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氣機的概念
氣的運動稱為氣機。機者有樞機、樞要、關鍵之意。運動是氣的根本屬性。氣的運動是自然界一切事物發生發展變化的根源,故稱氣的運動為氣機。氣化活動是以氣機升降出入運動為具體體現的。氣機升降出入運動就是氣的交感作用。人體是一個不斷地發生著升降出入的氣化作用的機體。 人體的氣處于不斷地運動之中,它流行于全身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無處不有,時刻推動和激發著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氣的升降出入運動一旦停止,就失去了維持生命活動的作用,人的生命活動也就終止了。
2.氣機的形式
位有高下,則高者下降,下者上升;氣有盈虛,則盈者溢出,虛者納入,故有高下盈虛的陰陽對立,就必然產生氣的升降出入的運動,這是事物的辯證法。“升降出入,無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故無不出入,無不升降。”(《素問·六微旨大論》)古人以升、降、出、人四字來說明物質氣的運動規律和具體表現形式。“分言之,為出入,為升降;合言之,總不外乎一氣而已矣。”(《吳醫匯講》)其中,升,指氣行向上;降,指氣行向下;出,是氣由內而外;入,是氣由外而內。氣的升降出入之間是互為因果,聯系協調的。故曰:“無升降則無以為出入,無出入則無以為升降。升降出入,互為其樞者也。”(《讀醫隨筆·氣血精神論》) “上下之位,氣交之中,人之居也”,“氣交之分,人氣從之,萬物由之,此之謂也”(《素問·六微旨大論》)。人類生活在宇宙之中,人體的氣化運動也必須遵循這一規律。所以在生命過程中,“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素問·六微旨大論》)。沒有升降出入就沒有生命活動,故曰“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素問·六微旨大論》)。可見,升降出入是萬物變化的根本,是生命活動的體現。一旦升降出入失去協調平衡,就會出現各種病理變化;而升降出入止息,則生命活動也就終止了。 升降出入為一切器物的共同屬性。器與道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對范疇。“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易·系辭上》)“道”是無形象的,含有規律和準則的意義;“器”是有形象的,指具體事物。中醫學認為,每一個器物內部都是一個發生形氣轉化的氣化作用的世界。由于氣的運動,使器物內部出現升降的變化,同時與外界環境又發生內外出入的一定關系。故曰“升降出入,無器不有”,“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高下相召,升降相因”(《素問·六微旨大論》)。天為陽,地為陰,天地陰陽上下之間相引相召,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降相因,從而引起世界的各種各樣的運動變化。升與降,出與入,以及升降與出入,相互為用,相反相成,共同完成人體內部及其與外界環境之間的氣化過程。升者升其陽,降者降其陰,出者吐其故,入者納其新。升降側重里氣與里氣相回旋,側重體內的氣化過程;出入則側重里氣與外氣相交接,側重人體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升降出入,內而臟腑,外而皮毛,上而頭面,下而百骸,縱橫往來,并行不悖。“不止言升降,而必言出入。升降直而出入橫,氣不能有升降而無出入,出入廢則升降亦必息矣。止論升降,不論出入,是已得一而遺一。”(《讀醫隨筆·升降出入論》) 升降出入是機體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過程,諸如呼吸運動,水谷的消化吸收,津液代謝,氣血運行等,無不賴于氣的升降出入運動才能實現。 呼吸運動:呼出濁氣為出,吸入清氣為入。自然界的清氣,由鼻吸入肺,而體內代謝后的濁氣,又由肺呼出體外,如此出入有序,吐故納新,使機體與外界環境的氣體不斷地進行交換。 人體的正常呼吸,是肺腎兩臟升降運動的反映。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主出氣,腎主納氣,上下相交,呼吸乃和。若肺失宣肅,腎失攝納,升降不得,則或咳嗽、咯痰、氣喘不能平臥,或喘促氣短,呼多吸少,動輒尤甚等。因此,權衡肺腎升降異常是治療呼吸系統疾病的關鍵。但“呼出心肺主之,吸入腎肝主之,呼吸之中,脾胃主之,故惟脾胃所主中焦,為呼吸之總持,使氣積賁門不散,而阻其出入,則危急存亡非常之候。”(《醫門法律》)可見呼吸賴于肺腎升降,然又非獨肺腎升降,而是五臟升降出入共同作用的結果。 水液代謝:人體的水液代謝,主要是靠肺、脾、腎、大小腸、三焦、膀胱等臟腑,不斷地升降運動,使清者上升,濁者下降,從而維持水液代謝的平衡。但“上焦不治,則水泛高源;中焦不治,則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則水亂二便。”(《醫學三字經》)若肺、脾、腎等失其所司,則升降無能而水濕無制,或泛溢肌膚而為水腫,或積于腹中而為臌脹,或停于胸脅而為痰飲,或凌心射肺而心悸、喘促,或濁陰不降而為眩暈、嘔逆、癃閉等。其治療務使清陽升而正氣復,濁陰降而邪氣去,不外宣肺、健脾、溫腎、利濕等。 消化吸收:脾胃居中,為人體氣機升降之樞紐。在“肝主疏泄”功能的幫助下,司飲食的消化、吸收和輸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主運化而升清,胃主受納而降濁。食物經脾胃腐熟運化,小腸泌別清濁以后,其清者由脾氣轉輸而“上歸于肺”,“散精于肝”。“淫精于脈”。其濁者由胃氣下降而傳入大腸,大腸吸收水分后形成糞便而排出體外。脾氣不可一日無升,胃氣不可一日無降。若脾胃功能失司;則上為嘔吐、呃逆、噎膈反胃;下為泄痢、霍亂、便秘、內臟下垂;中為脘痛痞滿、厭食等。脾胃之治的基本原則是納食主胃,運化主脾,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太陰濕土,得陽始運,陽明燥土,得陰自安。脾喜剛燥,胃喜柔潤。仲景急下存陰,其治在胃,東垣大升陽氣,其治在脾。 血液運行:血液來源于水谷之精華,生化于脾,宣布于肺,總統于心,藏受于肝,化精于腎,以和調五臟,灑陳六腑。因此,血液循環主要是靠心肝脾肺腎等臟腑的氣機調節來完成的。故曰:“心主血”,“肝藏血”,“脾統血”,“肺助心行血”,“腎精可化為血”。若人體血液循行方面的升降失常,上為吐血、衄血、咳血等;下為崩漏、尿血、便血。“血從上溢者,必假道肺胃;從下脫者,勢必由于二腸及膀胱下達”(《張氏醫通》)。凡血液循行功能失常之證,見咳嗽喘滿及胸膈左右脹痛者,病在肺,治宜清降,不宜升浮;如膈中一絲牽痛或懊〓嘈雜者,病在心包,宜養榮,不宜耗散;如腹膨不饑,食不知味,吐涎沫者,病在脾,宜溫中,不宜酸寒;如脅肋牽痛,躁擾不安,往來寒熱者,病在肝,宜甘緩,不宜秘滯;如氣短似喘,咽痛聲啞,骨蒸盜汗者,病在腎,宜滋陰壯水,不宜香燥;如嘔吐煩渴大熱不得臥者,病在胃,補泄當查兼癥,勿謂陽明盡可攻之。 總之,升降出入存在于一切生命過程的始終。“死生之機,升降而已”(《素問·六微旨大論》),是對生命規律的高度概括。
3.臟腑經絡氣機升降出入的規律
“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素問·六微旨大論》)人體臟腑、經絡、形體官竅等是氣機升降出入的場所。“人身之氣,經盛則注于絡,絡盛則注于經”(《馮氏錦囊秘錄》),“玄府者,無物不有,人之臟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至于萬物,悉皆有之,乃出入升降道路門戶也。……人身肌肉、筋骨,各有橫直腠理,為氣出入升降之道。”(《讀醫隨筆·升降出入論》)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只有通過臟腑經絡的生理活動才能具體體現出來。換言之,機體的各種生理活動都是氣升降出入運動的具體體現。 (1)臟腑氣機升降出入的規律人體臟腑的生理功能,無非是升其清陽,降其濁陰,攝其所需,排其所棄。人體臟腑經絡,精氣血津液,均賴氣機升降出入而相互聯系,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并與它周圍環境不斷地進行新陳代謝。升降運動是臟腑的特性,是物質運動的規律。而每一種物質運動的形式,又為其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本質所規定。因此,五臟六腑的功能活動及其物質和能量代謝的升降趨勢亦不盡相同。 人體的生命活動,內而消化循環,外而視聽言行,無一不是臟腑升降運動的表現。“出入”則是升降運動的外在表現,與升降運動密切聯系。一般說來,五臟貯藏精氣,宜升;六腑傳導化物,宜降。就五臟而言,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腎在下,在下者宜升;脾居中而通連上下,為升降的樞紐。左右為陰陽之道路,肝主升發,從左而升。肺主肅降,從右而降,肝左肺右,猶如兩翼,為氣機升降的道路。六腑,“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靈樞·本臟》),雖然傳化物而不藏,以通為用,宜降,但在飲食物的消化和排泄過程中,也有吸收水谷精微、津液的作用。如膽之疏泄膽汁,胃之腐熟水谷,小腸之泌別清濁,大腸之主津等。可見,六腑的氣機運動是降中寓升。不僅臟與臟、腑與腑、臟與腑之間處于升降的統一體中,而且每一臟腑本身也是升與降的統一,即升降中復有升降。總之,臟腑的氣機升降運動,在生理狀態下,是有一定規律的,一般可體現出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中有降,降中有升的特點。 臟腑的氣機升降,除一般規律外,還有其本身的活動規律。 心位于胸中,在上焦,主血脈,藏神。心推動血液在脈中循一定規律和方向,循環不息,以供養全身的需要。心主神明,為一切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總司,五臟六腑之大主,統御全身各臟腑組織,使之維持平衡、協調,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其升降特性主要為降,而降中又有升降。 肺居膈上,其位最高,為五臟六腑之華蓋。主氣,司呼吸,助心行血,通調水道,調節水液代謝,外合皮毛,為人體抵御外邪的屏障。肺的這些生理功能是通過肺氣的宣發和肅降來完成的。肺之宣發和肅降是升降出入的對立統一。沒有宣發就無所謂肅降,沒有肅降也無所謂宣發。但肺氣以清肅下降為順,可見肺的氣機特性主要為降,升居其次。 肝位于右脅,主升發,喜條達,體陰而用陽。肝主疏泄,調暢氣機,使氣血運行無阻。其氣機升降,以升為主,降居其次。“人動則血運于諸經,人靜則血歸于肝藏”(王冰注《素問·五臟生成篇》)。肝貯藏血液,調節血流量,疏泄于心脈,升發而上,又運行于全身,則“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素問·五臟生成篇》)。“肝之余氣溢入于膽,聚而成精”(《東醫寶鑒》)。膽汁來源于肝,肝分泌膽汁,下泄于膽、小腸;且能疏泄精關,調節精血,與生殖機能有關;又能疏利三焦通調水道,使三焦氣治,則脈絡通而水道利,參與水液代謝,降泄而下。 腎位于下焦,主藏精,主水液,主納氣,其氣機以升為要,降居其次。 脾胃位于中焦,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氣機升降運動在正常的生理活動中,雖然和各臟腑皆有關系,但升降之樞紐在于脾胃。人身心肺在上,行營衛而光澤于外;肝腎在下,養筋骨而強壯于內;又須脾胃在中,傳化精微以灌四旁。“厚德清靜,順長以盈,至陰內實,物化充成”(《素問·五政常大論》),“脾具坤靜之德,而有乾健之運,故能使心肺之陽降,肝腎之陰升,而成天地之泰”(周學海《讀醫隨筆》引朱彥修語)。可見,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為臟腑氣機升降的軸心。“肝主升,肺主降,……心主動,腎主靜,……靜藏不致于枯寂,動泄不致于耗散,升而不致于浮越,降而不致于沉陷,則屬脾中和之德所主也。故曰脾胃居中,為上下升降之樞紐。”(《醫碥》) 人體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各臟腑組織不僅各自進行升降運動以完成各自的新陳代謝,而且各臟腑之間的升降運動又是相互為用,相互制約和相互化生的。 綜上所述,人體臟腑組織及各臟腑組織之間的氣機升降,共處于升降出入的對立統一體中,共同完成整個機體的新陳代謝,保證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氣的不斷自我更新。即不斷地從外界攝取食物,并將這種物質通過氣化作用,升清降濁,攝其精微而充養自身。同時又將代謝產物排出體外,以維持機體物質代謝和能量轉換的動態平衡。故曰:“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食氣入胃,散精于肝,淫氣于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于脈,脈氣流經,經氣歸于肺。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毛脈合精,行氣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臟,氣歸于權衡。”(《素問·經脈別論》)臟腑氣機升降運動的這種動態平衡,是維持正常生命活動的關鍵。所以說:“生命也是存在于物體和過程本身中的不斷自行產生并自行解決矛盾,這一矛盾停止,生命亦停止”(恩格斯)。 在新陳代謝過程中,肝之升發,肺之肅降,心火下降,腎水上升,脾氣上升,胃氣下降……等等臟腑的氣機升降運動,以肺、脾、腎最為重要,而腎尤為重要,是氣機升降之本。腎為先天之本,五臟之陽非此不能發,五臟之陰非此不能滋。只有腎陽的蒸燠,脾胃才能斡旋而有運化腐熟之能,也只有腎氣之攝納,肺氣方能下降,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大腸也因此傳化糟粕。所以說臟腑的升降運動,“惟腎為根”(《醫貫·內經十二官論》)。肺主治節,肺“氣調則營、衛、臟、腑無所不治”(《類經》)。可見,臟腑升降運動皆受其調節。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只有通過脾的運化和轉輸作用,其余各臟器才能得到濟養而維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故曰:“脾以陰土而升于陽,胃以陽土而降于陰。土位於中,而火上、水下、左木、右金。左主乎升,右主乎降。五行之升降,以氣不以質也。而升降之權,又在中氣……升則賴脾氣之左旋,降則賴胃土之右轉也。故中氣旺,則脾升而胃降,四象得以輪旋;中氣敗,則脾郁而胃逆,四象失其運行矣。”(《醫學求是·血證求原論》) (2)經絡氣機升降的規律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道,內聯五臟六腑,外絡肢節官竅,使機體成為一個完整的有機體,保持著物質能量代謝的平衡和生理功能的協調一致。十二經脈的體表循行完全符合升已而降、降已而升的規律,體現了上焦內臟主降,下焦內臟主升的特點。體腔內部的經絡則多為升降相交錯,升中有降,降中有升。所以說經絡系統是人體氣機升降的重要渠道。十二經脈的循行規律,也反映了臟腑的升降規律。 凡臟氣上升的,其相表里的腑氣就是下降的。如足三陰經起于足趾端,經下肢內側上行,止于胸腹部,分別交于手三陰經,即:足之三陰,從足入腹。 足→下肢內側→胸腹 (內踝上八寸) 肝經:〓趾外側(大敦)→前緣→肝經→脅肋(期門)足三陰經{脾經:〓趾內側(隱白)→中線→脾經→脅肋(大包) 腎經:小趾端下(至陰)→后緣→胸中(俞府) 頭〓軀干〓下肢外側〓足 胃經:鼻旁(迎香)→胸腹→前緣→二趾外側(厲兌) 足三陽經{膽經:眼外角(瞳子髎)→身側→中線→四趾外側(竅陰) 膀胱經:眼內角(睛明)→背腰→后緣→小趾外側(至陰) 凡臟氣是下降的,其相表里的腑氣就是上升的。如手三陰經起于胸部循上肢內側上行,止于手指端,分別同手三陽經相接,即:手之三陰,從胸走手。 胸〓上肢內側〓手 肺經:胸中(中府)→前緣→拇指側端(少商) 手三陰經〓心經:胸中(膻中)→中線→中指(中沖) 心包經:心中→后緣→小指(少沖) 手→上肢外側→頭 大腸經:食指(商陽)→前緣→鼻旁(迎香) 手三陽經〓三焦經:無名指尺側(關沖)→中線→眼外角(絲竹空) 小腸經:小指外側(少澤)→后緣→耳中(聽宮) 反之,凡腑氣是上升的,其相表里的臟氣就是下降的。如手三陽經從手走頭(升),而手三陰經則從胸走手(降)。凡腑氣是下降的,其相表里的臟氣就是上升的。如足三陽經之從頭走足(降),而足三陰經則從足走腹(升)。另一方面,凡手經所屬臟腑之氣是上升的,它同名的足經所屬臟腑之氣就是下降的。如手三陽經從手走頭(升),而足三陽經則從頭走足(降)。凡手經所屬臟腑之氣是下降的,它同名的足經所屬臟腑之氣就是上升的。如手三陰經之從胸走手(降),而足三陰經則從足走腹(升)。反之,凡足經所屬臟腑之氣是下降的,它同名的手經所屬臟腑之氣就是上升的。如足三陽經從頭走足(降),而手三陽經則從手走頭(升)。凡足經所屬臟腑之氣是上升的,它同名手經所屬臟腑之氣就是下降的。如足三陰經從足走腹(升),而手三陰經則從胸走手(降)。 總之,十二經脈循行規律與臟腑氣機升降規律基本是一致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