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刺法
1.常用針灸體位: 體位 | 取穴部位 | 仰臥位 | 頭、面、胸、腹;上、下肢。 | 側臥位 | 少陽經;上下肢。 | 俯臥位 | 頭、項、脊背、腰骶;下肢后側、上肢。 | 仰靠坐位 | 前頭、顏面和頸前部。 | 俯伏坐位 | 后頭和項、背部。 | 側伏坐位 | 側頭、面頰、耳前后部。 |
2.進針法: 名稱 | 操作 | 適應范圍 | 單手進針法 | 略 | 較短的毫針 | 雙手進針法 | 指切進針 [爪切進針法] | 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針,緊靠左手指甲面進針。 | 短針 | 夾持進針法 [駢指進針法] | 用拇、食指持無菌干棉球夾住針身下端,將針尖固定在所刺腧穴,刺手向下捻動針柄,押手同時向下用力,將針刺入。 | 長針 | 舒張進針法 | 押手食、中指或拇、食指將所刺腧穴部位皮膚向兩側撐開,刺手進針。 | 皮膚松弛部位 | 提捏進針法 | 押手拇、食指將所刺腧穴部位皮膚提起,刺手進針,從捏起端將針刺入。 | 皮膚肌肉淺薄部位 | 彈針速刺法 | 押手拇、食指末節指腹捏一無菌干棉球握住針身下段,留出針尖2-3分,對準穴上,用刺手食指或中指指甲對準針尾彈擊,使針迅速刺入。 | 短針 | 針管進針法 [此法進針不疼] | 押手持針管,刺手食指叩打或中指彈擊針尾進針 | 兒童和懼針者 |
3.進針方向、角度、深度: ⑴.進針方向[新]: ①依經脈循行定方向:順經/逆經。 ②依腧穴部位特點定方向:為保證安全。 【例】 *針刺啞門→針尖朝下頜方向;針刺某些背部腧穴→針尖朝脊柱方向。 ③依治療需要定方向:針尖朝向病所。 ⑵.進針角度: ①直刺→針身與皮膚呈90°左右→人體大部分腧穴。 ②斜刺→針身與皮膚呈45°左右→肌肉較薄或內有重要臟器或不宜深刺、直刺的腧穴。 ③平刺→針身與皮膚呈15°左右→皮薄肉少部位[如頭部]。 ⑶.進針深度:
| 宜淺刺[陽屬性] | 宜深刺[陰屬性] | 體質 | 形瘦體弱 | 形胖體強 | 年齡 | 年老體弱、氣血虛衰、小兒稚嫩之體 | 中青年身體強壯之體 | 病情 | 陽證、新病 | 陰證、久病 | 部位 | 頭面、胸背及皮薄肉少之處 | 四肢、臀、腹及肌肉豐厚之處 |
【經典】 *《標幽賦》:“春夏瘦而刺淺,秋冬肥而刺深。”
4.行針法: 基本手法 | 提插法;捻轉法。 [2007.100.101] | 輔助手法 | 行針基本手法的補充→促使得氣、加強針感。 | 循法 | 順著經脈循行路徑在腧穴上下輕柔循按→激發經氣,促使得氣。 | 彈法 | 留針時輕彈針尾或針柄,使針體微微振動→催氣、行氣、加強針感。 | 刮法 | 刮針柄:不得氣→激發經氣;得氣→加強針感。 | 搖法 | 直立針身而搖→加強得氣;臥倒針身而搖→使經氣向一個方向傳導。 | 飛法 [飛鳥法] | 拇、食指執持針柄,細細捻搓數次,然后張開兩指,一搓一放,反復數次,如展翅→催氣、行氣、增強針感。 | 震顫法 | 小幅度、快頻率提插捻轉→促使得氣、增強針感。 |
5.得氣的表現及臨床意義:[2011.177] 【得氣】:又名針感→將針刺入腧穴后所產生的經氣感應。 ⑴.針刺入腧穴后產生的經氣感應: ①針感[患者感覺]→ *酸脹、麻重,有時出現熱、涼、癢、痛、抽搐、蟻行等感覺,或呈現沿著一定的方向和部位傳導、擴散的現象。 *少數有循經性肌膚瞤動、震顫、循經性皮疹帶或紅、白線狀現象。 ②手感[醫生的感覺]→ *針下沉緊、澀滯或針體顫動等反應→“如魚吞鉤餌之浮沉”。 【經典】 *《標幽賦》:“氣之至也,如魚吞鉤餌之浮沉;氣未至也,如閑處幽堂之深邃。”。 ⑵.得氣的意義: ①提高臨床療效。 ②窺測病情,進行預后判斷。 【經典】 *《靈樞·九針十二原》:“刺之要,氣至而有效。” *明·徐鳳·《金針賦》:“氣速效速,氣遲效遲。” 【注】 a.不得氣原因→ *定位不準,針刺角度有誤、深淺失度,手法運用不當。 *患者經氣不足或感覺遲鈍、喪失,不宜得氣;氣候寒冷、陰雨潮濕,不宜得氣。 b.促進得氣→重新調整腧穴的針刺部位、角度、深度;另外運用催氣法、侯氣法。
6.常用單式補瀉手法[★]:[2009.176]
| 補法[陰柔][2011.178] 角度[幅度]小,用力輕,頻率慢,操作時間短。 | 瀉法[陽剛] 角度[幅度]大,用力重,頻率快,操作時間長。 | 捻轉補瀉 | 拇指向前用力重,向后用力輕。 | 拇指向后用力重,向前用力輕。 | 提插補瀉 | 先淺后深,重插輕提,下插用力為主。 [2009.119] [2013.79] [2014.79] | 先深后淺,輕插重提,上提用力為主。 [2009.120] [2012.79] | 疾徐補瀉 | 進針時徐徐刺入,少捻轉,疾速出針。 | 進針時疾速刺入,多捻轉,徐徐出針。 | 迎隨補瀉 | 針尖隨著經脈循行去的方向刺入。 | 針尖迎著經脈循行來的方向刺入。 | 呼吸補瀉 | 病人呼氣時進針,吸氣時出針。 | 病人吸氣時進針,呼氣時出針。 | 開闔補瀉 | 出針后迅速按針孔。 | 出針時搖大針孔而不按。 | 平補平瀉 | 進針得氣后均勻提插、捻轉后即可出針。 |
【記法】 a.捻轉補瀉→左補右瀉[順補逆瀉]。右手操作,則拇指向前為補,拇指向后為瀉。 【經典】 *《標幽賦》:“迎奪右而瀉涼,隨濟左而補暖。” *《針經指南》:“以大指次指相合,大指往上進,謂之左;大指往下退,謂之右。” *《針灸大成》:“左轉從陽,能行諸陽;右轉從陰,能行諸陰。” b.提插補瀉→重插輕提為補;輕插重提為瀉。 c.呼吸補瀉→呼進吸出為補;呼出吸進為瀉。[補法針氣相反,瀉法針氣相同]。 【經典】 *《針灸大成》:“欲補之時,氣出針入,氣入針出;欲瀉之時,氣入入針,氣出出針。”
7.常見針刺異常情況的處理及預防: ⑴.【暈針】:針刺過程中病人發生的暈厥的現象。 ①處理→ | 立即停止針刺并起針,注意保暖。 | *輕者仰臥片刻,給飲溫開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復正常。 | *重者在上述處理基礎上,可刺人中、素髎、內關、足三里,灸百會、關元、氣海等穴,即可恢復。 | ②預防→ | 消除患者對針刺的顧慮;選擇舒適持久的體位,最好采用臥位;選穴宜少;手法宜輕。 |
⑵.【滯針】:行針時或留針后醫者感覺針下澀滯,捻轉、提插、出針均感困難而病人則感覺疼痛的現象。 ①處理→ | 病人精神緊張,局部肌肉過度收縮。 | 稍延長留針時間。 | 滯針腧穴附近,進行循按或叩彈針柄。 | 附近再刺一針,以宣散氣血,緩解肌肉緊張。 | 行針不當,或單向捻針。 | 向反方向將針捻回,并用刮柄、彈柄法,使纏繞的肌纖維回釋。 | ②預防→ | 消除患者對針刺的顧慮; | 選擇舒適持久的體位,確定合理留針時間; | 行針時避免單向捻轉,以防肌纖維纏繞針身。 |
⑶.【血腫】:針刺部位出現的皮下出血而引起的腫痛。 ①處理→ | *輕→微量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塊青紫,一般不必處理,可自行消退。 | *重→局部腫脹疼痛較劇,青紫面積大,先冷敷止血,24h后再熱敷或局部輕輕揉按。 | ②預防→ | 避開血管針刺。 | 出針時立即用無菌干棉球按壓針孔,切勿揉動。 |
⑷.【創傷性氣胸】[新]:針刺胸、背、腋、肋、缺盆等部位的腧穴時,刺入過深。 ①處理→ | 立即起針,讓患者采取半臥位休息,切勿翻轉體位,并安慰患者以消除其緊張恐懼的心理。 | *漏氣量少者→自行吸收。 | *漏氣量多者[張力性氣胸者]→及時組織搶救。 | 【注】 *在此期間,醫者需密切觀察,隨時對癥處理,一般首先給患者吸氧,并根據氣胸的嚴重程度,給予休養觀察或胸腔穿刺抽氣及其他治療。 | ②預防→ | 選擇合適體位。 | 針刺過程中,醫者必須精神高度集中,嚴格掌握進針的角度、深度。 |
⑸.【刺傷內臟】[新]:施術者對腧穴和臟器的部位不熟悉;針刺過深;提插幅度過大。 ①處理→ | *輕→臥床休息,一般可自愈。 | *較重[有出血傾向]→用止血藥等對癥處理,密切觀察病情及血壓變化。 | *重[出血較多]→迅速進行輸血等急救或外科手術治療。 | ②預防→ | 熟悉人體解剖部位,明確腧穴下的臟器組織。 | 針刺胸腹、腰背部的腧穴時,掌握好針刺方向、角度、深度,行針幅度不宜過大。 |
8.針刺的注意事項: ①大醉、大怒、饑餓、疲勞、精神過度緊張時,不宜立即針灸。身體瘦弱、氣虛血虧者針刺手法不宜過強,并應盡量選臥位。 ②女性: *懷孕3個月以內不宜刺小腹部腧穴。 *3個月以上,腹部、腰骶部皆不宜針刺。 *除上述部位外,懷孕期間四肢部禁針→三陰交、合谷、昆侖、至陰等一些活血腧穴。 *經期若非為調經應慎用針灸。 ③小兒囟門未閉合時,頭頂禁針。 ④自發性出血或損傷后出血不止者禁針。 ⑤皮膚有感染、潰瘍、瘢痕的部位禁針。 【注→特殊部位】 a.胸、脅、腰、背臟腑所居之處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腫大、肺氣腫者更應注意。 b.眼區和項部風府、啞門等穴以及脊椎部腧穴→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提插、捻轉和長時間的留針。 c.針刺小腹部位前→令患者先排尿。 d.尿潴留等患者在針刺小腹部腧穴→掌握適當的針刺方向、角度、深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