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樁功(初稿)——王薌齋
簡介 站樁是我國古代養生術的一種,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中,就有“……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骨肉若一,故能壽蔽天地……”的記載。但千百年來,這種方法只是被人們當做習拳過程中的基本功。根據站樁中剛柔、虛實、動靜、松緊錯綜為用的原理和陰陽相交、水火既濟的功用,結合自己幾十年的練功體驗,創造了一種動靜相兼,內外溫養,用於防病治病、健身延年的功法─站樁功。通過北京醫學院、北京鐵路醫院、河北省中醫研究院附屬醫院及本人多年與人治病的實踐證明,這種功法適用於腸胃病、肝臟病、心臟病、肺病、神經病、關節炎、高血壓、半身不遂和婦科、眼科等多種疾病的治療。而站樁功之所以能夠治病的基本作用就在於它既能保養心神,又能鍛煉形骸;既能健強腦力,又能增長體力。現代醫學認為這種功法不僅可以使血液循環暢通,新陳代謝旺盛,加強各臟器、器官以至細胞的功能,同時使肌肉得到惰力性的體育鍛煉,產生一種內向的沖動,從而給大腦以良性刺激。再則未入靜前,體會輕松舒適之感,對大腦也是良性刺激;入靜後,進而產生抑制性保護作用。我國醫學認為這種功法既能疏通經絡,調和氣血,使陰陽相交,水火既濟,又能助長精神,鍛煉形骸,增加力氣。但站樁功又不同於一般的練功方法,它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練功時嘴微張,自然呼吸,不守竅,不講周天循環,因此,絕不會產生任何副作用。 二、實踐證明,初學練功的患者,只要堅持鍛煉,雖然沒有達到入靜要求,也可收到較好的療效。 三、不拘時間、地點、條件;不論行、站、坐、臥,隨時隨地都可以練功。因此這種簡單易行、完全可以和生活打成一片的功法,就很容易被廣大群眾所接受與掌握。 四、根據不同的體質、病情、年齡、性格、稟賦、生活習慣等,給予調配不同的姿勢和意念活動,因此這種辯證論治─因人制宜、因病設式的方法,既可加速療效,又易於提高療效。 五、由於這是一種形、意、氣、力互相關連、互相制約、調整陰陽平衡的整體活動。所以它又是一種動靜相兼、內外溫養的練功方法。既可休養心神,又能鍛煉形骸(特別是站式),因此不僅適用於醫療方面,更重要的是堅持不懈的鍛煉可以使原來體質較弱的人逐漸強壯,使強者更強,防止衰老,卻病延年,從而輕松愉快地擔負起社會主義建設中復雜而艱巨的重大任務。 站樁功是形、意、氣、力互相聯系、互相制約、調整陰陽平衡的整體活動。形(姿勢)和意(意念活動)又是這一功法的根本,二者互相作用,不可偏廢。“以形取意,以意象形,意自形生,形隨意轉。”只要練功時形和意得到了靈活適宜的配合,則力不練自生,氣不運自行。可見站樁功的治療作用,絕不單純在於姿勢的繁簡和先後,更不在於所擺的姿勢是否美觀,也不是某個意念活動機械地套在某個姿勢上就能治某種病,而是要通過教功者較全面地了解了患者的情況後,把適應其本身姿勢的動靜、虛實、松緊和意念活動方法安排得當,使患者在較短的時間內,感到全身舒適得力,輕松愉快,藉以達到卻病健身的目的。因此,要求教功者本身必須親自練功,切實體驗,熟練地掌握調配方法。只有這樣,治病時才會收到滿意的效果。若不從這方面深鉆精研,單純計較某個姿勢的作用,就容易形成呆板僵硬,只注意某個意念活動而忽略姿勢的適當配合,就必然會氣力不足,收效不大。 一、姿勢: 站樁功的姿勢既繁又簡。繁者,姿勢種類繁多,調配靈活,辨證論治,因人而異;簡者,姿勢雖多,但有共性,即練功開始,先將姿勢設好,使軀干四肢保持相對均衡,心胸開闊,筋肉舒展,全身放松,但松而不懈。調配雖活,但有原則,即強弱、動靜、虛實、松緊的調配,應以患者感到舒適得力,不超本人身體負擔為度。 站樁功的姿勢大體可分為站式、坐式、臥式、行走式、半伏式等幾個大類。在一類中,又可分為幾種甚至幾十種姿勢,現概要介紹如下: (一)站式: 站式練功的方法較多,治療應用范圍也比較廣。初學練功的人,只要身體沒有嚴重疾患或特殊情況(如肢體殘缺等),都可做些站式。 1、提抱式:兩腳八字形分開,廣度與肩寬,兩腳著地平均用力,全身力量放於腳掌稍後處。兩膝微曲,最大限度不過腳尖(少曲或不曲應視病情而定)。上體保持正直,臂半圓,腋半虛,肩稍後張,使心胸開闊,呈虛靈挺拔之勢。雙手手指相對,相隔三拳左右,位於臍下,掌心向上,有如一大氣球,頭正或稍後仰,目閉或自然睜開(多用於練功開始階段),嘴微張。全身放松,但松而不懈,保持似笑非笑,似尿非尿的狀態。 2、扶按式:兩臂稍起,手指分開稍彎曲向斜前方,雙手位於臍際,手心向下偏外方。有如扶按在飄浮水中的大氣球上,其他要求與提抱式同。 3、撐抱式:兩臂抬至胸前,松肩,肘關節稍下垂,雙手與胸相隔一尺,手指分開,手心向內做抱物狀或手心向外做撐物狀。其他要求與提抱式同。 4、分水式:兩臂稍彎曲并向左右側自然伸展,雙手保持在臍橫線以下,手指分開,手心朝前有如分水。其他要求與提抱式同。 5、休息式: 第一式:雙手反背貼於腰部,或將雙手插入上衣袋內,大麼指露出,其他要求與提抱式同。 第二式:兩臂抬起,兩肘彎曲,搭扶在相當於胸高的欄桿上,兩腳前後相距約四橫指。前腳滿掌著地,後腳腳尖自然著地,兩腳可不定時的輪換。 第三式:臀部輕靠桌邊,作休息式中第一式或提抱式。或雙足并立,腳跟提起。雙手插入上衣袋內,大麼指露出。 第四式:左手扶桌或椅背,右手反背貼腰。左腳在前,全掌著地,左腿直立或微曲。右腳在後,右腿自然微曲,足跟微提,有似走未走之意,或以足尖為軸,緩慢、自然的轉動,頭微左歪(最多不超過一拳頭),全身重量主要放於左側,使右側處於松懈、舒展狀態。如是,左右(手)前後(腳)作不定時輪換。 (二)坐式: 一般適用於病情雖然較重,但身體又有一定負擔能力(如暫時不適於作站式的重關節炎等),以及肢體殘缺的患者。另外它也可作為以站式練功為主的一種輔助功法。 1、端座椅邊,身軀直立,閉目,嘴微張。兩腳平行或八字分開(相距約四拳頭),腳掌與腳跟均著地,兩膝彎曲約九十度,雙手放於大腿根部,手指向斜前方,臂半圓,腋半虛,全身放松。 2、兩腳向後收,腳跟離地,作里八字狀。兩膝彎曲四十至五十度,雙手放於大腿根部或兩臂抬至胸前約一尺,手指分開,指尖向斜前方,掌心向內作抱物狀或掌心向外作撐物狀。其他要求與一式同。 3、兩腿前伸,膝微曲,足尖回勾,足跟著地或稍離地面,雙手放於大腿根部,或兩臂抬至胸前約一尺,作抱物狀。其他要求與一式同。 (三)臥式: 一般適用於重病,或不適宜起床的患者,另外,也可作為以站式或坐式練功為主的一種輔助功法。 1、身體仰臥,閉目,嘴微張,兩腿平直分開(不超過肩寬),或兩膝微曲,足跟著床,雙手放於小腹部位,肘著床,腋微虛。全身放松。 2、雙手放於身體兩側,手心向下或向上,肘著床,腋微虛。其他要求與一式同。 3、兩臂抬至胸前作抱物狀,肘著床,兩膝微曲。其他要求與一式同。 4、雙手放於身體兩側,或兩臂抬至胸前作抱物狀,兩腿平直微分,足尖前伸(即腳面下壓)或兩膝微曲,足尖回勾。其他要求與一式同。 (四)行走式: 對一般患者多作為一種輔助功法,但對肝臟患者,練功初期多與站式等并重使用。 1、兩手插上衣袋內,麼指露出,兩腿微曲,雙肩向後舒張,腋半虛,上體呈懶洋洋後倚狀,閉目凝神,待全身有了輕松舒適的感覺時,一只腳開始作欲動欲止,欲止欲動的懶狀前移(一拳左右),邁出左腿時,頭自然右歪,使上下呈一斜式的舒展。如是左右腳交替前進,有如趟泥。 2、雙手反背貼腰或自然伸向身體兩側,其他要求與一式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