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國外研究現狀 從現代教學形式——班級授課制的建立、教師開始成為一種專門職業算起,教師專業化發展已經歷了300多年的歷史。20世紀60年代以后,教師專業化發展成為一種強勁的思想浪潮,極大地推動了許多國家教師教育新理念和新制度的建立。20世紀80年代以來,“教師成為研究者”的觀念廣為流傳,這種觀念來自于“專業人員即研究者”的啟示,其基本假設是教師有能力對自己的教育行動加以反思、研究和改進,提出最貼切的改進建議。目前人們幾乎把“教師成為研究者”當作了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同義語,而是否具有較強的教育研究能力,又成為區分一個教師是專業教師還是非專業教師的根本標志。 從斯騰豪斯的“教師成為研究者”到埃利奧特的“教師成為行動研究者”,再到凱米斯等人的“教師成為解放性行動研究者”,不僅是對教師專業研究能力的不斷提高,而且是對教師專業自主發展的強化。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教師教育和教師專業化發展不斷得到重視和加強,教師的教育研究能力越來越成為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重中之重。對教師專業化發展, 各個國家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做了積極的探索,但從制度層面看,無論在哪個國家,教師專業化發展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2.國內研究現狀 我國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對教師職業展開過討論,目前,我國有關法律已經為推進教師專業化發展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證。1994年開始實施的《教師法》規定:“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第一次從法律角度確認了教師的專業地位。2000年,我國出版第一部對職業進行科學分類的文件《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將我國職業歸并為八大類,教師屬于“專業技術人員”。 2001年4月1日起,國家首次開展全面實施教師資格認定工作,進入實際操作階段。鐘啟泉提出了我國教師專業化發展面臨的三大問題:①教師教育理念尚待進一步到位;②教師教育制度尚待進一步完善;③教育科學尚待進一步改造和發展。針對教師專業化發展存在的問題,鐘啟泉從理念層面提出了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兩點策略:①確立適應新時代需要的理想的“教師形象”;②確立相應于理想的“教師形象”的教師教育體制。劉芳則指出教師專業化發展必須做到:①教師成為研究者,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和教學質量,使教師工作重新獲得“生命力和尊嚴”,顯示出不可替代性;②教師積極反思,使教師對自己、自己的專業活動直至相關的問題有更為深入的了解;③使教師任教的學校成為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基地。 北京鐘祖榮等人從最能反映教師成長變化的兩個指標(教師的素質和工作成績)這一基點出發,認為教師的成長大致要經過準備期、適應期、發展期、創造期四個階段,而每個階段結束時的教師可以分別稱為新任教師、合格教師、骨干教師、專家教師(學科帶頭人、特級教師等)。北京教育學院邵寶祥主持的全國教育科學“九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在研究中發現教師專業發展的關鍵是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發展。他們將教師專業的發展過程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適應階段。從教的1—2年內,初為人師,這時教師要實現兩個轉變,一是由師范生向教師的角色的轉變;二是教學知識向教學能力的轉變。第二,成長階段。從教3—8年之間,是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發展最迅速的階段。第三,稱職階段。又稱為高原階段。進入這一階段,一般是35歲以后。在這一階段,教師已基本上適應教育、教學的需要。能駕馭班級、課堂。業務水平、自信心、外部的評價都達到較高水平。但是,相當多的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發展在這一時期開始緩慢下來,一部分教師甚至出現了停滯,定型為教書匠,他們由于個人抱負、意志品質、教育觀念、知識結構以及種種的外部條件的制約終究未能沖出高原階段。而對另一部分教師來說,通過個體持續不斷的努力,以及外部積極因素的作用,就會突破“高原現象”,其教育、教學能力會獲得新的發展。第四,成熟階段。在這一階段,教師的知識、能力結構將經歷重大改造,認知、情感、人格等全面升華,形成了自己教育教學的獨特風格和特色,成為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甚至對教育教學理論某些方面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成為專家型、學者型教師。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一直致力于教師專業地位的改善和教師專業化的發展。1994年我國開始實施的《教師法》規定:“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第一次從法律角度確認了教師的專業地位。1995年國務院頒布《教師資格條例》,2000年教育部頒布了《教師資格條例實施辦法》,教師資格制度開始全面實施。盡管我國師范教育起步較晚,接觸教師專業化理論較遲,教師教育中存在諸多問題,教師專業化水平相對不高,但是我們正在努力。綜上所述,教師職業在教師專業組織的積極推動和世界各國政府的努力下,伴隨著近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教育普及和教師教育理論與實踐的豐富與發展,正逐步成為一門專業。教師專業化成為世界各國政府提升綜合國力的成功策略,也是促進教師發展的首選途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