,四時八節(jié)之氣。商有圣相伊尹,撰《湯液經(jīng)法》一書,為方亦三百六十首。上品上藥為服食補益方者百二十首。中品中藥為療疾祛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下品毒藥,為殺蟲避邪癰疽等方,亦百二十首。凡共三百六十首也。實萬代醫(yī)家之規(guī)范,蒼生護命之大寶也。今檢錄常情需用者六十首,備山中預防災疾之用耳……檢用諸藥之要者,可默契經(jīng)方之旨焉……外感天行經(jīng)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湯。昔南陽張機,依此諸方,撰為《傷寒論》一部,療治明悉,后學咸尊奉之。”[4]《湯液經(jīng)法》是商代的伊尹所著讓人難以置信,但其書名在《漢書·藝文志》有記載,其書確行于世可信,且在《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看到經(jīng)方六十首,即以道教大小、二旦、六神為方劑名稱的五十首,再加急救、雜方十首。并且還記載了張仲景據(jù)《湯液經(jīng)法》撰成《傷寒雜病論》。
          對照《湯液經(jīng)法》和《傷寒雜病論》,可看到方劑的組成和方劑的適應證是大致相同的,如《湯液經(jīng)法》中的小陽旦湯,方藥組成為: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生姜三兩,切 甘草(炙)二兩, 大棗十二枚。 適應證為:治天行病發(fā)熱,自汗出而惡風,鼻鳴,干嘔者。《傷寒雜病論》中的桂枝湯,方藥組成為:桂枝三兩,芍藥三兩, 生姜三兩,切 甘草(炙)二兩, 大棗(擘)十二枚。適應證為: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fā);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fā)熱,鼻鳴干嘔者。不同的是《傷寒雜病論》中的桂枝湯在適應證前冠以太陽病,并且論述更詳。更不同的是,《傷寒雜病論》論述了以桂枝湯加減治療不同的適應證有三十多方證。又如《傷寒雜病論》的小柴胡湯源自于《湯液經(jīng)法》的大陰旦湯,兩者的方藥組成和適應證基本相同,只是小柴胡湯去掉了芍藥。可見張仲景通過臨床實踐,對方劑組成進行了加減,使方證更加完善。
          《湯液經(jīng)法》中的大小、二旦、六神等方,不但總結了前人的方證經(jīng)驗,也孕育了經(jīng)方理論。《湯液經(jīng)法》原書已失傳,但一些內(nèi)容被梁代陶弘景記載于《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陶弘景以道家思想總結應用經(jīng)方的理論,如《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曰:“陽旦者,升陽之方,以黃芪為主;陰旦者,扶陰之方,以柴胡為主;青龍者,宣發(fā)之方,以麻黃為主;白虎者,收重之方,以石膏為主;朱鳥者,清滋之方,以雞子黃為主;玄武者,溫滲之方,以附子為主;補寒之方,以人參為主;瀉通之方,以大黃為主。此八方者,為六合,八正之正精,升降陰陽,交互金木,既濟水火,乃神明之劑也。”張仲景以醫(yī)家經(jīng)驗,總結經(jīng)方的方證撰寫《傷寒雜病論》時“避道家之稱,故其方皆非‘正名’,但以某藥名之,亦推主為識之義耳”。即方證來自《湯液經(jīng)法》,但根據(jù)醫(yī)療實踐進行了改進、總結、整理,方劑名改道家習稱,以主要藥為方名,一看方名便明了方劑主要組成及功能。更重要的是從八綱辨證總結提高為六經(jīng)辨證,這便是《傷寒雜病論》的主旨。也就是說,經(jīng)方發(fā)展到《傷寒雜病論》,已有豐富的方證和以六經(jīng)辨證為指導的理論體系。其形成過程見簡圖所示。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湯液經(jīng)法》→《傷寒雜病論》
          道家思想文化→方證豐富積累→方證經(jīng)驗總結提高
          古代諸多醫(yī)方醫(yī)理八綱辨證六經(jīng)辨證
          春秋戰(zhàn)國西漢東漢
          由以上可看出,經(jīng)方在東漢以前就已出現(xiàn),至東漢《傷寒雜病論》著成,形成了完整的辨證論治體系。《辭海》所稱“與宋元以后的時方相對而言”,顯系畫蛇添足。不過《辭海》冠以“后世稱”,因后世有了“時方”才與“經(jīng)方”相對,這確是不少人的觀點。這些劃分主要是從時間前后著眼,并不能概括兩者的特點。事實上“時方”中都有如桂枝湯、小柴胡湯、瀉心湯、腎氣丸等經(jīng)方,之所以不再叫經(jīng)方,主要是指導用方的理論不同了。“經(jīng)方之旨”,不僅是指其代表的方劑,還指其代表的方證及指導理論。
          由以上也可知,賴有《傷寒雜病論》一書,我們能看到經(jīng)方的方證和完整獨特的理論體系,張仲景不愧是經(jīng)方的杰出傳人。
          二、經(jīng)方的特點
          許多人稱贊經(jīng)方:“經(jīng)方的特點:藥少而精,出神入化,起死回生,效如桴鼓。”[5]這主要是評價經(jīng)方方劑的功效,當然是經(jīng)方的特點之一,但經(jīng)方更突出的特點則是獨特的理論體系。
          經(jīng)方發(fā)展到《傷寒雜病論》,已形成了完整的中醫(yī)學派——經(jīng)方學派,它具有獨特的、科學的理論體系。對其科學性公認無爭,對其獨特性尚缺乏足夠的認識,其原因不止一端:東漢后至宋朝《傷寒論》被秘藏江南而不傳;王叔和整理,成無己以《內(nèi)經(jīng)》注《傷寒雜病論》,于是有張仲景依據(jù)《內(nèi)經(jīng)》撰寫了《傷寒雜病論》之論,經(jīng)方理論與《內(nèi)經(jīng)》也就沒有什么獨特之處。隨著考古、考證及臨床實踐,人們漸漸發(fā)現(xiàn)經(jīng)方具有獨特的醫(yī)療體系。劉渡舟老師在晚年終于悟到中醫(yī)有派系之分,他說:“我從‘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農(nóng)之經(jīng)’兩個‘本’字中悟出了中醫(yī)是有學派之分的,張仲景乃是神農(nóng)學派的傳人。”[5]這正告訴我們,從學派不同入眼,可洞察經(jīng)方的主要特點。
          1?北?承道家思想
          從《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已知,經(jīng)方的發(fā)展,是從《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湯液經(jīng)法》等到《傷寒雜病論》,其方證主要來源于道家的大小、二旦、六神等。就是說,經(jīng)方的框架根源于道家,受道家思想影響。[6]從《傷寒雜病論》的主要內(nèi)容看,老子《道德經(jīng)》“道法自然”的思想影響著經(jīng)方的理論和治療。如表證,是人體患病,正邪相爭于體表,人體處于欲借排汗的自然良能推邪外出而不得汗出,此時借助藥力發(fā)汗解表,所用方劑如麻黃湯、桂枝湯(表陽證)、麻黃附子甘草湯、麻黃附子細辛湯(表陰證)等,是順應人體欲借汗出驅(qū)邪的自然良能來治愈疾病。又如里證,邪熱在下,用大承氣湯、小承氣湯等攻下;邪熱在上,用瓜蒂散吐法;邪在中,用白虎湯等清法(里陽證);里中寒,用理中湯等溫中法(里陰證);半表半里證,邪居半表半里用和法,治用小柴胡湯(半表半里陽證)、烏梅丸、柴胡桂姜湯(半表半里陰證)等,皆是順應人體自然的良能,即經(jīng)方的治病之道,皆遵循“道法自然”的思想。
          2?輩揮夢逍醒?說
          從《傷寒論》的內(nèi)容看,不見五行的蹤影,這是因為,經(jīng)方重視癥狀反應,略于邏輯推理。先由經(jīng)驗方的積累,到諸多方證,由諸多方證分類而產(chǎn)生八綱、六經(jīng)辨證,也就無須用五行學說去推理。六經(jīng)辨證是區(qū)別于其他中醫(yī)理論的關鍵。此外,在《傷寒論》中可以看到近似于《馬王堆漢墓帛書》的內(nèi)容,如冬葵子治小便不利、烏頭治痹痛、燒裈散治瘥后勞復陰陽易、風引湯除熱癱癇等,說明《馬王堆漢墓帛書》也是經(jīng)方派系,“書中看不到五行學說”,[3]也示經(jīng)方不用五行學說。以此分析,當知《金匱要略》第一篇顯不屬經(jīng)方理論體系,著名經(jīng)方研究者胡希恕先生指出:“此篇文章聲調(diào)和學術源流顯與辨?zhèn)}證并治諸篇為一家之言,而與仲景所論大相徑庭,當系叔和撰次之文。”日本的“古世方”派興起后,認清了這一點,在研究經(jīng)方時,“剔除了陰陽五行籠統(tǒng)的推測與假說,重視仲景學說的方證相對,以證定方”,[7]也是證明。從經(jīng)方形成特點“藥少而精,出神入化,效如桴鼓”來看,不屏棄五行學說是做不到的。例如遇有:“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fā)奔豚”這一證候時,如用五行、五臟辨證則會出現(xiàn)兩種甚至兩種以上的辨證結果,而經(jīng)方辨證從癥狀反應認證只有一個結果、一個方證,那就是桂枝加桂湯。
          3?倍撈氐睦礪厶逑?
          經(jīng)方發(fā)展到《傷寒雜病論》已形成了辨證、用藥完整獨特的理論體系。它的獨特之處,即是六經(jīng)辨證和方證體系。這里要特別注意的是,《傷寒雜病論》以方名證,如書中有桂枝湯證、柴胡湯證等,這些方證名,不僅代表其方藥組成及功用,而且還代表了病位、病情,即六經(jīng)所屬。如桂枝湯證,它代表方藥組成是桂枝、芍藥、生姜、大棗、炙甘草,功用是調(diào)和營衛(wèi)、發(fā)汗解表,病位屬太陽病。又如小柴胡湯方證,它的方證概念包括方藥組成,即柴胡、黃芩、人參、生姜、大棗、炙甘草、半夏,又包括其功用,即適用于太陽病不解,致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出現(xiàn)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的半表半里之證,即少陽病。諸多方證不同,治療疾病不同,有規(guī)律、按八綱分類即形成六經(jīng)辨證體系,體現(xiàn)了中國醫(yī)學辨證論治的獨特體系,[8]也即經(jīng)方的主旨。
          4?奔戎渭斃圓∫倉溫?性病
          急性病中既包括傳染病傷寒、溫病、瘟疫,也包括普通熱病感冒、咳嗽、痹痛等雜病。陶弘景在《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提到“外感天行經(jīng)方之治”即是指急性傳染病,當時稱天行、瘟疫。因此,學好經(jīng)方不但能治慢性病,也能治急性病、急性傳染病傷寒、溫病、瘟疫。
          總之,經(jīng)方是具有獨特理論體系和方證體系的中醫(yī)學派之一,其代表著作是《湯液經(jīng)法》、《傷寒論》等,其主要特點是用六經(jīng)辨證(而不用臟腑經(jīng)絡辨證)和辨方證。
          下篇 方證各論 第一章 桂枝湯類方
          一、桂枝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9克,芍藥9克,甘草(炙)6克,生姜(切)9克,大棗(擘)4枚。
          【用法】水煎溫服,服藥少后,進食熱稀粥一碗,以助藥力,同時蓋棉被床上而臥,使身體微似有汗出,不要讓出大汗。服一劑汗出病解,則不再服藥。若不見汗出,可依照前法再服,如不見汗,可照服三四劑。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歌訣:桂枝湯方治中風,發(fā)熱汗出又惡風,
          桂芍姜草棗飲粥,調(diào)和營衛(wèi)建奇功。
          【方解】桂枝、生姜均屬辛溫發(fā)汗藥,但桂枝有降沖逆作用,生姜治嘔逆,可見二藥都有下達性能,而升發(fā)之力不強,雖合用之,不至大汗,并且二者均有健胃作用,更伍以大棗、甘草純甘之品,益胃而滋津液。芍藥微寒而斂,既用以制桂、姜的辛散,又用以助棗、草的滋津。尤其藥后少進食稀粥,更有益精祛邪之妙。所以本方既是發(fā)汗解熱劑,又是安中養(yǎng)液方藥,也就是后世醫(yī)家所謂的“甘溫除熱”。
          甘溫除熱之熱不是一般的熱,而是胃氣不振,津血有所傷所致之熱。有關汗出身熱的機理,在《內(nèi)經(jīng)》有類似的論述,如《素問·評熱病論》說:“有病溫者,汗出輒復熱而脈燥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為何?岐伯曰:病名陰陽交,交者死也。帝曰:愿聞其說。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氣交爭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卻而精勝也。精勝則當能食而不復熱,復熱者,邪氣也。汗者,精氣也,今汗出而輒復熱者,是邪勝也。不能食者,精無俾也。”這里主要是說:汗出身熱是邪氣盛,精氣虛,汗出為精液外溢,此時邪乘虛入于肌表。正氣為陽,邪氣為陰,正氣與邪氣交爭于肌表故稱陰陽交。此時精氣流于外,邪氣入于里,故病死。桂枝湯證雖不完全同于《內(nèi)經(jīng)》所說的陰陽交之證,但常用于“天行病發(fā)熱(傳染病、瘟疫)”,其證正邪交爭于肌表、汗出身熱的病機是相同的。桂枝湯的主要性能是甘溫健胃,通過調(diào)和營衛(wèi)使精氣勝而表固,邪氣不再入侵,故使汗止而熱除,也即甘溫除熱的道理。
          【仲景論述解析】
          《傷寒論》第12條: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fā);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fā)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
          解析:外為陽,內(nèi)為陰。脈見陽浮而陰弱,是說脈象表現(xiàn)為浮于外而弱于內(nèi),即輕取見浮,重按則弱之脈。由陽浮脈可知發(fā)熱,由脈見陰弱可知有自汗出。嗇嗇惡寒,是形容縮縮惡寒的樣子;淅淅惡風,是形容灑淅畏風的樣子;鼻鳴干嘔,是說明表不解,氣上沖之象。這樣綜合分析,判定為太陽中風證,治療用桂枝湯。
          按:關于中風的定義《傷寒論》第2條說:“太陽病,發(fā)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即是太陽表虛證。與之相對的是太陽表實證,稱之為傷寒。《傷寒論》第3條:“太陽病,或已發(fā)熱,或未發(fā)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中風和傷寒,為太陽病兩類不同的病證。中風由于汗出而敏干惡風因名之中風;傷寒由于無汗而不惡風,或少惡風,但重于惡寒,因名之傷寒。不過于風曰中,而于寒曰傷,實亦不無深意。太陽病,原是人體欲借發(fā)汗的機轉(zhuǎn),自體表以解除其病,但限于身體自然功能所限,或雖得汗出而邪反乘汗出之虛深入于肌腠。中者指中于肌腠內(nèi)。名曰中風者,以示在表之邪深入了肌腠;或不得汗出,病邪郁集于膚表,只是不得其汗而出。傷者,傷于外,名為傷寒者,以示在表的邪淺在也。中風、傷寒都屬病證名,不要以為中風即真的中于風,傷寒即真的傷于寒。至于“風傷衛(wèi)”、“寒傷營”之說,是違背仲景觀點的,不足為憑。桂枝湯治療中風,也就是治療表虛證,并不是治傷于風或傷于寒。
          《傷寒論》第13條:太陽病,頭痛發(fā)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解析:這里的“太陽病”,是指癥狀具備太陽病提綱特征者。如果又見頭痛發(fā)熱、汗出惡風癥狀,則可用桂枝湯治療。此是繼上條,闡明桂枝湯主治太陽中風證,還用于太陽病見發(fā)熱、汗出、惡風者,言外之意不要以為桂枝湯是中風證的專用方。
          按:頭痛、發(fā)熱、汗出、惡風,為桂枝湯正證,凡病(不論急性病、慢性病)見之,即宜桂枝湯主之,則無不驗。
          《傷寒論》第15條:太陽病,下之后,其氣上沖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沖者,不得與之。
          解析:氣上沖,為氣自小腹上沖胸的一種自覺證。太陽病為病在表,宜汗不宜下,用下法是錯誤的治療,誤下后,其氣上沖者,知病未因誤下而內(nèi)陷,病還在表,故可給服桂枝湯,用前食稀粥,溫覆取微汗的方法解之。若不氣上沖者,即病已去表內(nèi)陷,則再不能給服桂枝湯。
          《傷寒論》第16條: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fā)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解析:桂枝湯本為解肌而設,與麻黃湯專為發(fā)表致汗者有別。癥見脈浮緊、發(fā)熱、汗不出者,為表實,則宜用麻黃湯發(fā)汗解表。若誤給服桂枝湯,則必導致實實之禍。作為醫(yī)生,必須認識這一點,決不能進行錯誤的治療。
          按:精氣虛則不足以驅(qū)邪,雖得汗出,邪反乘汗出之虛,而深入肌肉之內(nèi)。桂枝湯促進胃氣,加強精氣,使盤踞肌腠之邪,不得復留,可使得因汗出而表解。邪在肌,則肌不和,桂枝湯益氣驅(qū)邪,而使之變和,故謂桂枝本為解肌。若精氣實于表,則宜用麻黃湯發(fā)汗解表,則邪氣與汗一起被排出體外,病即解,若誤給服桂枝湯,再益其氣,則實上加實,禍變立至,即呈實實之禍。
          《傷寒論》第24條: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解析:太陽病呈現(xiàn)桂枝湯證,給服桂枝湯治療則病當解而不煩,今初服藥后反煩不解者,并非藥有所誤,是邪盛氣郁藥力受阻的關系,遇這種情況,可先針刺風池、風府各穴,而后再給服桂枝湯便可治愈。
          按:初服桂枝湯出現(xiàn)反煩不解,有針刺風池、風府輔助治療一法,不可不知。
          《傷寒論》第25條: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一日再發(fā)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解析:脈洪大,當是脈浮。脈洪大為熱盛于里,如何可與桂枝湯?可能是白虎加人參湯條的脈洪大,必是傳抄有誤,錯亂于此。本條可分二段講解:
          沒有辨清桂枝湯的適應證而給服用桂枝湯,這種不合法的治療導致患者大汗出,故病不解。如診其脈見脈浮,則病仍在外,可考慮用桂枝湯和前法治療。
          若患者的脈浮而癥狀形似瘧疾,一日再發(fā)寒熱者,讓其發(fā)微汗則解,適宜用桂枝二麻黃一湯治療。
          《傷寒論》第43條: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解析:太陽病外證未解,暗示服過其他發(fā)汗藥,而在表的外證還未解除,如脈見浮弱,當以桂枝湯汗以解之。
          按:在《傷寒論》中,稱桂枝湯解肌,麻黃湯發(fā)表,為示二者的區(qū)別,論中常稱桂枝湯證為外證,麻黃湯證為表證,須注意。
          《傷寒論》第44條: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
          解析:太陽病,外證未解,意同上。外證不解,當用桂枝湯發(fā)汗解,慎不可用攻下的方法,下法是逆治,欲想解除外證,宜用桂枝湯。
          《傷寒論》第45條:太陽病,先發(fā)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
          解析:太陽病,先發(fā)汗不解,是說先用麻黃湯發(fā)汗治療,而病不解。此時醫(yī)者不詳審其原因,卻又錯誤用下法治療,如果當時脈見浮,則病必然未愈。因為脈浮為病在外,法宜汗解,而反用下法,故使病不愈。今脈浮,知病仍在外,所以必須用桂枝湯解外當愈。
          按:汗下后表仍不解者,則適宜桂枝湯解之,這是因為汗下后津液損耗,不會再有表實證,而多呈現(xiàn)表虛桂枝湯證。
          《傷寒論》第53條: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wèi)氣不共榮氣皆和故爾,以榮行脈中,衛(wèi)行脈外,復發(fā)其汗,榮衛(wèi)和則愈,宜桂枝湯。
          解析:病常自汗出的原因,不是由于在脈內(nèi)的榮氣,而是由于在脈外的衛(wèi)氣不共榮氣皆和所致。榮自行于脈內(nèi),衛(wèi)自行于脈外,衛(wèi)失榮則不固,榮失衛(wèi)則不守,故形成經(jīng)常自汗出的癥狀。桂枝湯因有調(diào)和榮衛(wèi)的作用,故給服桂枝湯復發(fā)汗,使榮衛(wèi)和則愈。
          按:古人把人體的體液分為二類,行于脈內(nèi)者稱為榮血,行于脈外者稱為衛(wèi)氣。榮血的作用稱為榮,衛(wèi)氣的作用稱為衛(wèi),二者均來自谷氣,化生于胃,人體賴之以生存,故又統(tǒng)稱為養(yǎng)人的精氣。脈內(nèi)之榮和脈外之衛(wèi)經(jīng)常保持諧和,本條即論述衛(wèi)不和于外的證治。
          《傷寒論》第54條:病人臟無他病,時發(fā)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wèi)氣不和也。先其時發(fā)汗則愈,宜桂枝湯。
          解析:臟無他病,是指無其他內(nèi)臟病的病癥。言外之意是病在外。時發(fā)熱自汗出者,是說發(fā)熱自汗出有定時。此也是因為衛(wèi)氣不和所致,治療應在發(fā)熱汗出前服桂枝湯即治愈。
          按:病常自汗出和時發(fā)熱自汗出,均是常見病,用桂枝湯多效,宜注意。
          《傷寒論》第56條: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當須發(fā)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解析:傷寒已六七日不大便,頭痛有熱者,顯系里熱上攻的證候,故可用承氣湯下之。不過里熱明顯者小便應見赤色,其小便清者知病不在里,仍在表,當然用發(fā)汗解之;假設頭痛劇烈者必致鼻衄,此證發(fā)汗治療宜用桂枝湯。
          按:該條首冠以傷寒二字,可知身無汗,即病在表亦不可用桂枝湯,必須頭痛而衄者,始可用之。不過麻黃湯條有傷寒脈浮緊,不發(fā)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本條所述,脈必不浮緊而是脈浮弱可知,臨證時須細辨。
          《傷寒論》第57條:傷寒發(fā)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shù)者,可更發(fā)汗,宜桂枝湯。
          解析:太陽傷寒證,治當用麻黃湯發(fā)汗,汗后證已解,但半日許,其人又出現(xiàn)心煩,再診其脈見浮數(shù),可知病還在外,這種情況可再用發(fā)微汗法治療,適宜給服桂枝湯。
          按:太陽病服麻黃湯后,表不解,不可再用麻黃湯,而宜用桂枝湯;服桂枝湯后,表不解,亦宜再與桂枝湯,而不可與麻黃湯,這被視為經(jīng)方的定法,須記。
          《傷寒論》第91條:傷寒醫(yī)下之,續(xù)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調(diào)者,急當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解析:清谷,即排泄完谷不化的大便。清便自調(diào),謂大便正常。太陽傷寒本當發(fā)汗,而醫(yī)者竟用下法,這種誤治使患者連續(xù)腹瀉,而且清谷不止,使其病由表傳里,轉(zhuǎn)變?yōu)樘摵诶锏奶幉 4藭r,雖身疼痛表還未罷,亦宜用四逆湯急救其里,而后再治身疼痛。若誤下后,沒有出現(xiàn)下利清谷,只見身疼痛者,當然宜用桂枝湯急救其表。
          按:表里并病,若里虛寒,當先救里,而后解表,此也是經(jīng)方的定法,須記。又服四逆湯后,下利清谷止,而身疼痛不解者,當然也應用桂枝湯,自在言外。
          《傷寒論》第95條:太陽病,發(fā)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wèi)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桂枝湯主之。
          解析:太陽病發(fā)熱汗出者,為中風證,汗奪于榮則榮弱,邪并于衛(wèi)則衛(wèi)強,衛(wèi)強則浮而不固,榮弱則虛而不守,榮衛(wèi)不和,故使發(fā)熱汗出不已。桂枝湯調(diào)和榮衛(wèi),而解外邪,故主之。
          按:欲救邪風句,有語病,后世風傷衛(wèi)之說即從此出。古人在長期與疾病的斗爭中,雖然能總結出證治的規(guī)律,但限于當時的科技水平,對于病理的解說往往出現(xiàn)主觀臆測,當注意客觀對待。
          《傷寒論》第164條:傷寒大下后復發(fā)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用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解析:傷寒本不宜下,大下之已屬逆治,下后表不解,亦宜用桂枝湯解肌,而又錯誤地用麻黃湯發(fā)汗,更是錯上加錯,使邪入里而出現(xiàn)心下痞。因有惡寒,知表還未解,這種情況,應先用桂枝湯解表,表解后再用大黃黃連瀉心湯攻痞。
          按:表里并病,若里實適宜攻下者,宜先解表而后攻里,此亦是經(jīng)方定法,須記。
          《傷寒論》第234條: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fā)汗,宜桂枝湯。
          解析:陽明病,常多汗而不惡寒,今雖汗出多,但仍惡寒,提示表還未解,可知脈遲是因表虛,故可用桂枝湯先發(fā)汗以解表。
          《傷寒論》第240條:病人煩熱,汗出而解,又如瘧狀、日晡發(fā)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fā)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fā)汗宜桂枝湯。
          解析:病人煩躁,汗出則解者,這里暗示是不汗出而煩躁的大青龍湯證,服大青龍湯則汗出而解。但之后又如瘧狀、日晡所則發(fā)熱,這種情況下要注意有兩種可能,如果脈見沉實,則知已傳陽明無疑,病熱傳變?nèi)绱搜讣保蕬么蟪袣鉁毕轮蝗绻}見浮虛,則知病仍在表,故宜用桂枝湯以發(fā)汗。
          按:時發(fā)熱,自汗出,為桂枝湯證;但發(fā)熱于日晡所,為陽明病里實證,兩者很難鑒別,驗之于脈亦是一法,須知。
          《傷寒論》第276條:太陰病,脈浮者,可發(fā)汗,宜桂枝湯。
          解析:這里的太陰病當指腹痛、下利等癥。下利脈浮為表里合病之屬,如再細審有桂枝湯證,則宜用桂枝湯發(fā)汗解表。
          按:下利脈浮,為表里合病,病欲從表解,可根據(jù)具體癥狀選用葛根湯或桂枝湯發(fā)汗治之。本條所述,脈浮當是浮弱,并且癥有自汗出。若脈浮緊無汗,則宜用葛根湯,不可用桂枝湯。這里的太陰病脈浮,暗示了表里合病有虛實之別,并說明,這種太陰病并非是真的虛寒在里的太陰病,否則即有表證亦宜用四逆輩先救其里,不可用桂枝湯先攻其表。讀古人書不能死于句下,學者當細悟。
          《傷寒論》第372條: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解析:下利而腹脹滿,是指虛寒下利,故雖身疼痛,治療時要先溫其里,而后攻其表,溫里宜用四逆湯,攻表宜用桂枝湯。
          按:本條所述乃真的太陰病下利,故雖身疼痛的表證在,仍宜用四逆湯先溫其里,而后乃可用桂枝湯攻其表,可見上條(第276條)非真太陰病甚明。
          《傷寒論》第387條:吐利止,而身疼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
          解析:霍亂吐利止后,而身疼不休者,這是里和表未和,治療宜少量給服桂枝湯小和其外。
          按:霍亂上吐下瀉,損傷人體津液甚烈,吐利止后,遺有表證未解,治療宜發(fā)汗解表,但不可使汗出過多,應宜少量桂枝湯消息和解之。小和之,當是少量治療的意思。或行一劑桂枝湯,多次分服法,見微汗即止。這里可知,經(jīng)方的量證用藥,亦是一法。
          《金匱要略·婦人產(chǎn)后病》第7條:產(chǎn)后風,續(xù)之數(shù)十日不解,頭微痛,惡寒,時時有熱,干嘔,汗出,病雖久,陽旦證續(xù)在者,可與陽旦湯。
          解析:產(chǎn)后風,系指婦女產(chǎn)后患太陽中風證。因其臨床特點是連綿數(shù)十日不解,頭微痛,惡寒,時時有熱,心下煩悶,干嘔,汗出。這是桂枝湯證未罷的表現(xiàn)。病的日子雖久,而桂枝湯證持續(xù)存在,這種情況可用桂枝湯。
          按:漢代道家多采用大小、二旦、六神給方劑命名,在上篇已說明。《傷寒雜病論》的方證主要源自《湯液經(jīng)法》,桂枝湯在《湯液經(jīng)法》稱小陽旦湯。本條中的陽旦湯當是指小陽旦湯即桂枝湯。
          【臨證思考】《傷寒論》對桂枝湯論述最多,也說明桂枝湯的臨床應用面是很廣的。從現(xiàn)代醫(yī)學角度來看,不但應用于急性病,而且也應用于慢性病;不但應用于常見的感冒、植物神經(jīng)功能紊亂、內(nèi)分泌功能紊亂、急性或慢性發(fā)熱、頭痛、身疼、風濕病等,也應用于瘧疾、肺炎、霍亂、傷寒等急性傳染病。陶弘景在《訣臟腑用藥法要》中說,小陽旦湯(即桂枝湯)“治天行病發(fā)熱”。“天行病”即指古代的急性傳染病、瘟疫。不過要記住,只有當癥狀反應出桂枝湯證時才可用桂枝湯。中醫(yī)與西醫(yī)的主要不同是,中醫(yī)是根據(jù)患者癥狀反應出的特點用藥,即有是證,用是方。每一個方劑都有其適應證。桂枝湯為一太陽病的發(fā)汗解熱劑,但因藥味偏于甘溫,而有益胃滋液的作用,因而謂之解肌,與麻黃湯專于發(fā)汗解表不同,故其應用以津液有所虛損為先決條件。有關仲景運用本方的具體適應證,可歸納以下幾點:
          1?碧?陽病,發(fā)熱、汗出、惡風而脈浮弱者。
          2?輩〕W院鉤觶?或時發(fā)熱汗出者。
          3?狽⒑夠螄輪?,而表未解者。
          4?碧?陽、陽明病,汗出多而表證未罷者。
          5?輩∠呂?,而脈浮弱,或自汗者。
          6?被袈彝呂?止,而身疼不休者。
          【辨證要點】太陽病汗出、惡風、脈浮緩的表虛證。
          【驗案】例1熊某,女,56歲,1964年8月20日初診。3個月來,每日下午3:00~5:00發(fā)熱,兩臂肘窩發(fā)緊,肩背拘急,熱后汗出,舌苔薄白潤,兩脈緩。此屬“病人臟無他病,時發(fā)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wèi)氣不和也,先其時發(fā)汗”治之,故與桂枝湯: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棗4枚,炙甘草6克。
          結果:服一劑后,發(fā)熱時間縮短,兩劑后熱已,諸癥全消。
          例2賀某,男,8歲,1965年10月23日初診。外感發(fā)熱1周不退,每日上午11∶30出現(xiàn)發(fā)熱(體溫38℃左右),汗出,至夜12∶00后熱自已,飲食精神均好,大便隔1~2日一行,他無不適,舌苔白潤,脈虛數(shù)。證屬太陽病之表虛證,主在榮衛(wèi)失調(diào),治以調(diào)和榮衛(wèi),與桂枝湯: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棗4枚,炙甘草6克。
          結果:上藥服兩劑,上午已無發(fā)熱,下午1∶00后尚有低熱(37??2~37??5℃),舌苔薄黃,脈尚稍數(shù),繼與桂枝湯合小柴胡湯加生石膏,服三劑,諸癥解。
          二、桂枝加桂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15克,芍藥9克,生姜(切)9克,甘草(炙)6克,大棗(擘)4枚。
          【用法】水煎溫服。
          歌訣:桂枝加桂治上沖,用量不同治不同,
          汗出上虛是主因,桂枝降逆要記清。
          【方解】本方于桂枝湯加重治氣上沖的桂枝用量,故其適應證為桂枝湯證而氣上沖劇烈者。
          【仲景論述解析】
          《傷寒論》第117條: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fā)奔豚。氣從少腹上沖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
          解析:《金匱要略·奔豚氣病》有“奔豚病,從少腹起,上沖咽喉,發(fā)作欲死,復還止”的論述,可見奔豚病是一種發(fā)作性的、自我感覺的癥狀。
          病在表,當發(fā)汗,但用燒針的方法迫使患者出大汗,是不得法的治療,不但使病不能解除,而且不慎針眼受寒被感染,則出現(xiàn)紅腫如核狀,更易導致氣從少腹上沖心的奔豚證,這時的治療宜在其核腫處灸一壯,以治療針眼感染,同時給服桂枝加桂湯以解外,并治奔豚氣病。
          按:關于奔豚病的原因,《金匱要略·奔豚氣病》曾提到“皆從驚恐得之”,很難理解。經(jīng)多年的研究和臨床體驗,乃知所謂驚恐,并非指來自可驚可恐的外在刺激,而是指自身發(fā)驚發(fā)恐的神心證。例如痰飲、瘀血等,常可引發(fā)驚恐證候。尤其不正確的治療,更易導致驚恐的發(fā)作。《傷寒論》中也有多處提到這種情況,如“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太陽傷寒者,加溫針必驚也”。奔豚病,即多在這些驚恐神心證的基礎上而發(fā)生。本條所述的燒針令其汗,亦正犯太陽傷寒加溫針的錯誤,再加針處感染,給人體以強烈刺激,很易促使驚恐發(fā)作。由于燒針迫汗太過,更易導致急劇的氣上沖,故稱必發(fā)奔豚。又練氣功不得法使氣上逆,也可引發(fā)奔豚。
          《金匱要略·奔豚氣病》第4條:發(fā)汗后,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fā)奔豚,氣從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主之。
          解析:本條是上條在《金匱要略》重出,而在前加“發(fā)汗后”三字,是衍文,應去之。
          【臨證思考】仲景關于本方的論治僅此一條,但已很清楚說明,桂枝加桂湯證,是治療桂枝湯證又見氣上沖劇烈者。現(xiàn)代醫(yī)學常見于神經(jīng)官能癥、冠心病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縮、氣功走火入魔等。
          【辨證要點】太陽病,桂枝湯證又見氣上沖者。
          【驗案】張某,女,1965年12月13日初診。因練氣功不得法,出現(xiàn)氣從臍下上沖至胸已半年多,伴見心慌、汗出、失眠,舌苔白潤,脈緩,證屬榮衛(wèi)不和,汗出上虛,因致氣上沖逆,治用桂枝加桂湯:
          桂枝15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棗4枚,炙甘草6克。
          結果:上藥服三劑,氣上沖已,但有時臍下跳動。上方加茯苓12克,服三劑,臍下跳動已,睡眠仍差。繼服酸棗仁湯加減善后。
          三、桂枝加芍藥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9克,芍藥18克,生姜(切)9克,大棗(擘)4枚,甘草(炙)6克。
          【用法】水煎溫服。
          歌訣:桂枝加芍為建中,表里并病腹?jié)M疼,
          芍藥加倍為緩急,虛勞里急常為宗。
          【方解】桂枝湯加量芍藥,以在解表的同時加強緩急止痛作用。
          【仲景論述解析】
          《傷寒論》第279條:本太陽病,醫(yī)反下之,因爾腹?jié)M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
          解析:本太陽病,依法當發(fā)汗解表,而醫(yī)反下之,不但表未解,并且因誤下使腹肌不和,拘急劇甚,以至腹?jié)M時痛。腹?jié)M時痛是太陰病常見的證候,因稱屬太陰也。其實此腹?jié)M并非太陰病的虛滿,此時的腹痛也非太陰病的寒痛,而是由于太陽病誤下邪熱內(nèi)陷而呈為表里并病,但不是陰證而是陽證。故以桂枝湯以解外,更加芍藥以治腹?jié)M痛。
          【臨證思考】桂枝湯加芍藥、飴糖即小建中湯,加飴糖更加強緩中止痛作用。有的藥房無飴糖,只好用本方,也能治腹?jié)M痛。后世常加當歸,是增加溫中補血活血作用。如加五靈脂亦妙。凡腹痛伴見太陽表虛證,而里實不明顯者,可選用本方。
          【辨證要點】桂枝湯證又見腹拘急而滿痛者。
          【驗案】劉某,男,30歲,1966年3月18日初診。胃脘疼痛四五年,伴見汗出惡風,左臂疼痛,胸脅滿悶,脈弦滑,左浮細。證屬表虛挾腹肌不和,與桂枝加芍藥湯:
          桂枝10克,白芍18克,生姜10克,大棗4枚,炙甘草10克。
          結果:上藥服五劑,胃脘疼減,仍感胸脘堵悶或灼熱,與梔子豉枳實湯繼調(diào)服而解。
          四、桂枝加大黃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9克,芍藥18克,生姜9克,大棗(擘)4枚,甘草(炙)6克,大黃6克。
          【用法】水煎溫服。
          歌訣:桂枝加大黃湯方,本于桂枝加芍湯,
          雖然都是表里病,今有里實加大黃。
          【方解】本方是于桂枝加芍藥湯再加攻下的大黃,故治桂枝加芍藥湯證而大便不通者。
          【仲景論述解析】
          《傷寒論》第279條:本太陽病,醫(yī)反下之,因爾腹?jié)M時痛者,屬太陰也;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解析:本條的前半部分已在桂枝加芍藥湯方解析,茲再就大實痛者以下文字略加說明。大實痛是承腹?jié)M痛而言,意思是說,腹?jié)M時痛,只是由于腹肌拘急所致,病仍在表,故治療于桂枝湯增加芍藥用量即可。若病已陷于里,里實、腹?jié)M痛甚,因以大實痛稱之,此時呈太陽陽明并病的里實證,故治療須加大黃攻下里實。
          【臨證思考】腹痛是臨床常見癥,可發(fā)于急慢性腸胃炎、潰瘍病、肝膽病、感冒、腹部手術后遺癥等,凡腹痛伴見太陽表虛證,而里實明顯者可選用本方。
          【辨證要點】腹痛大便不通里實明顯,而外見桂枝湯證者。
          【驗案】賴某,男,56歲,1966年3月25日初診。左腹痛3天。1周前感冒發(fā)熱,經(jīng)用西藥治療熱退,近3天左右腹刺痛、腹脹,時輕時重,服用阿托品后痛緩不明顯,伴見頭微痛、汗出、惡風、大便3天未行,左腹按之痛,舌苔白根膩,脈沉弦細,左尺弦滑。證屬太陽陽明并病,表虛挾瘀,與桂枝加大黃湯:
          桂枝10克,白芍18克,生姜10克,大棗4枚,炙甘草6克,大黃6克。
          結果:上藥服一劑,大便行兩次,左腹痛減,去大黃又服二劑,頭痛、汗出、惡風悉除。
          五、桂枝加葛根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9克,芍藥9克,生姜9克,大棗4枚,炙甘草9克,葛根12克。
          【用法】以水先煮葛根數(shù)沸,去上沫,再內(nèi)余藥煎取一杯,溫服。
          歌訣:桂枝又加葛根湯,表虛更顯項背強,
          葛根解肌有特功,加強解熱略清涼。
          【方解】葛根甘平,《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謂其“主消渴,身大熱”。可見是一清潤性的解熱藥,而有解肌及緩解筋脈拘急的作用,尤其有解項背部強急的作用。今加味于桂枝湯,故治桂枝湯證而又見項背強急者。
          【仲景論述解析】
          《傷寒論》第12條:太陽病,項背強幾幾,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解析:“幾幾”是形容短羽之鳥,尚不能飛騰,動則先伸其頸之狀。項背強幾幾者,即項背強急、俯仰轉(zhuǎn)側(cè)不能自如的樣子。太陽病,汗出惡風,是桂枝湯證,今又見項背強幾幾,故加緩解是證的葛根來主治。葛根湯是治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者,這里的“反汗出惡風者”,是對葛根湯而言,暗示二方在應用上的主要鑒別點,而以一“反”字傳其神。
          【臨證思考】本方是桂枝湯的延伸,是以桂枝湯證為主,項背強幾幾為輔,因此當見項背強幾幾時,要詳審是葛根湯證?還是桂枝湯證?這樣才能確斷本方證。
          【辨證要點】桂枝湯證,又見項背強幾幾者。
          【驗案】任某,女,21歲,1965年12月10日初診。昨日感冒,頭痛頭暈,汗出惡風,肩背疼痛,頭向左顧則左項發(fā)緊且痛,舌苔薄白,脈浮稍數(shù)。證屬太陽表虛而見項背強幾幾,與桂枝加葛根湯:
          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棗4枚,炙甘草6克,葛根12克。
          結果:上藥服一劑,癥大減,二劑癥已。
          六、栝樓桂枝湯方
          【方劑組成】栝樓根9克,桂枝10克,芍藥10克,生姜10克,大棗4枚,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溫服,取微汗,汗不出少食熱粥。
          歌訣:栝樓桂枝治拘急,是因津虛肌失養(yǎng),
          桂枝湯本調(diào)營衛(wèi),花粉補虛續(xù)絕傷。
          【方解】栝樓根亦稱天花粉,性味苦寒,《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謂:“主消渴,身熱,煩滿,大熱,補虛安中,續(xù)絕傷。”可見是一強壯性的滋潤解熱藥。本方用之即取其滋潤組織枯燥的作用,以治桂枝湯證而身拘急者。
          【仲景論述解析】
          《金匱要略·痙濕暍病》第11條: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幾幾然,脈反沉遲,此為痙,栝樓桂枝湯主之。
          解析:太陽病,其證備,是說太陽病桂枝湯證俱備的意思。身體強幾幾然,是說全身有強直性痙攣的自覺癥或他覺癥。太陽病脈當浮,今脈見沉遲故稱反,由此可知為組織枯燥的痙病,應以栝樓桂枝湯主之。
          按:《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謂“太陽病,發(fā)熱汗出,而不惡寒,名曰柔痙。”本條所述,當是柔痙的證治,此可對照葛根湯條分析。
          【臨證思考】慢性鼻炎、咽炎、風濕病、骨質(zhì)疏松癥、鈣缺乏癥、強直性脊柱炎等常出現(xiàn)本方證,但先要排除表實葛根湯證及表虛桂枝加葛根湯證而確認為本方證。
          【辨證要點】痙攣拘急癥,又具桂枝湯證者。
          【驗案】馮某,女,35歲。低熱已1年余,近1周來頭痛、身痛、汗出惡風、低熱、面赤、口渴、兩上肢拘急、肩背酸痛,舌苔薄白,脈沉細。證屬津液本虛,復受外邪,而致表虛肌不和,是為栝樓桂枝湯證,治以栝樓桂枝湯方:
          栝樓根12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棗4枚,炙甘草6克。
          結果:一劑差,三劑已。
          七、桂枝加黃耆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棗4枚,炙甘草6克,黃耆10克。
          【用法】煎服法同桂枝湯。
          歌訣:桂枝湯本治表虛,營衛(wèi)不和是病機,
          而今汗出惡風甚,益氣固表加黃耆。
          【方解】黃耆,味甘微溫,《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謂:“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補虛。”從所主來看,均屬肌膚間病,也可知補虛主要是補表氣的不足,故若表氣虛衰、邪留肌膚不去,為濕、為水、為黃汗以及上述諸病,均有用本藥的機會。加于桂枝湯中,更治表氣虛弱。故本方用于桂枝湯證更見表虛明顯者。
          【仲景論述解析】
          《金匱要略·水氣病》第27條:黃汗之病,兩脛自冷,假令發(fā)熱,此屬歷節(jié);食已汗出,又身常暮臥盜汗出者,此勞氣也;若汗出已,反發(fā)熱者,久久其身必甲錯,發(fā)汗不止者,必生惡瘡;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即胸中痛,又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此為黃汗,桂枝加黃耆湯主之。
          解析:本條可分五段解析:
          黃汗由于表虛,表虛則氣上沖而虛于下,故兩脛自冷。假如發(fā)熱而歷節(jié)黃汗出者,此屬歷節(jié)而非黃汗。
          食已汗出和暮臥盜汗出,均屬表虛失固、津液亡失之證,故稱之為勞氣。
          汗出不應發(fā)熱,汗出而復發(fā)熱,故謂反發(fā)熱,這是精氣卻弱邪氣留滯的證候。長久不好轉(zhuǎn),則組織枯燥,其身必出現(xiàn)甲錯。發(fā)熱不止日久,更必傷及榮血而出現(xiàn)惡瘡。
          身重汗出輒輕者,為有水氣,時間久了必身,即所謂水氣相擊沖逆,病犯經(jīng)脈的證候。水氣攻沖胸中則胸中痛,故即胸中痛。
          氣沖于上,故從腰以上有汗而下無汗。濕著于下,故腰髖弛痛。水氣在皮中,故如有物在皮中。若證之劇者,以至其人不能食,不但腰髖痛,而且全身疼重,煩躁不安,小便不利,這也是氣上沖的結果,此為黃汗證,無論癥狀輕還是重,宜用桂枝加黃耆湯治療。
          《金匱要略·黃疸病》第16條: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脈浮,當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黃耆湯主之。
          解析:諸黃疸證,多為瘀熱在里所致,故宜利其小便除濕去熱即治,但若見脈浮,為病在表,這時宜用桂枝加黃耆湯汗以解之。
          按:由本條可知,黃耆有祛黃作用甚明。但黃疸脈浮者,亦有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的機會,臨證時宜適證選用之,不可不知。
          【臨證思考】本方仲景所論僅兩條,主要論述治黃(黃疸和黃汗)。但臨床本方用于表虛的痹痛更為多見。凡不論是風濕、類風濕、強直性脊柱炎、產(chǎn)后風、骨質(zhì)疏松等癥,但必見有本方證者,方可用之。
          【辨證要點】桂枝湯證更汗出惡風者。
          【驗案】韓某,女,41歲,哈爾濱人,以“肝硬化”來門診求治。其愛人是西醫(yī),檢查詳盡,診斷肝硬化已確切無疑。但黃疸指數(shù)、膽紅素皆無異常,皮膚、鞏膜皆無黃染。其人面色黧黑,肝脾腫大,常有胸脅串痛,曾經(jīng)多年服中西藥不效,而特來京求治。初數(shù)與疏肝和血藥不效。后見其內(nèi)衣領黃染,細問乃知其患病以來即不斷汗出惡風,內(nèi)衣每日更換,每日黃染,伴見腰髖痛重,行動困難,必有人扶持,舌苔白膩,脈沉細。經(jīng)復診確認為黃汗,證屬表虛濕盛,為桂枝加黃耆湯證,與該方以益氣固表、利濕祛黃為治:
          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生姜10克,大棗4枚,生黃耆10克。
          囑其溫服之,并飲熱稀粥,蓋被取微汗。
          結果:上藥服三劑,汗出身疼減,服六劑汗止,能自己走路。繼依證治肝,逐漸恢復健康,返回原籍。2年后特來告之仍如常人。
          按:本例是肝硬化并見黃汗之證,黃汗不去,則肝病長期治療不效,當把黃汗治愈后,再治肝病,則肝病很快好轉(zhuǎn)。提示了仲景學說的“先表后里”治則的正確性、重要性。
          又此案是黃汗的正證、正治,對其變證、變治也當熟悉。
          還值得注意的是,本案雖是肝病、黃汗并見,但黃疸指數(shù)、膽紅素等皆無異常,黃汗之黃的原因,有待進一步研究。
          八、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方
          【方劑組成】黃耆15克,芍藥9克,桂枝9克。
          【用法】以水三杯,苦酒半杯,煮取一杯,溫服。當心煩,以苦酒阻故也。服六七日乃解。
          歌訣:耆芍桂酒治黃汗,身腫痹痛亦可見,
          黃耆補虛在實表,米醋救液功在斂。
          【方解】本方是桂枝加黃耆湯去甘草、大棗、生姜,而加黃耆、苦酒而成。去甘草、大棗因味甘易致壅滿,去生姜因辛溫偏辛散。增黃耆為補虛實表,加苦酒為斂汗救液,故治黃汗表虛多汗以至于口渴者。
          【仲景論述解析】
          《金匱要略·水氣病》第26條:問曰:黃汗之為病,身體腫,發(fā)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脈自沉,何從得之?師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宜耆芍桂酒湯主之。
          解析:狀如風水,是說身體腫,發(fā)熱汗出,與風水的證候表現(xiàn)很相似,但風水脈浮,而黃汗脈沉。最不同的是,黃汗所出之汗,色黃如柏汁,且質(zhì)黏沾染衣服,也就是黃汗的特征。由于汗出多而津傷,故口渴明顯,此種黃汗,宜用耆芍桂酒湯治療。
          按:文中所說“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是略舉黃汗的原因之一。所舉兩例驗案,無一例是因汗出入水中得之者。這里實際是在說明,這種黃汗為表虛水氣外郁之證,故以黃耆為治此證的主藥。而又據(jù)渴否治療,分為不渴者,用桂枝加黃耆湯;渴者,用本方。苦酒,即指米醋,有酸斂阻止汗出的作用,初服故煩,服六七日后邪退身和,故煩自已。
          【臨證思考】本方與桂枝加黃耆湯皆用于風濕痹痛,如見黃汗且渴者,用本方。
          【辨證要點】黃汗,汗出惡風而口渴者。
          【驗案】李某,女,30歲,北京市工人。因長期低熱來門診治療,屢經(jīng)西醫(yī)檢查未見任何器質(zhì)性病變,經(jīng)服中藥亦未效。癥見口渴、汗出黃黏、惡風、虛極無力、下肢浮腫、自感身重,舌苔薄白,脈沉細。查黃疸指數(shù)正常,身體皮膚無黃染。此為黃汗表虛津傷甚證,擬以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
          生黃耆15克,白芍10克,桂枝10克,米醋30克。
          結果:上藥服六劑,諸癥盡除。
          九、桂枝加附子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10克,芍藥9克,甘草(炙)9克,生姜(切)9克,大棗4枚,炮附子6~12克。
          【用法】水煎溫服。
          歌訣:桂枝湯中加附子,加重溫陽祛寒力,
          太陽已轉(zhuǎn)少陰病,強壯解表是玄機。
          【方解】附子辛溫,為一有力的溫中、祛寒、逐濕藥。尚有亢奮、振興代謝機能的作用,無論表里證,若陷于陰證者,多適宜配以本藥治之。桂枝湯是治太陽表虛證者,如陷入表陰證即少陰病,則應加附子以溫陽解表。即桂枝加附子湯為治桂枝湯證而見少陰證者。
          【仲景論述解析】
          《傷寒論》第20條:太陽病,發(fā)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解析:本來是太陽病的桂枝湯證,由于醫(yī)生誤用麻黃湯大發(fā)其汗,遂使汗流似漏而不止。其人惡風,半由于桂枝湯證未解,半由于已陷入陰證(少陰病)。小便難,是由于汗漏不止、體液大量亡失的結果。四肢微急、難以屈伸,亦是津液亡失、筋肌失和的極虛證候。以上種種,純屬于誤治,使太陽表虛證還未解而陷入陰證少陰病,故以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按:桂枝加附子湯為少陰病的發(fā)汗劑,本條是說誤治可造成本方證,但不因誤治而呈現(xiàn)本方證者,臨床更為多見。
          【臨證思考】桂枝湯治太陽病即表陽證,桂枝加附子治少陰病即表陰證,有關太陽病和少陰病的概念參看六經(jīng)提綱。本方證常見于急慢性關節(jié)病和風濕病。
          【辨證要點】桂枝湯證更見惡寒、小便難、四肢微急者。
          【驗案】任某,女,33歲,首都機場門診患者,初診日期1966年3月25日。因腰背疼在積水潭醫(yī)院、北京中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檢查均診斷為“脊椎骨質(zhì)增生”。近來頭暈、頭痛、目脹,下肢關節(jié)脹疼,手麻,乏力,四肢逆冷,易汗出,惡寒,舌苔白舌質(zhì)淡,脈沉細。證屬在表之陰證,為桂枝加附子湯證:
          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棗4枚,制附片10克。
          結果:上藥服三劑,痛減,四肢逆冷好轉(zhuǎn)。服1個月后全身癥狀好轉(zhuǎn)。
          十、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
          人參三兩新加湯方【方劑組成】桂枝9克,芍藥12克,生姜12克,大棗4枚,甘草(炙)6克,人參9克。
          【用法】水煎溫服。
          歌訣:新加湯增芍姜量,更添人參使胃棒,
          汗出身痛表里虛,扶正祛邪效能彰。
          【方解】于桂枝湯加人參生姜健胃,增芍藥以養(yǎng)液,故治桂枝湯證胃氣沉衰、津液不足、心下痞硬而脈沉遲者。
          【仲景論述解析】
          《傷寒論》第62條:發(fā)汗后,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
          解析:發(fā)汗后身疼痛,為外未解,治療應當用桂枝湯再發(fā)汗以解之。但脈見沉遲,為胃氣內(nèi)虛,津液不足,只用甘草、大棗平淡之品已不能振興,故加補中有力的人參和溫中健胃的生姜以復胃氣,更加芍藥以養(yǎng)津液。
          按:表證而有里虛之候,治療必須扶里之虛,才解外之邪。若只著眼于表證不解,連續(xù)發(fā)汗,表熱雖得一時減退,但不久反復如故,此時惟有用本方法,健胃于中,益氣于外,邪自難留,表乃得解。若執(zhí)迷不悟,見汗后有效,反復發(fā)汗治療,必然使其人津液內(nèi)竭肉脫而死。本條所述,只是脈沉遲,里雖虛但尚未見陰寒重證,故治療宜本方。假如另有厥逆、下利等證,本方則不能再用,應按先救其里,后救其表的定法治之,不可不知。
          【臨證思考】本方證常見于急性病后期,或各種慢性病中,當有表證和胃氣虛癥狀時,可進一步細審是否有本方證。
          【辨證要點】桂枝湯證身疼明顯、胃氣虛、脈沉遲者。
          【驗案】宋某,女,35歲。2個月來,每日下午發(fā)熱身疼、頭痛、臂及背拘急酸痛,發(fā)熱后汗出惡風明顯,納差,乏力,舌苔白潤,脈沉遲。此屬胃氣沉衰,精氣不振,營衛(wèi)不固,以致外邪久客不去,故擬建中益氣、扶正祛邪之法,與桂枝加芍藥生姜人參湯:
          桂枝10克,白芍12克,生姜12克,炙甘草6克,大棗4枚,黨參10克。
          結果:服一劑后,發(fā)熱向后延時,且時間縮短,三劑后熱除,諸癥悉愈。
          十一、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9克,芍藥9克,生姜9克,甘草(炙)6克,大棗4枚,厚樸6克,杏仁6克。
          歌訣:桂枝湯中加厚杏,外寒內(nèi)飲見咳癥,
          咳喘新久若如此,解表化痰皆能正。
          【方解】杏仁主咳逆上氣,厚樸理氣化痰、消脹除滿。此兩味加于桂枝湯中,故治桂枝湯證兼見咳逆喘滿者。
          【仲景論述解析】
          《傷寒論》第18條:喘家作,桂枝加厚樸杏子佳。
          解析:喘家,是指素有咳喘的患者,當其反復發(fā)作時,表現(xiàn)為太陽中風桂枝湯證時,用桂枝湯治療則宜加厚樸杏仁兼治咳喘為佳。
          《傷寒論》第43條: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主之。
          解析:微喘是氣上沖的證候。太陽病宜汗不宜下,下之后微喘,知是表未解,依法當與桂枝湯,但因有微喘之癥,故以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主之。
          【臨證思考】咳喘患者不論新久,不論是慢性氣管炎、咽喉炎,還是感冒等病常出現(xiàn)本方證。要排除熱實證,再審有本方證則可用之。
          【辨證要點】咳喘,見桂枝湯證者。
          【驗案】張某,男,38歲,1966年4月4日初診。近1周來,咳嗽吐白痰,鼻流清涕,汗出惡風,腰痛,胃脘動悸,舌苔薄白,脈浮緩。此屬表虛氣逆,治當調(diào)和榮衛(wèi),理氣化痰,與桂枝加厚樸杏子湯:
          桂枝10克,赤芍10克,生姜10克,大棗4枚,炙甘草6克,杏仁10克,厚樸10克。
          結果:4月23日來診告知:上方服二劑咳即止。
          十二、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9克,芍藥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棗4枚,生龍骨9克,生牡蠣9克。
          【用法】水煎溫服。
          歌訣:桂枝湯加龍牡斂,驚悸夢遺不得眠,
          皆因汗出傷津液,調(diào)營和衛(wèi)使其安。
          【方解】龍骨、牡蠣均為強壯性的收斂藥,治療煩驚、不眠、多夢等心神癥,尤其有治胸腹動悸的特能,故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其適應證為桂枝湯證又見胸腹動悸、煩驚不安夢交失精等。
          【仲景論述解析】
          《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第8條:夫失精家,小腹弦急,陰頭寒,目弦發(fā)落,脈極虛芤遲,為清谷、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解析:少腹弦急陰頭寒癥,是陽氣下虛;目弦發(fā)落癥,是虛火上亢;脈極虛芤遲,為清谷、亡血、失精等癥之脈,皆為虛損的證候。因此,在臨床上脈見芤動微緊,則可知男子患夢遺失精,女子患夢交。此是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方證。
          按:失精、夢交,多由情欲妄動,神志不寧,因生夢幻所致。其病也基于汗出津傷、榮衛(wèi)不和。龍牡之用,不只為固精,還重在斂神定志,合于桂枝湯調(diào)榮衛(wèi)和氣血,本方是該證的正治。《小品》云:“虛弱浮熱汗出者,除桂加白薇、附子,名曰二加龍骨湯”,是該證的變治。用此二方適證加減,確有奇效。
          【臨證思考】夢遺失精,常見于未婚青壯年男子,也多見于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但本方證可見于各種慢性病出現(xiàn)的神心癥,不論男女老幼皆可發(fā)此證。值得注意的是,本方證又往往被認為是虛勞,治用大補而使癥狀加重或長期不愈,其主要原因是,沒有首先看到桂枝湯方證。治療上用生龍牡補澀是重要的,用桂枝湯調(diào)和榮衛(wèi)則是關鍵。
          【辨證要點】桂枝湯證兼見遺精多夢、心悸不安者。
          【驗案】蒲某,男,33歲,某廠會診病例,1966年3月25日初診。遺精已數(shù)年,近年來加重,每周1~3次。常有汗出惡風,腰酸痛,舌苔白,舌尖紅,脈浮而虛。證屬虛勞,榮衛(wèi)不固,氣血失和,故治以調(diào)榮衛(wèi)和氣血,斂神志以攝精液,擬與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加減:
          桂枝10克,赤芍10克,生龍骨15克,生牡蠣15克,生姜10克,大棗4枚,炙甘草6克,川附子6克,白薇12克。
          結果:4月8日復診,上藥服六劑,遺精未作,囑停藥觀察,如再作可再來診。
          十三、小建中湯方
    祝大家都成為鐵桿中醫(yī)
    Posted: 2008-07-30 17:09 | [樓 主]
    許先生
    開壇元老
    年度優(yōu)秀管理獎
    級別: 總版主


    精華: 86
    發(fā)帖: 17083
    威望: 85 點
    金錢: 437 元
    貢獻值: 7719 點
    性別:男
    年齡:58
    在線時間:5075(小時)
    注冊時間:2007-06-08
    最后登錄:2010-09-26

     

    十三、小建中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9克,芍藥18克,生姜9克,大棗4枚,炙甘草6克,飴糖45克(分沖)。
          【用法】水煎五味,湯成去滓,內(nèi)膠飴,更上火上消解,溫服。嘔家不可用建中,以甜故也。
          歌訣:小建中本桂枝湯,芍藥加倍加飴糖,
          甘溫補中兼解外,胃腹?jié)M痛力能攘。
          【方解】桂枝加芍藥湯原治腹?jié)M痛,今加大量甘溫補虛緩急的飴糖,雖然仍治腹痛,但已易攻為補,故名之為建中。謂之小者,以其來自桂枝湯,仍兼解外,與專于溫里祛寒的大建中湯則比較為小也。
          【仲景論述解析】
          《傷寒論》第100條: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小柴胡湯主之。
          解析:脈澀為津血虛,陽脈澀,即脈浮澀,為表虛榮衛(wèi)不利。弦為寒,陰脈弦,即脈沉弦,為里虛有寒。傷寒得此脈,常是腹中急痛的反映,治療宜首先考慮用小建中湯。不差者,是說服小建中湯后,而病未全解除,這時病多轉(zhuǎn)屬少陽小柴胡湯證,故不應再用小建中湯,而宜用小柴胡湯治療。
          按:脈浮澀而沉弦,為小建中湯與小柴胡湯共有的脈象,但腹中急痛,為小建中湯所屬,而柴胡湯證不常見。先與小建中湯,不只是治腹中急痛,而且也因表里實,津液自和,使表證自汗出而解。假如癥狀沒全消除,知已轉(zhuǎn)屬少陽,當用小柴胡湯治療。
          《傷寒論》第102條: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解析:血少心氣虛則悸,外邪不解則煩。小建中內(nèi)能補虛,外能解表,故能主治此證。
          按:傷寒二三日,即見心中悸,是營虛血少,此時雖有表證不可發(fā)汗。當宜首先建中,中氣建,營血充足,津液自和,則汗自出表自解。小建中內(nèi)能補虛,外能除邪,故主之。
          《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第13條:虛勞里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煩熱,咽干口燥,小建中湯主之。
          解析:虛勞,為古人對虛損不足之病的通稱。里急、腹中痛,即腹中痛的互詞。悸者,為血少心氣不足。衄者,為氣沖熱亢。夢失精者,為下焦虛,精不內(nèi)守。四肢酸痛者,為榮衛(wèi)不利,外邪未解。手足煩熱者,為虛熱。咽干口燥者,為津液枯燥。
          按:腹皮弦急,按之腹筋不松軟而拘攣,即里急腹急的證候,里急腹中痛者,即小建中湯適應證的主癥。以上所述為小建中湯證,故以小建中湯主之,但不能認為小建中湯可治一切虛勞、腹痛。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第18條:婦人腹中痛,小建中湯主之。
          解析:腹中痛,即腹中急痛的簡詞。婦女腹中急痛者,當以小建中湯主之。
          按:這里雖舉婦人腹中痛,實際男子有是證,也可用本方。
          【臨證思考】本方是治腹痛的常用方,多用于胃潰瘍、腸炎、痢疾、前列腺炎、盆腔炎等病,如辨證準確,則其效如神。但實熱性腹痛是不能用的。
          【辨證要點】桂枝湯證兼見腹中急痛,或心悸而不嘔者。
          【驗案】
          例1張某,男,42歲,某廠門診病例,1966年6月10日初診。胃脘隱痛反復發(fā)作已5年,經(jīng)檢查診為“胃黏膜脫垂”。近癥常于饑餓時胃脘疼,惡寒怕冷,口中和不思飲。無惡心吞酸,大便微溏,日二次行,下肢酸軟。先與附子理中湯治之不效,后細問癥,據(jù)有汗出惡風,脈緩,知為表虛中寒之證,故與小建中湯:
          桂枝10克,白芍18克,生姜10克,大棗4枚,炙甘草6克,飴糖45克(分沖)。
          結果:上藥服六劑,胃脘疼已,但饑餓時仍感胃脘不適,大便溏好轉(zhuǎn)仍日二行。仍服上方。7月1日復診,除大便微溏外,他無不適。
          例2劉某,男,46歲,1965年11月30日初診。十多年來胃脘疼痛,近來加重,在當?shù)刂形麽t(yī)治療無效,中藥多是溫中理氣、活血祛瘀之品。西藥治療無效,動員其做手術,因懼怕手術而來京治療。近癥:胃脘刺痛,饑餓時明顯,背脊發(fā)熱,午后手心發(fā)熱,有時燒心,心悸,頭暈,身冷畏寒,汗出惡風,口中和不思飲,大便微溏,舌苔白,舌尖紅,脈細弦。X線鋇劑造影檢查: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潰瘍面積0??4cm×0??4cm。此屬表虛里寒,為小建中湯證:
          桂枝10克,白芍18克,生姜10克,大棗4枚,炙甘草6克,飴糖45克(分沖)。
          1965年12月3日二診。疼減,手足心熱亦減,仍有時胃脘刺痛,背脊發(fā)熱,大便日一行。上方加炒五靈脂6克,元胡粉2克(分沖)。
          1965年12月9日三診。胃脘疼已不明顯,惟食后心下堵滿,四肢發(fā)涼,夜寐欠安。將返東北原籍,改服茯苓飲(茯苓15克,黨參10克,枳殼10克,蒼術10克,生姜10克,陳皮30克,半夏12克),帶方回家調(diào)理。
          按:本患者胃脘刺痛,為里虛寒挾瘀,用溫中理氣活血等法,長期不效,是因患者有表邪存在,治療不解表,專溫補或理氣血,造成外邪久不去,且引邪入里。當治用小建中湯溫中同時解表,則胃脘疼則很快緩解。
          十四、當歸建中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9克,芍藥18克,生姜9克,大棗4枚,炙甘草6克,當歸12克。
          【用法】水煎溫服。若大虛加膠飴45克(分沖)。湯成內(nèi)之,于火上暖令飴消。若出血過多,崩傷內(nèi)衄不止,加地黃18克、阿膠6克。
          歌訣:當歸建中補血虛,小建中加當歸齊,
          不論男女腹中痛,適證應用效神奇。
          【方解】此于桂枝加芍藥湯或小建中湯中加補血作用的當歸,故治療該方證而有血虛證候者。
          【仲景論述解析】
          《金匱要略·婦人產(chǎn)后病》附方(二):千金內(nèi)補當歸建中湯治婦人產(chǎn)后虛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氣,或小腹中拘急,痛引腰背,不能飲食,產(chǎn)后一月,得服四五劑為善。令人強壯宜。
          解析:吸吸少氣,指吸氣性的呼吸困難。
          按:腹中急痛有實有虛,如腹痛血虛明顯者,用本方有效。但不只限于婦人產(chǎn)后,凡不論男女見血虛腹痛時,皆可適證服用。
          【辨證要點】桂枝湯證又見血虛明顯者。
          【驗案】劉某,男,44歲,1964年9月9日初診。1962年胃穿孔做切除術后,大便溏瀉迄今未已。常有腸鳴腹痛,腰痛兩足拘急,頭暈乏力,心悸短氣,汗出如流,曾多次發(fā)生昏倒(西醫(yī)診斷為貧血),舌苔光,脈沉細。此屬表里俱虛、衛(wèi)弱血衰,擬以補虛和中、調(diào)衛(wèi)和營,與當歸建中湯:
          當歸12克,白芍18克,桂枝18克,炙甘草6克,生姜l0克,大棗4枚,蒼術10克,澤瀉12克,飴糖45克(分沖)。
          結果:上藥服三劑,諸癥減,惟心悸氣短尚明顯,增桂枝為12克,加生龍牡各15克繼服,諸癥漸漸好轉(zhuǎn)。在上方基礎上適證變化治療,至11月30日復診,除脘腹微脹外,余無所苦。
          十五、黃耆建中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9克,芍藥18克,生姜10克,大棗4枚,炙甘草6克,黃耆9克,飴糖45克(分沖)。
          【用法】煎服法同小建中湯。
          歌訣:黃耆建中補中虛,小建中湯加黃耆,
          能治虛勞里急病,益氣固表最有力。
          【方解】本方是在小建中湯中再加黃耆,其適應證為小建中湯又見黃耆證者。
          按:黃耆味甘,微溫,益衛(wèi)固表,利水消腫。所以能固表者,因飲食入胃后,經(jīng)消化吸收變?yōu)榫珰狻⑿l(wèi)氣。如人體精氣不足于體表,則肌膚失養(yǎng),腠理松虛,皮膚失潤,邪氣乘虛侵入且踞而不去,造成自汗、盜汗,甚則癰疽敗瘡等證。黃耆能補虛益精而使表實,表固則邪自去,加于小建中湯中更能補中益氣、固表。
          【仲景論述解析】
          《金匱要略·血痹虛病》笫14條:虛勞里急,諸不足,黃耆建中湯主之。
          解析:里急,為里急腹中痛的簡詞。虛勞病,如果見里急腹中痛,而且還見諸不足的表里證者,則宜用黃耆建中湯治療。
          《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第22條:男子黃,小便自利,當與虛勞小建中湯。
          解析:男子黃,這里多指女勞疸病。《金匱要略·黃疸病》第14條記載:“黃家,日晡所發(fā)熱,而反惡寒,此為女勞得之。”黃疸多伴有小便不利,今小便自利,是中氣虛,這種黃疸病宜用黃耆建中湯治療。
          按:本條所述小便自利,是由于中氣虛所致,即所謂上虛不能制下的原因,與甘草干姜湯方證類同,可互參。有的注家認為,虛勞小建中湯是指小建中湯。但從桂枝加黃耆湯有治黃疸、黃汗作用來分析,則說明黃耆有祛黃作用甚明。小建中湯沒有黃耆就沒有祛黃作用,所以虛勞小建中湯應是黃耆建中湯較為合理。
          【臨證思考】20世紀60年代曾報道,黃耆建中湯治療胃潰瘍有效,一西學中者借名老中醫(yī)撰文說胃潰瘍多數(shù)用黃耆建中湯治療,刊出后全國嘩然,紛紛指出其錯誤,潰瘍病有實有虛,有寒有熱,其說背離了中醫(yī)辨證論治理論,是不符合實際、不科學的。不可否認有的胃潰瘍可用黃耆建中湯治療,但一定要看有黃耆建中湯方證時才能應用。黃耆建中湯還可用于慢性胃炎、腸炎、肝炎、膽囊炎等病,也一定要看是否有黃耆建中湯方證。
          【辨證要點】里急腹痛,汗出惡風明顯者。
          【驗案】蔡某,男,48歲,1964年11月23日初診。半月來高熱腹痛,在保定市曾服中藥10余劑不效,來京求治。癥見:自汗盜汗甚,腹痛劇甚,胃脘亦痛,午后高熱40℃,舌苔白微膩,脈沉弦緊。此表虛里飲,里飲郁久化熱之證,先以溫陽化飲治之,與附子粳米湯合小半夏加茯苓湯:
          川附子10克,粳米15克,炙甘草6克,大棗3枚,半夏12克,生姜10克,茯苓10克。
          結果:上藥服三劑,于11月26日二診,腹痛減,胃痛、高熱如故,仍汗出多,且惡風明顯,脈數(shù)而虛。此為里寒雖稍減,而表虛不固,故治以溫中固表之法,與黃耆建中湯:
          生黃耆10克,桂枝18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棗3枚,飴糖30克(分沖)。
          結果:服三劑,熱漸退,汗出已減。繼服三劑,熱平身涼和,但晚上仍腹痛腸鳴,再與11月23日方調(diào)之。12月5日告之:腹痛已。
          按:本例是典型的甘溫除大熱治驗,宜注意。
          十六、黃耆桂枝五物湯方
          【方劑組成】桂枝9克,芍藥9克,生姜18克,大棗4枚,黃耆9克。
          【用法】水煎溫服。
          歌訣:黃耆桂枝五物湯,桂枝去草增生姜,
          散寒固表調(diào)營衛(wèi),麻木不仁可調(diào)暢。
          【方解】本方是由桂枝加黃耆湯去甘草增生姜而成。生姜辛溫,增加用量則加強散寒作用;甘草甘緩,去之有利于陽氣外發(fā)。因此本方適用于榮衛(wèi)外虛,風寒內(nèi)侵而致血痹、身體麻木不仁者。
          【仲景論述解析】
          《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第2條: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黃耆桂枝五物湯主之。
          解析:陰陽俱微,是指浮沉俱微的脈象,說明榮衛(wèi)俱虛。關前(寸脈)以候表,榮衛(wèi)虛于外,所以寸口關上脈微。脈小主虛,脈緊為寒,關后(尺脈)以候里,里虛則寒邪內(nèi)侵,故尺中脈緊。身體不仁,即身體麻木不仁,類似于今之所稱知覺神經(jīng)麻痹癥。本條所述是由榮衛(wèi)氣虛所致者,此外還有因瘀血或濕氣所致者,宜隨證加減治之。風痹痛,血痹痛,如風痹狀,是說身體麻痹不仁好像是風痹的樣子,而實際是血痹。
          【臨證思考】本方證多見于慢性病,如腦動脈硬化、腦梗死、風濕病等引起的神經(jīng)麻痹,而癥狀表現(xiàn)為表里俱虛。
          【辨證要點】肢體麻木不仁,脈虛弱者。
          【驗案】馬某,女,65歲,1965年10月31日初診。1965年8月1日跌倒一次,出現(xiàn)四肢不能活動,10多天后恢復活動,但右臂無力,兩手麻木不能緊握,口干不思飲,舌苔白少津,脈弦數(shù)。證屬榮衛(wèi)氣血俱虛之血痹,與黃耆桂枝五物湯:
          生黃耆15克,桂枝10克,生姜10克,白芍10克,大棗4枚,生石膏30克。
          結果:上藥服六劑,兩手麻木減輕,但仍握不緊。上方增黃耆為24克,因脈仍數(shù),故仍加生石膏30克。繼服六劑,兩手麻木又減,左手已能正常握拳,繼續(xù)調(diào)理之。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不卡一区二区|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的电影| 极品少妇无套内射视频| 国产精品 欧美 亚洲 制服|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 欧美成人VA免费大片视频| 国产人妻久久精品一区| 狠狠亚洲色一日本高清色| 影音先锋女人AA鲁色资源| 中文字幕在线国产精品| 最新AV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黑森林福利视频导航| 天干天干天啪啪夜爽爽色| 成人午夜在线观看刺激| 免费又黄又爽又猛的毛片| 午夜国产精品福利一二| 51国偷自产一区二区三区| 加勒比无码人妻东京热| 国产精品毛片无码| 国产97人人超碰CAO蜜芽PROM| 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字幕视频 |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二区偷拍| 国内少妇偷人精品免费| 色8激情欧美成人久久综合电影| 精品午夜久久福利大片| 人妻少妇无码精品专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 玩弄漂亮少妇高潮白浆|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系列| 一区二区和激情视频| 高清自拍亚洲精品二区| 性欧美vr高清极品| 美女内射视频WWW网站午夜| 国产成人AV性色在线影院| 亚洲成人高清av在线| 欧洲精品一卡2卡三卡4卡影视 | 美女爽到高潮嗷嗷嗷叫免费网站 | 狠狠躁夜夜躁人人躁婷婷| 亚洲人成网站免费播放| 国产成人8X人网站视频| 国产美女高潮流白浆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