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蜀國的滅亡最為可惜,有很多人質疑諸葛亮,為何不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確實在烽煙滾滾、英雄輩出的三國時期,各路軍閥明爭暗斗,都想一統天下。由此也成就了許多能人志士和錦囊妙計,但是一生用盡了奇計秒計的諸葛亮為什么這次選擇保守呢。 我們先來了解下所謂的“子午谷奇謀”,這是由蜀國大將魏延提出的,具體策略是有魏延帶領一萬精兵從小路子午谷偷襲進發,出其不意到達長安城下,趁敵人沒有防備而取下長安城。而諸葛亮則帶領大軍走祁山大路,最后兩軍會師潼關,從而拿下關中地區。但當時蜀漢的絕對掌權者諸葛亮認為太過于冒險,并沒有同意,所以魏文長仰天長嘆,子午谷奇謀也胎死腹中。 那么我們今天就來分析一下,到底有沒有冤枉諸葛亮。 我們先看一下奇襲的可能性。當時子午谷奇謀是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前提出的,當時蜀漢五虎將只剩趙云一個人,并且蜀軍已經修養多年,在劉備病死白帝城后五年內,蜀漢沒有在北線對曹魏發動過任何大規模軍事行動,如果突襲,是有可能達到戰術的突擊性。 第二呢,子午谷是漢中地區通往關中地區的一條谷道,道路十分的艱險。由于道路太過崎嶇,魏國并沒有在出口處派軍隊駐扎。所以魏延十日奇襲,只要將士辛苦一下,突襲的意圖應該十拿九穩。 第三,曹操的兩大集團軍遠在襄陽和東吳對持,而長安這個軍事重鎮是夏侯楙在駐守,這個夏侯楙呢雖然是曹操的女婿,但是謀略和曹操差了十萬八千里,能當上長安太守是因為長安無戰事。而蜀國出戰的是大將魏延,孰高孰低,大家心里都有數。 看起來,似乎都對蜀國有利,那么為什么諸葛亮不采納呢,我們來看下原因。剛才我們分析的都是軍事因素,在軍事上確實是一個可行的計策,但是在政治上呢? 我們假設奇襲成功,蜀漢占領了長安,10萬大軍放在前線,那么蜀軍能守的下來嗎,這恐怕是一個大大的問號。 重鎮長安都丟了,直接威脅到了曹魏的統治,曹魏一定會重兵來打,在關中地區打仗,魏軍是絕對優勢的,因為關中地區地勢平坦,非常易于進攻。蜀軍擅長山地戰,在平原肯定打不過騎兵眾多的魏軍,何況人數還少于魏軍。而且蜀軍補給哪里來?從大本營運過來不知道要多久,而魏國就不一樣了,國力雄厚,人口眾多,不怕和你消耗。 所以諸葛亮不愧為卓越的軍事家政治家,看的比魏延遠,即使拿下了長安,也不可能守得住,另蜀軍陷于尷尬的進退維谷的“雞肋”境地。如果想真正擊敗曹操,只能慢慢來,先拿下涼州等地,不斷壯大自己實力,想一口氣拿下魏國,是不可能的。 我國著名的軍事家毛主席很贊成諸葛亮的做法,即使得到長安,也無法像漢高祖那樣得長安而得天下,反而讓自己陷入困境。毛主席曾說過一句話:'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大概古今的戰略大家,都有共通之處吧。 |
|
來自: 昵稱27106408 >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