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明扼要、通俗易懂、直擊竅要
趙建宇
第一章:明理篇
一、明確目的
(一)練習太極拳的作用
(二)練習太極拳的目標
(三)練習太極拳的練習方法
二、基本纏絲功是練好太極拳的根基
三、基本纏絲功法歌
第二章:太極拳法
第三章:例舉技法
第四章:推薦太極拳理論
第一章:明理篇
一、明確目的
(一)、練習太極拳的作用
練習太極拳能起到什么作用?能達到什么目的?匯總起來分三個方面:
1、起到健全心理健康的作用,陶冶情操。通過練習太極拳的松、柔、輕、緩和剛柔相濟,可以化去人們心理上因繁忙復雜的社會關系所造成的浮躁、郁悶、傲慢、恐懼、輕率、魯莽等等不良情緒。練習太極拳講究的是平衡的道理,心平氣和,平衡中有起伏,起伏之中保持平和,即中庸之道。太極拳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意識體操,但它不是簡單的體操,它是先有意識(主要是練意識),后有動作,用意識去指揮動作的運動,這里面處處富含哲理,妙趣橫生;太極拳是拳術、也是藝術,練起來如行云流水,如波濤跌宕起伏,具有很雅致的欣賞價值,所以通過太極拳的長期鍛煉可以達到凈化心靈、陶冶情操的效果。
2、全面增強體質。通過太極拳這種運動方式可以全面提升體質,因為太極拳的要求是由里到外,一動全動;自下而上,由上而下,節節貫串,意念不動,外形寂然不動;意念、內勁一動,外形隨之而動,而且要符合陰陽平衡的哲理,從而調動了身體所有機能參與鍛煉;因此對于神經系統、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免疫系統等起到了良好的改善作用,有病的起到了治療作用,無病的起到了增強體質的作用;肥胖的可以減少脂肪;瘦弱的可以使體格、肌肉健壯;可以增強骨骼的抗壓、抗折性能;提高關節的活動性能和韌帶的延展性;增強了腿部力量,提高身體平衡能力;尤其是抗感冒等抵抗力的提高尤為明顯。(請參閱我的“太極拳的健身價值”一文)
3、武術技擊作用更巧妙。太極拳以柔克剛,以弱勝強,以靜制動,后發先至;舍己從人,“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引進落空合即出,四兩撥千斤;物來順應,沾著不離,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人不知我,我獨知人。”
(二)、 練習太極拳的目標
練習太極拳無論是技擊還是健身都是讓身體的機能達到空松圓活,化僵為柔,達到積柔成剛的目的。人在嬰兒時期肢體是柔軟的,但沒有搏斗、生產能力。當人們有了生產、搏斗等生存能力后,肢體、勁力又變得僵硬,隨著歲月的增長,年齡越大就越笨拙。當作用力向你施壓時,你的第一反應就是抗爭,這也是僵直的表現,這些表現是自然的產物,是很自然的事情。然而,自然界的變化卻是陰陽對立和相互統一而發生變化的,任何事物都具有對立和統一性,比如:剛性和柔性,男性和女性,水與火等事物都是辯證的關系,都是相生相克的。練習太極拳就是運用太極拳動作的剛柔相濟,循環無端的方式,學習大自然的變化法則來適應外力對自身的干擾;從健身的角度則是讓身體內外達到通順,陰陽平衡,“通則不痛,痛則不通”。“通”就身體健康,“不通”就產生疾病。從武學的角度看,我們練拳的第一步是徹底化去身上的僵硬勁,不留絲毫,(這種程度初學者有時自己體會不到,不知道到底怎樣才是真松,當老師指出錯誤,糾正以后才體會到又放松了一層。)當達到極松活、極輕靈以后,就可以下大功夫苦練了。練習太極拳要分兩個階段:在未化之前要動腦筋練,特別細心的練,仔細找出練拳時的毛病,挑得一絲不剩;在入化境之后就要下苦功夫練、加大力度練,練二路、練器械、練抖桿增強膂力,練推手適應對手、知己知彼,練對抗增強體力,進而過渡到實戰。正所謂:“一陰九陽跟頭棍,二陰八陽是散手,三陰七陽猶覺硬,四陰六陽類好手,唯有五陰并五陽,陰陽不偏稱妙手,妙手一運一太極,太極一運化烏有。”當練就五陰五陽之軀,這時的剛是剛中有柔,如迅雷烈風,摧枯拉朽;這時的柔如棉裹鐵,綿里藏針,柔中寓剛。
(三)、 練習太極拳的練習方法
太極拳是一種哲學拳術、全面的氣功、完整的運動形式,因此要按照由簡到繁的、一步步、一層層的正確方法來練習,才可以獲得成功。太極拳套路是太極拳的基本內容,但是要想練好太極拳,就必須從最簡單的單式開始練習,沒有這個過程就不符合辯證法,想一口吃個胖子是不可能的。太極拳最基礎的練習方法是:采氣、站樁、基本纏絲功。
第一步:練好基本功
(1)、采氣:1、捧氣通身;2、拉氣進身;3、合氣沉丹田;4、提氣上丹田
(2)、站樁、轉丹田、靜坐
(3)、基本纏絲功法:1、正面纏絲;2、穿掌纏絲;3、側面纏絲;4、橫開步;5、前進步;6、倒步;7、獨立步;8、小纏絲。
第二步:套路
練好了基本功就好比蓋大樓打好了地基,地基以上的部分就按照地基的框架去建造就是了。
第三步:全面加強功力并與實踐相結合
當吃透了套路中的勁路,真正體現出輕靈圓活時,就可以加大套路練習的遍數,練習器械、抖大桿和推手乃至散手。
二、基本纏絲功是練好太極拳的根基
基本纏絲功指的是太極拳的單式練習,是太極拳的基本功之一。太極拳的基本功包括:采氣、站樁和一整套基本纏絲功法。陳氏太極拳的傳統練法是一個單式,一個單式地練,這個單式練不好就不能練下一個單式,最后才練套路。今天正宗的陳式太極拳還是以站樁和一個單式的訓練為基礎的,只要這個單式里面的問題解決好了,套路中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當今社會上練太極拳的人很少有人練習單式,或只是把單式作為發勁動作來練習,很少有人練習基本功,只練套路;甚至有不少人不知道太極拳還有基本功。然而世界的上任何事物都是由初級到高級逐級發展的,沒有任何事物和任何人可以逾越的,基礎的東西就是最根本的東西,無論任何事物、任何武術拳種都不能例外。
筆者練太極拳有多年也只練套路,不重視基本纏絲功的練習,拳架雖然表面上看得過去,還獲得過什么國際太極拳比賽金獎,其實還遠不是那么回事。后來在老師的指導下,我認真、仔細地研練了陳式太極拳的基本纏絲功,從中受益非淺,再練起套路來身上的感覺就透亮多了。試想一下,如果我們沒有扎實、細膩、透徹的單式練習,不懂、也沒有認真的體認勁路的來龍去脈,肢體動作之間的相互辯證關系,每天一遍一遍地只管練套路;在練拳當中動作很快就過去了,不可能詳盡地體會和研究動作、糾正姿勢,老師糾正了這里,那里又出現問題。套路的動作是連續的、各部位之間關系是復雜的,由腳而腿而腰到手,是按照一定的運動規律、起止路線和方向運行的,有一個地方不順就難以通過,那真是“差之毫厘,謬之千里”;如果沒有明師指導和言傳身授,沒有一個精確、牢固的單式架子作基礎,不難想象少了這個過程會是什么結果,白白地浪費時間和精力不說,也難得竅要。不僅如此,太極拳更重要的不僅在于肢體關系,還在于意與氣、氣與力、力與形的結合;“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身為驅使”,“周身節節貫串”;也就是“內不動,外不發”:心意不動,外形寂然不動,心意一動,周身處處皆動,而且完全符合太極“陰陽互為其根”的哲學原理,這才是太極拳的練拳根本所在,這些內容要在運動當中得以實現,如果沒有一個由簡到繁的過程是很難實現的。所以,練太極拳如果沒有細致入微的鉆研精神,是不可能得到太極拳的精髓和真諦的。
我練太極拳也有二十多年的時間了,總結起來采氣、站樁和基本纏絲功的練習每天還是不能少的,這是我的經驗之談。我的老師陳氏太極拳十九世、著名陳氏太極拳家陳小旺先生,對我們的基本功練習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他每次回國探親指導我們的總是離不開單手纏絲,并認真為我們捏架子。以前我對此也有一些想法,認為沒有必要捏來捏去的,只要自身感覺身體中正、勁力順達不就行了嗎?我覺得自己練的已經不錯了,架子規整、連貫、剛柔相濟,自己覺得內勁出來了,沒有必要再練基本功。然而,使我沒有想到的是,當我重新認真精研了基本纏絲功和站樁以后,我才真正體味到了其中的奧妙所在;太極拳的運動規律,身體各部位之間的起止關系,什么是腰襠勁、什么是纏絲勁、什么叫“勁起腳根”、什么叫“節節貫串”、什么是真正的內勁貫通,以及下盤沉穩、練拳如練樁功一樣的感覺都找到了;這時再練套路,身上的感覺一下子都有了,不僅拳架到位,而且體內感覺非常明顯,真正是做到了空松圓活。發勁是瞬間即出,瞬間消失,速度極快,發勁后沒有任何其他的感覺,練完拳后心平氣和,如平常一樣。
有人借用“套路就是活步樁”這句話不贊成練站樁,也不練基本功,只練套路。所以練拳多年沒有真正的收獲,有的身體歪的還歪著,斜的還斜著,糊涂的還是要糊涂下去。不錯,套路是活步樁,而且是太極拳的主干,但前題是要有基本功,要練懂、練透動作的起止和來龍去脈,以及肢體之間相互辯證關系和細微差別,當基礎牢固了,水到渠成,這時再練套路(我的意思是說先學會套路是可以的,但是太粗前,回過頭來要認真地練基本功,然后再體驗套路,當然推手實踐更是檢驗拳架的標準。)。
太極拳的懂勁過程細致入微,拳架和推手練習都少不了,但首先是練好基本功。必須吃透“其根在腳,發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以及順逆纏絲勁的運動規律;腳要有蹬地的感覺、身上要有節節貫串,螺旋走弧線的感覺,內勁催動的感覺,由下而上,由上而下傳遞,一絲一毫都不能含糊。俗話說:“腰襠膝,發動機。”你能感覺到嗎?就是采氣、站樁,看似簡單,要想站好也不容易。基本功與套路的關系就好比制造一輛高級轎車,高級轎車的特點是速度快、噪音低、乘坐舒適。怎么生產出來的呢?那就必須有精密、高檔的零件和一流的生產線。零件加工不精確、材質不高,就不可能生產出高質量的名牌轎車。當你有了基礎以后,套路中的問題就可以去粗求精,通過推手就可以去偽存真,我們就可以加大練習的強度,練器械、練炮捶(二路)、抖大桿,你的功夫會蒸蒸日上,向著太極的最高峰攀登。
任何事物都是要經過由簡單到復雜這個過程的,練太極拳更要一步一步地走,要一層一層地練,沒有牢固基礎的奠定,沒有每天持之以恒的數量,就沒有正確質量的飛躍,這是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我們必須遵循這個規律。
萬丈高樓平地起,打好根基是前題;
要想太極練成功,纏絲一手最為靈。
三、 基本纏絲功法歌
練拳不練功,到老一身空。
身法要中正,站樁纏絲功。
體認仔細辨,絲毫不放松。
勁起始腳根,腰主節節承。
意動內至外,松開不丟頂。
陰陽關系清,久練才成形。
待到關系固,水到渠自成。
基本功到家,套路自然通。
第二章:簡化二十二式太極拳法
趙建宇編創
第一式∶預備式
動作一:兩腳自然松靜站立片刻,用意念放松頭腦、眼、耳、鼻、喉、頸椎、兩肩、兩肘、兩手指、胸部、脊椎骨、兩胯、腰、兩膝、兩踝、兩腳指,自然呼吸。
動作二:身體重心移至右腿,抬左腿向左跨半步略寬于肩,重心在兩腿之間。頭頂有虛領頂勁之意,好像有一片樹葉在頭頂,頸椎微向后頂以利頂勁上領。百會穴與會陰穴垂直成一條直線;兩肩井穴與兩涌泉穴垂直成一條直線重心就自然居中;沉肩墜肘,含胸塌腰,開胯屈膝,圓襠,兩胯溝放松,好像坐凳子一樣,兩臀下墜;兩臂位于體側;內固精神,外視安逸,氣勢鼓蕩,精神飽滿;氣通丹田至涌泉,意守丹田,靜心的感知丹田的內動,以靜待動,靜極而生動。
第二式:金剛搗堆
動作一:靜聽丹田之動,內勁一動,丹田之勁催動內氣傳導至身軀使兩手上棚,同時注意腰胯放松,保持周身的整體掤勁。
動作二:當兩手棚至肩平時有一個細微的前擠,隨之捋回下按至腹前,同時注意虛領頂勁。
動作三:寓左先右,心意一動,內勁隨之而動,由腰胯帶動兩手在腹前劃弧由左而右再向左上方棚出,左手心向左,右手心向上,重心在右腳。
動作四:重心移至左腳身右轉,右腳外擺,左手順纏,右手逆纏向后帶。
動作五:襠走下弧,重心移至右腿,兩手同時向前推出。
動作六:左腳鉤掛提起再鏟出,腳跟內側輕輕著地,如踏薄冰,同時兩手向后棚。
動作七:勁起右腳根,腰襠腿催動重心前移,同時左手前棚,右手下按,兩手之間相吸相系。
動作八:腰胯帶動提右腿上前,腳尖點地落于左腳旁。兩手相交左手在上,手心向下,右手在下,手心向上。
動作九:右手握拳略下沉再上抬,拳心向里同時提右膝,意念在右拳和右膝;松腰胯,震右腳,右拳落于左手心。
第三式:懶扎衣
動作一:寓開先合,以腰勁為主宰,內勁催動兩手交叉由下而上節節打開,右手向上劃弧,左手向下劃弧。
動作二:兩手繼續劃圓,右手向下,左手向上,兩手再次交叉右手在外,右腳向右側伸出一步,腳后跟內側著地。
動作三:寓右先左,身微左轉再右轉出肘,意念在肘尖,重心右移,隨轉身右手展開氣達指尖,左手叉腰。
動作四:調整身法,圓襠,腰胯坐正,沉肩墜肘,虛領頂勁,氣沉丹田。
第四式:上步斜行
動作一:左手微向右再向左劃弧,左腳外擺身左轉,左手向下劃弧,右腳向前上一步,隨上步右手向前劃弧。
動作二:右手向下劃弧,左手向左前劃弧,左腳向左前上一步。
動作三:身先右轉再左轉,襠勁圓撐,左手向左下劃弧,頭和身體略向左傾有頭撞、肩靠胯打之意,右手合于右耳側。
動作四:左手過膝變勾手提起,身右轉襠勁圓撐,隨轉體右手向右、向外劃弧。
動作五:調整身法,松胯,坐正身軀,沉肩墜肘,氣沉丹田。
第五式:摟膝
動作一:兩手略有上合之意即向下捧,重心后移至右腿,左腳隨即提起,腳尖虛步點地,兩手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合于胸前,襠勁里合,有護襠之意。
第六式:上步掩手肱拳
動作一:提左膝同時兩手下按向后劃弧,左腳落地,兩手向前劃弧左手向下右手向前,右腳蹬地重心向前移至左腳。
動作二:右腳上步。以下動作重復上一步,再上一步。
動作三:右腳上前一步,左手握拳在左腰側,右手順纏手心轉向上有擒抓之意。
動作四:左腳蹬地,重心右移,出左拳同時右肘向后助勁,勁起腳根,發于腿,主宰于腰,節節貫串,達于稍節。
第七式:雙推手
動作一:兩手前搭右手在前,向下劃弧,身左轉向后劃弧,吸氣,合于左耳側。
動作二:重心移至右腿,呼氣,兩手同時向前推出呼凈,以呼吸為主。
第八式:倒卷肱
動作一:身略右轉,兩手背同時向外棚開劃弧,右手合于右耳邊,左手向左下劃弧,同時左腳向左后撤步,大部分意念在左手左腳跟,小部分在右手前推,防中有攻。
動作二:兩手棚勁不丟,重心移至左腿,左手劃弧合于左耳側,撤右步,重復動作連做五個。
第九式;白鶴亮翅
動作一:在撤左腳時,兩手向左下劃弧,重心移至左腿兩手交叉撤右步,重心再移至右腿。
動作二:收左腳虛步點地,兩手右上左下分開,屈膝松胯圓襠。
第十式:斜行
動作一:身略左轉,左手略向下,右手向左劃弧。
動作二:身右轉,右手向下劃弧,左手向左劃弧,左腳向左前方出腳。
動作三:身略右轉,屈膝松左腰胯,重心左移,以下動作同前斜形式。
第十一式:閃通背
動作一:兩手寓左先右,兩手同時向左側劃弧,左手在外右手在里。
動作二:身右轉,重心移至右腿,左腳收至右腳旁虛步點地;兩手向右劃弧,右手在上左手在下。
動作三:兩腳不動,腰身帶動雙手向左劃弧,左手在上右手在下。
動作四:右手心向上收于右腰側,左手心向下有下按之意。
動作五:右腿微屈,左腳上一步,右手指尖前刺即刻放松(白蛇吐信),左勾手微向后伸。
動作六:左腳尖里扣,重心移至左腿,提右膝,以左腳尖為軸身向右轉180度,左手向上發力手心向里,右手向下發力手心向里。注意腰脊為主宰,帶動脊背傳至臂手發力。
第十二式:掩手肱拳
動作一:兩手同時上棚而后合,震右腳,左腳向左伸一步,兩手交叉右手在上。
動作二:重心移至左腿,兩手外分。
動作三:左腳蹬地,重心右移,松右胯,右手握拳置于右腰間,左手隨之略收,手心向上,有刁手之意,蓄勢待發。
動作四:身突然左轉,重心左移,右拳突然崩出,同時左肘向后助勁形成對開之勢。
第十三式:六封四閉
動作一:兩手前搭,同時向左后下捋左手逆纏,右手順纏,腰勁下榻,左腳外擺,提右腿向左前方上步,腳跟內側著地。
動作二:兩手棚勁不丟,吸氣,左手變手背向后上棚,兩手劃弧合于左耳側。
動作三:呼氣,以右手為主向右下按,此式以呼氣為主,呼盡動作到位,左腳隨上置于右腳旁。
第十四式:單鞭
動作一:兩手交叉里合手心向上,右手變勾手突出手腕向右頂出,左手心向上落于腹前。
動作二:左腳跟內側貼地向左橫開一步,左肘尖略有出肘之意。
動作三:身略右轉,左手內旋向上行至右肩前。
動作四:身左轉,出左肘左手,意在小臂向左劃弧逆纏展開,意在掌根;右勾手配合微開,注意兩肩松開拉開,沉肩墜肘,調整身法,兩肘與兩肋若有繩牽,氣沉丹田。
第十五式:云手
動作一:寓左先右,以身領手,兩手由上微向左劃弧再向右劃弧,右手在下左手在上。
動作二:兩腳蹬地,腰身換勁,重心左移,右手向下劃弧,左手外旋向左劃弧,右腳并步落在左腳旁,此時外表看兩腿合并,實則襠內圓虛。
動作三:以上動作連續三遍。
第十六式:高探馬
動作一:左腳外擺,左手外開轉向下合于左腹前,右腳向左前方上一步,右手合于右耳側。
動作二:上動不停,左手微落,右手微外開,再由蓄勁轉為放勁的過程中體現出無斷續、無凹凸,順遂圓滿,八面支撐。
第十七式:右蹬一根
動作一:左手向右手前搭手,兩手同時下捋至左胯前。
動作二:左腳向右腳前蓋步,左手同時與右手交叉,意在兩肘。
動作三:提右腿,松腰胯,調整內勁突然放勁蹬出右腳,兩手意在掌跟同時外開。
第十八式:左蹬一根
動作一:右腳跟落地,兩手交叉相合,身右轉。
動作二:提左腿,以下動作同上式。
第十九式:左右野馬分鬃
動作一:左腳落地,身右轉兩手交叉左手在上,右腳向右出一大步,腳后跟內側著地。
動作二:左腳蹬地,重心右移,隨身體移動開腰脊,右手向右前托并展開,手心向上,左手向后下開,手心向下。
動作三:寓后先前,兩手先前棚再向上向后棚捋,右腳蹬地重心移至左腿。
動作四:右腳外擺,身右轉,右手先逆后順手心向外,左手先順后逆手心向上,重心前移,隨轉身體左腳向前上一步。
動作五:右腳蹬地,重心移至左腿,隨身體移動開腰脊,左手前托,右手后展。
第二十式:玉女穿梭
動作一:重心后移,左腳外擺,身左傳,兩手交叉左手搭在右腕上合于胸前,提右腳向前,腳尖點地置于左腳前。
動作二:兩手以右手為主上提,再向右劃圈突然驚起,兩手突然上抬,再下按,兩腳起跳,落下雙震腳。
動作三:身微左轉,提右腿蹬一根。
動作四:右腳向前墊一步,右手向前探,手心轉向上,左腳起跳向前一大步,左手前推,右肘后頂。
第二十一式:金剛搗碓
動作一:左腳落地身右轉,兩手相合,左手在下手心向外,右手在上屈臂手心向外,以左腳跟右腳尖為軸向右旋轉180度。
動作二:兩手交叉相合左手里旋在上,右手外旋在下。
動作三:右手握拳上抬,注意保持松肩松肘,松腰松胯,提右膝,左手落于腹前手心向上。
動作四:松腰胯,氣沉丹田右腳自然落地,右拳落于左手心。
第二十二式:收式
動作一:兩手背向外分開,松肩松肘松腰胯向上劃弧合于額前,同時舒緩的深吸一口氣。
動作二:兩手向下外導內行呼氣,意念、體態要求恢復預備式要求。
動作進行到此由動復靜,由太極陰陽變化,復歸無極,還原相對平靜狀態。
第三章:陳式太極拳應用舉例
太極拳的應用打的并非一招一式,打的是“勁”。使用的是太極拳獨有的粘連黏隨,舍己從人之法。你出擊,我身體任何部位都可以引進使你落空,而我一合即出;你拿我,要那兒給那兒,我要打你隨時可擊,得那兒打那兒,粘著何處何處有,“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用法介紹只是舉例說明,練拳時要明白每一舉一動的作用,這也是有著熟而漸悟懂勁的一種。
一、起式、金剛搗碓
1、彼雙手攻我上部,我兩手上掤,由彼兩臂內側向上、向外略回帶或震彈,使其落空。進步用雙掌打向上的透勁,使其后仰迭出倒地,也可變拳擊其腹部,或用挒勁向左右挒之,這都需要視其體位和勁力的方向、大小而隨之變化,應用是否奏效就看你的太極功力如何,也就是拳架的知己功夫和推手的知彼功夫。
2、 彼出左拳猛力進攻,我身左轉,采其左臂順勢將其捋出,這叫順勢借力;彼出右拳,我身右轉,兩手捋其右臂,進右肩將其靠出;或左手往上右手往下反制其肘關節。或右手擒其右手腕,左臂墊上速向下反折其肘。一般情況對方的手臂是不好抓住的,所以如彼及時回撤,我速出左腳蹬其右腿或用左腳里扣管住其右腿,雙手按其胸部外翻,這叫里扣外翻之法。
3、 另外在敵方回撤時可以左手抖、撩其面部,再用右拳擊其腹部或向上沖拳擊其下顎,加以膝頂其襠部,落腳可跺其腳面,打擊上中下三路。
二、懶扎衣
1、 彼上右步以右拳擊我頭部,我乘勢身右轉,距離遠進左步在彼外側,距離近退右步仍走彼外側,右手上掤粘彼右手腕,左手制彼肘關節,運用身法右手順纏下采拿其右腕,左右手結合,輕快的、在不知不覺中制服對方。
2、 如彼在我右側以左拳擊我上部,我以上引下進,使其落空,身近身則用靠法,稍遠以肘擊之,較遠則用掌擊。這叫做:“遠用手,近用肘,貼身靠”。
3、 彼出右鞭腿踢我左上部,我可以左手抱其右腿,右手扳其頸及時上步將其推倒。
4、 彼在我右側以雙掌猛攻我右肋,我乘勢以右臂肘下采截其來勁,使其落空,同時使用右腿法、膝法。
三、六封四閉
1、 彼出左拳較高,我可上引其臂剉其肩關節;如其速沉肘收回,我則以雙掌下按其胸。
2、 彼以左腳踢我中部,我以雙手抱其腿順勢轉身涮腿,將其摔倒。
3、 彼抓我右臂推按,我乘勢右臂隨身左轉下沉引進,使其落空,運用身法乘勢將其擊出。
4、彼出拳過低、過猛擊我下部,我粘其臂順勢下采使其前撲。
四、單鞭
1、 如彼以右手抓我右手腕,我結合身法,右手順勢松腕纏肘,上提下折反制其腕,使其倒地;或右手順纏回收,以左手指擊其腋下、軟肋,緊接著繼以右手腕擊其下顎。
2、 彼以右拳順步擊我頭部,我右手上掤捋化其勢,左掌擊其面額。
3、 彼以左手擒我左腕,右手制我左肘,欲反擰拿我,我順其勁路,進身靠之。
第四章:趙老師推崇的太極拳論
筋骨要松,皮毛要攻,節節貫串,虛靈在中。
筋骨和關節用意念(想象)去放松,不能松柔,就不能靈活。皮毛要攻指內氣達于外表、末梢,表里一致。節節貫串指由根節、中節到梢節,如蟲之涌動;由腳根起而上,由手指起而下,順序而動,協調而勁整;由此煉至精細,自然“虛靈”就在其中了。
舉步輕靈神內斂:舉步周身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蕩,神宜內斂。
莫叫斷續一氣研:勿使有凹凸處,勿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腳而退、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后,乃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其病必于腰腿間求之。
左右宜有虛實處: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處虛實。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意上寓下后天還:凡此皆是(用)意,不在外面(外形)。有上既有下,有前既有后,有左既有右。如意要向上,既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則其根自斷,必其壞之速無疑。
總之:周身節節貫串,勿令絲毫間斷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