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文化”是中華民族早在七千年以前就已發現并創造的,它揭示了宇宙自然界運動的根本規律。太極拳是中國人用肢體運動的語言來詮釋這一規律,如今成為人們健身、修身養性的好方法,并培養我們進入“道”的境界,在當今世界已成為人類健身的大運動。
所謂:“太極”,就是大與小、時間長與短是相對的,陰陽是互相轉化的,而運動和變化是絕對的。所謂“太極拳”,就是人在技擊或健身運動中,體現出這種“陰陽互為其根”的辯證關系。就是說當練拳時,無論是上下關系、左右關系、交叉關系、貫串關系、引領關系、內外關系、虛實關系、剛柔關系、快慢關系等等,這些既相互對立、又統一的,既矛盾又辯證的關系,表現在自始至終的每一舉一動上,使之能夠上下相隨、左顧右盼、內外合一、虛實相兼、剛柔相濟、連綿不斷、周身成為一家。由此可以看出,我們每天練的太極拳動作是多么的復雜,又是有著嚴密的辯證關系,還要在運動中做到連綿不斷。我們要想在這一式接一式的變化當中,處理好以上矛盾是多么的不容易,所以有人說:“太極十年不出門”! 其實這話只是個比喻,如果我們堅持在“明師”的正確指導下練習,是不會那么久的。為什么我們練拳多年沒有明顯氣感、不能內勁貫通?為什么拳架總是打不好?為什么功夫總是上不去呢?這主要原因是你是否掌握了太極拳的理論和正確的練習方法,如果沒有理論的指導,沒有一個正確的方法,很難練出效果來。其實我們每天一遍遍地練拳,卻忘了一個最基本的方法,也就是最傳統的方法沒有練,那就是太極拳的基本功。“基本功”的提法在太極拳界始終界定不清,但是傳統方法就是由單式的單獨練習開始的,有人叫:“太極拳的基本動作”或“基本練習方法”,關鍵是有的人只是把它當做初步動作,而陳式太極拳的正宗傳人是把它當成“精雕細刻”、長期細心研究的對象,這是問題的關鍵,如:正面單手纏絲功法,也叫“單云手”。我是通過切身體會發現這一點的,因此我把站樁、采氣、基本纏絲功合起來,叫“基本功”,并在《少林與太極》雜志上發表了《基本功是練好太極拳的根基》一文,受到了廣泛關注,許多太極拳網站轉載我的這篇論文,在陳家溝網站的太極論壇上,點擊量多年保持在第一位。 關于太極拳的理論問題,古人已講得再透徹不過了,我們現在只需要把理論和方法仔仔細細弄清楚,按照老師的正確傳承方法堅持練習就是了。我們練習太極拳要想學到太極拳運動的真正內涵,就要掌握太極拳的運動規律,了解勁力的根源在那兒,中節在那兒,梢在那兒,運行路線怎么走,怎樣做到節節貫串、虛實轉換、不偏不倚,做到“無過不及,隨屈就伸”,其關鍵問題是抓住根本性的東西,才能綱舉目張、舉一返三、一通百通。不然的話,盲目練拳,錯著練、練著又錯,或是只注意枝節問題,不抓住主要問題,十年、八年也練不出什么名堂,這叫做“差之毫厘,謬之千里”。所以我要告訴大家的是,只要抓住一個動作把它“吃透”、練透,就能從中找出太極拳的運動規律。掌握了這個運動規律,就好比做好了一個人像雕塑的骨架子,有了這個骨架,再練套路時,就等于在骨架上添肉,添衣服,“活兒”越做越細。不過做出來的作品有一般的、有優秀的、也有精品,所以這是個細致“活兒”,很吃功夫,許多人沒有此番耐心,所以難取“真經”。 其實越是最簡單、最基礎的,也就是最根本的,我們今天就來解開這個“秘密”。 “基本功是練好太極拳的根基”!讓我們從太極拳的站樁、采氣、基本纏絲功開始,提綱攜領,綱舉目張,掌握太極拳精髓功法。 基本功一:站樁 A.論站樁功 “站樁”是中華武術拳種普遍采用的基本功法,如馬步樁、三圓樁、三體式、伏虎式等等各種姿勢的樁法。站樁的方法,在各個門派的姿勢有所不同,在意念要求也有所區別,如道家強調意守丹田,而釋家的意念則是要想像“物我一體”的狀態,一些技擊家的技擊樁則強調,在站樁時作搏斗狀的想象等等。但總的要求都是要調整站姿,達到一種目的,那就是貫通內氣。 站樁,對于太極拳來說就象蓋大樓的地基一樣,是練拳的基礎。目的是為了端正身法、調整呼吸、協調周身上下各個關節與肌肉的內外關系,使肢體、肌肉調整至貫串狀態,氣血無礙,通過意念的作用加強放松質量,使經絡暢通,建立意念和形體相結合的統一關系。 首先, 站樁在校正身法上所起到的作用,是體會身體中正和放松的姿態。當自然松靜站立后,心情平靜下來,呼吸自然,兩腳重量平分,意念空胸實腹,上虛下實。關節、肌肉松開,尤其是髖關節和肩關節的松活。從頭頂至腳底要求“虛領頂勁”,目視前方,下頦微收,舌尖抵上鄂,耳向后聽,沉肩墜肘,含胸塌腰,曲膝松胯,圓襠,五指抓地,意守丹田,做到“尾閭正中,神貫頂”,立身中正安舒。這樣做的目的可以使姿勢端正,姿勢端正了,全身上下的肌肉沒有緊張的地方,氣血、經絡才能暢通。 第二是調整呼吸:當姿勢中正、松活了,呼吸就會自然均勻,加上腹內松靜和意守丹田的勢態,保證了丹田的核心地位,并使之暢通。長期的鍛煉,呼吸就會變得深、靜、細、緩,慢慢地就會使人由胸式呼吸變為腹式呼吸。 站樁的第三個作用就是對神經系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和免疫系統等起到調節作用:由于意識的集中,練功時不再想生活和工作中的雜事,由于意識集中,使大腦神經得到了休整,結合身體姿勢的松活、呼吸的均勻,在意念的作用下,使經絡暢通,氣血旺盛,就能夠促進神經細胞敏感和活躍的程度,使體內的新陳代謝作用增強,因此臟腑的功能作用得到提高,身體健康。我們還可以通過收功的動作,也叫“丹田內轉功夫”,更進一步調動內氣,增強內氣的運用能力。 B.練習方法: 一、站樁 站樁的練習方法很多,要由淺入深的逐步進行,作為初級的樁法只要能做到松靜站立就可以,進一步體會如何使身體上下、左右、前后、內外放松。 做法:兩腳自然站立后,重心移至右腳,左腳向左開半步,屈膝松垮,兩手掤在胸前。做“虛領頂勁”(也就是頭上象頂一片樹葉一樣), 沉肩墜肘,目視前方,耳向后聽,呼吸自然。所謂“氣功”,就是心靜用意,用意念去想頭腦、眼、耳、鼻、嘴、舌、喉、頸椎、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指關節、胸椎、脊椎、腰胯、膝關節、踝關節、趾關節放松了,所有的肌肉放松了,然后意守丹田。用意念去想象身體放松,要堅信放松了,時間一長,你就會有感覺的。站樁看似外形不動,實際上意念不停的在想、在守。我們想象,讓“氣”(或者就是一團云霧)從頭到腳一遍一遍地通過身體各部位、各個關節,然后從腳底“涌泉”穴(腳掌心)排出體外,讓疾病排出,讓濁氣、廢氣排出。我們所說的“氣沉丹田”,也就是“氣通丹田”,呼吸的方式是自然呼吸。 較為嚴格的做法是:要“虛領頂勁”,也就是臀部下坐的同時百會穴上領,使頭頸和身體豎直,虛虛地領起精神。目視前方,下頦微收,舌尖抵上顎,耳向后聽,沉肩墜肘,手腕關節、指關節都要放松。兩臂抱圓,象抱著氣團一樣,同時還有向外的膨脹的感覺,抱的感覺占七成,向外撐的感覺占三成。含胸塌腰:就是胸部放松,肩窩放松,氣貼脊背;腰髖放松,腹部放松。屈膝松胯:小腹與兩大腿之間的溝渠皮肉要放松,就像坐凳子一樣便可以做到。圓襠:襠內圓虛,會陰肌肉略收,“開襠貴圓”。五指略抓地,涌泉穴要虛。意守丹田,丹田在肚臍下三寸處腹內,可想象丹田與命門相通。總的核心和目的是保證丹田“這碗水”要平穩,使身體中正、安舒。為使身法得到進一步糾正,可以想象百會穴與會陰穴上下形成一條線,肩井穴與涌泉穴成一條線,這樣做可使腎“水”與心“火”交融,“井”無干枯之虞,“泉”無外涌之憂。 當整個形體調整好,呼吸深、靜、細、緩以后,可以用意念想象通天無限遠,通地無限深,四面八方,天地人融為一體,身體散開,不存在了,由此進入清靜狀態,保持這種狀態,就達到了修心、養性的目的。正如莊子云:“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上與宇宙同體”,“與天地精神獨往來”,老子說:“及我無身,何患有病”? 初練站樁時,以5分鐘為宜,隨著體質的增強,每次以10分鐘到20分鐘為宜,年輕人可以站40分鐘,但要注意不要傷了膝關節,使尾閭坐與后腳跟平行,膝蓋不超過腳尖。每天早晚各一次,長期堅持鍛煉一定能夠收到意想不到的收獲。 收功:在不破壞身體狀態的情況下,兩手緩慢下落并覆蓋于丹田處,男士左手在里,右手在外(女士相反),先順時針(女士相反)“外導內行”(就是兩手引動著丹田內氣)旋轉24圈,再逆時針旋轉24圈,止于丹田處片刻,意想丹田與命門相通。然后意想松兩肘、松勞宮、松丹田,兩手放于體側,收回左腳,恢復原狀態。 收功后,兩手搓熱,在面部由里向外、由下向上揉面,反復數次,爾后揉雙耳,再以手捂雙耳,以五指敲打后腦,再以兩拇指沿發跡上下推搓,然后撫摩兩臂、前胸后背和兩腿。還可以結合做做眼、鼻保健操,活動一下兩腿。 二、坐功 兩腿自然交合,兩手右上左下(女子相反),兩勞宮穴相重疊,自然端坐。呼吸自然,舌抵上顎,兩眼微閉,結合站樁功的一些要求,“調和陰陽,(意念)聚于祖竅(兩目之間),久而不舍而成丹(調息養氣出成果),凝結神氣(神為主帥,氣為驅使,清心虛靜則神氣凝),充塞通身(道以虛通為義),斯為拳。” 坐功所養的是神氣,是靜功的一種,太極拳套路是動功,動功與靜功是太極拳修煉不可分割的、互補的方法。“神”,指的是人思慮、情緒和心態,“神”如果長期不能主動靜一靜,得不到調整,人的神經系統就會受到干擾,會出現心態不穩定或改變等問題,天長日久,氣便散亂,血便淤滯,百病叢生。 坐功之法,最好每天做兩次,早晨一起床和晚上臨睡前,就在床上做,哪怕只坐三分鐘,久而久之必有好處。“至虛中生神,至靜中生氣”,“心安則虛則道自來”,“體靜心閑,方能觀見真理”。只要我們能夠身體力行,日日養一養精,天天蓄一些銳氣,那么,無論是在工作和生活當中,我們就可以做到“目到則神至,意聚則神凝,手到則神氣畢集,著足則力量俱來”,于此與各位深思。 基本功二:采氣 A.論采氣 采氣:一種氣功、內勁功法練習,就是用意念想象,采集大自然精華之氣、好的物質灌于己身。對于初學太極拳者來說,是用來培養意念和氣感,并結合身法鍛煉的一種方式。對于有功底者來說,它是作為練拳之前的準備過程,用以調心、調息、培植內氣。所謂“先天一氣,自虛無中來”, 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沖者,中也,“中者,虛空之性體也”。 氣功在我國有著相當久遠的歷史,《黃帝內經》記載:“腎有久病者,可以寅時面向南,凈神不亂思,閉氣不息七遍,以引頸咽氣順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鉺舌下津無數。”這是較早記載氣功的文獻。氣功的作用就是加強肺部擴張和收縮,增強肺活量,長期鍛煉可以使胸式呼吸變為腹式呼吸。其實人在嬰兒時期就是腹式呼吸,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勞作逐漸形成了胸式呼吸。大家知道,人到了病重,呼吸困難時,總是用手把胸口的氣往下趕,這就說明呼吸不能短促,要深長慢勻些好。在深呼吸時,橫膈膜可以下降到3--4厘米,膈肌每下降1厘米,就能使胸腔容積增加250--300毫升,胸腔容積增加的結果,就擴大了肺活量。 人的呼吸功能取決于“呼吸中樞”神經,能使人不斷地有呼吸功能產生。人每時每刻都離不開呼吸,離開了呼吸,人的生命也就停止了。如果我們利用氣功鍛煉來加強“呼吸中樞”的健全,這“生命之結”就成了“命中之寶”。氣功就是人們用自己的意識,去改變呼吸的節律、次數和深度,使之達到“深、靜、細、緩”,與大自然同呼吸,氣血盈流。老子云:“孰能濁以止,靜以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這是說人只要能靜,才能將身中濁氣漸化為清氣,靜之既久,則身中又漸生動機也。 氣是一種氣息,“生命之結”。古人云:“天地合氣,萬物自生”,生物的誕生、生長和死亡,其實都取決于氣的存在。莊子說:“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人身之氣,有先天給與之氣---元氣;后天水谷精微之氣---谷氣;口鼻吸入之氣---清氣。這三種氣在人身混合后產生了不同作用的元氣、宗氣、營氣、衛氣,共同抗御大自然中不良因素的干擾,同時人也是大自然的一分子,天地人三才,構成了自然世界。氣能采得進身,需要形松意緊,用意不用力。全身肌肉放松,有脫骨之感,全身關節用意念拉開,所謂:“筋骨要松,皮毛要攻”,氣血旺盛,通達四梢,起如飛雁,落如飄羽。意與氣合,氣與形體動作一致。意念心意要起,形體隨之而動,氣自然在其中起著催動的作用。意念要停,動作就停,氣也就分散開來,體松心靜,氣自通也。 在采氣過程中,意念要始終起主導作用,所謂“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目的是調心、調息、養神、健體。“治病須養氣,養氣須調息,調息須清心”,動作緩慢,意識空松圓活,呼吸自然深、靜、細、緩,采氣的目的就達到了。練拳之前,清心、理氣,以利涵養。 B.練習方法: 一、捧氣通身 兩腳自然松靜站立,與站樁要求相同。用意念拉開肩、肘、腕、指關節,兩臂緩慢從身體兩側抬起,手心向下,抬至頭頂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兩勞宮穴相合,意想捧天地精華之氣灌入百會、吸入頭腦,此動作過程為吸氣。 動作二:呼氣,兩手外導內行(外邊的手導引著,氣在體內隨著),緩慢下沉,順身體驅干下降至丹田,意在丹田略守片刻,再經兩腿沉入涌泉,想象兩腳發熱,通入大地,把身上的濁氣、病氣排出體外。以上動作反復二、三十次為宜。 二、拉氣進身 兩腳站成左弓步,身法要求與站樁相同。兩手搭向左前方,呼氣;輕握拳抓氣往回拉,吸氣,身體重心后移,意念中,象拉起一棵大樹,拉向自己的身體,此時兩拳不動,身體向前迎上去,好像讓大自然、讓健壯、清新之氣進入自己的身體。以上動作,反復三十次后,再換做右弓步練習。 三、開合沉丹田 自然站立,與站樁要求相同。兩手心向外,由額前向兩邊分開,意念想象用力拉開,要松肩沉肘;同時左腳向左跨一步,成馬步下蹲,氣入丹田,兩臂松沉下落,輕輕握拳,兩拳交叉至于小腹前(出左腿左拳在里)。以上動作,反復三十次后,再換成右側,右腳向右胯一步。 四、提氣上丹田 自然站立,與站樁要求相同。屈膝下蹲,兩手在身體兩側向下抓取,意念如同抓起重物一樣,然后兩腿蹬地、兩手上提,有把“地氣”提入丹田之感,此為收氣,反復三十次。 基本功三:纏絲功 A.論纏絲功 “太極拳,纏法也”。陳式太極拳所稱的纏絲勁也就是螺旋、弧線運動軌跡,無論是在練拳和推手當中,它都是建立在“掤”勁(太極拳的掤、捋、擠、按四正勁法之一)基礎之上的運動。練習時要求周身纏絲勁無處不在,無論是手上、腳上;腰上、腿上;肘上、膝上;也無論是大纏、小纏;左纏、右纏;順纏、逆纏,在練拳時無時不在。纏絲勁的實質就是一種弧形的引化方法,使對方的來勁改變方向,所謂:“引進落空合即出”。練習時一定要加上“稝勁”意念,所謂:“用意不用力”,就形成了太極拳的以“掤”勁為主的沾粘勁,這就是太極拳的精髓。由此可以看出,我們在練習太極拳時,既要處理好外形方面的辯證關系,又要用意念引導,以意導氣,以氣運身。如此內外結合,實在是不容易,因此,解決問題就要從最簡單的單式基本功開始,世界上存在的最基本的東西也就是最根本所在。 纏絲勁的實質,就是一種掤勁的弧形運用,無論是在健身和技擊運用方面,都有著獨特的功效。在健身方面:這種螺旋、纏繞的運動方式,不僅對于人的筋骨、關節、皮肉以及內臟和各個系統功能,都起到了良好的按摩作用,加之意念、神經的調節作用,更促使經絡暢通,使氣血循環旺盛。在技擊方面:按照太極拳的原則“舍己從人”,我運用纏絲勁、稝勁、粘黏勁引入彼勁,使對方的來力改變方向而不脫離,并使其失去重心,站立不穩。由于運用太極拳特有的“掤勁”引化,沾粘連隨,不丟不頂,可使對方處處陷入被動挨打的局面,這時我處處占據主動地位,隨時可以出擊,這叫做:“引進落空合即出”。 練習太極拳,不僅要做到形狀走螺旋、纏絲勁,而更主要的是用意不用力,每一動用意念做先導,這是太極拳區別于其他運動的關鍵一點。我們要在長期鍛煉肢體運動放松的質量上下功夫,非由此入手不可。在意氣的引導下,形成極松柔,極靈活,剛柔相濟而且是掤勁不丟的、沾粘連隨的纏絲運動規律。拳諺云:“極柔即剛極虛靈,運若抽絲處處明”,一旦有意念發出剛猛的信號時,內勁就會突然爆發,迅雷不及掩耳,異常剛猛,這就是太極拳的剛柔相濟。這種勁,不是你想發就能發出來的,它是在長期練拳、在達到了極柔、極松的質量程度以后,才會自己出現。“圈”越小,內勁越大,其剛猛程度越高。太極拳所說的“圈”,是指練功夫由大圈到中圈,由中圈到小圈,由小圈到無圈。這種“圈”,并不是指手腳劃的圈,而是指內勁的大小、厚薄程度。內勁小,體內氣場薄,外形的動作幅度就會大、就明顯。內勁大,體內氣場厚,外形動作就小、就不會有明顯的動作表現。這實際上就是纏絲勁的大小,是由外形的弧線運動和意念、內氣的催動,結合掤勁不丟的沾粘勁組成,這種沾粘連隨、不丟不頂、無過不及、隨屈就伸、剛柔相濟的勁,是由基本纏絲功夫、太極拳套路功夫和太極推手功夫的長期鍛煉而來,這就是太極拳的“掤勁”,這種以“掤”勁為主的勁,就是太極拳的精髓所在。太極拳練習的復雜性、完整性和統一性,不亞于進行一項科學試驗,其精細程度可謂:“差之毫厘,謬之千里”!找不到癥結所在,就很難練懂太極拳。現在就讓我們從最基本的單手纏絲開始,以起到提綱攜領,綱舉目張的作用。 B.練習方法: 一、正面纏絲(單云手) 以左手為例:兩腳分開成左弓步,左手至左肩平,右手叉腰。手指、掌舒張,手心斜向外,虎口圓虛,手臂外展,沉肩墜肘,開襠貴圓,立身中正,氣勢松沉而飽滿,結合虛領頂勁,精神提起,氣沉丹田。接下來,身略微左轉再向右轉,以左手小指領勁,松手指、松手腕、松肘、松肩、松左腰胯,依次由手指(梢節)到肘(中節)、到腰腿(根節)順纏,此時氣已沉入丹田。繼續運行使手指方向朝向右側,再開始以腰勁為主宰,左腳蹬地,催動兩腿,腰襠合力,旋踝轉膝,右胯松沉,使勁傳至右腿、重心右移,身微右轉,保持兩胯放松。(不僅是在此時,就是在練拳時,無論動作怎樣運轉,始終活胯圓襠,始終象是坐在凳子上打拳一樣。)此勢為合、為蓄,合勁蓄勢之意。 接下來,左手在腰胯松沉(塌腰)的同時,向右上穿掌外翻,要上下配合,保持身體平穩,上虛下實,這叫做“有上必有下”,陰陽平衡的道理。手的動作不可過大、過快、過猛,要動起有根,動手之前先動腰。如果手的動作過大,那么相應的,腰的動作就體現不出來了。 緊接著,右腳蹬地,腰襠合力,左胯松沉,出肘,重心向左移動,左手逐漸展開,形成一周。此勢為開、開展之意。手臂不可伸直,伸到九成,在于將展未展之間。 整個動作要仔仔細細的、緩慢的運作,要認認真真地體會動作是否順遂,有一星點不順的地方就要糾正。重點要做到勁起于腳根,要通過蹬地移動重心。要節節貫串,起主宰作用的是腰和腿。俗話說得好:“腰襠膝,發動機”。拳論說:“其根在腳,發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毋使有缺陷處,毋使有凹凸處,毋使有斷續處。” 反過來,右手正面纏絲亦如上所述,唯方向相反,出右手,成右弓步。 注意:太極拳動作無非是一合一開而已,右手順纏下沉為合勁,小指領勁里合,氣沉丹田。翻掌時中指領勁,為轉折、折疊,陰陽轉換。逆纏出肘為開,大母指領勁,注意力在肘尖、小臂和手腕,這樣做可避免架肩,達到高質量的放松程度。太極拳的第一層功夫就是要達到放松質量的提高,要讓全身松透,關節拉開。只有高質量的放松才能打通經絡,化去身上的疆硬勁、拙勁,同時才能很好地培養內氣。 單云手如此往復進行練習,要細心體認,子細琢磨,在“明”師的指導下,每一個動作每次練30到40遍,堅持一年必有收獲。一旦你真正弄懂里面的奧妙之處,你就會感到豁然開朗、妙趣橫生,到此地步一通百通,這時你再練拳感覺就不一樣了。這就是基礎,這就是基本功,這就是樁功。俗話說:“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 二、側面纏絲 以左手為例:兩腳分開成左弓步,左手至左肩平,右手叉腰。手指、掌舒張,手心斜向外,虎口圓虛,手臂外展,沉肩墜肘,開襠貴圓,立身中正,氣勢松沉而飽滿,結合虛領頂勁,精神提起,氣沉丹田。接下來,身微左轉,左手掌小指一側領勁,逆纏向后外開,而后由逆纏變順纏,左腳蹬地,重心右移,身右轉,右胯放松下沉。左手外翻由順纏變逆纏,右腳蹬地,重心左移,放松左胯下沉,重復運作。 右手側面纏絲要求與左手相同,唯方向相反,出右手,成右弓步。同樣要求順逆纏絲的變化,內勁與外形協調一致,以內勁催外形的感覺。同時,更深一步的要求還要與呼吸相配合。順纏時吸氣,內氣陰經,回收入丹田。呼氣時逆纏,由里向外,內氣走陽經,勁起腳根,節節貫串,內外協調。本著“內不動,外不發,腰不動,手不發”的原則。 三、穿掌纏絲 以左手為例:兩腳分開成左弓步,左手至左肩平,右手叉腰。手指、掌舒張,手心斜向外,虎口圓虛,手臂外展,氣血、經絡要有通暢感,沉肩墜肘,開襠貴圓,立身中正,氣勢松沉而飽滿,結合虛領頂勁,精神提起,氣沉丹田。接下來,身略左轉,左手手指尖領勁回挽,身向右轉左腳蹬地,腰襠合力,旋踝轉膝,右胯松沉,重心右移,使勁傳至腰、肘、手。然后松腰,同時左手上穿外翻,右腳蹬地,重心左移,以腰為主宰,勁由右腳傳至退、腰、肘、手,節節貫串,向左上后方螺旋展開運轉一周,接著重復運作以上動作。 右手穿掌纏絲要求與左手相同,唯方向相反,出右手,成右弓步。同樣,注意所有動作、動態的辯證關系,拳論說:“筋骨要松,皮毛要攻;節節貫串,虛靈在中”。尤其是做此動作時,注意旋轉中帶有棚勁(一種類似膨脹的感覺),還要特別注意上下兩段勁,手向上穿,同時腰勁下沉;腰以上,四成向上,腰以下,六成向下。此動作穿掌是向上的勁,所以此時必須要有一個向下的勁,這叫做“有上必有下”,“上下相隨”。整個功法要以腰胯的扭轉與靈活性為主要鍛煉目的,并做到下盤穩固、圓襠、坐穩盤架。 四、雙手正面纏絲 雙手正面纏絲,是由兩個單手正面纏絲組合起來的協同練習,左手、右手完全按照各自原來的軌跡進行,絲毫不能改變,因此,要求單手正面纏絲非常熟練、牢固以后,在此基礎上才能進行。 五、橫開步纏絲 橫開步纏絲練習,是在單云手的基礎上,以正面纏絲的動作為基準,先是兩腳并立,當左手運至腹前時,左腳向左開步,當左肘出肘后再并步。依此,一步一步橫開步行,在運動當中保持單手正面纏絲動作運動規律不變。不要一動腿,原來掌握的姿勢都變了,還要保持拳架的原狀態。這叫做“動中求靜”,希望大家細心體認。 六、前進步纏絲 前進步纏絲練習,采用雙手練習法,身體側面對著前方(以左側在前為例),兩手心向左前并劃弧,重心偏右腳。接著兩手心向右外、向上、向后劃弧,同時出左腳向前一步。接著,兩手向后、向下、向前劃弧,重心移至左腳,右腳跟進,并于左腳旁。如此反復,一步,一步向前走。運行中要注意上虛下實的身法要求,并注意虛無全虛、實無全實。手向上掤勁不丟,虛實有度;出腿并步如貓行,兩股如古樹盤根、腰襠勁催動身形,上下相隨,周身一家。 七、倒步纏絲 倒步纏絲練習,正面向前,身略右轉,兩手心向下從身體兩側抬起,然后右手合于右耳旁,左手合于胸前。接下來,身左轉,左腳左手向左后方45度劃弧,同時右手向前推出。接著,身略左轉,左手合于左耳旁,右手和于胸前,右腳向左劃弧收回。接著,右腳右手向右后方45度劃弧。再下來就是重復動作了。倒步時注意精神貫注,以腰、腿、腳的內勁催動身形,注意瞻前顧后,打上防下,左顧右盼,耳聽八方。 八、獨立步纏絲 獨立步纏絲練習,鍛煉身體的平衡能力、丹田內勁及腿部力量,兩手叉腰,一條腿提起,以髖帶腿,順轉40圈、逆轉40圈,兩腿輪換做。 九、小纏絲 小纏絲練習,分左手纏絲、右手纏絲和雙手纏絲的正轉和倒轉。 左手正轉小纏絲: 身體自然站立,以腰勁帶動左手腕曲肘上提,再以內氣前轉手腕下沉旋轉一周,手背盡量貼近肋、跨,反復運轉。 右手正轉小纏絲:同左手。注意纏絲勁是內氣的前后旋轉,以身領手。 雙手正轉小纏絲:雙手同時進行,要注意胸腰運化,上下折疊,保持圓襠松髖。 左手倒轉小纏絲、右手倒轉小纏絲、雙手倒轉小纏絲同正轉手,唯方向相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