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譬喻說,一篇文章,觀點、主題是靈魂,結構是骨架,材料是血肉。那么語言是什么?
高考對作文語言的要求大體上說來只有兩條:一個是“語言通順”,一個是“有文采”。“通順”之意猶如要求“身體健康”;“有文采”則相當于要求五官端正,模樣或俊秀、或靚麗、或清純、 或帥氣…… 從北京今年考場作文來看,好的語言則大體表現為以下幾個特點: 1.善用修辭 例(1)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路途的轉折,人生之途也同樣擁有這樣的“峰回路轉”。富貴與貧寒是生活的轉折,憂郁與自由是心靈的轉折,求生與求死是生命的轉折。 例(2) 夜空中那閃爍的群星,正是由于轉折的催化,才會出現流星瞬間的美麗。秋風中那孤獨的落葉,正是由于轉折的痛苦,才會有“化做春泥更護花”的悲壯。生命正如一道道風景,是群星閃亮,是落葉堆積,每一次轉折,都在創造另一種風景。生命正如一條路,沒有轉折,路便無法成就它的獨特;只有轉折,才能使路更有深度,更加幽邃。 例(3) 一個人思想的變化,會使他的人生發生轉折;一個領導觀念的變化,會使企業的命運發生轉折;一個政策、方針的變化,會使一個社會發生劃時代的轉折。 借助比喻、引用、排比、對比、反復、層遞等積極修辭手法,以求形象、生動地表現對轉折的“所感”,鋪陳深化“所思”,突出強調“所悟”。特別是例(3),排比中漸進,在增強語言氣勢的同時,更彰顯了作者認識層面的推進。 2.講究句式 例(1) 等待轉折者,虛度光陰,鄙視生命; 尋找轉折者,勤奮努力,開創人生; 錯失轉折者,妄自嗟呀,徒增歲月; 珍視轉折者,勵精圖治,走向成功。 例(2) 蒲松齡四次落第,倘若從此心灰意冷,他會失敗。越王勾踐飽嘗亡國之恨,倘若一直痛苦絕望,他會滅亡。比爾·蓋茨中途輟學,如果只會在街上游蕩,他現在只不過是一個老混混而已。 例(3) 記得米蘭昆德拉的作品中有一句:“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然而上帝畢竟是善意地珍愛著人類的,因此或許可以說:“人類一懈怠,上帝就送給他們轉折。”當我們這樣看待它時,就沒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轉折”了。 講究句式,尤其是“適當運用整句可以增加作文的文采”,這一點已經是盡人皆知的高考作文的秘密武器。但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如果單單是為追求“有文采”而機械地堆砌整句,不但達不到所追求的表達效果,還會因形害意。上面所舉三例之所以稱好,就在于在選用句式的“講究”上達到了義理與辭章的有機結合。例(1)是文章的開篇部分,用整句,不但使文章起筆見勢,而且很好地起到了領起全文和引出下文的作用。例(2)選自文章的論述部分,蒲松齡、勾踐、比爾·蓋茨的例子在整齊而又適度變化的句式中,使得論證更加簡潔有力。例(3)選自文章的結尾部分,并未使用整句,但引用、套用、仿用了米蘭昆德拉的兩個名句,且三個語句間又巧妙地形成了轉與折,令人在贊賞作者知識的積累同時,也贊嘆作者化用語言的機智和文采。 3.拆詞疊詞 例(1) 尋尋覓覓中,我們在人生之路上轉了幾個彎;轉轉折折中,我們品味著人生的酸甜苦辣,也感悟到人生的真諦。 例(2) 艱難險阻中的一轉,可能是“豁然開朗”;光明坦途中的一折,可能是“濁浪排空”。 例(3) 在人生的拐角處,你的態度至關重要——膽膽怯怯的,晴空也會“轉”陰;坦坦然然的,暗夜也會“折”明。 巧妙地將詞語拆用、疊用,當是語言運用到一定程度上的一種機敏。拆而不損,疊而不贅,分而有合,在看似輕松的語言游戲中,顯示的則是作者運用語言的功力,同時也形成了一定層面的語言的折轉張力。 4.寓理于形 例(1) 當飛蛾破繭而出的時候,當丑小鴨掠過湖面的時候,當蝌蚪跳上岸的時候,生命出現了轉折。 當荊軻的短劍刺向秦王的時候,當屈原縱身跳入滔滔江水的時候,當司馬遷忍辱著書的時候,他們的人生出現了轉折。 例(2) 轉折是什么?海員說:“轉折是在海上迷失方向時的燈塔,給我們以生還的希望。”運動員說:“轉折是賽場上一個彎道的超越,讓我抓住勝利的獎杯。”醫生說:“轉折是那次試驗的發現,于是我不再承受無法扶起病人時的痛苦。”廠長說:“轉折是一張定單,我們廠子因此起死回生,工人們又重新露出了笑臉。” 轉折是喜悅,是歡笑,是勝利,是難忘。然而這轉折的背后又是什么?勤奮、追求、汗水、信任、堅持、希望、頑強…… 例(3) 如果你將一條絲帶從中間折一下,將其中一半翻轉,再折一下,再將另一半翻轉,壓在上面,折一下……如此反復地一“轉”一“折”之后,輕輕地拉動絲帶末端,你的手中將出現一朵綻放的絲帶玫瑰。 在人們的習慣中,轉折總打破習慣,帶來變化,讓人措手不及。這種意外,總被理所當然地看做災難。然而如果你能以平和之心看待它,轉折就會變出另一個模樣,就猶如那條被“轉”“折”得似乎皺巴巴的絲帶,會在你的努力中變為美麗的玫瑰。 上面的例子皆選自說理文,寓理于形,借形象包孕抽象,既可使說理生動、淺出,又可借“形象大于思想”而擴展意蘊。這比起純粹說理在表達效果上明顯占優。例(1)用飛蛾破繭、丑小鴨變成白天鵝和蝌蚪轉變成青蛙的形態變化,形象地說明什么是生命的轉折;又用荊軻刺秦王、屈原投江和司馬遷忍辱著書的命運變化,形象地說明什么是人生的轉折。而其中“掠過湖面”“跳上岸”“刺向秦王”和“縱身跳入滔滔江水”又是選擇了轉折的瞬間極具沖擊力的畫面,不但形象地說明了作者對轉折的理解,而且使文章具有了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例(2)在詮釋轉折時,用設問,用排比,更用生動的形象來完成面對“轉折”這一命題時的感、思、悟,再用“然而這轉折的背后又是什么?”將思路一轉,進而展開內容。這一過程也正是作者由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的轉折。例(3)用絲帶的反復轉折可制做出絲帶玫瑰,直觀形象地說明轉折可以變為美麗這一觀點,巧妙而耐人尋味。 我們說這種寓理于形的語言好,并不排斥邏輯縝密的分析與純粹推理的議論性語言,它們同樣也是說理文好的語言,只是相對來說,能夠寓理于形且得體的語言,會使議論、說理更加形象、生動,更具感染力,更添文采。 作文是一種創造,作文中的語言是一種個性的張揚。一個人的骨架、血肉,甚至靈魂可以是相似甚至相同的,但每個人的相貌肯定是不同的。就文章而言,造就不同的“這一個”當然少不了個性化的語言。強調個性而又將其類化,這是否自相矛盾呢?當然不是。以上所選只是例舉,雖然有所歸類,但每一個例子都自有其個性,這正是它們之所以“好”的重要原因。我們不能要求每一個中學生都能像作家般地運用個性化的語言,對于廣大中學生而言,模式的貯存和模仿是必要和必經的過程,只有經歷了這一過程,方可進入創造的自由境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