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肖邦,波蘭另一個給人印象深刻的是地下鹽礦-維利奇卡鹽礦。
維利奇卡鹽礦(Wieliczka Salt Mine),位于波蘭克拉科夫附近,是一個從13世紀起就開采的鹽礦,目前已基本停產。鹽礦有327米深,超過300公里長。鹽礦中有房間、禮拜堂、和地下湖泊等,宛如一座地下城市。1978年,維利奇卡鹽礦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錄為世界遺產。



最早有關鹽礦的文獻是由一個叫修建者卡西米盧斯(Casimirus the Restorer)的貴族記載于1044年,以"magnum sal alias Wieliczka"提到了維利奇卡鹽礦。從很早的時期起,鹽就是當地的經濟基礎。在古代波蘭地區,鹽可以作為一種支付手段。最初,鹽是通過搜集鹽鹵水并加熱蒸發制得的。究竟幾時開始開采巖鹽并不清楚。很有可能是在打深鹽井時發現了大量的巖鹽,接著使用原始工具的開采就開始了。

當時波蘭的統治者馬上意識到了鹽的價值,這也是為何鹽的開采和分配都被壟斷的原因。他們知道鹽是極其重要的商品,是人生存所必不可少的。在許多地方都要使用鹽,包括腌肉、腌魚、制作黃油、制革,后來也用于制造黑色火藥。在運作克拉科夫鹽業的第一階段,國王被迫求助于商人,因為投資鹽礦需要大量的資金。商人承擔了所有勘探鹽礦的風險,資助挖深隧道,如果這里面發現了鹽礦,那么它將為國王所有。君主利用分期付款來掩蓋他的巨大收入,以保證長久的占有。開挖鹽礦的權力只有一種途徑獲得,就是被任命管理鹽礦。
不僅食品保鮮行業從鹽獲得大量利潤,鹽也成為了政府的一種工具。在14世紀時,鹽產出了國家超過30%的收入。君主利用這些收入賞賜家眷、親屬以及其他各種貴族。鹽礦的收入支撐了朝廷以及其他國內重要人物,以及支付了保護商路的城堡。
1368年,卡西米爾大帝(Casimir the Great)放棄了對鹽礦的專有權,頒布了一道被后來被稱為卡西米爾法令(Statut Kazimierzowski)的法令。這份文件規定了個人與各種工作團體的權利和稅,以及作賬目的規范。成立皇家委員會以檢查地下的挖掘和建筑,核查賬目,還有發出指導和指令。
在16世紀,維利奇卡鹽礦成為當時歐洲最為重要的商業之一。
王室對鹽礦的控制在1772年第一次瓜分波蘭時終結。奧地利的統治不僅在組織和管理上有所改變,而且引入了新的采礦方法。在奧地利統治時期,一座電廠建成并為鹽礦供電,修通到克拉科夫的鐵路。地下作業也變得更為自動化,使用了風鉆。一臺磨鹽機和一臺蒸汽動力起重機也投入使用。
1826年到1846年礦中的鹽水被用作溫泉療養。在1950年鹽礦的一部分被辟作博物館對外開放。1958年,鹽礦的溫泉療養被重新恢復。1978年被列入世界遺產。1996年,鹽礦停產,鹽層已被幾乎挖盡。
維利奇卡鹽礦地下共分九層,其中有長達100余公里的隧道。其中建有教堂等建筑以及許多鹽雕,較著名者有圣金加教堂(St. Kinga's Chapel)。圣金加教堂始建于1896年,在礦工雕刻師工作70余年后,在1963年建成。教堂超過54米長,15-18米寬,10-12米高。教堂的地板上布滿精美花紋,天花板上有精美吊燈。教堂內有祭壇和許多神像,其中一尊圣母像有5、6尺高。墻壁上刻有浮雕,內容大多是圣經故事,其中一幅浮雕是達·芬奇的名畫《最后的晚餐》。




鹽礦現在也是博物館,每天吸引著大量的游人。門口自然有賣旅游紀念品的啦,其中粉色的鹽燈很有趣,在簡單的木燈托上罩一個漂亮的鹽制燈罩。如果你要買這樣的鹽燈,售貨員會風趣地告訴你,不用擔心鹽會被烤化: “我保證你至少可以用10年。”

-- 本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