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橋(一)
★★★還舊樓主2010年11月13日轉自《zh5000.com》★★★

中國是橋的故鄉,自古就有“橋的國度”之稱,發展于隋,興盛于宋。遍布在神州大地的橋、編織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連接著祖國的四面八方。我國古代橋梁的建筑藝術,有不少是世界橋梁史上的創舉,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非凡智慧。
河北
一、趙州橋
趙州橋位于河北省趙縣境內,因趙縣古稱趙州而得名(又稱安濟橋),趙州橋建于隋開皇年間(公元595-605年)。據唐中書令張嘉貞《安濟橋銘》記載:“趙郡洨河石橋,隋匠李春之跡也”。中國四大古橋之一,距今已有近1400年歷史,它不僅是我國而且也是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巨大石拱橋,對世界后代的橋梁建筑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特別是拱上加拱的“敞肩拱”的運用,更為世界橋梁史上的首創。在歐洲,最早的敞肩拱橋為法國在亞哥河上修造的安頓尼鐵路石拱橋和在盧森堡修造的大石橋,但它比中國的趙州橋已晚了近1100多年。
趙州橋全長64.4米,拱頂寬9米,拱腳寬9.6米,跨徑37.02米,拱矢7.23米。從整體看,它是一座單孔弧形石橋,由28道石拱券縱向并列砌筑而成,其建筑結構之奇特,自古有“奇巧固護,甲于天下”的美稱,不僅有高度的科學性,而且具有我國獨特的民族藝術風格,是我國古代建筑的偉大作品。1991年,趙州橋被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選定為世界第十二處“國際土木工程歷史古跡”,是目前國內唯一一處。
二、河北永通橋
永通橋又名小石橋,位于河北省趙縣城西門外清水河上,建于唐代宗永泰(公元765年),金、明、清以來曾多次維修。和大石橋形似,是一座帶腹拱單孔并列券敞肩式石橋,橋長32米,寬6.34米,,主拱券由20道獨立拱券并列砌筑而成,大券上伏有小拱 4個。橋欄長 32.7米,跨徑26米,拱矢5.34米,橋面寬度,東西兩端各6.7米,中間6.2米。橋欄板雕刻一為兩端雕斗子蜀柱,中間用鴕峰托斗,華板通長無格,上有優美浮雕;一為荷葉墩代斗子蜀柱,華板分兩格。在各小券的撞券上都有河神浮雕,北面東端小券墩上雕飛馬, 西端券面雕魚,形象生動,內容豐富。從現存實物看,應為唐、明、清不同時代的作品。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 河北井陘橋樓殿
橋樓殿在河北省井陘縣東北蒼巖山,這里山群巒疊翠,危崖削壁,在對峙的雙峰之間,南北飛架石拱橋三座,石橋飛跨兩山腰,將兩岸的峭壁連接起來,橋樓殿就建在其一座石橋之上。它坐西向東,橫跨在兩山峭壁之間,上接青天,下臨深谷,如彩虹高掛,形成“橋殿飛虹”的天下奇觀,為蒼巖山“三絕”之一。建于橋上的橋樓殿為敞肩拱式,翼角高翹,流蘇彩繪,高架于云天霧海之上,有高不可攀之威、騰空欲飛之勢。殿內有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琉璃光王佛三尊佛像,正中背面塑觀音像,殿內兩側十八羅漢像。據考證石橋為隋代建筑,略早于趙州安濟橋。形成“橋殿飛虹”的天下奇觀。
北京
一、盧溝橋
盧溝橋亦作蘆溝橋。中國四大古橋之一。在北京市西南約15公里的豐臺區永定河上,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因永定河舊稱盧溝河,橋亦以盧溝命名。盧溝橋早在六七百年前就名揚海外。
盧溝橋全長266.5米,寬7.5米,下分十一個涵孔。10座橋墩建在9米多厚的鵝卵石與黃沙的堆積層上,堅實無比。橋墩平面呈船形,迎水的一面砌成分水尖。每個尖端安裝著一根銳角朝外的三角鐵柱,邊長約26厘米,用以保護橋墩,抵御洪水和冰塊對橋身的撞擊,人們把三角鐵柱稱為“斬龍劍”。
在橋墩、拱券等關鍵部位,以及石與石之間,都用銀錠鎖連接,以互相拉聯固牢。這些建筑結構都是科學的杰出創造。橋身全部由白石建成,兩側石雕護欄各有望柱一百四十根,柱頭刻著蓮花座,座下為荷葉墩。望柱中間嵌有279塊欄板,欄板內側與橋面外側均雕有寶瓶、云紋等圖案。每根望柱上有歷代雕刻的石獅,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由于橋上石獅多得叫人難以數清楚,因而北京地區流傳著一句歇后語:“盧溝橋上的石獅子--數不清”。
1984年,經文物工作者核查,查清橋上的石獅多達489頭。橋的兩端各有華表4根,高約4.65米,同橋渾然為一體,既壯觀又優美。橋東的碑亭內立有清乾隆皇帝題寫的“盧溝曉月”漢白玉碑,為燕京八景之一。抗戰時期,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在此地爆發,蘆溝橋更為 著名。
現在的宛平縣城已成為一處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紀念地。城內北側建有“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城東側辟為“抗日戰爭烈士陵園”。城樓上有“七七事變紀念館”和“中國紀古橋陳列館”。1971年,北京市又興建了距盧溝古橋約一公里遠的“盧溝新橋”,以保護舊盧溝橋這座聞名中外的古橋。
二、北京清河橋

清河橋位于北京德勝門外小關至清河鎮南口御道上跨清河而建,為三孔聯拱石橋,原名廣濟橋。明史記載該橋建成于明永樂十四年(1416),后來又稱清河橋。古石橋基本完整,石欄望柱為方型,有細雕蓮瓣平頂方柱頭,實心石欄板兩面都刻有類似建筑中的海棠池的梅花線,地伏上有欄板落槽,有望柱榫槽,有與金邊聯結的孔洞。三孔拱都是縱聯砌法,又因有些石外露面大致成正方形,還有些石成豎條形,所以看起來又像是并列分段砌法。橋基是由雙層帶有企口的石板鋪砌成的整基板,石板下面有密鋪的松木大方木。再下面是密貫大木樁,該橋的做法迄今在全國尚未發現有第二座。現橋為1984年重建在原橋的東南方小月河上。
三、北京銀錠橋
銀錠橋位于北京西城區什剎海的前海和后海之間的水道上。銀錠橋建于明代,為南北向的單孔石拱橋,因形似銀錠故稱銀錠橋。銀錠橋周圍風光旖旎,是什剎海的風景之一,燕京小八景之一。過去站在橋上向南可見翠屏般的景山和瓊島白塔,向西望西山歷歷在目,景名為“銀錠觀山”。1984年,原橋拆除重建,仍以銀錠為名。
四、北京朝宗橋
朝宗橋俗稱沙河橋,位于北京昌平縣城南10公里、沙河鎮北0.5公里,鞏華城旁,跨北沙河水(溫榆河),與橫跨南沙河水上的“安濟橋”相對,相距2.5公里。明朝遷都北京,在天壽山建陵墓,先后于明正統十二年(1447)拆掉南北沙河水上的木橋建石橋,北曰“朝宗”,南曰“安濟”。朝宗橋為七孔石橋。全長130米,寬13米,中高7.5米,七孔聯拱結構,橋兩旁有石欄柱53對。為京師通往明陵的大型石橋,是明朝帝后、大臣謁陵北巡的必經之路,又是通往塞北的交通咽喉。它與盧溝橋、永通橋(俗稱八里橋),并稱為“拱衛京師三大橋梁”。是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北京后門橋

后門橋原稱萬寧橋,位于北京的中軸線上,在地安門以北,鼓樓以南的位置。由于與前門南北相對,京城百姓俗稱地安門為后門,因而此橋也叫后門橋。橋始建于元代的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開始為木橋,后改為單孔石橋。元代在北京建都城大都后,為解決漕運,在郭守敬的指揮下,引昌平白浮泉水入城,修建了通惠河,由南方沿大運河北上的漕運船只,經通惠河可直接駛入大都城內的積水潭。而萬寧橋是積水潭的入口,并且設有閘口,漕船要進入積水潭,必須從橋下經過。萬寧橋在當時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由于交通便利,又毗鄰皇城,加之景色不遜江南,因此,當時萬寧橋附近商肆畫舫云集,絲竹悅耳,酒香醉人,好一派繁華景象。萬寧橋在元大都的建筑設施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也是北京漕運歷史的見證。
六、北京通運橋
通運橋位于北京通縣張家灣鎮。因橫跨蕭大后河上,又俗稱蕭太后橋,原為木橋,明神宗時建石橋。萬歷三十三年(1605)十月建成,名“通運”。清咸豐元年曾重修。橋南北向,全長13丈,寬3丈。兩邊設石欄,一色青砂巖,每邊各有雕獅望柱18根,神態各異,浮雕寶瓶欄板19塊,瓶紋有別。長方塊花崗巖橫砌金剛墻。僅存石橋與殘垣一段。
七、北京榆河橋
榆河橋在北京海淀區永豐鄉西玉河村北約500米處的榆河河道上,又名永福橋。早在元代即已建有橋梁,原橋為木制。清康熙年間,因大學士明珠葬于附近,其家人遂重修此橋,易木為石,名永福橋。橋呈東西走向,為五孔花崗巖石板橋。橋長22米,寬5.75米,橋面高出今河床約2.5米。橋墩南面皆有迎水角,橋面中段略高于兩端,微成拱形,兩側有0.45米高的素面石護欄,今石欄多已佚失。兩巖橋頭處砌有石駁岸。橋東有西玉河漢墓群。
云南
一、滇西古橋
 無論到云龍游覽過古橋的人們,還是在宣傳媒體上了解到云龍古橋的讀者,都是在一陣贊嘆之后,首先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云龍為何有那么多的古橋? “隔山容易隔水難”,這句在云龍留傳了千百年的民言,就是最濃縮的答案。其實隔山也并不容易,然而無論付出多少艱辛,總能翻越過,可是遇上了江河,欲前不能,只好望江長嘆!云龍是大理白族自治州最西面的一個縣份,地處滇西縱谷區,怒江從縣境西部穿過,瀾滄江流經境內百余公里,把縣域切為兩半,轄區內高山林立,谷箐交錯,泉水潺潺,江河擁有量達數十條,溪流數以千計。云龍江河之多,水資源的豐富,其它地區難與之攀比,可謂是大自然的恩賜。事物總有正反兩方面,在大江大河阻隔中生活,艱難也就不言而喻了。云龍古橋就是人們戰勝自然的物證,也是生活在這里的各族人民智慧和創造遺產。云龍古橋眾多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古代云龍鹽業和銀銅礦的開發,為修橋奠定了物質基礎。云龍是云南鹽井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共有八井,開發最早的始于漢、唐,明、清年間成為云南四大產鹽地之一,食鹽銷到保山、騰沖、西藏、緬甸、印度等地。鹽業興旺,帶來百業繁榮,修橋鋪路,開拓外交。尤其是人才輩出,有識之士捐資、倡修橋梁蔚然成風,益澤子孫后代。 橋梁類型分為梁橋、浮橋、拱橋、吊橋四種,云龍古橋四種類型都擁有,其中梁、拱、吊三種類型居多,大小古橋達近百座,少量分布在瀾滄江上,多數建造在沘江及其交流上。沘江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有記載,它發源于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途經云龍一百多公里,最后流入瀾滄江。沘江兩岸分布著云龍古代的八大鹽并,人口密集。云龍古橋的作用用最古老樸素的眼光看待,就是提供人畜通行,而放在歷史淵源上考察,它在內外交往中的地位是其它方式難以取代的,因此,古橋在云龍的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從更遠一點的眼光看,云龍古橋是中國乃至世界古橋梁藝術博物館的重要組成部份,這一點已逐步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了解和認識。云龍古橋的發展延續,留下了獨特而厚重的橋梁文化,許多有特色的古橋還具有文物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

歷史價值。云龍從西漢元封二年即公元前109年設縣,稱比蘇,距今已有二千多年歷史。自從人們在這里繁衍生息,與江河作斗爭的歷史也隨之開始,獨木橋、木船、竹筏、溜索、藤橋等浮渡方式雖然沒有史料記載,但遠古就已有之。明代記載建造的橋共有兩座:位于金泉井的砥柱橋,建于明嘉靖七年,即1528年,為兩進連跨式風雨橋,橋面鐵鏈上鋪木板,上有木撐架覆蓋瓦頂,橫跨沘江。另一座是彩鳳橋,座落于順蕩井的沘江上,屬木伸臂覆瓦風雨梁橋。其余橋梁多為清代修造,此時正值云龍鹽井、銀銅礦開發的鼎盛時期。橋梁之設,攸關課稅,利濟民生,有識之士慷慨捐資。縣城南端建于清道光四年的青云橋,就為曾任陜西巡撫的石門井人楊名飏捐資所修。清代到解放初期,云龍境內也建起了不少的梁橋,大部份都具有古代建筑特色;古橋在云龍歷史發展中的貢獻是功不可沒的,僅古代鹽業對橋梁的依賴就可以充分說明這一點。云龍鹽業興盛時期,五井提舉司年上繳朝廷課銀達38000多兩,鹽年產量達130萬公斤以上,大部份食鹽都要依靠瀾滄江、沘江上的橋梁,采用人背馬馱運銷到外地,又把其它地方的物資運回云龍。不難想象如果當時沒有過江涉河的通道,怎能實現鹽業的以銷促產;云龍位于滇西邊陲,地理位置險要,古代和近代的許多戰爭都與橋梁相關連,留下了無數神密的史話。位于舊州鎮橋街的飛龍橋,是古代瀾滄江上著名的鐵鏈橋之一,此橋建于清同治癸亥年,即1863年,由滇西農民起義軍領袖杜文秀派大翼長李玉樹總鎮云龍時倡修,并賜名“飛龍橋”,1927年被土匪蕭嗚梧燒毀,翌年匪患平息后修復。1949年滇桂黔邊區縱隊副司令員朱家壁率領部隊挺進滇西,為斷國民黨軍隊西逃退路,將橋斬斷,修復后毀于六十年代中期的洪災,現只留下東橋墩和西岸的望江樓。建于抗日戰爭時期的功果新老兩座橋,是我國第一代橫跨瀾滄江的公路鋼索吊橋,被稱為滇緬公路的咽喉。1940年10月至1941年2月的123天中,日本飛機對功果新老兩橋轟炸16次,出動飛機242架次,投彈近千枚,將兩橋炸毀。抗戰軍民日夜搶修,恢復通車,保證了滇西大反攻的勝利。如今,彈痕累累的功果橋、老橋西橋墩、保護功果橋的高炮路、高炮臺、巖石地堡等全體建筑仍然完好地保存下來,成為抗日戰爭的物證;云龍古橋類型齊全,數量繁多,建造歷史悠久,被譽為“橋梁博物館”。它的歷史價值更重要的一點,還在于它對中國、對世界的古橋梁都有一份創造和貢獻。
科學價值。云龍橋梁種類有木梁風雨橋、石板橋、獨木橋等;吊橋類有藤橋、溜索、鐵鏈橋和鋼索橋;拱橋類主要是木拱橋、石拱橋兩種。在當時生產力水平相對落后,缺少鋼材、水泥等建筑建材的情況下,利用木料、藤子、石頭等原始材料,構建大跨度的橋梁,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反映出了民間能工巧匠的智慧、創造和技術水平。云龍古橋的科學價值首先體現在合理選  址上,突出的有四種特點。一按民族風俗選址:云龍少數民族尤其是白族搞建筑都注重地勢風脈,橋址一般選擇在山脈與山脈相對應的地方,接山川靈氣,鎖風水流失,圖納福吉利;二按人口分布選址:盡量兼顧人畜通行,力求一橋能輻射幾個村或一個地區,甚至于外界的交住;三按河床順直選址:避開激流、支流、彎道,保證橋梁安全;四按節儉牢固選址:盡可能把橋墩建在巖石上,青云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西岸在巨大的石壁上鑿出平臺道,砌石柱支撐鐵鏈,東面以天然石頭作橋墩,橋面板下河中心立著一塊巨石,人們稱之為“照壁石”起到防止河床深切作用,整座橋突出省工省料,美觀牢固;云龍古橋的另一個科學價值體現在建筑結  構上。溜索,僅只需一根竹繩、溜幫和溜索樹即可,看似非常簡易,但架設中同樣需要符合力學原理。溜索弧度、斜度太陡,沖力過猛,人滑到對岸停不下來,會危及生命,斜度太緩,滑行到中造停止,溜不到對岸;云龍古橋部份大跨度的橋梁,建筑結構非常復雜,古人建橋沒有條件采用設計圖紙,一般邊搞模型邊施工,想象周全,結構嚴謹,合乎科學原理,有些橋梁匯集梁、拱、吊幾種橋梁類型的長處,精心構思建造,通金橋就是其中較為典型的一座。該橋地處長新鄉大包羅村,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 橫跨沘江,為伸臂式單孔覆瓦木梁橋,全長40米,寬4米,凈跨29米,高12.5米。伸臂大木方從兩個橋墩分五排,層層向河心挑出,中間用五根粗大木梁銜接,上面鋪木方作橋面,伸臂木方斜埋于橋墩部份,用大量鵝卵石砌壓,保持干燥,防避木料被腐蝕。木伸臂下方立條石,橫置木枋起支撐作用。上部采用馬鞍架構建弧形屋頂,起穩固、平衡、起吊整橋的作用,頭上覆蓋瓦頂。通金橋是云南省風雨橋類最具特色、跨度最長的一座伸臂梁橋,被省政府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云龍古橋類型中的梁橋部份,多數建有木架,上面覆瓦,遮擋太陽,防避風雨,抑制木料腐爛,延長壽命,提供人們歇息。選址、建筑合乎科學原理,多數古橋歷經數百年,任憑洪水橫溢,仍然存留在大江大河之上。
藝術價值:云龍古橋體現了許多的美學原理,建筑風格千姿百態,式樣獨具特色。關帝對君橋采取石拱上面加一高二低的白族瓦頂式建筑,橋頭建有牌坊樓,式樣在全國罕見。河西橋兩面橋墩采用天然石頭砌成弧形洞,給人以穿越城門洞的感覺。雙龍橋在石拱橋上筑有白族一高二低照壁圍墻,長達28.2米,墻上留有兩道通口門,也屬罕見。飛龍橋西岸的望江樓,更算是古建的藝術珍品,樓閣為上下兩層,重檐歇山頂,斗拱架疊,氣勢非凡,鐵鏈橋直通底層二道大門。登臨樓臺,東觀巍峨大山,俯視“飛龍橋”雄姿,聞北來濤聲,望南去江水,心曠神怡。一座座古橋橫臥在大江大河之上,與青山綠水、田園山村融為一體,形成了一道獨特的景觀。讀云龍橋的名字,也是一種藝術享受,云龍橋梁的命名,大體歸納為四種。一則以地名而取:永安橋、檢槽橋、河西橋、佳局  橋、表村溜索、松水藤橋等;二則求風水取名:砥柱橋、永鎮橋、關風橋、義風橋、雙龍橋、永濟橋等;三則寄予一種愿望:惠民橋、通金橋、安瀾橋、彩鳳橋、永賴橋等;四則名人賜名:杜文秀取的“飛龍橋” 楊名飏取的“青云橋”等。明代以來,云龍所修的橋梁多數都有碑文記載,文人墨客、歷代官員為古橋留下了無數的詩、詞、聯、賦、摩崖等,成為橋梁文化的珍貴遺產。飛龍橋底層墻壁上鑲有高約1.5米的、寬約1米的13塊碑文,撰寫書刻都出自文人之手,歷史價值、藝術價值雙全,正門上懸有清舉人尹陳謨作的長聯,  上下聯共有174字,不妨抄來以飧讀者。上聯“天塹固稱最矣,嘆徑流滾滾,鹿石奔來,擅四瀆之封,表雄南詔。截三崇之險,扼吭西陲。直比金沙淘浪,蕩射日光,潞水急湍,轟鳴雷鼓。儻異時江河聲析,出奇制勝,試下漢家樓船,定不教螟弓矯舉,走獵蒼黃,蠻錦侈張,網魚滇洱。”下聯“地軸其效靈乎?看高閣巍巍,鼃梁戴起,泝九隆而上,壓倒霽虹,聳五云而遙,回翔彩鳳。更饒薄甸朝霞,掛穿畫棟,蘇溪夜月,涌到朱欄。侭遷客詩酒興豪,覽物舒懷,頻灑臨川筆墨,卻何譲跨鶴仙人,橫吹短笛,停騑帝子,獨步長州。”
寶豐砥柱橋上留下的詩聯也居多,張相侯進士《詠砥柱橋》中寫道“沘江波浪涌如潮,砥柱中流萬里橋,石骨一拳排象鼻,鐵繩千丈系虹腰。云江鎖住山川氣,金泉撐開日月杓。來往人從空際過,河聲浩浩馬蕭  蕭。”民國二年(1913年)丁潤身任云龍知事曾撰一聯“誰人敢做砥柱橋橫臥兩山擔當千夫萬馬,我心愿效沘江水環流七里聯絡一城五鄉”。青云橋西岸懸崖上有捐資修橋者楊名飏題刻的“碧嶂迴瀾” 下方橋亭內石壁上攜刻
有楊名飏于清道光年間拓回的“袞 雪” 這兩字為三國時曹操屯兵褒谷南口石門時所書,“袞”字少三點水,以河水沖擊到照壁石上濺起的飛雪來代替,耐人尋味。
云龍各族人民與橋梁有著特殊的情緣,在擁有橋梁帶來的幸福中,人們也呵護了它們,逢年過節老百姓都要到橋上上香,祈求大自然保佑橋梁,降福民間。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創造中,橋梁在繼續延伸和發展。如今,云龍境內瀾滄江、怒江上建起的現代大型橋梁就有8座,沘江等河流上新增的橋梁數以百計,天塹變為通途。
古橋和現代橋梁相融合,承載著云龍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二、云南建水雙龍橋
雙龍橋位于云南省建水縣城西3公里處,是一座17孔大石拱橋,橫亙于瀘江河和塌沖河交匯處的河面上,因兩河猶如雙龍盤曲而得名。清乾隆年間始建3孔,后因塌沖河改道至此,又于1839年續建14孔。整座橋由數萬塊巨大青石砌成,全長148米,橋寬3—5米,寬敞平坦。橋上建有亭閣3座,造型別致。中間大閣為三重檐方形主閣,高近29米,邊長16米,層檐重疊,檐角交錯。拾級登樓,可遠眺萬頃田疇,千家煙火。南端橋亭為重檐六角攢尖頂,檐角飛翹,玲瓏秀麗。雙龍橋是云南省石橋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它承襲我國連拱橋的傳統風格,是我國古橋梁中的佳作,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云南觀音堂橋
四、云南瀾滄江霽虹橋

霽虹橋史稱蘭津橋,位于云南省永平縣巖洞鄉和保山市平坡鄉的瀾滄江上。素有“西南第一橋”的美譽,是我國最早的鐵索橋之一。南詔時渡口已建有竹索吊橋,明成化年間(公元1465—1487)改建鐵索吊橋。今天的鐵索橋為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建造,光緒年間重修。橋長115米,寬3.8米,凈跨56.2米,由9股18條鐵鏈組成,兩條為左右扶手,其余為底,上面鋪有橫直交叉的兩層木板。兩岸筑成半圓形橋墩,鐵鏈兩頭鉚死在兩岸橋臺上,西岸為徒崖,東岸是險峰,下面是滔滔江水,十分險要。橋兩端建有橋亭關樓。橋南普陀巖壁上刻有“西南第一橋”、“懸崖奇渡”、“要塞天成”、“壁立萬仞”、“滄水飛虹”、“天南鎖鑰”等題字。霽虹橋被大旅行家徐霞客譽為“迄西咽喉,千載不能改也”,在我國橋梁建筑史上有著重要地位。
五、云南木撐架橋
廣西
一、廣西三江程陽橋
程陽橋又叫永濟橋、程陽風雨橋等,位于廣西北部與湘黔兩相接的三江縣城古宜鎮北面20公里砟林溪馬安寨林溪河上,始建于1912年,歷時12年。整座橋長77.6米,寬3.75米,高20米,橋下部分為青料石壘砌的二臺三墩,橋墩為六面柱體,上下游均為尖形,迎水角68度;橋中間部分為密布式懸臂托間柱支梁木質橋面,共19間橋廊;橋上部分為木質梁柱鑿榫衡接構成重檐翹角,橋的兩旁鑲著欄桿,橋中有五座塔閣式橋亭。飛檐高翹,猶如羽翼舒展;橋的壁柱、瓦檐、雕花刻畫,富麗堂皇。整座橋梁不用一釘一鉚,大小條木,鑿木相吻,以榫銜接。全部結構,斜穿直套,縱橫交錯,卻一絲不差。橋上兩旁還設有長凳供人憩息。程陽橋是侗寨風雨橋的代表作,是目前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風雨橋,也是中國木建筑中的藝術珍品。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廣西三江琶團培龍橋
琶團培龍橋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的獨峒鄉,建于清宣統二年(1910年)。橋蓋長50米,寬4.5米,橋臺近距30.4米,兩孔二臺一墩三亭。橋面分人行道和畜行道,畜行道掛于橋側,上下異層,與現代的雙層立交橋有異曲同工之妙。人行道部分以9根胸徑為40厘米左右的圓木排成兩層托架梁,兩層托架之間的橫木按一定的距離隔開,大梁則支座在上層托架的兩端。大梁疊成兩層,其用料及聯結方式與托架梁相同。而畜行道部分,則巧妙地掛在人行道的南側(河的上游),托架梁為一層,托架之上鋪一層大梁,其構造與人行道相同。琶團培龍橋由于功能處理匠心獨具,被專家們稱為“古今中外,獨一無二”的民間橋梁建筑之典范。橋的另一個特點是由兩位工匠修建,各從一頭建去,各有風格,卻渾然天成地統一在整體中。
三、廣西三江程陽風雨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