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之二十八
中國古典建筑(十二)
橋:原本是一種高大的樹(喬木),因為夠高大,砍下來就夠長放在河面,可以連著兩邊岸,即獨木橋。啟閉式橋梁給大船通過的空間。
中國是橋的故鄉,自古就有“橋的國度”之稱,發展于隋,興盛于宋。我國古代橋梁建筑藝術,有不少是世界橋梁史上的創舉,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們的非凡智慧。
我國古橋先有梁橋,后有浮橋和索橋,拱橋最晚出現。
橋分為:梁橋、浮橋、拱橋、索橋、花橋等。
橋梁的基本結構:
起支撐作用的部分:樁、墩、拱、梁、架、柱、索;
交通部分:橋面;
安全和裝飾部分:護欄。
人的一生就像一座橋,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天起,我們就站在橋的一端,開始了外面的人生之旅。
你看!橋和水中它的倒影組成了一個個圓環,預示著人生的大小輪回。
你可能在旭日將要升起的時候,走向人生的頂峰,就像你站在這個角度看橋一樣。
橋下的激流是你急驟的宣泄。
溪水中的過橋石,再簡單不過,像你簡單的生活一樣。
每座橋都有凹凸,從我們兩手握拳呱呱落地開始,直至兩手一攤如煙逝去,猶如從橋的凹走向凸再回落凹。
這蜿蜒的橋告訴你,人生沒有筆直的路。
你有時是山谷中的橋,平靜而孤獨。
有時是竹林中的橋,雖然簡陋卻生機勃發。
還可能是深淵上的橋,叫你膽顫心驚。
你要知道,天昏地暗時,橋也有一線生機。
洪水泛濫時,橋也能屹立不動。
陽光普照時,橋影與山水融為一體分外妖嬈。
“飛流直下三千尺”時,橋在凌空顧盼。
走不盡的路,過不完的石板橋。放松心態,多駐足身邊的風景,多品味人生的“橋”。
1.原始藤橋:云南云龍縣白石鎮松水藤橋。是用藤建筑的橋梁,在少數民族地區和偏遠山區常見。被稱為“活著的藝術化石”。
2.原始竹索橋:這是拍攝于1917年的四川阿壩藏族地區的原始竹索橋,年代已經很久遠。整個橋用當地產毛竹編成的竹纜固定在橋兩端,橋面和橋欄都是木制的。
3.《清明上河圖》中的橋-汴水虹橋:在河南開封。市內有一條汴河,氣勢磅礴,貫穿全市,這座橋就架在汴河之上,故稱汴水虹橋,如長虹臥波,古樸典雅。
虹橋為單孔木拱橋,橋長16.8米,寬4米,是古代橋梁的杰作。造橋采用無支架施工法,沒有榫頭,不用釘子,全部用捆綁式結扎起來,連成一片。橋的兩旁有木拱,橋的坡變平坦,拾級而上,行走平穩,拱梁的兩端,分別雕刻獅、虎頭像,既增加木橋的外表美,又反映中國的建橋特色和民族風格。
4.外金水橋-最美的群橋:一般的橋梁都是一座單橋,而橫臥在北京天安門城樓前外金水河上的外金水橋,由于是皇帝和王公大臣們進出皇宮的通道,所以有這由七座單橋組成的大型群橋。此橋建于明永樂十五至十九年(1417-1421年)。其造型之美,雕刻之精,全國少見。
外金水橋全部用漢白玉石砌成。中間的五座分別與天安門城樓下的五個門洞相通。中間一座橋面寬大,兩側欄板柱頭上刻有盤龍。這是皇帝進出皇宮的通道,稱為御路橋。兩側兩座略小,欄板柱頭上刻著荷花,是王公大臣進出皇宮的通道,稱作王公橋。另外兩座,一在太廟(今勞動人民文化宮)前,一在社稷壇(今中山公園)前,是皇帝祭祖和祭祀社稷神的通道。優美的外金水橋和天安門城樓、華表、石獅一起,已經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標志。
三孔拱券式漢白玉石橋。
5.內金水橋:位于故宮內太和門前廣場內金水河上,系五座并列單孔拱券式漢白玉石橋。內金水河河水從紫禁城西北角護城河引進紫禁城內,曲曲彎彎地流向南,再向東,又再向南,時隱時現,或寬或窄,與紫禁城東南角外的護城河相通,全長達兩千多米。
這是紫禁城內最大,也是最壯觀,最華美的一組石橋。這五橋隨著彎曲如弓的金水河河道也成弧形排列。橋的規格制式和外金水橋相同。
6.廣濟橋-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在廣東潮州市東門外韓江上,與趙州橋、洛陽橋、蘆溝橋并稱中國四大古橋,曾被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
民謠:“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二十四洲,二十四樓臺二十四樣,二只牲牛一只溜”是廣濟橋最完整的概括,這種集梁橋、拱橋、浮橋于一體,是我國橋梁史上的孤例。
廣濟橋,俗稱湘子橋,宋太守曾汪創建,初為浮橋,由八十六只巨船連結而成始名"康濟橋"。東西橋建起來后,中間仍以浮舟連結之,形成了梁橋與浮橋相結合的基本格局。
廣濟橋中間用鐵鏈把18只木船鉸接在一起,不僅供路人同行,商船通航,還可在河水暴漲時,排水通洪。
橋墩上廿四個亭臺樓閣形式各異,過往,這里總是燈火明亮,商販云集,叫賣聲不斷,酒肆猜拳呼令,還有歌妓絲弦,熱鬧非凡,故有“一里長橋一里市”之美稱。
本來在橋墩上還有2只鐵牛分東西鎮水,但經過幾百年的風雨,2只鐵牛亦只剩下1只。
7.盧溝橋:在北京市西南約15公里處,豐臺區永定河上。因橫跨盧溝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
河面橋長213.15米,加上兩端的引橋,總長266.5米。橋身總寬9.3米。橋面寬7.5米。橋兩側雁翅橋面呈喇叭口狀,入口處寬32米。橋面兩側設置石欄,北側有望柱140根,南側有141根。每個柱子上都雕著獅子。獅子有大有小。大的有幾十厘米高,小的只有幾厘米,雕刻精美,形態各異。真是很難數清楚。但是文物工作者已經數清了,總共是501只。
有橋墩十座,共11個橋孔,整個橋身都是石體結構,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
橋面整修時,中間空出印心,完全保留古橋的原狀。
獅子有雌雄之分,雌的戲小獅,雄的弄繡球。
1698年重修,康熙命在橋西頭立碑,記述重修盧溝橋事。橋東頭則立有乾隆題寫的“盧溝曉月”碑。
橋的東頭是宛平縣城,這是一座建于明末拱衛京都
的拱極城。1937年7月7日在這里爆發的“盧溝橋事變”,點燃了抗日戰爭的熊熊烈火,城墻上至今還留著累累彈痕。
圖為“盧溝曉月”碑和宛平城。
8.五亭橋:在江蘇揚州市瘦西湖上,建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是仿北京北海的五龍亭和頤和園十七孔橋而建的。"上建五亭、下列四翼,橋洞正側凡十有五。橋身建成拱卷形,由三種共十五個不同的卷洞聯系,這樣就在厚重的橋基上,安排了空靈的拱卷。四隅建有單檐四方攢尖亭,簇著正中的重檐四方攢尖亭。是因為建于蓮花堤上,還是因為形狀象一朵盛開的蓮花,所以它又叫蓮花橋。五亭橋有15個橋洞,十五月圓之夜,每洞各銜一月,15個圓月倒懸水中,爭相輝映,泛舟穿插洞間,別具情趣。
橋亭上的“鶴舞九天”藻井。

橋亭和橋頭的礓碴踏跺。(臺階)
9.風雨橋:在廣西三江縣程陽村邊林溪河上。為石墩木面瓦頂結構。整座橋梁不用一根鐵釘,精致牢固。
全橋長368米,寬16米,最高處為18米。橋上建有284間橋廊,橋廊全部為懸山頂,有多層重檐,高低錯落。全橋共有歇山頂、攢尖頂、八角樓等7個橋亭,鑲有逾4000朵木頭雕刻花,亭塔頂端的葫蘆串,廊脊上的雙龍搶寶等裝飾物,均為透明的玻璃鋼制作,整座橋飛檐斗拱,懸柱翹梁,疊彩集翠。被稱為世界十大最不可思議橋梁之一。
橋廊。
橋亭的藻井。
10.安平橋:在福建晉江安海鎮。橋面由7條大石板鋪成,為中國古代最大的梁式石橋,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
全長2255米,橋面寬3~3.8米,共361墩。橋墩用花崗巖條石橫直交錯疊砌而成,有3種不同形式:長方形、單邊船形、雙邊船形。
橋亭為四角歇山攢尖頂石亭。

11.趙州橋-最古老的石拱橋:又稱安濟橋,坐落在河北省南部的洨河上,洨河流經趙縣。建于隋朝大業年間(公元605年-618年),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建造,距今已有約1400年的歷史,是當今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橋。在漫長的歲月中,雖然經過無數次洪水沖擊、風吹雨打、冰雪風霜的侵蝕和8次地震的考驗,卻安然無恙,巍然挺立在清水河上。
全橋只有一個大拱,長達37.4米,在當時可算是世界上最長的石拱。橋洞不是普通半圓形,而是像一張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沒有陡坡,便于車馬上下。
大拱的兩肩上,各有兩個小拱。這是創造性的設計,不但節約了石料,減輕了橋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漲的時候,還可以增加橋洞的過水量,減輕洪水對橋身的沖擊。同時,拱上加拱,橋身也更美觀。
橋面寬10米,兩側42塊模仿板上刻有龍獸狀浮雕。
12.玉帶橋:也叫“羅鍋橋”,在北京頤和園。用白石建成,拱券為蛋尖形,橋面呈雙向反彎曲。橋身用漢白玉雕砌,兩側雕刻精美的白色欄板和望柱。有“海上仙島”美稱。為清乾隆時建造,距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
單孔石拱橋。
13.東關橋:又稱“通仙橋”,在福建省永春縣東平級的湖洋溪上。始建于南宋紹興十五年(公元1145年),是閩南絕無僅有的長廊屋蓋梁式橋。全長85米,寬5米,共六墩五孔兩臺,橋基采用"睡木沉基",船形橋墩以上部分全為木材構造,技藝之精湛,構造之奇特實屬罕見。
橋面上還蓋有屋頂,就像裝有頂棚的人行天橋一樣,有橋屋26間。在每間橋屋的橫間上都有一幅畫,畫著一些古代的傳說,有哪吒鬧海,有沉香救母,還有嫦娥奔月。
東關橋的橋廊。
14.洛陽橋:原名萬安橋,在洛陽江口,距泉州城5公里,北宋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1053~1059年)由泉州知州蔡襄主持修造。
橋長834米,寬7米,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跨海石橋,其“筏型基礎”、“種蠣固基法”,是中國乃至世界造橋技術創舉,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非凡智慧。
橋上現存亭2座,石將軍2尊,石塔5座。
筏形基礎,就是用船載石沿著橋梁中線拋下大量石塊,使江底形成一條矮石堤,然后在堤上建橋墩。洛陽橋的橋墩形式也別具一格,值得一看。橋墩全中用長條石交錯壘砌,兩頭尖,以分水勢,減輕浪濤對橋墩的沖擊。
洛陽橋橋頭的宋代石塔。
橋頭的小亭內立有武士石像。
為了鞏固基石,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還首創了“種蠣固基法”,即在基石上養殖牡蠣,使之膠結成牢固的中流砥柱。這是世界上把生物學應用于橋梁工程中的先例。
筏形基礎,就是用船載石沿著橋梁中線拋下大量石塊,使江底形成一條矮石堤,然后在堤上建橋墩。洛陽橋的橋墩形式也別具一格,值得一看。橋墩全中用長條石交錯壘砌,兩頭尖,以分水勢,減輕浪濤對橋墩的沖擊。
15.雙龍橋:俗稱“十七孔橋”,是座三閣十七孔大石拱橋。它坐落于云南建水古城城西5里處,橫跨瀘江與塌沖河交匯之水面上,是云南省著名古跡之一,已列入中國造橋史冊。清乾隆年間先建三孔,道光年間又建十四孔與之相連,因此俗稱“十七孔橋”。橋中建有三層樓閣,兩端各有亭閣一座。橋身用巨石砌成,全長148.26米,寬3米,遠看猶如一艘樓船,近觀似長虹臥波。它造型奇巧,是我國現存的優秀古橋之一。
16.魚沼飛梁:在山西省太原市區西南的晉祠圣母殿前,是一座精致的古橋建筑。北宋時與圣母殿同建,。四周有勾欄圍護可憑依。古人以圓者為池,方者為沼。因沼中原為晉水第二大源頭,流量甚或大,游魚甚多,所以取名魚沼。它的非常外形奇特,為我國現存古橋梁中的孤例。
沼上架十字形板,橋沼內立三十四根約30厘米見方的小八角形石柱,柱頭卷殺,柱頂架斗拱與橫梁,承托著十字形橋面,就是飛梁。
十字形梁橋。

17.五音橋:在河北遵化縣清東陵順治皇帝的陵區里,近百座石橋之中最大、最奇特、最神秘而有趣的一座橋梁。敲擊此橋兩側126塊方解石欄板時能發出叮叮咚咚的悅耳音樂,包羅我國古代聲樂中宮、商、角、徵、羽、五音,所以稱此為“五音橋”。
橋全長110.60米、寬9.10米,橋上有石望柱128根,抱鼓石4塊,兩邊安設有方解石欄板126塊,每塊欄板的形狀和大小相同。能發出音響的欄板,是使用質地潔白、細膩的方解石,此類石材約含有50%的鐵質石料雕刻建造的,因此能夠發出響聲。
七孔拱券石橋。
18.十七孔橋:在北京頤和園,是連接東岸與南湖島的一座長橋。清乾隆時(1736一1795)建。為園內最大的石橋。橋由17個孔券組成,長150米,飛跨于東堤和南湖島,狀若長虹臥波。其造型兼有北京盧溝橋、蘇州寶帶橋的特點。橋上石雕極其精美,每個橋欄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態各異的獅子,大小共544個。兩橋頭還有石雕異獸,十分生動。橋額北面書靈獸偃月,南面書修煉凌波。
橋頭的石雕異獸。
19.二十四橋:在江蘇省揚州市,歷史上的二十四橋旱頹圮于荒煙衰草。揚州市經過規劃,在瘦西湖西修長橋,筑亭臺,重修了二十四橋景點,為古城揚州增添了新的風韻。廿四橋為單孔拱橋,漢白玉欄桿,如玉帶飄逸,似霓虹臥波。該橋長24米,寬2.4米,欄柱24根,臺級24層,似乎處處都與二十四對應。
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詩:“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二十四橋有二說,一說謂二十四座橋,一說橋名“二十四”。
單孔石拱橋。
20.楓橋:在蘇州市城西閶門外5公里,是一座江南常見的單孔石拱橋。大運河在此通過,這里又是官道所在,南北舟車在此交會,舊時每到夜里航道就要封鎖起來,這里便成了理想的停息之地,此橋便因此得名為“封橋”,后因張繼的詩而易名“楓橋”,并沿襲至今。
橋長39.6米,高7米,寬4.2米,跨徑10米。始建于唐代,據推斷距今至少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現存楓橋重建于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
21.千獅橋:在陜西榆林綏德縣城內無定河上的千獅橋始建于1987年,橋長300余米,因橋上兩邊護欄柱上及橋兩端涼亭周圍共有1008個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的石刻獅子而得名。這里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石刻獅群,因而千獅橋成了綏德縣一處標志性建筑。
千獅橋上的石獅子大到丈余,小到二三寸。重達三十噸,輕到百十克。橋上石獅子千姿百態,站、走、蹲、臥、爬、滾、騰、躍、吻、抱等無一雷同。
千獅橋石獅雖多,但每一幅作品都有一個故事,都有一個主題,都是貼近社會生活的藝術品。如、《母子情深》、《童言無欺》、《風華正茂》、《如魚似水》、《激流永進》、《深思熟慮》、《喜迎曙光》等。綏德男子漢廣闊的胸懷和遠大的抱負都刻在千只石獅子上。
十七孔拱券石橋。
橋頭的大石獅和盤龍柱路燈。
橋頭的橋亭。
橋頭的石雕鳳舞望柱。
橋頭的石雕盤龍。
22.握橋:又名臥橋,在蘭州城西,始建于明永樂間(1403~1424),清代兩次重建,現在的位與水車博覽園內。
握橋是一座典型的伸臂木梁橋,始建于唐代。橋由28根朱紅大柱組成橋廊13間,中間3間,兩側各5間。廊柱下端柱頭倒掛,雕成桃形,柱的上方有縷花裝飾,花欄廊廈。橋頭翼亭四角飛檐,卷棚歇山頂,上蓋黑色琉璃瓦,造型雄偉奇特,建筑手藝精巧,別具一格。 全長27米,橋高4.85米,寬4.6米。橋廊坡度20度。1952年拆除。
重建的握橋凈跨度22.50米,寬6.70米,高4.60米,橋上用18根約30至40厘米粗的圓木組建橋廊,橋東西兩頭有橋頭閣。橋上28根握木,東西各14根。
圖為握橋老照片。
重建的握橋。
橋廊。
23.贛州古浮橋:在江西贛州,學名叫惠民橋。浮橋長約400米,連接貢江的兩端,由100多只小舟板并束之以纜繩相連而成,始建于宋乾道年間(1163——1173)、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整座浮橋分為33組,用纜繩把它們連接起來,然后用鋼纜、鐵錨固定在江面之上。
24.放生橋:位于朱家角鎮,跨于漕港上,明萬歷年間(1573—1620)建。清嘉慶十七年(1812)重建,是上海地區最長、最大、最高的五孔聯拱大橋,稱為”滬上第一橋”。全長70.8米,寬5.8米,結構精巧,形狀美觀。放生橋長如帶,形如虹,“井帶長虹”為朱家角十景之一。
25.寶帶橋:在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京杭大運河邊,跨澹臺湖口玳玳河,為歷代纖道所經。橋全長317米,寬4米。始建于唐元和十一年至十四年(816年-819年),已經有千年歷史,相傳是刺史王仲舒捐出寶帶修成此橋,因而得名。共有環洞53個,是江蘇省現存最長的多孔古石拱橋。
寶帶橋是中國古代多孔薄墩聯拱石橋。
26.八字橋:在浙江紹興,“兩橋相對而斜,狀如八字,故得名”。橋以石材構建,結構造型奇妙,八字橋陸連三路,水通南北,南承鏡湖之水,北達中國大運河,為古代越城的主要水道之一。橋面條石并列,長4.85米,橋高5米,凈跨4.5米;橋面寬3.2米,橋東西長27米;橋東的南北向落坡各為12.4米、17.4米,橋西的南向落坡為14米,西南落坡17米。橋上置欄,望柱頭雕覆蓮。
27.金鰲玉鶇橋:在北海公園南門西側,主橋長117.58米,橋寬9.48米,并在橋東西兩端各建一座木牌坊,西牌坊上書寫“金鰲”二字,東牌坊書寫“玉蝀”二字,因此這座橋又稱“金鰲玉蝀”橋。
1974年把兩側的石欄全部拆除,改成高大的鐵柵護欄。雖然改善了交通,但我們和我們的后代再也看不到造型美觀大方的古橋了。
“金鰲玉蝀”橋老照片。
現在的北海大橋。
28.北京永安橋:在北海公園內,該橋前身是元代的一座木橋,明代稱“太液橋”乾隆八年改建為三曲折,三孔拱券石橋。橋長85米,寬7.6米,兩側有望柱48根。
29.學步橋:在邯鄲市區北關街,沁河公園西段,原為木橋結構,因常遭水沖,于明代萬歷45年改建為拱券型石橋。橋身長32米,面寬9米,高8米,兩旁各有19塊攔板和18根望柱,均雕有歷史人物故事和精美的獅子、猴子等動物。橋下設有三個大橋孔,橋孔兩側附設四個小孔,橋孔中心處雕有向下俯視的龍頭。橋的規模雖不大,但結構堅固,造型美觀,具有民族橋梁建筑的藝術風格。
采用圓弧拱形式,改變了中國大石橋多為半圓形拱的傳統。采用敝肩,即在大拱兩端各設兩個小拱。這種大拱加小拱的敝肩拱具有優異的技術性能,首先可以增加泄洪能力,減輕洪水季節由于水量增加而產生的洪水對橋的沖擊力。
30.瀘定橋:在四川省西部的大渡河上。瀘定橋又被稱為鐵索橋,是中國古代橋梁建筑的杰作。兩岸的橋頭古堡為漢族木結構古建筑,為中國獨有。該橋始建于清康熙44年,建成于康熙45年(1706年)。康熙御筆題寫“瀘定橋”,并立御碑于橋頭,橋長103米,寬3米,13根鐵鏈固定在兩岸橋臺落井里,9根作底鏈,4根分兩側作扶手,共有12164個鐵環相扣,全橋鐵件重40余噸。
1935年5月29日,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經這里,以22位勇士為先導的突擊隊,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緣鐵索匍匐前進,一舉消滅橋頭守衛。
31.麗水廊橋:在云南麗水市,這座九龍廊橋為仿古景觀步行木拱廊橋,全長203.75米,橋面寬5.4米,共計5孔,各跨度不相等,最長跨度39米,工程概算為1900多萬元,是目前亞洲橋長和單孔跨度最長的木拱廊橋。
橋廊。
32.青島棧橋:始建于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為總兵衙門章高元所施,1893年竣工。全長200米,寬10米,石基灰面,橋面兩側裝有鐵護欄,是青島最早的軍事專用人工碼頭建筑。德國侵占青島后,棧橋成為貨運碼頭。
33.最危險的橋-溜索橋:是原始渡河工具,中國古代稱為撞,明曹學佺撰《蜀中廣記》中所記“度索尋撞之橋”,大抵即指溜索。用兩條或一條繩索,分別系于河流兩岸的樹木或其他固定物上。一頭高,一頭低,形成高低傾斜。溜索不僅可以溜渡人,而且還可以溜渡貨物、牲畜等。
據說最早是看見蜘蛛在樹間織網、來回爬行而受到啟示的。不過危險易斷的篾索已被堅固而且帶有滑輪的鐵索所取代了。
34.橋樓殿:在河北石家莊蒼巖山,從山門向上攀登,峰回路轉,在對峙的斷崖之間飛架著一座長15米、寬9米的單孔石拱橋,橋樓殿就坐落在這臨深約70米的橋上。殿為二層重檐樓閣式建筑,金色琉璃瓦頂和朱紅色殿柱映在藍天綠峰中,光彩照人。殿內有佛、菩薩、十八羅漢像及壁畫。
35.廊橋第一鄉-浙江省慶元縣:目前慶元有各類廊橋97座,其中木拱廊橋21座,平梁廊橋26座,石拱廊橋50座。
36.萬橋市-紹興:紹興橋梁量多面廣,據1993年底統計全市有橋10610座,譽為“萬橋市”。石梁橋、三邊形橋、五邊形橋、七邊形橋、半圓形石拱橋、馬蹄形石拱橋、橢圓形石拱橋及至跨入當今世界先進拱圈結構的準懸鏈線拱橋,構成了一個極完整的古橋系列,成為中國古代橋梁發展,演化的一個縮影,被稱為中國的“古橋博物館”。全市現存604座古橋。
纖道橋:在紹興運河上,為唐元和十年(815)浙東觀察使孟簡整治運河時修建,連綿百余里。其中阮社段東起雙梅上謝橋,西至錢清板橋,全長7160米,由1285孔石梁橋組成,每跨凈2米,橋面用三塊條石拼成,寬1.5米,橋墩用條石干砌,橋低接近水面,東端45跨較高,可通小舟。
“纖道”是指架設在水面上,由一座座石橋連接而成的水上通道,供纖夫背纖和躲避風浪用。古纖道位于浙江省紹興市錢清鎮附近的杭甬運河上。它自東而西穿越紹興全境,是古人行舟背纖的通橋。
37.涇口大橋:(jīng)位于紹興陶堰涇口村,跨浙東運河。由三孔馬蹄型拱橋與三孔石梁橋組成。三孔馬蹄型拱橋為國內少見。拱高6米,長20米,梁橋高3米,長10米,全橋長60米,拱橋3孔跨徑分別為5米、6.2米、6米。北孔內設有纖道,橋面寬3米。橋始建于清乾隆前,現存橋為宣統三年(1911)重修。
涇口大橋的纖道橋。

38.峨眉山棧道橋:棧道橋又名棧閣、橋閣,是一種沿懸崖修建的單臂木梁橋。多見于山區。在今四川、陜西、云南、貴州等地尚存,如藏蜀棧道。
39.麗江古城過戶橋:一塊長石板擱兩端,便把兩戶人家連起來了。
40.廣東東莞天然橋:亦稱天然拱門。就是大自然形成的“橋”,是大自然的一種奇觀,“橋面”一般平坦,人可一在上面自由行走。
41.閣道橋:建于兩樓之間。如皇帝宮室,上層為皇帝專用。有的上建屋頂,亦稱復道。據說最早的閣道建于黃帝軒轅氏時。現存的例子如北京雍和宮萬佛閣與延綏閣之間的閣道。
42.通州區北關閘橋:北關攔河閘在石壩碼頭舊址興建,七孔弧形攔河閘采用“橋閘一體”的設計方式,閘門隱蔽于橋下,近看是閘,遠看是橋,橋體的形制和裝飾依照了古代造橋式樣。閘橋的西側,豎立著由國務院公布、北京市文物局立的一塊碑,確認北關攔河閘橋為京杭大運河最北端的“運河源頭第一橋”,溫榆河、通惠河、小中河等為北運河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