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文章
發文工具
撰寫
網文摘手
文檔
視頻
思維導圖
隨筆
相冊
原創同步助手
其他工具
圖片轉文字
文件清理
AI助手
留言交流
來自: 磐英 > 《我的圖書館》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以圖鑒史 古都城的由來 | 洛陽建都史
以圖鑒史 古都城的由來 | 洛陽建都史。東周時,洛邑有王城和成周二城,王城居西,故址即今市內王城公園,成周城即今漢魏洛陽故城。唐亡...
兩個都城型大遺址極核,“大長安”與“大洛陽”的都城王霸演進路
同樣作為都城型遺址聚落極核的洛陽先后有夏、商、西周、東周、東漢、魏、西晉、北魏、隋、唐、后梁、后唐等19 個朝代在此建立國都或陪都...
中國八大古都
譚其驤《長水集續篇-中國歷史上的七大古都》:“到了20世紀20年代,學術界才有些論著將西安、洛陽、北京、南京、開封并列為‘五大古都’;30年代,又將杭州加入,列為‘六大古都’。此后,六大古都即成...
洛陽有十四個古稱,你知道幾個?
于是人們自然把洛陽與京都聯想在一起,簡稱洛陽為“京洛”。為鞏固新占領的廣大河南地并為南伐東晉建立戰時軍政大本營,后趙主石勒在洛...
洛陽不是十三朝古都?那誰又有資格呢?
此時肯定會有人說隋煬帝遷都洛陽,洛陽是隋朝的都城,可隋煬帝遷都洛陽后十四年被宇文化及殺害于揚州。隋唐長安、洛陽的地位再重申一遍...
洛陽 | 十三朝古都,為何總有人認為是陪都?
通過碳14測年、文獻記載、考古地層學等方面的綜合研究,加上諸如綠松石“中國龍”等大量出土文物佐證,如今洛陽偃師區二里頭遺址為夏朝...
試論古代城市與河流的關系——以古都洛陽為例
其實, 當時洛陽盆地的四條河流(洛河、 伊河、 湟河、 澗河)都被用來為隋唐洛陽的城市建設服務, 由這些河流加上北面的黃河構成便利的水運網絡。總之, 隋唐東都洛陽建城時充分地考慮到城市用水的問...
河南歷史文化“六大出彩”
中國古代都城的源頭在河南,中國都城的鼎盛發展在河南,中國都城的重要樣板也在河南。當今100大姓中,78個姓氏的源頭或部分源頭在河南,如李姓根在鹿邑,王姓根在偃師,張姓根在濮陽,劉姓根在魯山,黃...
感懷古都洛陽
隨后的周王朝雖沒有把都城定在洛陽,但卻在洛陽建城筑邑,并將象征著周王朝皇權的九鼎安放洛陽,可謂是"雄都定鼎地,勢據萬國尊"。華夏文明在洛陽度過了自己的童年時期,洛陽也因此成了一個...
微信掃碼,在手機上查看選中內容
洛陽大古都
傳承中華文明的圣城
在洛水與黃河交匯的這片豐沃平原的周圍,有山河相阻,從而形成了極為獨特的地理環境?!妒酚?#8226;周本紀》引用了周公對這個地方的評價:“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以致西周青銅器“何尊”的銘文,稱這里為“中國”。在東西僅長50公里的河洛平原上保留著五大古都遺址。其中,第一個興起的都城遺址為二里頭遺址,該遺址位于偃師市的西偏南方向,總面積達375萬平方米,發現有宮殿基址、宗廟基址、手工業作坊及大型墓葬等遺存,為夏代國王桀都斟 之所在。第二個興起的都城遺址為偃師尸鄉溝商城,該城址位于偃師市區以西的地方,洛水之陽,城址平面呈南北長方形,南北長度為1700余米,東西寬度在740~1215米之間,城內發現有與宮殿有關的小城,還發現有城門及大道,該城有可能為商代第一個王湯所居之諸亳之一。第三個興起的都城遺址為東周王城,該城址位于今洛陽市澗河以東的王城公園一帶,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3700米,東西寬2890米,城內西南部為宮殿區,北部則為手工業作坊區。在王城的基礎上形成了西漢的河南縣城。第四個興起的是漢魏洛陽故城,為東漢、曹魏、西晉與北魏的都城所在。該城址位于洛陽以東的洛水北岸,為南北向長方形,城墻總長約14公里,城內西北角有始筑于曹魏的金鏞城,城內中部偏北有宮城,已發現有中央衙署集中的銅駝街、漢魏時的清暑殿、北魏洛陽名剎永寧寺,以及漢晉時的靈臺與明堂遺址。第五個興起的是隋唐東都遺址,該城址位于今洛陽市區及城郊,外郭城周長約27.5公里,城內面積約47.3平方公里,郭城內街道縱橫相交構成里坊,并設有用于交易的三市,郭城西北隅為皇城。皇城的北部則為宮城,在東城外還發現有含嘉倉遺址等。洛陽除夏、商、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魏(李密)、鄭(王世充)、唐、后梁、后唐、后晉為都之外,新莽、北齊、北周、后周、宋、金、中華民國則為陪都或行都,建都歷史長1400余年,在中國八大古都中,首屈一指。
洛陽歷史文化博大精深。中華文化之根的“河圖洛書”,誕生于此;周公在這里制定禮樂,形成“三代”最具代表性的周禮;老子在這里研究典籍文獻,并以此為基礎完成《道德經》;《詩經》首篇《周南》,收集的便是洛陽當地的民歌;西周初年遷洛的“殷頑民”,形成了中國最早的職業商人,東周時在這里誕生了商圣白圭。東漢時的太學,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公立大學,在學人數最多時有3萬余人,校舍1850間,并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招錄與教學管理辦法。王充在這里完成了《論衡》,許慎在這里完成了《說文解字》,班固在這里撰寫了《漢書》、陳壽在這里撰寫了《三國志》、司馬彪在這里撰寫了《續漢書》,司馬光在這里完成了史學巨著《資治通鑒》。張衡在這里研制了渾天儀與地動儀,蔡倫在這里發明了造紙術,華佗在洛陽研究中醫外科而知名。此外,《兩都賦》、《兩京賦》、《洛神賦》等文學名篇與洛陽有關,中國古代樂舞尤以洛陽百戲最為精華;真、草、隸、篆等書體的成熟也與洛陽有關,吳道子的《五圣圖》完成于洛陽,中國最大的藝術寶庫龍門石窟亦在洛陽。從以上掛一漏萬的記述中,也可以看到洛陽文化的厚重。而就學術層面而言,道學肇始于洛,儒學淵源于洛,經學興盛于洛,佛學首傳于洛,玄學形成于洛,理學尋源于洛。因此,洛陽是中華文化的圣城。
在歷史上,與洛陽關系最為密切者當數今西安市,二者同為中華大古都,但洛陽在多個層面上要優于西安。一是洛陽建都史可早到夏、商,而西安只是從西周時才為王都。二是在西周時,周公受命營建洛邑,并以此作為統治東方的政治中心。西漢初建時,劉邦也曾以洛陽為都城數月后,才正式定都長安。也就是說,大王朝即使不是首選洛陽,也要以洛陽作為陪都,以便更利于統治。三是當王朝的政治中心東移后,西安的中心地位不但受到削弱,有時也更沒有了陪都的地位。四是洛陽與西安作為漢唐大都,有著不同的風格,如長安城更為規范與嚴謹,洛陽則較之隨意,威嚴中不失親和力,在城市的布局上表現得最為明顯。五是當政治中心東移到開封之后,宋、金也仍以洛陽為陪都,北宋時的洛陽稱為“西京”,更以文化繁榮而著稱。六是就目前的城市地標而言,洛陽保留有龍門石窟、白馬寺、關林、周公廟等名勝,較之西安城市本身的名勝更具有震撼力。因此,就作為中華文化圣城的競爭優勢而言,洛陽要優于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