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著名武俠小說家趙煥亭《藍田女俠》,發現該書內容與天津頗有關系。小說名目中之“藍田”,就出自天津的地名;而天津“藍田”的得名,又緣于小說中重要人物藍理。
趙煥亭長居天津,對津門掌故應該了然于胸。小說開頭即以天津為背景敷衍開來,寫作者路遇友人靜海黃容伯與泉州杜少蘅,茶館閑話中談到天津七十二沽遺跡,由歷史遺跡而及于“藍田”,又由“藍田”而及于藍理,再由藍理引出其姊——小說主人公藍田女俠。
書中的藍理,是個真實的歷史人物。書中寫道:“藍理坐鎮津門,從容多暇,便命麾下兵丁,開墾數百頃水田,以為西北水利先聲之導。皇帝十分嘉獎,賜名藍田。”這完全是歷史寫實。通觀全書,有關藍理生平功業乃至官職遷擢,大都有據可查。小說中藍理的兩個弟弟藍瑗、藍珠,也均于史有征。未見到文獻依據的,倒是小說的主人公——藍理之姊藍沅華。
據《福建通志》等記載,藍理(1648—1720),字義甫,號義山,漳浦人。少小桀驁自大,不屑與群兒為伍??滴跏辏?674)三藩之亂,投康親王杰書帳中,以軍功授福建松溪營游擊。未幾遷灌口營參將,以不遵福建總督姚啟圣之命入獄??滴醵荒辏?682),施瑯準備收復臺灣,以其勇猛奏請赦免,受命為提標右營游擊并擔任先鋒??滴醵辏?684)澎湖海戰中,中炮受傷拖腸大戰,被康熙譽為“破肚總兵”。臺灣平定后,以雙親老邁疏乞歸養。康熙二十七年(1688)入京,授陜西神木營副將,未行即改授宣化鎮總兵??滴跞辏?691)調浙江定海鎮總兵,康熙四十二年(1703)調天津鎮總兵??滴跛氖迥辏?706)擢福建陸路提督,因施政觸犯地方豪強,迭遭誣告構陷,于康熙五十年(1711)解任。康熙五十六年(1717),蒙古準噶爾部策妄阿拉布坦侵犯西藏,康熙敕命藍理軍前效力,授為總兵??滴跷迨四辏?719),以病獲準回京,次年卒于天津藍田莊。
藍理任天津鎮總兵時,見“畿輔產米無多,而天津一望皆平原,可開河引水灌稻田”,遂奏請康熙批準,營田以節兵餉。康熙四十三年(1704),戶部議準藍理在天津沿海開墾水田,但藍理并未真的“沿海”施行,而是就近選擇天津城南地區,開圍田二百余頃,引天津西南角城濠之水,東至賀家口泄入海河,排澇灌溉兩用,時稱華家圈引河。藍理營田當年即見成效,康熙龍顏大悅,以所開水田賜藍理,名之曰“藍田”。
康熙四十五年(1706),藍理調任福建,“藍田”交還官府,一度由其弟參將藍珠管理,再后即無人經營,數載而廢為荒壤。清代藍田地名,現已湮沒在天津城區之中,其準確四至范圍,業已難于確考。當年藍田遺跡,可謂滅失殆盡。不過,直至清末民初,藍理和藍田在天津仍具有相當知名度,在故老口中流傳不衰。因此,趙煥亭客居天津的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仍有相當機會聽到藍理和藍田的故事,遂以此為藍本鋪陳渲染,復踵事增華,加入藍沅華做主人公,演繹出曲折動人的俠女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