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莘農認為,醫生臨床要以病人為本,不僅要重視疾病,更要關心病人。在患者體位、針具選擇、進針方法、針刺深淺等方面,既要確保療效,又要注意患者能否接受,尤其是初次接受針灸治療的人,進針的快慢、是否疼痛等因素,直接影響針灸的療效。所以方便操作和快速熟練的進針方法,是成功的關鍵。根據多年臨床經驗,程莘農總結出了“程式三才進針法”。
掌握針具尺寸,區分材質 選擇針具要根據患者年齡、性別、職業、體質、病情等方面情況考慮,選擇適當粗細、長短的針灸針。一般來說老人、小孩、女性、體質弱或慢性病患者宜用較細、較短的針,反之則用較長的針具。 選擇適當的體位,有利于腧穴的正確定位,便于針灸的施術操作和較長時間的留針,同時可避免針刺以后發生意外。臨床上常用的體位有:仰臥位、俯臥位、側臥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側伏坐位。 針灸針分為針尖、針身、針根、針柄、針尾。規格有上百種型號。以粗0.3~0.35mm,長25~75mm的針具最為常用。針體必須光滑鋒利、挺直,易于進針,手感好。針尖應具有“尖中帶圓,圓而不鈍”的特點,必須達到刺棉花拔出不帶纖維,挑木板不起毛勾的境地,施針痛感才小。針柄針體連接牢固,否則容易斷針。進針后針柄必須與皮膚留有3.5~6.5mm距離,避免進針太深,針尖受損,針身容易彎曲導致斷針的發生。 掌握進針方法,推崇“三才” 程莘農強調,針灸治療時,進針手法的好壞關系到針灸的治療效果。《靈樞·九針十二原》:“持針之道,堅者為寶。”程莘農強調持針要有“手如握虎”之力,方能“伏如橫弓,起如發機”,進針時指力和腕力必須配合好,懸指,懸腕,懸肘,切循經絡,針隨手入。他在長期的醫療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了一種易學、易教、令病人痛苦小的進針法,取名為“程式三才進針法”,取意天、人、地三才,即是進針時分皮膚、淺部和深部三個層次操作,先針3.5~6.5mm深,通過皮膚的淺部,為天才,再刺16~20mm深,到達肌肉為人才,三刺10~13mm深,進入筋肉之間為地才,然后稍向外提,使針柄與皮膚之間留有一定間距。 如此進針,輕巧迅速簡捷,由淺入深,逐層深入,得氣迅速。一則減少患者的疼痛,二則可以調引氣機之升降。進針講究指實腕虛,專心致志,氣隨人意,方使針達病所,氣血和調,正勝邪去。這一刺法吸取了中國傳統針法與管針進針法的長處,僅進針這一操作,將點穴、押指、穿皮、送針等動作揉和一起,在1~2秒鐘內完成,得氣(感覺)極為迅速而效果良好,具有快速無痛、沉穩準確的優點。 “程式三才進針法”的練習,主要是對指力和手法的鍛煉。由于毫針針身細軟,如果沒有一定的指力,就很難力貫針尖,減少刺痛,對各種手法的操作,也不能運用自如。因此針刺練習,必須進行指力練習(紙墊練針法)、手法練習(棉團練針法)和自身練針,才能掌握基本技能。進針時既以淺、中、深“三才”為主,又要仔細體會手法與針感的關系、針尖刺達不同組織結構以及得氣時持針手指的感覺,并要求做到進針無痛、針身不彎、刺入順利、行針自如、指力均勻、手法熟練、指感敏稅、針感出現快。 掌握針刺深淺,因人而異 程莘農認為針刺淺深問題,是毫針刺法的重要技術指標之一,直接決定療效。但是,決定針刺淺深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總的來說,病情是決定針刺淺深的關鍵,腧穴所在部位是決定針刺淺深的基礎,患者年齡、體質是決定針刺淺深的重要條件。如治療外感表證時刺風池宜淺,進針7~12mm即可,而治中風語言謇澀之里證則深刺風池,可直刺達20~30mm。寒性胃痛刺中脘進針深,而熱性胃痛則淺刺之。腹腰、四肢內側等陰部腧穴刺之宜深,頭面、胸背、四肢外側等陽部腧穴刺之宜淺。 總之,在掌握針刺淺深時,要因病、因穴、因人而宜,既要與患者年齡、體質相適應,又要與病情屬性相適應。否則,就會產生深則邪氣從之入,淺則邪氣不瀉的后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