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蜀漢政權成立后,劉備因丟失荊州、關張左膀右臂被肢解大怒而興兵伐吳。火燒連營,少年英雄孫桓差點要了老劉的老命,劉備羞怒攻心下抱憾離世,死前將兒子、事業都托付給諸葛亮;甚至故意說不行你諸葛亮就稱王,只要能滅了曹、孫兩家,我死而無憾。 諸葛亮是個明白人,知道劉備的說法言不由衷,也不可行,所以一心一意保后主。 蜀漢在諸葛亮主導國政期間,連續六次對曹魏發起沖擊,一次組織對魏軍重大進攻的防御。后人將這段歷史合稱為諸葛亮“七出祁山”,由于勞師動眾但收效甚微,不少人懷疑孔明的政策和戰略是否明智,甚至斷言諸葛亮空耗蜀漢實力,加速了后來的滅亡。如果諸葛亮采取防御策略,保存蜀漢的力量,以蜀漢的人口和財政狀況,魏軍很難翻越秦嶺征服蜀國。 那么我們來還原這段歷史: 公元228年春,諸葛亮故意揚言要從褒斜谷道出擊進攻郿,命令趙云、鄧芝率偏師占據箕谷,吸引魏將曹真部隊的注意力;而孔明本人暗中帶主力從西北沿山路出其不意攻擊祁山(甘肅禮縣)。蜀魏邊界平靜多年,諸葛亮聲東擊西帶領重兵殺出秦嶺,占據咽喉、切斷隴右與東方的聯系,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守軍和官吏驚慌下叛魏降蜀,秦川大地也人心浮動。魏明帝帶領援軍西征,親自坐鎮長安城,而名將張郃作為統帥指揮魏軍向西反擊。馬謖受孔明委派率前軍主力在街亭防御(當時不少人推薦魏延或吳懿,諸葛亮相信馬謖的能力),因指揮失當被張郃擊敗。主力失利后諸葛亮被迫撤回漢中據點;趙云所部也敗給曹真,常勝將軍趙云親自斷后、燒毀棧道,才安全有序地撤回漢中。此戰蜀軍銳氣大挫,寸土未得,收獲只有名將姜維和千余戶西縣百姓移民,顯然得不償失。 同年冬諸葛亮殺出散關,圍攻陳倉(今寶雞),魏國關中統帥曹真帶大軍與蜀軍對抗,蜀軍攻不下堅城、糧草不濟,唯一出路還是撤軍。在撤退途中蜀軍斬殺了追擊的魏將王雙。 229年,諸葛亮派部將陳式進攻漢中西邊的武都、陰平,魏軍援救時諸葛亮率大軍親自成功攔截,魏雍州刺史郭淮力量不足撤退,這兩個羌人、氐人為主的邊郡才被蜀漢占領。 230年秋魏軍大舉反擊,司馬懿、張郃、曹真三路進兵,計劃收復漢中;諸葛亮指揮蜀軍積極防守。兩國未經大戰,因大雨連月、道路難行,魏軍主動撤退。 同年諸葛亮派大將魏延、吳懿西入羌中,在陽溪地擊敗魏后將軍費曜、雍州刺史郭淮的軍隊。 231年,諸葛亮率軍再出祁山,還發明了木牛解決糧草運輸問題。遇到隴右魏國郡縣堅決抵抗,諸葛亮命令士兵搶收了田野里的青苗打算困死各郡。司馬懿和張郃聯袂救援,兩軍對峙,蜀軍因曠日持久、兵糧不繼(李嚴從中慌報后勤情況),再次無功而返。這次出祁山的蜀軍射殺魏軍名將張郃。 公元234年春,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大軍順利殺出褒斜谷道北口(陜西眉縣西南秦嶺山口),占領武功五丈原(歧山南),魏國大軍在司馬懿率領下于渭河南岸設防。這次諸葛亮調整了戰略,分兵屯田于渭水北岸,準備打持久戰,想辦法拿下涼州各郡,再找機會進軍關中長安。但是八月份諸葛亮病逝軍中,年方五十四歲。蜀軍諸將根據丞相生前安排撤軍,唯有大將魏延反對,堅持繼續北伐作戰。蜀軍按計劃撤退,途中內訌的蜀軍在長史楊儀指揮下殺了魏延(其實魏延冤枉,要投魏干嗎南下追攔大部隊,就地投誠司馬懿才合理)。 諸葛亮六次主動進攻,只有第一次和最后一次有可能取得階段性勝利戰果。 第一次經過精心準備,戰略出其不意,軍隊士氣高昂;而且成功切斷魏國關中和隴右的聯絡,孤立了隴右各郡,驚慌失措的三郡投降、關中也人心惶惶。這種情況下如果馬謖的前軍主力能頂住魏軍反擊或者有限阻擋較長時間,涼州剩下的河西諸郡十有八九會被蜀漢占領。涼州出產良馬、戰士、糧食等重要戰爭資源,即可以和西域開展貿易,也可以聯絡北方鮮卑側翼牽制魏國,南部還可以收羌人、氐人補充兵力。如果諸葛亮再經營若干年,然后找機會占領關中,將雍、梁、涼、益四州連成一片,再進一步控制潼關天險、沿黃河對峙;不能斷言一定滅亡魏國,但蜀漢的實力會完全不同。這是當年諸葛亮精心策劃的思路,也是比較符合邏輯的高明戰略。諸葛亮多次北伐,核心目標就是將這個想法轉化為現實。 蜀將魏延在五虎上將凋零后是最有威望和膽略的宿將,多次想單獨統帥一軍作戰,和諸葛亮分開作戰最后會師潼關。中間一次北伐大膽提議自己帥五千精兵出子午谷直取長安(夏侯懋為關中統帥時)。但是現在看來魏延輕視了魏國的力量、他的計劃不可能成功。秦川是曹魏的戰略要地,丟掉關中不僅是雙方勢力此消彼長,而且首都洛陽將直接暴露在危險下,如果函谷關有失,魏國就可能土崩瓦解。曹魏人才濟濟,肯定明白關中的重大戰略意義;曹魏不僅在長安部署了強大的機動軍團,而且以漢中為對峙焦點,在秦嶺里也布置了不少魏軍前哨,尤其是幾條艱險的古棧道關隘都有駐軍把守,非蜀漢重兵不足以突破。就算魏延能夠奇襲占領長安,控制不了東邊的潼關和風凌渡,魏軍反擊時還是站不住腳。 所以諸葛亮遮斷祁山,謀圖隴右的戰略是正確的,也是唯一可行的。 蜀漢最后一次出兵,諸葛亮總結經驗教訓,準備打持久戰。如果能夠以五丈原為基地成功攔截魏軍西進兵團(實際上蜀軍也做到了,兩軍相持三月之久,蜀軍還有余力分兵屯田),涼州諸郡雖然比以前難打,但慢慢蠶食掃蕩也有把握拿下來。可惜諸葛亮勞累成疾,逝世前判斷其他將士不是司馬懿的對手,自己死后蜀漢應該調整成防御戰略,安排好退兵方案。撤退時長期和魏延有矛盾的楊儀派人殺了失勢的魏延,還污蔑他叛變投敵。 按照諸葛亮改變進攻為防御的策略,蜀漢還是有條件長期堅持的。雖然有后主昏庸、人才凋零、蜀兵不耐戰等不利因素;但焚燒棧道、憑借秦嶺關隘據險防守,拖個幾十年沒問題 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是:“于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于將略。”他對丞相的政治能力評價到位,但低估了諸葛亮的軍事才能。諸葛亮的戰略策劃能力絕對是一流的,蜀漢東邊無法興兵,正北是秦嶺天險,魏軍重兵布防;但諸葛亮依然能夠在魏軍監視封鎖下兩次成功殺出秦嶺雄關(一次為出散關、一次為出斜谷北口,西北隱秘出祈山相對容易),而繼任者就很難做到這點。就算得意門生姜維也只有在延熙二十年,趁著司馬氏全力對付淮南造反的諸葛誕時,才唯一成功率領數萬大軍趁虛出駱谷襲擊秦川。 以當年蜀軍的實力(魏國單獨關中軍團規模就比諸葛亮北伐軍全軍為盛)、蜀將和士兵的作戰能力,漫長而難以保障的后勤補給,諸葛亮六次出兵居然多次略占上風。建興三年征南中,雖然對手是技術落后、組織很差勁的南蠻,但不到一年工夫蜀軍就掃蕩云貴高原,而且還讓蠻忘孟獲心悅誠服。取得這些成就,沒有卓越的軍事根本做不到如此出色。北伐中若干戰術上的失誤不能全部責怪諸葛亮,蜀漢綜合實力不如對手,尤其是能夠獨當一面的大將幾乎沒有。 最后來考察當時的實際情況,蜀漢貌似土地肥沃、人口眾多、工商發達、地勢險要,似乎能關起門來開發經濟,繁衍人口,訓練軍隊,先富國強兵再坐待時機。但是實際上拋開地盤小、發展空間狹窄的缺陷,蜀漢控制的西南地區是個軍事上的死地;西方、南方為絕境,東邊是三峽,北方是秦嶺,對手難于攻入、但自己也很難出去,強勢的敵人可以從容困死你、消滅你。歷史上各個西南割據政權、張獻忠、石達開都很難逃脫這個規律;毛澤東明白這點,堅持紅軍北上,而南下的張國燾部就不懂;抗日戰爭國民政府能夠在重慶堅持,那是因為西北沒被日軍控制,滇緬線、駝峰空中補給支持,而且后期日本實力不濟、國際反法西斯力量越戰越勇。 劉備、諸葛亮這樣的高手都明白,所以丟了荊州劉備一定要想辦法奪回;諸葛亮不要命也要北伐爭涼州、雍州;只有在東面或北面打開缺口才能轉危為安。其次當年蜀國人口密度雖可觀,但素質不行,當地土著懦弱、怯戰;軍政管理人才更不如魏、吳兩家層出不窮。劉備早年搜羅的各地人才如果不用就會自然損耗、不斷減少,而且外來集團和益州士族還有矛盾;劉禪更不是理想的君主人選。這些因素堆積在一起,逼迫諸葛亮必須在自己有生之年抓緊時間,盡量爭取更大的生存空間和戰爭資源,以免對不起劉備當年的恩遇。可惜這些話諸葛亮不能對任何人明說,害怕影響士氣、打擊信心,只能藝術表達。按照《漢晉春秋》的說法,諸葛亮有次上言劉禪說:“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待亡,孰與伐之?……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得偏全于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也,而議者謂為非計。……今陛下不如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計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劉繇、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圣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成,明年不征,使孫策坐大,遂并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這段話非常清楚地表明了孔明對時局的看法,也反映了當時蜀漢主張偏安、反對北伐的人就不少,不光是后來人短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