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古都城知識 傳播中國古都文化 十一期間,跟隨小圖一起翻開《中國古都城地圖》,穿越回“四大古都”,去了解它們的建都史。 洛 陽 簡稱“洛”,別稱洛邑、洛京。橫跨黃河中下游南北兩岸,東鄰鄭州市,西接三門峽市,北跨黃河與焦作市接壤,南與平頂山市、南陽市相連。 洛陽市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洛陽是華夏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隋唐大運(yùn)河的中心,歷史上先后有十多個王朝在洛陽建都。洛陽市有二里頭遺址、偃師商城遺址、東周王城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等五大都城遺址。 洛陽城址演變圖 夏都斟鄩與商都西亳 洛陽建都?xì)v史可追溯至夏朝初期,即斟鄩(xún)遺址。今洛陽市偃師市境內(nèi),偃師市西南二里頭遺址被考古工作者認(rèn)定為夏朝中晚期都城遺址。 按夏商周斷代工程,商湯于前1600年滅夏。商湯滅夏后在斟鄩附近營建新都西亳,即偃師市西商都西亳遺址,西南距二里頭遺址約6公里。偃師商城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商朝早期城址中年代最早、規(guī)模甚大、保存最好的一處。 西周陪都與東周都城洛邑 西周初期,都城在關(guān)中地區(qū)的豐鎬,為鞏固西周王室對殷商故地的統(tǒng)治,周公主持修建洛邑為陪都,號東都。成王主要居于洛邑,洛邑成為西周實際都城。 東周時,洛邑有王城和成周二城,王城居西,故址即今市內(nèi)王城公園,成周城即今漢魏洛陽故城。直至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 年),東周終為秦所滅,秦以洛邑置洛陽縣。 來自《地圖:誰主沉浮》:洛邑圖 據(jù)《尚書·洛誥》記載,召公營建洛邑時,根據(jù)占卜的結(jié)果進(jìn)行勘測,繪制地圖,在洛水邊建王城和成周城。圖中是今人根據(jù)文字記載而繪制的洛邑二城相對位置示意圖。《洛邑圖》是我國地圖史上第一個具有實際用途的城市建設(shè)規(guī)劃圖,是專題地圖的萌芽。 兩漢與魏晉時期 漢王元年(前206年),西楚霸王項羽封申陽為河南王,都洛陽。漢高帝五年(前202年),楚漢戰(zhàn)爭結(jié)束,劉邦即皇帝位,以洛陽為都城。不久聽齊人婁敬建議,定都關(guān)中。 建武元年(公元25年),東漢建立,光武帝劉秀定都洛陽,劉秀改洛陽為雒陽。 東漢雒陽城地圖(166年) 黃初元年(220年),魏王曹丕廢漢獻(xiàn)帝自立,國號魏,是為魏文帝,定都洛陽,號為中都。魏于咸熙二年(265年)被西晉取代。西晉武帝司馬炎繼續(xù)都洛陽。至?xí)x懷帝永嘉五年(311年),洛陽失陷于十六國漢。東晉建都建康,稱故都洛陽為中京,名義上仍將洛陽作為陪都。 十六國與南北朝時期 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孝文帝元宏實行漢化改革,將都城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遷至洛陽。永熙三年(534年),孝武帝不堪權(quán)臣高歡控制,西逃長安,高歡另立元善見為帝,并遷都至鄴(今河北臨漳縣西),北魏分裂為東魏與西魏,洛陽屬東魏。 北魏洛陽城宮城地圖 隋朝與唐朝東都 仁壽四年(604 年),隋煬帝初即位,即詔建東京洛陽為都城。大業(yè)二年(606 年),隋遷都洛陽,后改稱東都,直至隋亡。 隋洛陽城宮城地圖 王世充即位為皇帝,國號鄭,繼續(xù)以東都洛陽為都城。唐武德四年(621年),王世充被李世民平定。顯慶二年(657年),唐高宗李治以洛陽為東都,亦稱東京,為唐陪都。光宅元年(684年),改東都稱神都。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改國號為周,以神都為都城。神龍元年(705年),唐中宗李顯復(fù)唐國號,洛陽復(fù)稱東都。 唐東都洛陽城簡圖 五代都城與陪都 唐亡,中國進(jìn)入混亂的格局中,洛陽曾經(jīng)以“洛陽”“洛京”“西京”為名做為后梁、后唐、后晉不同時期的都城。五代十國期間,洛陽在都城與陪都之間不同轉(zhuǎn)換。 本文部分內(nèi)容和圖片來自《中國古都城地圖》 速讀大中國古都城址演變圖 盡覽五千年中華都城變遷史 作 者:周強(qiáng) 書 號:978-7-5204-0858-5 審圖號:GS(2020)2號 中國古都城地圖 普及古都城知識,傳播中國古都城文化 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史,每個時期的文明史都涵蓋了那個時代的都城史,每個時期的都城史又都折射了那個時代的文明史。如果要了解那個時代的璀璨文化,不能不了解那個時代的建都?xì)v史。 本書力求用地圖通俗易懂地介紹中國從傳說中的三皇五帝到中華民國各個歷史時期主要政權(quán)的定都遷都情況以及歷朝歷代選擇古都城的歷史、地理原因,并配附中國古都城圖,張揚(yáng)中國古都文化。使讀者既能了解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的建都情況,也可以了解中國版圖上各個地方的古都?xì)v史。 中國地圖出版集團(tuán) 地圖 | 旅行 | 文化 教材 | 教輔 | 測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