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市認真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采取有力措施,著力推進“名校長、名教師、名方法、名理念、名學生、名口碑”發展工作,計劃到2020年發展成為全州領先、省內先進、全國知名,規模適當、質量優異、社會滿意的名教育。
——積極推進體制改革。一是推進人才培養體制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多種培養方式,改革教育質量評價和人才評價制度,改進人才選用方式,建立教育人才戰略儲備制度,不斷夯實教育管理人才和教學骨干人才基礎。二是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改進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方式,規范優秀特長生錄取程序與辦法。中等職業學校實行自主招生或注冊入學。三是建設現代學校制度。轉變教育管理職能,探索適應不同類型教育和人才成長的學校管理體制與辦學模式。完善中小學學校管理制度。完善中小學、中等職業學校校長負責制,改革校長履職評價、任職條件評估和選拔任用辦法。建立中等職業學校與行業、企業合作機制。四是推進辦學體制改革。健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辦學主體多元、辦學形式多樣、充滿生機活力的辦學體制,深化公辦學校辦學體制改革,積極鼓勵行業、企業等社會力量參與公辦學校辦學。大力支持民辦教育,鼓勵出資、捐資辦學,促進社會力量興辦教育。五是積極擴大教育開放。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開展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交流與合作。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吸引外地知名學校、教育和科研機構以及企業,合作設立教育教學、實訓、研究機構或項目。鼓勵各類學校開展多種形式的交流與合作,辦好示范性合作學校和合作辦學項目,探索多種方式引進和利用省內、國內優質教育資源。
——強化保障經費投入。健全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集教育經費的體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把教育作為財政支出重點領域予以優先保障,保證教育財政撥款增長明顯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教育費附加專項用于教育事業;提高市級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全市生產總值比例,實現2012年達到4%的目標。非義務教育實行以政府投入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擔、其他多種渠道籌措經費的投入機制。學前教育建立政府投入、社會舉辦者投入、家庭合理負擔的投入機制。普通高中實行以財政投入為主,其他渠道籌措經費為輔的機制。中等職業教育實行政府、行業、企業及其他社會力量依法籌集經費的機制。采取引商興教、產權置換、現代融資等方法加大教育基礎建設投入。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以名校長、名教師培養為重點,完善學術學科帶頭人和有突出貢獻專業技術人才的引進、推薦和管理辦法,促進人才的合理流動。將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考核、聘任(聘用)和評價的首要內容。以培育名理念、名方法為切入點,通過“校長論壇”、“名師講壇”等形式,全面提高教師的思想道德素質和專業水平。加強教師培訓工作,做好脫產進修、外出考察、校本培訓、校本研究工作,全面提高教師素質。樹立“人才強校”理念,實行優秀教師獎勵制度,建立優秀校長、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學術帶頭人、優秀青年教師的培養選拔機制,培養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理念先進、教法創新的高素質教師隊伍,儲備一批優秀教育管理人員和教師。
——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充分利用優質資源和先進技術,創新運行機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現有資源,構建先進、高效、實用的數字化教育基礎設施。推進數字化校園建設,實現多種方式接入互聯網。重點加強農村學校信息基礎建設,縮小城鄉數字化差距。加強優質教育資源開發與應用,建立開放靈活的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促進優質教育資源普及共享。繼續推進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使農村學校能夠享受優質教育資源。
——加大教育改革試點力度。圍繞教育改革發展戰略目標,著眼于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以加強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為重點,完善機制,組織實施好十二項教育改革試點工作,即:學校文化建設,現代教育制度建設,改進校長履職評價、任職條件評估、選拔任用辦法,新型招生考試制度推行,教育教學質量評價,職業高中校企合作實驗,教育投入機制創新,拓寬教師培養培訓途徑;,鼓勵扶持民辦教育,教科研資源引進交流,普職教溝通方式,建立民辦學校教師管理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