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常家莊園導游詞 [圖文] - 詩書劍的博客 - 敏思博客

     阿@龍 2010-10-10


     
    一、概     述
     
    山西榆次車輞常家,于明朝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由太谷惠安遷來。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創業,以財取天下之抱負,逐利四海之氣概,制茗于武夷山,扎莊于恰克圖;拓開萬里茶路,經銷蒙俄北歐,綿延二百余載,遂成富甲海內的晉商巨賈,中國外貿之第一世家。
    創造了商業輝煌的常氏家族又天才地創造了“學而優則賈”的治家祖訓,代代恪守,課子苦讀,將一批批家族優秀子弟輸送到商界,形成了一個具有相當文化層次的商人群體,同時將儒家“誠信”、“仁義”、“忠恕”等理念引入到商業活動中,實現了儒商相長,打破了“富不過三代”的歷史循環,家族興盛達200年之久。
    治國之道在于用人,興家之本在于育人。常氏由經商起家,傳至十世時,已有“世兼儒賈為業”之稱。由于常家始終注重子弟讀書習儒,從而世代學子輩出。從八世到十六世,常家考取進士、舉人、秀才等多達146人,而且隨著商業的發展,家族研修學業的氣氛日益濃厚,造就了一大批的學者、名流。所以才享有了“清代儒商第一世家”的美譽。
    常氏家族在仕宦商儒達到輝煌頂點時,于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開始,不惜重金營造自己的生活和精神家園,終于形成了占地60余萬平方米、房屋4000余間、樓房50余座、園林13處的宏大規模。
    常家建筑群占據了車輞村原面積的近一半以上,其規模居于祁縣、太谷、平遙等晉商各院之首位。
    我們現在看到的十二萬平方米的常家莊園,僅為原莊園面積的近四分之一,
    是北常萬達公為其三個兒子、十個孫子修建的。
    莊園現存主要景觀為“一山、一閣、兩軒、四園、五院、六水、八帖、九堂、十三亭、二十五廊、二十七宅院”。計有古建房室968間、廊房220間,計1188間。
    (一山:觀稼山;一閣:觀稼閣;兩軒:聽雨軒、知味軒;四園:杏園、獅園、可園、遐園;五院:祠堂院、總帳房院、石蕓軒書院、私塾院、約齋書院;六水:小石潭、曲溪、沼余湖、蓮池、洗池、方正池;八帖:堡門宋代二亭雙絕帖、杏林清代名人名聯帖、雍和堂惲壽平畫跋帖、聽雨樓法帖、石蕓軒法帖、常氏遺墨帖、御筆亭四十四帝后帖、可園唐詩筆意帖;九堂:人和堂、節和堂、慎和堂、雍和堂、謙和堂、養和堂、體和堂、廣和堂、貴和堂;十三亭:杏園五亭(枕霞、披風、慶云、景星、流芳);書院五亭(琴、棋、書、畫、化玉);遐園:夢綠亭、鋤月亭;小石潭琴心亭。另外有新建的獅園且坐亭)。
    常家莊園的建筑風格熔儒家文化的嚴謹秩序、佛教文化的空靈境界和道教文化的天人合一為一爐,集北方建筑之豪放質樸與南方建筑之素雅靈秀于一體,庭院深深,不僅具有功能齊全的莊園特色,而且無處不散發著敦厚典雅的儒家文化品味。
    常家莊園以其“十最”聞名遐邇:中國最大的民間祠堂、最大的家族書院、最大的北派私家園林、最典型的漢紋錦彩繪;晉商民居中最大的占地和建筑面積、最大的民間影壁、最敞闊大氣的宅院建筑、最大的家庭繡樓、為數最豐富的私家藏帖和書畫珍品、最精美的磚、石、木雕。而其款式繁多的門式、窗飾等,更可謂一門一亮點、一窗一景致。堪稱華夏民居的大觀園,傳統民居建筑文化的全景圖。
    文化魂、中國牌、世界寶,這就是常家莊園永恒的價值所在。
     
    * 莊園原貌被毀的三個過程:A.抗戰時為晉中戰役的主戰場B.文革破四舊C.80年代拆改之風興起,大部分在土改時分給百姓的房屋被拆毀改建。
     
    二、東北堡門:


    常家莊園為城堡式建筑,原有八道堡門。由于時代變遷,戰爭損毀、人為拆除等,至今只幸存我們所看到的這一座了。聳立在我們面前的這座巍峨的堡門,是常家莊園的東北堡門,堡門高24米、寬15米,顯示出常氏的大家風范和富甲一方的氣派。
    (建筑特征:歇山頂、抱廈門、二重檐;上有12個垛口、12根通天檐柱、12根卷棚支柱、五開間、底層為一斗三升五彩、上層為一斗四升七彩)
    1.堡:(bao)土筑小城,泛指軍事上的防御建筑。(bu)集鎮,常用為地名。
    匾:敦艮吉
    堡門門洞上方刻有“敦艮吉”三個大字的匾額, “敦”——代表厚道、敦厚、誠懇; “艮”——在八卦中表示東北方位“   ”,它表明了堡門的朝向和方位(源于《易經艮卦》);“吉”——吉祥、順利、如意。大意是:堡門的方位朝向東北,居住在莊園中的人質樸敦厚、誠懇待人,并希望莊園和整個村落都能吉祥如意、平安幸福。
    宋代二亭雙絕帖
    大門南北兩側堡墻上是“宋代二亭雙絕帖”,高3米,長13米。南側為《豐樂亭記》,北側為《醉翁亭記》,是宋代大文豪歐陽修最受人稱道的兩篇游記散文。由宋代另一位大文豪、大書法家蘇東坡手書。文章一絕,書法一絕,故稱二亭雙絕帖。
    歐、蘇二人皆屬唐宋八大家之列,名噪一時,在中國歷史上,亦是兩位顯赫人物。歐陽修,北宋人物,嗜古博學、文冠天下,以散文自稱一家,兼擅書畫;比他晚出生30年的蘇軾對他的文章、詩詞、書畫都極為崇拜。所以手書歐陽修最受人稱道的兩篇散文——《豐樂亭記》和《醉翁亭記》,以表達自已對這位前輩的敬仰。蘇東坡,其詩、文、書、畫俱稱大家,是雄視百代,聲名顯赫的中國文化史上的豪放派代表人物。
    歐陽修的“二亭記”和蘇軾的書法早在宋代就被尊為“二亭雙絕”,而常家莊園所存的蘇軾手跡磚帖,每字30公分見方,字跡清晰、蒼勁流暢,堪稱帖林珍品。
    唐宋八大家:唐:韓愈、柳宗元、宋:歐陽修、王安石、曾鞏、蘇軾、蘇洵、蘇轍。
    常氏家族作為儒商世家,不僅歷代書法名家倍出,而且對古代名士、大家的作品廣為收藏,這些我們將在隨后的游覽中一一介紹。
    匾:日新其德——清杜大統書寫。
    此句源自《大學》中的“大學之道,在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含義是:作為一個人,每日都要使自身的品德有新的提高。
    匾:敦睦仁里
    堡門內西向匾“敦睦仁里”——清常炳書寫。車輞村中除常姓外,還居住有劉、聶、李等他姓家族和村民;所以常氏在建筑堡墻和堡門時,特懸掛此匾,以提醒后人,要與鄉里和睦相處,時刻以仁義對待他人。
    堡門內西向匾“長發其祥”——清杜大統書寫。
    ---------------------------------------------------------------------------------------
    三、常家莊園全貌圖: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從圖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歷史上的常家莊園為兩街一巷,我們剛才穿過的東北堡門只是歷史上常家八道堡門之一。常氏于明末清初家道小康時開始宅第建設,到清乾隆中期,家業大興,開始大規模的莊園修建。歷時150余年,終于建成占地60余萬平方米、房屋4000余間、樓房50余座,園林13處的宏大規模。
    南常“世德堂”的主要宅第在村南。占地200余畝,大門坐西朝東,被村人稱為“南挑角院”。門內一條石砌通道。全長百余米,人稱“石頭巷”。巷兩邊共有六組院落,祁縣喬家“在中堂”即仿此院所建。
    北常“世和堂”在村北置地,占地300余畝。結構上比南常更加緊湊有序。由東而西,形成車輞村的一條新街,被稱為“后街”,長約一公里有余。兩邊宅院南北相夾,東西相貫。南常、北常主體建筑加上散落在村中續建,擴建后的院落占據了原車輞村約一半的面積,居于祁縣、太谷、平遙晉商各院之首。晉中一帶流傳有“喬家一個院,常家兩條街”之說,由此可見常家莊園的規模之大和其家族曾經擁有過的財富和輝煌。
    ------------------------------------------------------------------------------------------------------------------
    四、祠堂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祠堂概述: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座高大寬闊、氣宇軒昂的門第,是常氏用于祭祖的祠堂。
    祠堂,又稱家廟,是中國傳統敬祖思想的重要表現形式。早在西周時期,朝庭制定禮樂,一些豪門貴族開始修筑家祠,之后兩千多年此風延綿興盛。常氏以儒傳家,更加注重對祖先的膜拜。
    祠堂除了用于祭祀祖宗或先賢外,還是處理家族事務的重要場所。其目的是為了弘揚中華民族尊崇先人、提倡孝道為第一人品的思想,維護和發展宗族統治。
    常氏宗祠始建于何時已經無從考證,但到了清末光緒年間,常氏后裔中的一支常萬  (后稱南常)和另一支常萬達(后稱北常)則分別建立起了自己這一支系的祠堂,村人
    稱之為“南祠堂”和“北祠堂”。由于歷史的原因,包括南祠堂在內的常家莊園南常部份已毀損殆盡、無法恢復,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就只是常家的北祠堂了。
    現存的北祠堂始建于清光緒五年(1879年),位于北常后街東北側,它的修建歷時三年,耗銀二萬余兩。它的院寬25米,七開間,進深長百余米,占地八畝。整個祠堂分三門四進,包括門亭、房宇、獻閣、回廊、正殿、偏廂等,組成了一套嚴謹有序、結構完整的建筑群。是現存中華民居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家族祠堂建筑之一。
    八字照壁:
    在進入祠堂之前,請大家回過頭來,先看看矗立在祠堂對面的這面大型磚雕影壁。俗話說“村不露村為有村,家不露家為有家”,從中國傳統地輿學上講,這個“不露”指的是不露風水;只有保住風水不泄,才能保住、乃至于發展一個家族的“福祿吉祥”。
    影壁,從位置上區分一般有三種。一種是位于宅門里面,呈一字形迎門而設的影壁;第二種是座落在宅門外面與宅門相對的影壁,又稱照壁;第三種是斜置于宅門前臉的山墻墀頭兩側的影壁。影壁從造形上區分,常見的有兩種,稱為“一”字形和“八”字形影壁。
    我們看到祠堂前的影壁呈八字型,制成于清光緒六年(1880年)。它的中間由240個書寫迥異的篆書“壽”字組成。按中國六十花甲子傳統,取諧音“壽二百四十止”,祈愿主人安康長壽;因為240恰好是60的四倍,所以又有祈愿家族人丁興旺、四世同堂、代代長壽的含義。
    照壁的兩邊是一鹿一鶴,在中國民間傳說中,鶴為仙禽,鹿為瑞獸;鶴為長壽的象征,鹿則兼有寓義國泰民安、政通人和的吉祥之兆。
    (《瑞應圖》中稱:如果帝王為政、適合于先圣的法度而沒有缺失,便會出現白鹿)
    用鹿、鶴、桐、松締合而成的圖案,還有喻含“六合同春”之意。因為從諧音上讀:六同鹿、合同鶴、桐同同、春近松。
    六合:有三層含義。一是指天、地、東、西、南、北相合,安泰而不生亂世;二是在一年十二個月中,春三月與秋三月、夏三月與冬三月六對相合,則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三是在陰陽五行中,月建與日辰里,子與丑合、寅與亥合、卯與戌合、巳與酉合、午與未合、則事事如意、大吉大利。而所有這些都是人們所期盼的。
    旗桿:
    這兩根旗桿可不是用來升旗的,它是家族榮譽的象征。在中國古代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制度下,只有家族中有人取得四品以上官位的,才有資格豎立這樣的旗桿、享受此種榮耀。否則,任你家財萬貫也是不允許的。據記載,常家從興到衰的整個過程中,出現過四品以上的官員就達46位之多;其中還包括五位從二品的爵位。因此常家的祠堂前就理所當然地豎立起了這樣的旗桿。
    旗桿高三丈三尺、約11米,由石礎、抱柱石、插桿石,旗桿和斗五部份組成。
    石圍欄雕刻:
    左為暗八仙:魚骨、笛子、花藍、荷花、葫蘆、陰陽板、寶劍、蒲扇。右為八吉祥:法輪、寶傘、白蓋、蓮花、寶瓶、金魚、盤長、法螺。
    抱桿石上的圖案為出身漁樵、封候奉君,福壽雙全、祥龍護佑,上方雕刻有四頭石獅,既表達了主人對家族興旺的期盼,又有寓意“四時如意、四世同堂、家族興旺”的含義。
    祠堂大門:
    氣勢不凡的七開間高臺歇山式大門,門前望柱圍欄、高聳的旗桿,整體上給人以肅穆、威嚴和凝重之感。門樓的正中懸掛的“常氏宗祠”匾額為常氏十三世常立德書寫;懸掛在左邊的是清代山西巡撫曾國荃所贈“藝舟儀濟”匾(含義為:贊揚常氏在弘揚文化、傳播儒學道德上使山西得到了益處);右邊為山西巡撫趙爾巽在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奉朝廷旨意贈給常氏世德堂和世和堂的“樂善好施”匾額,表彰常氏在捐款賑災中協助朝廷作出的貢獻。(據歷史記載,光緒二十九年前后,晉中一帶并無大災,可見當時常氏捐巨資賑濟的應是外地災民)
    兩位巡撫的贈匾,一方面反映了常氏家族在經濟上的實力和對國家在文化經濟方面所作的貢獻,另一方面也顯示了常氏家族的榮耀。
    楹聯:卜地輞川百代兒孫承德澤,名堂燕翼一脈先祖紹嘉猷。
        十三世常立德書寫。 
        大意:祖先選擇了車輞這個吉祥之地定居,使子孫后代能夠承托祖上之恩德,家業興旺、代代相傳;
    一批批后人從最初的燕居之巢走向外面的世界,由于他們能夠承襲祖先的創業精神和勤儉持家、崇儒重教的品質,才能使常氏成為富甲一方的禮儀望族,這些都是依靠先輩積德所致。所以,發揚光大先輩的精神是后人不可忽視的責任。
    拾級而上,可以看到祠堂高高的門檻。俗話說“高筑門檻廣聚財、順順當當跨進來”。高高的門檻既有保護風水、防止財源外流的寓意,又有讓進入祠堂贍仰的后人產生肅然起敬的心理,誠惶誠恐地尊崇先人、接受教誨。
    戲臺:
    跨過門檻,進入祠堂前院。
    好,現在請大家留意一下,大門里側有何與眾不同之處?對了,是戲臺。原來這外表巍峨的大門內側,還是一個可以反向使用的戲臺。這個戲臺,在平時可用做進入祠堂的通道,故又稱“過道樂亭”。前院里沒有建筑一座配房,空出了寬敞空闊的院落,就是為了方便族人聚集在這里觀賞戲劇演出。
    歷史上晉商酷愛晉劇,常家也不例外。在常家商業興盛時期,每年年終,分布于全國的各號掌柜回來交賬后、或家族中有喜慶之事時,都要請班唱戲,熱鬧一番。一是為了告慰先祖家業興旺發達,二是酬謝各號掌柜一年來的辛苦。
    各位剛才出入的兩個小門是演戲時供演員出入戲臺的通道,分別叫作出將、入相;平日里祠堂正門是不開的,族中子弟出入祠堂只能走旁邊的兩個小門。出將、入相也有祝愿子弟騰達之意。各位走過出將、入相門后,當然也祝愿各位能夠富貴騰達、一帆風順了。
    常家將戲臺設在祠堂還有一層含義:除了希望以此來告慰祖先,家業興旺發達外,還有同時也為祖先唱戲,請他們與后代同樂的意思。
    戲臺匾額:義關風雅
    此匾是山西巡撫曾國荃因世和堂(北常總稱)世代以儒教傳家,為褒獎其家族在經濟、文化上對山西省做出的貢獻,經奏請朝廷后贈予常家的。
    風雅——風:國風;雅:大雅、小雅。均為詩經中的名篇。這里泛指以詩經為代表的古文化,又指儒雅之氣。
    大意為:常氏家族在經濟、文化上為山西地方上所做的眾多貢獻和義舉,都是由于其世代以儒學傳家、德義雙馨所致。
    聯:雙蜚雕鶚云霄志,累葉縹緗忠孝經。
    清代郭  書寫。蜚,意同飛;雕,鶚,皆為善飛翔的大鳥。累葉,即累世、歷代的意思;縹,淡青色的絲織物;緗,淺黃色的帛,古代一般用淡青色與淺黃色的絲帛做書套。
    大意為:子孫能有雕鶚凌云的志向,是因為有了歷代相傳的忠孝經典書籍。
    老槐樹和松柏:
    院落里種植的槐樹和松柏,取其“槐蔭子孫、萬代長青”之意。西面的龍槐,雖然樹干不算粗壯,卻是光緒八年(1882年)北祠堂落成時,由常氏十二世常恰從俄羅斯帶回所植,距今已有120多年的歷史。
    二門匾額:光前裕后
    清代常立屏書寫。意思是:要時刻遵從常氏崇尚品德、勤奮創業的傳統,讓先輩在九泉之下感到安慰與榮耀,并為后人作出表率和楷模。
    聯:勝地臨涂水源之遠流之長綿延支派,華宗聚輞川霜以棲露以惕感觸春秋。
    清代溫晉昌撰,常立屏書寫。
    勝地,名勝之地;涂水,橫貫榆次境內瀟河的古稱謂;華宗,華貴的大宗族。
    大意是:常氏選擇了這片臨近古涂水的勝地,歷經數百年,像涂水一樣源遠流長、不斷發展,現在已經成為當地的巨族大戶了。
    作為旺族的常氏家族生存在車輞這塊沃土上,要時刻提醒家族每位成員,不能忘記先輩創業的艱辛,警惕被富貴榮耀沖昏了頭腦,而違背了先輩的遺愿;進無論做人和做事,都要時刻銘記春秋禮樂的大義。
    祠堂二門:
    常家莊園的建筑有眾多的磚、木、石雕和掛落、彩繪作品,這些形成了常家莊園建筑的一大特色——“建筑必有圖,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
    請看祠堂二門,通天掛落上是精美的雙層鏤空木雕,雕刻非常嫻熟,錯落有致,此圖案為“松鶴長青、延年益壽”之意。松為百木之長,長青不老;鶴稱“百羽之宗”;相傳服松脂可延壽成仙,成仙后又能羽化為鶴;兩者合而為一,則寓義吉祥長壽。所以便有了“千歲之鶴依千年之松”的說法。
    西側為壽桃,取其長壽之意。東側為葡萄,取“多子多孫、綿延不斷”之意,還有取經商一本萬利的意思。相信各位已經有所體會了,在隨后的游覽中,我們會更多地看到。
    祠堂二門廳匾:商山采芝
    清同治十一年,車輞鄉里七十余人聯名為常氏十二世常齡所立的功德匾。
    常齡,字錫九,精通醫術,常為鄉里看病,而從來不收醫資。人稱其為“一柱香先生”。此匾正是以秦末漢初時的隱士高人“商山四皓”來贊頌常齡有高尚品德。
    跨過二門的門檻,前面就是祠堂的正院。在二門里側,三間門道由隔扇遮擋。在平時,中間門道的隔扇是緊閉的,其用意如同儀門的格局,即在平時,人們只能從兩邊進入正院。只有在大年初二、冬至節等全族進行祭祖儀式時,或者在舉行婚喪典禮、生子添丁等大型活動的時候才能開啟。
    祠堂正院:
    進入三門,我們已來到祠堂的正院。正院由中間雕梁畫棟的獻廳隔開,使之分為上、下兩院;上院供奉先祖的牌位。下院是祭祀的場所。
    下院的東西配房,是供祭祖時族中長輩或各堂主事人休息、聚會或議事的地方;獻廳則是祭祖擺放供品之地。
    綿瓜瓞匾額:
    獻廳上懸掛的匾額,上面書有“綿瓜瓞”三個字。它是依《詩經》記載“綿綿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而來。大意是:在沮水和漆水的那邊,是周族發祥的源泉;如瓜瓞一般藤蔓相繼,子孫萬代綿延不絕……
    瓞——小瓜,瓜瓞綿綿的含義是:瓜在初生時非常小,但其蔓不絕,竟逐漸長大延伸;綿延——滋生的意思。
    聯:春祀秋祭尊萬古圣賢禮樂,左昭右穆序一家世代源流。
    祀、祭,皆為祭祀的意思;昭穆,古代宗廟或墓地的排列次序。始祖居中,以下按父子輩份排列;昭為左,穆為右,以此來區分家族內的長幼之序,親疏之別。
    東廊匾:好行其德
    山西巡撫曾國荃于光緒四年贈予世德堂(南常)之匾,表彰其在捐助賑災方面所做的貢獻。
    匾:德被桑梓
      ——被,普遍復蓋。桑梓,鄉里、鄉親。此匾是車輞鄉里于道光十六年贈給常氏十一世常秉直的,以酬謝他在為家鄉民眾公益事業上所做的善舉。
    西廊匾:華萼聯輝
    華,同花;萼,花托。
    此匾是曾國荃在光緒四年書贈世和堂的,但他所表彰的卻是常氏全族。
    大意為:南常北常就像花和花托一樣,相映成輝、品德高尚,尤如光耀的雙星。由此可見常氏在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地位。
    匾:力挽狂瀾
    此匾為民國十二年(1923年)山西督導、省長閻錫山為常氏十五世常運藻在榆次任禁煙評議員時,為榆次雷厲風行、根除毒患所做的政績而贈與的匾額。
    正廳匾:本支百世
    大意為:愿車輞常氏這一支系延續綿遠流長、百代興旺。
    聯:問姓起何時溯樂奏承云曾有軒轅宰相
    分支興此地考年當甘露相傳炎漢將軍
    清代溫晉昌撰,常立屏書寫。軒轅宰相,即相傳黃帝的主要謀臣常先;據說為常姓始祖。炎漢將軍,為明朝開國之勛臣常惠,車輞常氏的原籍在太谷惠安,據傳即常惠奉安(安葬)之地,所以這支常姓奉其為祖。
    正廳和配廳:
    再往里走就是祠堂的正廳和配廳了,正廳供著的是常家列祖列宗的牌位,位居正中最高處的是常家始祖常仲林。據說他原籍太谷縣惠安村,明朝弘治年間到車輞村為人放牧,后娶妻生子在車輞村定居下來。到今已整整五百年了,已傳至二十代,他的后人現在分布于全國近三十個省市,部分遷居在美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大約近三千人。
    其它先祖則按左照右穆依次排列,直至第十一世。正廳兩邊的配廳,本是準備正廳供滿后續延的,但民國以來的戰亂,常氏商業的衰敗使家丁外遷,所以一直閑置,現在我們陳列了《常氏家乘》和制于民國十三年(1924)的常家譜系圖。常氏職官圖和士林圖。
    常家以農為本,以商起家,至第六、七世已家道充裕,而家業大興始于第八世常威,至九世萬  、萬達已擠身晉商望族之列,富裕后的常家不忘儒商本色。始終堅守“學而優則賈”的祖訓。族中子弟歷代考取秀才、舉人、進士等功名的達146人之多,而且始終熱心公益事業。作為回報,朝庭以官相授,這里羅列的常家職官表,多是由此而來,而常氏子弟也始終以儒商自居且以此為榮,祠堂中高懸的匾額、楹聯都是佐證。
    神主翕匾:報本
        意為飲水思源、要以實績來回報祖先。
    聯:得姓有由援古國,分支成聚說平源。
    說,意同悅;常氏的由來可以遠溯到黃帝時代,而如今這個分支在這塊肥沃的平川土地上已經越來越興旺發達了。
    祭祀:
    常氏家族族內祭祀活動很多。如春節、元宵、端陽、中秋、初二、清明、十月十五、十月初一、族中婚、喪、嫁、娶、生子等等但這些祭祀都不用獻閣,只有家族的大祭,才會使用,大祭每三十年舉行一次,一般是在清明節,不管族中子弟遠在何處也必須返回。那時獻閣內擺上長長的供桌,供菜是有名的八八席。即:八素拼、八葷拼、八果蔬、八面點、八熱炒、八扣碗、八海珍、八全牲,實際上就是晉中式的滿漢全席。
    常家以儒商自居,禮儀自然要效彷古訓,當活動之初先要灑掃亭,布置一新,將大鼎置于閣前,全體人員凈面、整裝。經主祭人宣布開始,隨扣即奏響古樂宣讀祭文、頌詞、然后論輩份,分門戶,按年出有序排列,共向大殿中諸位先人行三跪九叩之禮。此后再輪流上香、燒祭。祭祀分兩天,第一天為男丁,第二天為女丁。場面是一樣隆重。自祠堂建成后,這種活動只進行過兩次,一次為1893年,一次是1923年,此后因種種原因停止。有關常氏家族的歷史,我們將在隨后的游覽中,逐步講解。
    --------------------------------------------------------------------------------------
    五、名詞解釋:
    從二品:常家從二品官職的人員為九世萬達,十世懷玗,十一世秉文,十二世常忄 壽     十三世常立敬都為武功將軍。職官钅錄   中,將奉政大夫常運皇錯寫成從二品,奉政大夫實為正五品官職。
    花翎:清代官員的冠飾,用孔雀翎飾于冠后,以翎眼多者為貴,一般是一個翎眼,多者雙眼或三眼,開始時準有功勛及蒙特恩者,方得賞戴,咸豐后,凡五品以上,雖無勛賞亦得由捐納而戴一眼花翎;大臣有特恩的始賞戴雙眼花翎,宗臣如親王,貝勒等始得戴三眼花翎。
    進士:意即貢舉的人才,始見于《禮記·王制》唐代科目中以進士科為最重要,參加禮部考試之人,都可以叫做進士,試畢合格者,賜進士及等……其后又有“賜進士出身”“賜同進士出身”的名義,明清將均以舉人經會試考中者為貢士,由貢士經殿試賜出身者為進士,進士始專指殿試合格之一。
    舉人:唐制為各地,“鄉貢入京、應試之通稱,意即應舉之人,”明清則為鄉試考中者之專稱。作為一種出身咨格。
    孝廉方正:孝廉:漢代選拔官吏的科目這一,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4)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舉孝廉者往往被認為“郎”,在東漢尤為求仕進者必由之路,漢以后隋以前孝廉合為一稱。冊舉秀才,郡舉孝廉;明清時對舉人的稱呼。
    監生:明清從國子監肆業的,統稱監生。初由學部考取或由皇帝特許,乾隆以來,加以嚴格的考課。監生有舉監、貢監、生監、恩監、蔭監、優監等名目;后來則僅存虛名,不受重視。監生還有靠捐納而取得的。
    貢生:科舉制度中生員(秀才)一般是隸屬于本府,若經考試升入京師國子監讀書、而不是本府、州、縣等的生員則稱為貢生;意思是以人才貢獻給皇帝。
    廩(ling)生:科舉制度中生員名目之一。明代府、州、縣生員最初每月都有膳費補助其生活。清代則須經歲、科兩試居一等前列的方能取得廩生名義,成為資歷較深的生員。
    庠(xiang)生:科舉制度中府、州、縣學的生員的別稱,庠是古代學校之名。
    常氏做官的途徑:1、科舉;2、捐保;3、捐輸:絕大多數是誥贈、封贈、議敘的頭銜。常氏那么多顯赫的頭銜,絕大多數是朝廷的封賞。
    -------------------------------------------------------------------------------------------------------------------
    六、靜園:

    占地120余畝(8萬多平方米)的靜園,是常氏家人休閑、游樂和陶冶情操的場所。常氏將其冠名為“靜園”,非常清楚地表達了主人修建這座園林的追求和目的。“靜”是一種對大自然的回歸,是一種“出世”的追求,表達了一種超然世外的心態。
    匾:靜園——源于《道德經.歸根第十六》:“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萬物紛紜生息,最終回復各自的根本,就叫做“靜”;而靜中又孕育著新的生命,這就是自然的常規。知道并尊重這種常規,才是明智和高明的。
    聯:漁躍龍翔瀛海新波添夜雨,鸞棲鳳噦南山喬木長春陰。
        清楊二酋書。瀛,湖澤;噦,鳥鳴聲。大意為:在大自然中的飛禽走獸、江河湖山、魚蝦植物、風雨變化都能各得其所,這才是人類理想的家園。
    中國文人的造園活動,發展到明清時期,特別是清中葉,發展到了高峰。北國、江南皆涌現出一批可居、可賞、可游、可憩的優秀園林典范。
    歷史上南派園林多小巧靈瓏、清麗淡雅,而北派則氣勢磅簿、舒展大度。南北派園林風格的區別,如同宋詞中的婉約派與豪放派,既個性鮮明,又各得其妙。
    靜園始建于乾隆、嘉慶年間,完成于光緒初年。在全部建園過程中,正值我國造園藝術水準的高峰時期,在這一時期形成的園林均體現出較高的藝術水準。具有雄厚經濟實力和深刻文化底蘊的常氏家族自然會不惜重金、傾力而為。
    由于常氏族人歷代不息、來往于大漠與江南之間,也就決定了靜園所具有的精致、肅穆、空靈、通透的文人寫意山水般的高雅格調,和其融北派的質樸大方與南派的小巧細膩于一體的不同特色。在此前提下,讓南北迥然不同的園林風格得以融匯貫通,使其更具備人性化特點,達到一園一境界、一景一畫圖的效果,就成為靜園最令人感到獨具魅力的看點。
    -------------------------------------------------------------------------------------------------------------------
    七、杏園
    杏林概說:
    進入頗具江南園林風格的卷棚挑檐式靜園門,我們就來到了常家最早的園林——杏林。沿著綠蔭蔽日的花架,徐步走入杏林。這里是常氏最早建成的園林區。十畝園區,廣栽杏樹,從心境上講,常氏取意寄情修建杏林,有三層典故和含義:其一,常氏崇尚儒學,尊孔子為宗,而孔子最初講學于杏壇,開創儒學。其二,杏花開于二月,報春最早,其時也是各地舉子赴京會試之時,故而杏花又名及第花,作為文化世家的常家自然偏愛這種吉祥的花木。其三,相傳漢末吳國名醫董奉為人看病不收分文,只讓患者家屬在他門前栽植杏樹為報,年久成林,董奉也以其醫術醫德被尊為仙。常氏建杏林,也含有對品德高尚者的崇敬。常氏崇尚儒學,歷代子弟多有赴山東孔廟祭拜者,并最終于清光緒五年北祠堂落成之時,修筑杏壇,請回孔子像供于杏壇之上,以寄托子弟的敬仰。
    建筑結構
    從整個杏園的建筑結構上,我們可以看出主人建造它時匠心獨具。進入大門后的兩側小院分別為“松師”、“梅友”,喻園主崇尚松柏的挺拔、梅花的高潔;東西兩側各二十八間的長廊,廊壁上鑲嵌了56方清代名家名聯,供游人在散步中時時習詠。長廊的兩端各有一個望亭,與杏林四角的小亭相互呼應,體現出主人幽雅清新的情趣。
    園中四角的四個小亭上,分別鑲有“披風”、“枕霞”、“景星”、“慶云”的匾額。披風、枕霞——反映出主人寄情山水、向往淡泊寧靜生活的心境;景星、慶云——表達了主人對太平盛世的期盼。
    虎皮石:
    花架下這塊形狀乖巧的巨石叫“虎皮石”,上書“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八個字。這是老子《道德經》中的一句格言,用現在通俗的話來解釋,就是“真人不露像、露像非真人”的意思。它表達了常氏子弟的文人情結和品格,和追求一種超然事外的道德休養的情趣。
    游廊中的聯帖:
    游廊中的聯帖,其中為世人熟知的有劉墉、左中棠、紀曉嵐、林則徐、曾國藩、曾國荃、康有為、梁啟超等,還有山西名士傅山、祁雋藻,趙鐵山等名家作品。這里,我們要提一下常家莊園建筑的另一個特色,就是常氏作為儒商世家,廣為收藏歷代名人名家的墨寶并將其溶入建筑之中。如我們進堡門見到的宋代歐陽修和蘇東坡的“二亭雙絕”帖,還有雍和堂清初書畫名家惲壽平畫跋帖。可園唐詩筆意帖等共有八處名帖。
    望樓:景星——天空代表了祥瑞的星座,相傳舜治天下,有景星顯現于空中。
    慶云——五彩祥云;相傳堯帝時,天空出現慶云;以上兩詞均為對圣君治理國家、人民盼望盛世升平的愿望。
    杏壇:
    相傳孔夫子講學論經于杏林之下,常氏先人為了激勵后輩努力學習儒家文化、感悟儒家思想,在杏園的槐蔭樹下建筑了杏壇。長者們常常來此不懈地對晚輩們進行教誨,后來便有了“常威夢圣立大志”的故事。(詳見杏壇說明)
    壇臺下四周工藝精湛的四幅石質浮雕,分別是孔子“周游列國”、“論穆公霜”、“杏壇講學”、“學琴師襄”的典故。
    杏林影壁:
    鑲雕于北墻的五面影壁,雕工精細、寓意深遠.
    八卦影壁:“天人合一、崇尚自然”是易經的根本原理;而八卦圖則是中國“玄學”的首要課題;在中國,用太極八卦圖做影壁是非常罕見的。
    北墻正中的八卦影壁,中間是“八卦圖”,八卦,分別是
    乾  坎  艮  震  坤  離  兌  巽
    它與杏園的正門相對,意蘊深奧,千百年來,世世代代的人們難以窮盡其深遂的內涵。但從它所處的位置上,明白地表達了主人的造園宗旨,就是觀象而系理,從大自然一草一木、一石一水的四季更易中,去領悟萬事萬物變遷的哲理和人生真諦。
    花墻影壁:
    兩側這四個制作精美的磚雕壁掛,構圖精美、形象生動、做工細膩;俗稱“花墻”。這四個插屏型的壁掛,一對為夔龍圖案插架,一對是草龍圖案插架;磚雕畫心內分別雕刻著牡丹、青蓮、菊花、梅花,代表了一年四季;在菊花的圖案上,則雕刻著一只巧的貓和展翅的蝴蝶,它取諧音“耄耋”之意,寄寓莊園的主人益壽延年。據傳此影壁為清道光年間主人從揚州帶回,所以又顯示出江南水鄉明秀清麗的特色。
    -------------------------------------------------------------------------------------------------------------------
    八、獅園:

    走過這座規模不大、由四只大小不同的青石獅子圍護的四柱三門木制牌坊,眼前是一片槐、柳、松、丁香等高大喬木與野花灌木叢生的天地;這里的景致野趣天成、曲徑通幽,給人以別有洞天之感。穿牌坊而過,迎面這座磚雕小門里,就是常家莊園的“獅園”。
    雙層鏤空博古圖:
    磚雕小門的兩側花墻上,嵌有造型精美別致的鏤空磚雕,叫做:“雙層鏤空博古圖”。這類磚雕題材,多采自夏商以來各朝代的青銅器器皿、寶鼎、酒具、爐、瓶等形象。加上書案、博古架的圖形及文房四寶、畫軸佛塵、花草紋飾等由古玩擺設為基本內容的畫面,構圖典雅,書卷氣濃郁,給人一種上流文化層次享受。這類造型多用于文人墨客的居所,是磚雕題材中高雅脫俗的上乘之品。
    步入小門,迎面是一座帶二柱抱廈的卷棚廳堂,在它的四周,亭廊點綴、樹木環繞,其間星星點點散置著許多大小不同、石質多樣、風格形態迥異的石獅。這就是獅園。
    我國古代是否出產過獅子,至今在學術界尚有爭議,但從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以來,就有了關于西域進貢獅子的記載。到了東漢,關于獅子的石雕作品開始出現;唐代,石獅雕刻進入了興盛時期。其作品呈現實與藝術創造的巧妙結合,特點是體型高大、神態雄健,獅頭上的鬃毛呈旋渦狀;從此以后,螺旋狀的鬃毛就成為中國式石獅子的一個明顯特征,為后世沿襲。
    獅子用于宅門前,成為壓邪鎮兇的瑞獸,大約起源于宋代;但宋元時期獅雕的形象已經減弱了唐代以前的威嚴,而更加講究裝飾;除了在頸項上飾以掛鈴外,還配以繡球和幼獅;到明、清時期,獅子作為雕塑題材,更廣泛應用于宮殿、官署、、廟宇、民居等處;造型和風格千姿百態、所用材質也應有盡有。
    獅子在我國如此受到青睞,還在于它所表達的吉祥寓意:如雙獅并立,表示“好事成雙”;雌獅伴幼獅,表示“子嗣昌盛”;老獅帶幼獅,表示“仕途通達、位列太師少師”;民間更有在節慶時舞獅的習俗,稱之為:“獅子滾繡球、好事在后頭”。
    四獅照壁:
    請看這面四獅照壁,它的主圖案為一只雌獅帶了三只小獅,其含義為:一是祁愿園主仕途通達、官至位極人臣的太師或一品少師;二是取“事事如意、四時通順”的吉兆之意;三是愿主人家族子嗣昌盛、人丁興旺。
    照壁的主圖案有福祿壽圖樣,襯托圖案為山石、牡丹、云龍、月亮;上方圖案是梅蘭竹菊、琴棋書畫等。
    照壁雕刻精美、造型優雅、別致,特別是在中國民間建筑中以獅為題材的照壁極其罕見,實為不可多得的精品。所以也成為莊園開園以來眾多游客爭相攝影留念的名星景致之一。
    聯:奇石盡含千古秀,異花常占四時春。表達了莊園主人寄情自然、衷情于巧奪天工的雅秀景致的情愫。
    --------------------------------------------------------------------------------------------------------------------
    九、靜園水系

    走出杏園玲瓏雅致的后門,您一定會覺得眼前豁然開朗,湖山亭軒相映成輝,會使人頓時產生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悠然之感。
    說到園林,人們自然首先會關注到水。因為水是靈氣的象征、美感的源泉。
    靜園之水大致可分為三部份:由東而西,從不高的泊岸上,數股清泉跌宕(dang)而下,瀉入疊石為岸的小潭中;由于它淙淙有聲、清澈見底,讓人聯想到唐代大詩人柳宗元的名篇《小石潭記》,于是此潭便有了一個令人感謂生情的名字:小石潭。
    潭的北岸連接著一條曲折蜿蜒的溪流,叫曲溪。取兩晉文士厭惡喧囂繁鬧,喜愛自然山水,常常以曲水流觴自娛之意。
    與曲溪的西端相通的這片十余畝大小的湖面,就是靜園水系的主景——昭余湖。
    昭余湖雖然不算大,但它的歷史卻非常悠久。相傳在大禹治水時,山西晉中一帶有“打開靈石口、空出晉陽湖“的典故。其實在大禹時期,還沒有“晉陽”這個地名;而當時的晉中盆地也還是一片汪洋,名字叫“沼余祁澤”;中心在現在的祁縣一帶。
    大禹退水后,晉中大地上留下了大大小小的湖泊,后來有的成了良田,有的成了洼地,有的仍為湖泊。(如太原市西南的晉陽湖)而常家莊園的中心地帶原來就長年積水,長滿了蘆葦水草,因為它同屬沼余祁澤殘留的為數不多的水域,所以人們仍習慣地稱之為“昭余湖”。
    在靜園水系中,除了自成體系的小石潭、曲溪、昭余湖外,還有三處獨立鑲嵌于園中的小池,那就是位于遐園中的洗筆池、石云軒書院中的方正池和遐園外的小荷池。
    --------------------------------------------------------------------------------------------------------------------
    十、參考資料:
    園林建筑歷史沿革:我國的造園藝術大體上可以分為五個階段。
    漢以前:處于萌芽的形成期僅限于皇家苑囿,如上林苑和阿房宮建章宮內的苑囿等。 
    魏晉南北朝:社會動亂佛教流傳加之老莊哲學影響尚清淡風氣極盛,從而形成一種“玄學”與此同時,還出現了田園詩和山水畫,對造園藝術影響極大,從這時起造園藝術已初步走上了再現自然的路子,主要造園實踐活動有:金谷園、華林園、銅雀園、蘭亭等此外,還出現了一些寺院園林,這個時期可以看成是造園藝術的發展期。
    隋唐:生活安定、經濟繁榮、文化藝術也有很大成就,不僅為造園提供雄厚物質基礎,而且由于山水詩,畫盛行,還給造園藝術構思和技巧以啟迪,這時的造園活動規模數量多,手法也趨于成熟,是造園藝術達到鼎盛的標志。
    宋:受繪畫影響極大,這山水畫不僅在技巧上達到了爐火純青,而且還出現了許多繪畫理論著作,當時繪畫界流行的外師造化,內發心源的主張同樣被當作造園藝術必須遵循的原則,這時的造園藝術已經達到了高潮。
    明、清:經濟有較大發展,特別是清乾隆時期大興土木,建造范圍之多,規模之大為歷史前所未有此外江南一帶私家園林也極度興盛,計成著《園冶》一書,還系統地總結了造園藝術家經驗,這個時期可以認為是繼宋、元之后把造園藝術再一次推向高潮。
    --------------------------------------------------------------------------------------------------------------------
    屋頂形式:
    中國古代建筑的屋頂千變萬化,瑰麗多彩,不僅為中國古代建筑在美觀上增添神韻,而且嚴格表現等級制度。
    1、廡殿頂:在商代甲骨文周代銅器漢代畫象石與明器和南北朝石窟中已有顯示,這種屋頂的前后左右都是斜坡,稱“四大坡”西周時代的屋頂使用瓦件后,人們對瓦當屋頂逐漸重視,屋面兩坡相交處的屋脊搭蓋嚴密,才不致漏雨,前后兩坡與左右兩坡相交成為四條脊,加上正脊,形成四坡正脊,因此也可把單檐廡殿頂叫做“四阿頂”“五脊殿”它用于皇宮,廟宇的主殿,特別重要的大殿可用重檐廡殿頂。
    2、歇山頂:最早見于漢代,北朝石窟的壁畫和石刻;它由一條正脊,四條重脊和四條戧脊組成,歇山頂的山面有博風扳,懸魚等是裝飾的重點。山面的雕刻與彩畫富于變化,并有單檐,重檐之別,由于歇山共有九條脊所以也稱為脊殿。
    3、懸山頂:最早見于漢代畫象及明器中,多用于民間建筑;是兩坡頂的一種,有一條正脊,四條重脊和兩面坡,其特點是屋頂各檁伸到山墻之外,沿著兩山墻檁頭釘上博風扳,以保護檁頭,防止槽朽。還可以保護山墻。
    4、硬山頂:出現于宋代,它的出現與磚在中國的大量生產有關。明清以來,廣泛應用于我國南北各地。這種屋頂也是兩面坡的一種,但屋頂不懸出山墻之外,山墻大多數用磚石,墻可有各種形式,這樣就形成四條垂脊兩面坡的屋頂。
    5、攢尖頂:最早見于北魏石窟的石雕,平面有方、圓、三角、五角、六角、八角、十二角等;多為單檐,多檐或三重檐的建筑。攢尖頂多用于面積不大的建筑,如塔、亭、閣等,特點是屋頂較陡,無正脊,數條脊交合于頂部上并覆以寶頂。
    6、盝頂:始見于宋畫中,梁架結構多用四柱,加上枋子抹角或扒梁,形成四角,八角形屋頂,頂部是在平頂的屋頂四周加上一圈外檐。
    7、卷棚頂:也是我國傳統建筑兩坡頂形式之一,特點是兩坡相交處成孤形曲面,無明顯正脊。
    ---------------------------------------------------------------------------------------------------------
    各朝代的建筑特點:
    中國古代建筑總體上可分為兩大類,一種是宮式建筑,這類建筑按照嚴格的等級制度,朝廷頒發的營造法則來修建絕不能超越一步,這一類型的建筑以古代都城,特別是北京的建筑為代表。另一種是民式建筑,民間建筑則以民間私傳建筑方法和工藝建成,它較少甚至幾乎絲毫不受朝廷營造法則的約束,這一類型的建筑,以遠離朝廷的江南地區建筑為代表。
    我國現存最早的木結構的實物是唐代建筑,如五臺山、南禪寺和佛光寺的部分建筑。自唐代起,各朝代的建筑特點如下:
    唐代:建筑特征是單體,建筑的屋頂坡度平緩,出檐深遠,斗拱比例較大,柱子較粗壯,多用板門和直欞窗,風格莊重、樸實,此時佛教建筑物增多,并出現了伊斯蘭教建筑,這個時期的現存建筑有山西五臺山,南禪寺和佛光寺東大殿,山西芮城廣仁廟大殿等。
    遼代:接近于唐代風格,為擴大室內使用面積,在一些建筑平面中創造了“減柱法”梁架結構也隨時發生了一些變化,斗拱中出現了“斜拱”這個時期現存建筑有天津薊縣的獨樂寺、遼寧義縣的奉國壽,山西大同的華嚴寺等。
    宋代:城市商業的建筑增多,出現了臨街的店鋪,建筑的類型也有了發展,由于磚瓦的大量生產,屋頂的坡度增高,出檐不如前代深遠,斗拱用真昂,重要建筑的門高的采用菱花隔扇,建筑風格漸趨柔和華麗,例:晉祠圣母殿,福建泉州的清凈寺,河北正定的隆興寺,浙江寧波的保國寺。
    元代:喇嘛寺建筑傳入內陸,城市建筑突出鐘樓等公共建筑物,舞臺藝術的發展,也使廟宇中增加了酬神淫戲舞臺,減柱的方法已成為大小建筑的共同特點,梁架結構又有了新的創造,許多大構件多用自然彎材稍加砍鑿而成,形成當時建筑結構的主要特點,例:芮城道教建筑永樂宮、湖北光化武當山金殿,山西洪洞廣勝寺部分建筑等。
    明清:與前代比變化較大,減柱方法,除了型建筑外,重要建筑中已不采用,出檐較淺斗拱比例縮小。
    開間:四根柱子圍成的空間,叫作氣“間”是中國古代建筑空間組的基本單位,建筑以迎面間數叫“開間”或稱(面闊)建筑的縱深間數叫進深,平面組合中統大多數的開間是單數。中國古代以單數為吉祥數字。
    中國古代的開間有明確的等級制度開間越多,等級越高,用九五象征帝王之中尊(即開間九間、進深五間)現存的宮殿以面闊十一間為最,是在清朝由九間擴到十一間的,而且包括兩廊在內。
    清朝規定王府正廳五間,正殿七間,后殿五間,寢室兩重各五間。三品至五品,廳堂各七間,門要黑漆錫環,(王府為朱漆大門)。六品至九品,廳堂各三間,正門一間,門為黑色有鐵環。百姓建筑的正房不得超過三間。
    --------------------------------------------------------------------------------------------------------------------
    十一、名詞解釋:
    ①樓:也就是重屋。《說文解字》里講:樓,重屋也。樓房的出現大約在戰國后期,漢代才盛行。
    ②閣:原閣板之意,隨著樓房的興起,閣演變成供游人遠眺或藏書之用的建筑。閣的平面為方形、長方形或多邊形,一般四周設隔扇。《淮南子.主木洲》,“高臺層榭,接屋迂閣”。至今仍著名的有北京頤和園的佛香閣,寧波天一閣,故宮文淵閣等。
    ③軒:是有窗檻的長廊或小室,陶潛《飲酒》詩:“嘯傲寺軒下。”杜甫《夏夜嘆》詩“開軒納微涼”。后多指以敞朗,適意為特點,不用來處理嚴肅事務,人們可以輕松、隨意地休憩游樂的場所。
    ④亭:有頂無墻供人游樂休息的小型建筑。或亻寧 立山崗之上,或依附建筑之旁,或飄臨水池之畔,或地處行肆之中,總之是建立在最適宜的地方,成了錦秀山河中富有生機的點睛之筆。
    ⑤廊:是園林中不可短缺的一種建筑類型,尤其是大園林中不可缺少。園林中的廊經常做兩面透空的形式以便于坐歇和觀覽周圍的景色,且根據地形的變化做成曲折回環,高低上下的布局。廊不僅有聯系園林中各種建筑物,給游人停息觀賞,遮風避雨的作用,而且為園林建筑、園林景色增添了美的成份。
    --------------------------------------------------------------------------------------------------------------------
    十二、石蕓軒書院: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各位游客朋友,我們下面將要游覽的是因傳世精品《石蕓軒法帖》而得名的常家“石蕓軒書院”。
    書院從結構上可劃分為三院,從布局上則連為一體。院中蒼松翠柏、虬槐勁竹,四季花木與樓、亭、廊、堂交相輝映;奇石點于樹下,清池鑿于庭中。私塾、小書房、大書院三者連為一體,儒商風骨盡得展現。就是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受博大精深之儒商文化之薰陶,常氏族中一批批優秀人才從這里走向社會,成為了令世人矚目的商界精英、學界名流。
    在構架精美,造型別致,飄逸著儒雅文化氣息的大門兩側,圍墻上嵌刻的“學海”兩個字格外醒目,這兩個字,傳說是王羲之的手跡,字里行間更見其力透紙背的功力。“學海無涯苦作舟”,常氏將這兩個大字赫然刻于書院大門兩側,其用意也就不言自明了,而門楣上“貞而不諒”四個字出自于論語,其意是真正儒家在堅持正道講究原則的同時,要做到不固執,順應歷史潮流。這四個字,可以說是常家對儒學的基本態度。
    靈壁:
    請大家看迎門的這方巨石,形狀乖巧、叩之有金石之聲,這就是中國四大名石(靈壁石、壽山石、太湖石、筍石)之一的靈壁,常氏書院以此做影壁,正是取其“靈”字,這個靈字仿佛畫龍點睛,給人以無邊無際的遐想和體悟。讀書致學,靠的是思維的敏捷、頭腦的靈性,常氏的子弟,也許正是沾了這塊充滿靈性的巨石的靈光,才文思如泉,才華橫溢吧!
    在前院子的正中,是一池清可見底的碧水,方方正正的池形體現著儒學的思想,池上橫架的拱橋,則營造出小橋流水的意韻。站在池邊望魚翔淺底,聽鳥鳴綠樹,輕輕吟誦幾句意境優美的詩句,處于深宅大院中的常氏學子,竟是這樣酣暢地享受著自然的恩賜。
    在前院的四周,有四亭三廊,這四亭分別以論語中的“鄰有德”、“志于道”、“學而思”、“思無邪”命名,是常氏子弟的琴亭,棋亭、書亭和畫亭。
    琴棋書畫四亭:德有鄰——書亭;志于道——畫亭;
    學而思——琴亭;思無邪——棋亭。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譯:有德的人不會孤單,定會有人親近。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無邪”。大意:詩經三百首,用一名話概況,那就是不虛假。
    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大意:志向于道,依靠于仁,嫻熟地掌握技藝。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大意:學習不思考,迷惘;思考而不學習,危險。
    杜大統:
    (公元1733—?)字惟九,號枕崗道人,太谷縣陽邑村人,監生;一生未仕,傾心書道,精研楷、行、草、渚體。信柳幾可亂真,攻學魏碑有極高造詣,是清代中期書法由帖學向碑學轉變時的實踐者及卓有成就的代表,惜因僅為布衣白士,故超群書藝未能遠播,從79歲起,將以往所書得意之作,自已購石一一鐫刻有石達數百塊。
    石蕓軒法帖:(杜大統書寫)
    太谷隱士杜大統于嘉慶年間書寫,在法帖上,除仿王羲之草書和顏真卿、柳公權楷書的三體蘭亭序外,占據中心位置的,就是杜大統瀚暢雋秀、大氣磅礴、自成一體的巨幅匾額用榜書。如此大規模的榜書制碑,本已世屬罕見,書法技藝又如此之精湛無雙,這不僅在清代乾隆嘉慶年間驚世駭俗,保留至今更成為稀世珍品。
    刻石共33組,127塊,一石一字,每石高36厘米,寬15厘米,漢白玉石質。在乾隆、嘉慶年間,就已因為它一破“館閣體”書碑而驚世駭俗,保留至今則更成為稀世珍品。常氏將書院用“石蕓軒”冠名,足見其對此碑帖的重視程度。
    蕓:香草名,也叫蕓香,引用為書,齋:藏書處或書卷等,石蕓:即石制之書。其意為珍藏石書之處。
    石蕓軒法帖全部刻石計174塊,內容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常立方本人及陸續于民間購得的有關法帖刻石源及價值的說明性文章,第二部分是杜大統榜書匾額,第三部分為杜大統所書仿顏仿柳仿楷由蘭亭序及自行創作的草蘭亭序,第四部分為常永祖傳家藏的榆次乾隆年間著名書家趙鶴及孫一元等人的書作,此組法帖的可貴之所在于它完整地保留了刻石原貌,使今人有幸系統了解民間帖學衍生傳播的真實情況。
    聽雨樓法帖:
    位于東廊,長約十丈;原為山西太谷人氏孫阜昌于清咸豐元年(1851)刻帖而成。光緒年間,常立方花重金從太谷購回后,照原樣立起。
    聽雨樓法帖全帖共分四卷,收集了上起唐代,下至清朝中葉共50余位大書法家的作品(包括題、跋等),其中許多書法珍品已不傳于世了。如唐代賀知章的《千字文》、郭子儀的《后出師表》、清代張照的《康熙帝南巡詩抄》等,世間均已失傳,成為絕世珍品。
    常氏遺墨法帖:(位于西廊,長十丈)
        欣賞了歷代名家石刻法帖后,再讓我們到西廊下看看常氏子弟的遺墨。作為儒商世家,常家先后產生了諸多文化名流,在書法藝術上技壓群芳、享譽一方者并不鮮見,像題寫“石蕓軒書院”匾額的常立方、擅長篆書的常贊春、擅長行楷的常旭春等都曾在清末名重一時,其作品實屬書法藝術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在欣賞常氏子孫書法技藝的同時,請大家注意一下,常氏遺墨法帖在所用的材料上與石蕓軒、聽雨樓法帖不同,常氏遺墨以磚雕陽刻制成,其意是自謂低于前賢,并且沒有傳世的必要,僅供子孫臨摹參考而已。這種自謙的精神,同其書法技藝一樣也令人贊嘆不已。
    御筆亭:
    在轉過石蕓軒法帖兩旁的小門后,面南是四十四帝后的墨跡的“御筆亭”,在此亭內大家可以一覽數千年帝后的書法風采,其中漢章帝的“章草”,宋徽宗的瘦金體及清代帝后的館閣體在我國書法史上均占一席之地。
    聽雨樓:
    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書院的主建筑——聽雨樓。聽雨樓七開間寬、兩層,樓下的東西廊房,就是供族中弟子研讀的地方。遙想當年,常氏子弟就是在這里聽風聲雨聲,讀經史子集。有著如此溫馨優雅的環境,難怪他們學富五車,出類拔萃了。現在這里布置有常氏的書畫作品,其中常立方的行書、隸書,常旭春的楷書、常贊春的篆書、字畫,在當時就曾名揚三晉;時至今日,他們的許多作品,仍被各大圖書館、博物館收藏。欣賞了這些作品,你一定會對“儒商世家”有了更進一層的理解。
    私塾:
    在游覽了書法之后,讓我們到東邊小院看看,這個小院由內外兩進院組成,內院正廳七間,外院子正廳五間,西廂房五間,作為書院中的一個小院,從其結構上分析,請大家想想,這個小院子是干什么用的?
    這個小院,就是常氏當年十七所私塾中的一所,大家看,內院正廳由隔扇分為一明兩暗,正面三間,為先生會客、讀書、披閱及學生入學拜師的地方,背面的幾間,則是先生的起居之所。外院的正廳和西廂房,均是授課之處,東房則為先生的廚房,書童、廚師也在此處休息。
    相對常氏居室而言,私塾院的陳置,特別是課堂的陳設,要儉樸的多,這是常氏為使自已的子孫從小就有一個質樸無華的良好習慣而著意布置的,讓子孫從小明白,富貴是辛勤勞作的結果,儉樸是創業者必備的本質,這也是繼承“北常”的創始人常萬達“視有若無”“視盈若虛”家訓的具體表現。正是在這充滿儒學書卷氣的氛圍中,我們可以找到三晉第一大儒商家族的生命之源。
    約齋:
    在石蕓軒書院的側邊,這個只有四間正居、三間西房的小小院落,大概就是常家莊園中最小的一處院落了,這個小院叫“約齋”,是養和堂主人常麟書的小書院,小書院隱在花木蔭中,無院墻,與園林式的石蕓軒書院連成一體,也可以說是石蕓軒書院的一個組成部分,正面四間小屋是主人小憩與會客之所,當然來這里的客人,只能是文友、雅客,西面和小三間屋是主人讀書寫字的地方,這里才是真正的私人書房。大家可以想象每到月亮東升,樹影浮動于窗前,學子讀書于燈下,是一幅多么高雅而又安謐的圖畫。
    象這樣的小書院,常氏家族的八十多個堂中幾乎每堂都有,有的堂還不止一個,這不是附庸風雅的做作,而是做為儒商世家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
    十三、參考資料:
    釋文:[通用匾額]:大有慶也——壽而康
    [寺廟神佛用匾額]
    (玉皇)玉皇大帝(文昌)司文天閣。賜①茲祉②福
    佛務)鷲嶺③遺風,大干向(至圣)生民未有
    (宗祠)敬其所尊(諸神)六合④蒙府⑤
    (關帝)千秋第一——參天地
    [戲臺用匾額]神昕和平,魚龍曼衍⑥——遏云樓。
    注釋:A錫:賜; B祉:福;C鷲嶺:借稱佛地;D六合:天地回方
    E庥:xiu庇蔭;F曼衍:發展變化
    袞雪:傳說建安十一年(207)仲秋的一日,天高云淡,曹操帶著文武百官,來到漢中石門棧道的褒谷之地。這進山清水秀,野花飄香,明凈的褒水從山谷飛瀉而下,指在河心的一塊巨石上,濺起朵朵水花,如雪流排空。曹操被這美好的大自然景色陶醉了,書興大作,題寫了袞雪二字。字寫好后,大家對曹的書法贊嘆不已,不過對“袞”字缺了三點水的問題誰也不敢題,有一人壯著膽子問道:“丞相大人,你的書法如此之好,只是“袞”字缺了三點水。曹聽后仰天大笑,他用手一指滾滾的褒水說:“袞”在水邊,何以缺水?這時大家才如夢初醒。
    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器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宋微宗趙佶:
    北宋第八代皇帝(1100—1125)所在位,趙佶是宋神宗趙頊之子,哲宗趙熙之弟。趙佶一方面討好皇后,一方面勤學書畫,在大臣面前彬彬有禮,享有很高地聲譽,元符三年(1100)正月初八,哲宗去世。趙佶如愿以償。即位,正為微宗,宋微宗在政道上腐敗無能,在他統治期間,奸臣弄權。大興土木,民不聊生,然而在藝術上趙佶能書善畫,自創“瘦金鐘”辦畫院,編畫譜,為中國藝術發展做出了宴的貢獻,宣和七年,金兵南下微宗慌忙傳位于欽宗,自稱太上皇,清康二年(1127)與欽宗周為金朝所擄,押解北上,后死于金五國城(今黑龍江依蘭)。
    宋微宗創瘦金體:
    趙佶不僅是畫家,在書法上也有較高的造詣,清王文治《論書絕句》論述:“不徒刑素體畫展秋鷹,筆態沖融似永興,害鑒工書俱第一,宣和天下太多能”趙佶書法學薜曜,褚逐良,創造出獨樹一幟的瘦金體,是美其書為金,取富貴義,亦以挺勁自詡,與李煜詡其書為“金錯刀”同義,宋微宗的書法不免柔媚輕滑,這也許是時代和他本人的藝術修養所致,但他首創的瘦金體的獨特的藝術個體,為后人競相效仿。
    明思宗“九思”: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敏、疑思問、岔思難、見得思義”
    譯:君子有九種考慮,看要考慮看清楚了沒有,聽,要考慮聽明白了沒有,面色要考慮是否溫和,態度要考慮是否恭敬,說話,要考慮是否忠誠,辦事要考慮是否認真,有問題要考慮向人請教沒有,生氣,要考慮是否引起麻煩,看到能獲得什么,要考慮是否合理。
    慈禧太后:
    葉赫那拉氏(1835—1908),咸豐帝妃子,因生了載淳被封為懿貴妃。居儲秀宮,后載淳即位為同治帝,那拉氏晉封為皇太后,稱圣母皇太后,葉赫那拉氏權力欲報強,1861年她發動了辛酉政變,開始垂簾聽政,掌握朝中實權,她得用漢族地方實力人物曾國藩、李鴻卓等撲滅了太平天國運動。平息了捻軍在她的努力下,清王朝出現兇暫時的安定局面,即“同光之治”在后期,她投力對外妥協,競說出“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話,她死于1908年,4年后清王朝覆亡。
    武則天:
    天授元年(690)九月,武則天登基稱帝,改唐為周,改元天授,史稱武周,武則天(624—705)并州文水(山西文水人)唐高永微六年(655)立為皇后,參與朝政,她還新撰了個“曌”(即“照”字),作為自已的名,取義是日月臨空。她通文史、多權謀、開創殿試制度,親自考試貢士,令九品以上官員和百姓可自行薦舉,提拔了大量普通地主做官,打擊了門閥貴族,同時,她堅持抵御突劂,吐蕃等軍事貴族的騷擾,收復了等重地,重設安西四鎮,有效地保衛了邊防,對唐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做出了貢獻。武則天改唐為周長達15年。
    中國四大名石:靈壁石、壽山石、太湖石、筍石。
    學海二字:并非王曦之親筆為常氏題寫。而是屬于揖字。
    貞而不諒:子曰:君子貞而不諒。“譯:君子堅持正義而不固守小信。
    --------------------------------------------------------------------------------------------------------------------
    十四、貴和堂
    貴和堂簡介:
    貴和堂為常萬達次子——常懷玗的次子——常秉郡居住的宅院。常秉郡,生于乾隆四十二年(1778),出生時正是其祖父年至花甲、事業如日中天之際。按照常萬達公為其孫子(十秉)各建一堂并親自起堂名的家族傳聞,貴和堂老宅應建于乾隆末期。所以,貴和堂屬于北常的十大老宅之一。大概是由于秉郡出生時,正逢祖父六十花甲,因此賜其一個“貴”字,得名為貴和堂。
    在已修復莊園中,貴和堂有五個第一:首先是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貴和堂原有八個院落,正院、后院、東新院、西新院、小書院等六個依次排列的院子已得到了修復;其次是得以保存的磚雕、木雕、石雕、彩繪保存完整,藝術品味也最高;三是這里有全莊園乃至全省各民居大院中最大的影壁;四是七開間的后樓是中國民居中最高檔次的建筑;五是晉式明清家具陳設種類最齊全,品味也非常高;各種日用、擺設、裝飾、器皿、家具多達一千余件套,原汁原味地展現了常氏起居文化。
    貴和堂老宅:
    貴和堂老宅原有八個院落,由東而西為偏院、正院、后院、東新院、西新院、小書院、車馬院和客院;像莊園中其它各堂的建筑一樣,貴和堂也是依次平均分布于后街兩側。其中除客院和車馬院因在南邊無法修復外,所余六個院落均保存完好,相互聯通又各自獨立。
    貴和堂老宅由偏院、正院和后院三部份組成,共有樓、庭、廂房、廊等各類建筑73間。
    匾額:都閫府:-----閫,門檻;都閫,大門檻;大意為:護衛邊關的將軍居住的府第。
    聯:靈氣之通鸞鶴驂瑤下,龍虎之山芝草紛然生。
    清——鄧石如書寫。
    院落結構:
    修復開放后的常家莊園用于居住的9堂19個院落,從建筑結構上大體可分為四種類型:
    節和堂、人和堂、養和堂及貴和堂新院為“品”字形偏正結構,即臨街一門而入,前院為東西五間,南北十間的長方形;后院則一分為二,呈南北五間,東西十間的長方形。
    慎和堂、雍和堂則在共同的前院后,分成偏正式后院結構;其正院與節和堂等相同,但偏房卻只設東房,不筑西房;北南房也只有3間。
    廣和堂、體和堂呈南北雙樓對峙,無前院,東西房各有10間,由院內的夾牌樓相隔而分為上、下兩院。
    而貴和堂老院卻別開生面,將正院、后院、偏院連結為一體,形成自己特有的風格。其共同之處是:無論是哪一種結構,都有嚴格的上、下院之分,絕不越方正之規、等級之矩。而且,每個正院中都有小巧靈瓏的“夾牌樓”式花墻隔斷,使深深的庭院形成“里五外五”、“里五外四”、“里五外三”的格局。
    貼金方篆格言影壁:
    進入氣宇軒昂、俗稱為“北挑角”的二柱抱廈廊挑角大門,迎面一幅五米見方的影壁,就是在全省各民居中面積和藝術價值都堪稱第一的磚雕貼金方篆格言影壁。影壁中間由340個貼金方篆字組成,內容為樹德、立品、做人、涉事之格言,間夾刀幣、布幣、鼎、爐等斷句。由于采用了傳統彩繪中的蒙金法燒制,使它能夠至今仍保存完好。
    正院:
    進入面東而立的磚雕垂花門,這里就是貴和堂的正院了。
    正院以正廳為界,劃隔為前、后兩院;前院又由一道三門式夾牌樓分隔為上、下兩院,使全院呈三進式院落。
    一道三門式的夾牌樓,使貴和堂正院有了上下之分,上院由兄長們居住,下院則是小弟和成年晚輩的生活場所,長幼有別,尊卑有序的儒家禮儀,在這里,在這座夾牌樓下,體現的非常明顯,而室內陳設,不僅儒學氣息襲人撲面,而且也會令一般文物愛好者和收藏者贊嘆不已,至于院中空兜裝上懸嵌的磚雕壁掛,更是很少在民居中見到的藝術珍品。這道夾牌樓,平時只開旁門,只有在喜慶之日和貴客來到才會正門洞開,使大家在院中就看到正廳。
    正廳中居住的,是本堂的一家之主。這里又是全家議事和接待貴客的地方,左客廳、右臥室,中間既供佛祖,又可做為過廳,通往后院,使居室主人足不出戶,就可以了解家中的大小事情,這種格局設置,可以說得上是匠心獨具了。
    繡樓: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座南朝北的這座二層小樓,又稱“繡樓”。樓上供未出閣的小姐居住,一層是丫環婢女休息和居住的房間;。東暖閣是小姐的臥室,雕花臥榻、精工細做的香羅帳、衣櫥內所存綾羅綢緞的衣著和被褥,無不顯示出家族當年的富有和奢華。
    因為小姐也常常會下樓來會見親戚中的姐妹等人,和她們一起消閑,所以樓下的陳設同樣顯得文靜、優雅、舒適,而且寬敞明亮、采光充足,看不出是下人居住的地方。
    提到繡樓,大家自然會想到“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獨座高樓”、“對月傷懷”等詞句;其實常家長年從事外貿,家風民主開放,據記載貴和堂早年的媳婦范太安人,溫大夫人等都是才女,他們的女兒自然都接受很好的教育。而且常家在山西省內率先興辦女校——常氏女子知恥學堂,僅貴和堂一支受過中等以上教育的女子就有20多人,這樣的小姐豈是這方寸繡樓能關住的嗎?
    繡樓上匾額:淑德可風
    是山西女子師范學校國文專科班的學生贈給常贊春(時為該校老師)夫人喬氏的。淑指淑女,形容女性形態舉止端莊秀麗;德是品德;可是可以、值得;風指風范。大意是:贊揚常贊春之妻賢慧端莊的品德和修養,堪稱女性楷模,值得每位后輩效法學習。
    繡樓下匾額:學易頤齡----山西大學文科班學生為其師長常贊春立。大意:贊揚師長學問的高深,祝愿老師長壽安康。
    聯:竹樹陰濃笠屐行吟梵宇路,禽聲早暮秦法雞鳴翠微間。
    ___清鄧石如書寫。笠屐,竹帽木鞋,鄉間隱士常用的衣著。梵宇,即寺院;秦法,喻法度嚴明、人民安居樂業、盛世太平。
    過廳匾:貴和堂
    聯:倪遷清  云林閣,米老英光寶晉齋
        清代華世奎書寫,倪遷——元明時書法家倪贊,號遷翁;清  ,倪遷學王獻之筆意書寫了《清  閣全集》;云林閣,倪贊居室名;米老,指米芾,宋代大書法家;英光,米芾專帖《英光堂帖》;寶晉齋,米芾專帖《寶晉齋帖》。
    詒谷——詒:傳給、訓話,意思是傳給后人的訓詞。谷:莊稼或糧食的統稱。大意是:要求家族成員像天天需要吃飯一樣,日日習讀遵守祖上的教誨,一天也不可缺少。
    后院:
    走過正廳兼過廳,我們就進入后院了。
    后院的東房,由管帳的先生居住,也可以叫做貴和堂的帳房,西邊住著本堂的私塾先生,設著本堂的書館,當然,無論是東帳房還是私塾先生,非主人召喚是不能穿堂而過的,他們只能走東邊這個與偏院相通的小垂花門。
    進入后院,各位能否感覺到它的金壁輝煌和寬敞闊綽有點與眾不同?
    單就它七開間二層的樓閣,即已經顯示出當年房主的不凡氣概。因此據傳在莊園落成后,就有人曾說過它有“違制”的嫌疑。按清代體制,只有王府才允許有七開間的建筑,而常氏家族盡管官宦如林,卻達不到享有王府一級規制的檔次。
    但常家素有儒學傳家的底蘊,于理于情又絕不至于做出潛越、違制之舉,所以,究竟是否違制,我們只好把它作為一個懸念留給大家了。
    一層是客廳,按常規它只是用于接待重要客人的地方,但這間客廳的作用則不同尋常。因為歷史延伸至光緒年間后,由于列強、特別是沙俄的入侵,時局日益緊張,清政府疲于應付內外交困的局勢,無暇顧及國內政務,以至于內亂四起、民不聊生。而以外貿為主業的常氏商號,當然也開始呈現出每況日下的窘境。
    與此相反,生意場上業務的日漸清淡,卻正好為常氏族人提供了潛心研究學問的契機。所以,在常家近代子嗣中開始涌現出大量的學者。本院的主人,在中國近代史上頗著名望的常贊春、常旭春以及他們的叔侄、兄弟等,共四代二十四人,便在此組織起在中國堪稱第一的家族詩社——韡華詩社。
    詩社成立后,確定在每月設“社日”若干天;每逢社日,大家便聚集一堂,吟詩作文、切磋文稿、推敲文字、評點書畫等,使整個廳堂里充滿了儒雅學問的氣氛。
    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就是在當時內憂外患的局面下,韡華詩社居然堅持活動達十三年之久,精選出版了《韡華詩社詩詞集》四卷。成為山西近代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也集中體現出常氏族人崇儒重教的深厚文化底蘊。
    后樓上匾:士誦清芬:-----山西巡撫恩壽題給常贊春的匾。
    聯:太谷乾坤隨處有,君家庭院得春多。
    清常贊春書寫。太古,即遠古,指歷史興衰之理;乾坤,即陰陽、天地之道;隨處有,就在身邊,道不遠。
    后樓下匾:分惠士林:
    山西提督使錫暇題給常贊春的匾。大意:先生的品德和學術,薰陶了山西的學子們,使得士林得益非淺。
    聯:何以擴胸襟要熟讀九經諸史,欲求開眼界須游歷名山大川。
        清常旭春書寫。
    --------------------------------------------------------------------------------------------------------------------
    十五、后街:
    歷史上常家建筑主要為南常一條街,北常一條街,合稱“常家兩條街”。但其中大部分建筑都已毀于歲月和戰亂,現在我們所能看到的只有北常的部分建筑了。北常世和堂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是常氏第九世常萬達為其三個兒子,十個孫子“三懷、十秉”所建。
    常家莊園現存的建筑主要分布于后街以北,從東向西依次為節和堂、人和堂、慎和堂、雍和堂、謙和堂、養和堂、體和堂、廣和堂、貴和堂。
    常萬達的堂號原為“世榮堂“、但老先生一生崇尚儒學“中和”之道,也得益于“中和”受用于“中和”。所以在三子,十孫起宅建堂時,不再以“榮”為堂名,而將自已的堂名另改為“世和堂”將子孫之堂均以“和”字命名。
    在節、人、慎三堂之中,現在布置的是由山西省委宣傳部主辦的大型文化旅游展《華夏文明看山西》;雍、謙二堂是“三雕”、“彩繪”藝術展,這些我們留給大家回過頭來自行慢慢品味。隨著大家對常家歷史、建筑風格了解的逐漸深入。回頭再來看這幾個堂院,相信您一定會有新的發現和收獲。
    --------------------------------------------------------------------------------------------------------------------
    十六、奉旨承恩坊: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這座威嚴、淳厚、古樸、典雅的過街四柱三門石牌坊,叫做奉旨承恩坊。牌坊是奉嘉慶皇帝御旨立起的,大家從上面可以看到,清政府曾一次便封了常氏九世萬達、十世懷珻、懷玗、懷玠、懷佩等四人從二品到四品的官職。其實這次受封典的還有一個人,那就是第十一世常秉儒,他的封職是從三品游擊,比他的爺爺萬達公、父親懷玗公低一個級別,但是他還有加二級的嘉獎,這個牌坊是他為爺爺和父輩立的,所以未刻皇帝對自已的恩典。這么多的恩典,都來自于常秉儒對國家的一次捐贈,其捐贈數額有多大,大家盡可以自由想象;同時也能據此推測出當時常家富甲一方的經濟實力了。
    東上豎額:奉旨
    東中匾:繼序紹述——常氏書。取自《中庸》;繼序,繼守先輩品德、業跡;述,發揚光大先輩的遺志。
    聯:田疇連仟佰不及經典充篋笥,邸肆跨坊曲何如義方遺子孫。
    常氏書寫。田疇,谷地為田,麻地為疇;仟佰,同千百,泛指廣大;篋笥,盛物的竹箱;邸肆,王候府第陳列一片;坊,街道,曲巷。
    東左匾:大有慶也——清杜大統書寫。
    東右匾:安且專舌兮——清杜大統書寫。
    西上豎額:承恩
    西中匾:齊莊中正——常氏書寫。齊莊,莊重肅敬;中正,守中而正直。
    聯:圣人遺跡遺德和禮天之助乃順也,賢者傳世儉與廉人之助則信哉。----常氏書寫。
    西左匾:錫茲祉福——清杜大統書寫。錫茲,賜于你;祉福,二字同意,均為福。
    西右匾:敬其所尊——清杜大統書寫。尊,此處指圣賢之道。
    -------------------------------------------------------------------------------------------------------------------
    十七、養和堂:
    過了石牌坊,大家一看這個挑角門上的匾額,就知道這是進士公的府第了,它的堂名為養和堂。由于它的大門上彩繪的門神,威武雄壯,栩栩如生,別具特色,遠近聞名,因此,這一帶人都稱它為“門神院”,讓我們走進這位常氏“文曲星”的宅院,去“沾”一點進士公的靈光吧。
    古人把廣有藏書的地方,叫做“蘭臺石室”,而養和堂的前院石欄、石影壁、石半亭,真讓你頓生進入“石室”的感覺,連正院的夾牌樓花墻,也是石刻的。石柱和半亭石壁上的字,都出自本堂主人常麟書和他父親——著名書法家常立屏之手。
    常麟書是晚清時期山西儒學大家和教育家,他一生著作有五十六部之多,其中《外史歌略》用韻文的方式,向國人介紹了世界各國的地理、歷史、文化、經濟等情況,可以說得上是晚清時期,能正確、客觀地放眼看世界的先驅。常麟書的這種見識與常家世代從事外貿是分不開的。
    在養和堂還出了一個晚清時期的“前衛”人物,那就是常麟書的叔父常立教。常立教是光緒戊戌年(1898)參加公車上書康梁變法的山西籍四個舉人之一。變法失敗,歸鄉隱居,從事教育。在清末,榆次的許多文化人都曾受過他教授學術和品格的熏陶。
    大門匾:進士第——本堂學子常齡書會試中進士后所立。
    聯:庭有余香榭草鄭蘭燕桂樹,家無別況唐詩晉字漢文章。
    清常立屏書寫。謝,謝靈運,南朝著名文學家;其詩以嘔詠大自然而著稱于世。鄭,東漢著名學者鄭玄。燕,宋代燕貴,善畫山水樹木。
    正院二門匾:養和堂——十一世常秉聰的老堂。
    聯:書中有書盡看書不如無書,禮外無理唯守禮是為有禮。——常氏書寫。
    正院正樓匾:書面忍
    聯:樂無事日有喜,飲且食壽而康。——劉墉書寫。
    偏院二門匾:觀國光——本堂主人常秉聰入國學監后立。
    聯:紹祖宗一脈克勤克儉,教子孫兩事唯讀唯耕。——常立屏書寫;紹,繼承。
    -------------------------------------------------------------------------------------------------------------------
    十八、體和堂、客院、廣和堂:
    隔著小巧玲瓏、紫姹嫣紅的可園,就是那位名聲赫赫的儒商巨子常秉儒的宅院“體和堂”和“體和堂客院”。
    體和堂客院“輞川別墅”有兩處景點很有意思,一處是這個鹿圖影壁,它除了與大門前的照壁形成傳統的鹿鶴同春吉祥圖外,這個鹿圖還有歡迎貴客臨門的寓意。
    曹操曾吟詩:“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佳賓,鼓瑟吹笙”,可見鹿這個瑞獸,古來就有迎賓的含義,要不,為什么把最高檔次的迎賓宴席叫做“鹿鳴宴”呢?
    穿過夾牌樓后,您一定會問這個正廳與別處并沒有什么不同,為什么說這里也是一處值得一觀的景點呢?也許,現在我告訴你這里有山西民間最早的暖氣設備,您還不能一下子找到。好,讓我來告訴大家吧,秘密就在正廳側面的墻角里。      
    對,這是個爐坑,火爐是生在地下的,而正廳內的地面磚下,彎彎曲曲,象迷宮一樣的火道,將熱氣帶入廳中,到嚴冬季節,就會使室內溫暖如春,當然,也就會使來做客的親友“賓至如歸”。
    如果您是客人,隨我通過這道室內的暗門,您就會發現自己已來到了主人的院內了,這就是體和堂。這道暗門的作用就在于客人與主人會見、宴請時,不必走出大門,繞個大彎,而且加深了“一家人”的感覺。
    體和堂與隔壁的廣和堂格局一樣,都是兩樓對峙,中間“里五外五夾牌樓”的一院兩進式,這兩處院子和相臨的貴和堂一樣,都完整地保留清代彩繪藝術的精品。
    漢紋錦彩畫:
    常家莊園的彩繪屬于晉中一帶特有的“漢紋錦”彩畫形式。這種形式,起源于明末清初,而且于晉商有關。據老人說,有一個經商致富的大戶,大興土木后,要求畫師在一個建筑上彩畫出一種形式來,不準雷同,畫師們使出渾身的解數,給這位大商賈做出了各種爭奇斗艷的彩畫,可是在繪他家的正堂時,才發現所有能用的方式全用上了,再沒有不雷同的方法了,這一下交差算工錢,成了大問題,畫師個個焦急萬分。這時,有個平時不愛說話的中年畫師,從主人收藏的漢代石刻紋飾上受到了啟發,他連夜勾勾畫畫,修修改改,終于設計出了種前所未有的,新穎別致的圖案來,不僅畫師們看了贊不絕口,宅院的主人也特別喜歡。由于這種圖案受到了漢代石雕花紋的啟發,所以,大家就把它叫成了漢紋錦——漢代紋飾發展而來的美麗圖案。這種形式,很快在同行中傳開,并日益得到了完善、發展。到清中葉,隨著晉商的興旺發達,一個個深宅大院的出現,這種形式在實踐中越來越精美,并逐漸發展成為金青、五彩、素式三個類別,以及大金青、二金青、小金青、上五彩、中五彩、下五彩和素式等七個等級。畫芯則有山水、花鳥、人物、博古、吉祥圖案五大種類,這些方式、方法、種類在常家莊園可以說是應有盡有,集其大成,簡直說是個晉中、太原一代特有的漢紋錦彩繪藝術的博展館,其中又以貴和堂的彩繪最為精致、高檔,被專家們稱為目前現存的漢紋錦彩繪中的的頂級精品。
    本堂主人儒商巨子常秉儒,是常懷玗第三子,十秉弟兄中最小的一個,是當時常氏家族內部事務的管理者,因此可以想象當年此門中的熱鬧繁華,如今卻只是空廟房舍,昔日的喧鬧已一去不返,由此可見世事的沉浮。
    大門匾:輞川別墅——常氏書寫。其意為:這里雖然是我的客院,但也是您的別墅,請您就像回到自己的家中一樣吧。
    聯:煙云清處霞飛萬里浮淑氣,曉暉秀壁錦鋪千樹吹紫煙。
    清王文治書寫。大意是對大自然壯觀景色的贊美。
    體和堂正廳匾:壺德昌后——常氏親友百余人聯合贈送。
    聯: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杜甫詩句,清常旭春書寫。
    體和堂大門匾:文魁——本堂學子憬被朝廷下圣旨賜舉人身份后立。
    聯:落葉無端悲壯士,真茶遠寄白潛夫。
    清劉春霖書寫。悲,慷慨心境悠然而生潛夫,不求聞達、淡泊名利的人。
    廣和堂大門匾:皇恩壘錫——常懷   受誥贈從二品武功將軍后所立。錫,九錫;古代皇帝給其臣子的最高賞賜。壘錫,指皇帝多次賞賜。
    聯:鳳凰寶鏡日有喜,丙本神鉤君高濃。
    清常贊春書寫。丙本,諸子百家之書;四庫全書中經史子集四部按甲乙丙丁排列。
    正樓匾:廣和堂——堂名,是常秉猷后人的支堂。
    聯:露氣竹窗靜潑墨臨摩詰,秋光月夜深街拓詠少陵。
        清張照書寫。摩詰,唐大詩人、畫家王維的字;少陵,指白居易七言古詩《少陵叟》,代指白居易。
    -------------------------------------------------------------------------------------------------------------------
    十九、慎和堂:
    大門匾:郡伯第——是道光二十四年十一世常秉式被誥贈為正四品昭武都尉之后,其子恂、惲、悌、惺為他立的。郡,古代行政區域;秦始皇稱帝,在全國設三十六郡,每郡行政長官叫郡守,軍事長官叫郡尉,亦稱郡伯;其職位與昭武都尉等同。
    聯:洞天居麗山異石梧桐柳秀潤,寶晉齋柔花蕙草椿杉竹露沾。
    明周於禮書寫。洞天居,南宋古玩碑帖收藏家、鑒賞家趙希鵠的居處;趙著有《洞天清錄集》,為古物碑帖鑒賞經典。寶晉齋,北宋書法家米芾手摹王羲之、王獻之真跡的珍貴名帖。
    二門匾:慎和堂——堂名,十一世常秉式的老堂。
    聯:曠想已同鷗境界,遠游方羨雁途程。——清何紹基書寫。
    聯:上棟下宇左圖右書,夏葛冬裘朝饔暮餐——清鄧石如書寫。葛,葛衫;裘,皮衣;饔,早飯;餐,晚飯。有房屋可居,圖書可讀,有時令衣服,早晚飯食,還有什么不滿足的呢?
    正廳匾:樂天倫——
    聯:摹書最易須是古人名筆,定武最佳所貴世有蘭亭。
        清羅源漳書寫。定武,唐歐陽恂臨寫的蘭亭敘,為摹寫蘭亭敘的最佳版本。
    -------------------------------------------------------------------------------------------------------------------
    二十、雍和堂:
    大門匾:武德第——光緒三十一年,十四世常書春為誥贈正五品武德騎尉的父親常立敘所立的匾額。
    聯:浩溥旁通詩書上不許儉,雍容儒養衣食邊只要勤。——清常麟書書寫。
    二門匾:雍和堂——堂名,十一世常秉修的老堂。
    聯:墨畫數槿竹半床千古業,片石四時花香薰一架書。——清張照書寫。
    正廳匾:格致中和——格致,窮究事物原理,找到其根本;中,正,不偏不倚;和,適中,恰到好處;中與和就是事物的根本原理。
    聯:行盡風林雪徑依然水館山屯,欲是陽春有腳今朝先到柴門。
        清常贊春書寫。
    -------------------------------------------------------------------------------------------------------------------
    二十一、謙和堂:
    大門匾:大夫第——咸豐四年,十一世常秉祥被誥贈從四品朝議大夫后,其子常炳為父所立。
    聯:沸耳煮茶傾心剝芋,當午讀史凌晨注經。
    清常旭春書寫。芋,芋頭,泛指根莖食物,是最粗糙低廉的充饑物;大意:吃飯有粗茶淡飯就可以了,史書與經書卻是一定要用心研讀的。
    正廳匾:謙和堂——堂名,為十一世秉祥的老堂,但這所院子卻只是個小偏院。
    聯:占得梁園為賦客,合成商山采芝仙。
        清常立方書寫。梁園,亦稱梁苑;漢梁孝王為游賞與筵賓,在河南開封東南建筑的園囿。賦客,詩人,文學家。商山采芝,商山,亦稱商嶺、商坂,在今陜西商縣東;采芝,秦末漢初,東國公、綺里季、夏黃公、用里先生等四人在商山過著采集草藥、濟人之難的生活;因四人皆年高皓首,人稱“商山四皓”;商山采芝便成了高人不求聞達、修身養品、濟貧救人的專用詞。
    -------------------------------------------------------------------------------------------------------------------
    二十二、節和堂、人和堂:
    匾:大夫第——嘉慶年間,十一世秉州、秉祥、秉修、秉式、秉聰為他們的父親、誥贈從四品朝議大夫常懷    立的匾額。
    聯:明月山房靜樹深時見鹿,香靄花間露溪午不聞鐘。
    清張照書寫。表達了主人燕居田園、追求安謐生活的愿望。
    正廊匾:承啟第——節、人和堂為慎和堂的支堂,故以承啟自戒。
    聯:皓爾太素棲峙淵深,博覽典雅乃有秘書。
    清吳士監書寫。皓爾太素,潔白皎靜的月光;秘書,宮中藏書。
    二門匾(東):節和堂——堂名,為慎和堂的支堂;清常贊春書寫。
    聯:行盡風林雪徑依然水館山屯,欲是陽春有腳今朝先到柴門。
        清常贊春書寫。
    正廳匾:學禮典書——學典,指追求學問、勤奮學習;禮書,為傳統經典,儒文化書名;即:《禮記》、《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
    聯:居身不使白玉玷,潔志直與青云齊。
        清祁雋藻書寫。玷,玷污;潔,純正;青云,指天道,正確的人生觀。
    二門匾(西):人和堂——堂名,亦為慎和堂的支堂。
    聯:五際詩聽匡鼎說,八分碑看蔡邕書。
    清陸潤癢書寫,五際,五代,泛指歷代。匡鼎,輔佐國家、朝廷;鼎為古代國家權力的象征;八分,隸書;蔡邕,東漢著名學者、書法家;曾與友人匡定《六經》文字,并由他親自書寫在碑上,以防止謬誤流傳。大意:精心研究歷代詩文,要選擇那些匡世佑國的正論之文;對“六經”的學習要選擇蔡邕校正的書籍,對非正道之作是不能學習的。
    六經:詩、書、春秋、禮、樂、易。
    正廳匾:世顯文明——意為代代習儒,使其更加光耀顯赫。
    聯:骨氣乃有老松格,神妙獨到秋毫顏。
    清翁同和書寫。秋毫,鳥獸的細毛;此處指毛筆。顛:書寫時猷勁的腕力。大意:為人的骨氣,要象老松一樣堅貞而蒼勁;寫字作文時,只有腕力的猷勁之功才能顯示其神妙。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爆乳无码一区二区麻豆| 99riav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 | 亚洲最大成人在线播放| 精品999日本久久久影院| 亚洲AV无码不卡私人影院| 亚洲欧洲精品一区二区| 青草青草久热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精品日韩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虎白女粉嫩尤物福利视频| 国产美女A做受大片观看|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亚洲AV| 熟女系列丰满熟妇AV| 日韩AV无码免费播放| 国产av午夜精品福利|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久久久| 国产精品自拍午夜福利| 国产无套乱子伦精彩是白视频| 日韩精品有码中文字幕|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中文字幕 | 性色欲情网站iwww九文堂| 免费吃奶摸下激烈视频青青网| 最新国产精品亚洲| 免费AV手机在线观看片| 99精品热在线在线观看视| 亚洲国产一线二线三线| 国产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精品久久蜜臀av| 久久精品国产99精品国产2021| 国偷自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 狠狠久久亚洲欧美专区| 少妇高清一区二区免费看| 蜜臀久久精品亚洲一区| 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 国产黑色丝袜在线播放| 亚洲成A人一区二区三区| 又黄又无遮挡AAAAA毛片| 一卡2卡三卡4卡免费网站| 麻豆成人精品国产免费|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桃色|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一区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