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國民黨頂級戰犯的最后結局(3)
2010年12月09日09:03 來源:照片中國
第十四號戰犯 吳鐵城:晚年受辱
吳鐵城
吳鐵城1888~1953,原籍廣東香山,與孫中山同鄉,他生于江西九江。1909年加入同盟會。1911年武昌起義后,任九江軍政府總參議官,11月被推舉為江西省代表出席南京各省都督府代表會議,組織臨時政府,制定憲法。1913年參加二次革命,失敗后出走日本。1914年加入中華革命黨。1915年8月5日奉孫中山之命前往檀香山主持黨務,乃國民黨元老。 吳鐵城(左二)與張學良、張群(右一)合影
50年代初,總統府資政吳鐵城在華僑協會大會上致詞
吳鐵城曾任上海市長兼淞滬警備司令、國民黨中央海外部部長、國民黨中央秘書長等職。1949年底,吳鐵城逃到香港,后到臺灣,次年3月,蔣介石復任“總統”,吳被任命為“總統府”資政。1953年,吳因好友王世杰撤職查辦之事,自恃勞苦功高,與蔣總裁當面頂撞,蔣原就對吳曾支持李宗仁懷恨在心,故當面責罵,并將其趕出了大門。吳年近古稀,受此“大辱”,當夜連服三枚安眠藥。次日,家人發現這位“黨國鐵老”已長眠不起,享年僅65歲,是國民黨政要中較早辭世者。 1953年,吳鐵城之喪,由兒子吳幼林帶著孫子為其封土
1954年,吳鐵城逝周年祭,張群前往慰問家屬
第十五號戰犯 王云五:在商言利
王云五:商務印書館的泰斗 王云五(1888—1979),字岫廬,廣東香山人,生于上海。他早年刻苦自學,主修英文。18歲開始步入教育界,19歲時在中國公學任英文教員,學生中有胡適、楊杏佛等,可謂“高足滿門”。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他被孫中山聘為臨時大總統府秘書,后又在教育部任職。1916年任蘇、粵、贛三省禁煙特派員。一年后辭職,在上海專門從事編譯工作。1921年9月,經胡適推薦進入商務印書館。1922年正式接替高夢旦就任編譯所所長。 王云五:譴責與推崇之間
現代出版家、商務印書館總經理。王云五,廣東香山(今中山)人,祖籍南朗王屋村。 名鴻楨、字日祥、號岫廬,筆名出岫、之瑞、龍倦飛、龍一江等。1888年7月9日(清光緒十四年六月初一)出生于上海一小商人家庭。早年入上海一五金店學徒,業余在夜校學英文,并廣泛涉獵多種學科,成績優秀。1906年起,先后在上海同文館、中國公學等校教授英文。1907年春任振群學社社長。1909年任閘北留美預備學堂教務長。 1912年,王云五加入國民黨,先任南京臨時大總統府秘書,后在北洋政府教育部任事。同年底任北京英文《民主報》主編及北京大學、國民大學、中國公學大學部等英語教授。1913年5月辭教育部職,任中國公學大學部教授,講授英文、英國文學等課程。 王云五1917年起,在上海從事編譯工作,并創辦公民書局,開始出版商生涯。五四運動以后,上海商務印書館亟謀適應時代潮流,編譯所邀胡適任所長,胡改薦王云五。1921年秋,王就任后以“教育普及”、“學術獨立”為方針,組織編譯了一批介紹中外古籍名著的叢書,頗受社會重視。1925年3月發明四角號碼檢字法和編出《王云五大詞典》等書,在學術界獲得一定聲名。1930年春,王云五出任商務印書館總經理,積極推行科學管理法,開創商務印書館日出新書一種的新局面,出版了許多有價值的書籍,對中國文化教育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抗日戰爭爆發后,王云五開始投身政界,連任四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政協代表。1946年,辭去商務印書館的職務,出任國民政府經濟部部長,制憲國大代表。次年4月任行政院副院長,積極支持反共內戰政策。1948年5月,王云五出任行政院政務委員兼財政部部長。為挽救瀕于崩潰的經濟,他在蔣介石授意下,提出幣制改革方案,以金圓券代替法幣,限制物價,并獲通過實行。但不久即遭到失敗,王云五因此被彈劾下臺。 1949年4月去臺灣,1954年他出任臺灣“考試院”副院長、“行政院”副院長,至1964年退出政壇,辭去官職后,重新將主要精力投入文化教育事業;在臺灣,他有“博士之父”的譽稱,但直到1969年獲韓國建國大學名譽法學博士學位,他才算有了“文憑”。曾先后任臺灣當局行政院設計委員,總統府國策顧問臺灣商務印書館董事長等職。;1979年8月14日在臺北病逝。著作甚多,主要有《物理與政治》、《中外圖書統一分類法》、《四角號碼檢字法》等 王云五堅持以“教育普及、學術獨立”為出版方針;編輯《百科小叢書》,主編《萬有文庫》;創立了《四角號碼檢字法》;編著了《王云五大詞典》、《王云五小詞典》等等。王云五開辦并復興東方圖書館,編寫出版了大量的古典、中外名著和教科書辭典等。為我國近代文化教育事業作出了大量貢獻,成為我國近著名出版家。 蔡元培與王云五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為適應戰時環境,商務董事會決定由王云五帶領編輯、出版、印刷的主要力量遷往香港。香港淪陷后,商務編輯出版重心又移至重慶,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仍堅持出書。到重慶以后,他除主持商務業務外,逐漸把精力投入到政治活動中,在政治上日趨活躍。1946年5月,他辭去商務總經理職務,出任國民黨政府經濟部長,后又任行政院副院長、財政部長等職。1949年,他到了香港;1951年,轉而去了臺灣。 1970年王云五先生赴日與錢穆夫婦(無錫名人)在公園內
王云五先生1970年10月留影
![]() 王云五先生1974年在公園留影
![]() 1977年,民國出版界大亨王云五在臺北歡慶90大壽
![]() 王云五先生1978年4月留影
![]() 1978年4月.九十高齡的王云五主持臺北商務印書館股東會
王云五從1921年進商務,到1946年辭職從政,前后在商務工作了二十五年,一直在商務擔任要職,對二三十年代商務的發展起過重要的作用。 到臺后,先后擔任考試院、行政院副院長等職。后淡出政壇,將精力投入其熱衷的文化事業。曾被聘為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專職教授,培養了眾多研究生和博士生,在臺灣有“博士之父”的譽稱。但他本人既無什么學歷,也無文憑。后于1969年獲韓國建國大學名譽法學博士學位,了卻其一大缺憾。1979年8月14日,病逝于臺北,終年92歲。
有一點我實在不明白,國民黨殺人如麻的鮮血淋淋的劊子手多得是,象王云五先生這樣的文人,即便是曾棄文從政,又無多大的劣跡,哪里算得上是大戰犯哪???
![]() 王云五先生晚年在臺北家中留影
![]() 王云五1979年初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留影
![]() 1979年8月王云五先生喪禮時,蔣經國蒞臨致敬
![]() 第十六號戰犯 戴季陶:油盡燈枯
![]() 戴季陶:油盡燈枯
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早期干部和理論家。名傳賢,字季陶,筆名天仇。原籍浙江湖州。早年留學日本,參加同盟會。辛亥革命后追隨孫中山,參加了二次革命和護法戰爭。1917年由上海赴廣州任大元帥府秘書長。五四運動期間,在上海主編《星期評論》周刊,對社會主義和勞工問題作過一些研究。1924年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任中央宣傳部長,后任黃埔軍校政治部長等職。 ![]() 早期的戴季陶
![]() 青年才俊戴季陶
![]() 1913年孫中山與黃興、陳其美、居正、戴季陶等合影
![]() 1914年7月8日,中華革命黨在東京成立時合影。后排左五戴季陶
1925年孫中山逝世后,積極參加西山會議派的反共活動。同年先后發表《孫文主義的哲學基礎》、《國民革命與中國國民黨》等文章,反對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1927年,協助時任國軍總司令蔣介石策劃“四.一二”政變。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歷任國民政府委員、考試院院長、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長等職,長期為國民黨出謀劃策,是國民黨右派的主要理論家,被稱為:“反共最早,決心最大,辦法最徹底”。 ![]() 1924年4月28日,孫中山給戴季陶的任命書
![]() 1924年孫中山從日本赴天津.船上同李烈鈞(右)、戴季陶(中)
![]() 1925年.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戴季陶
隨著國民黨統治的崩潰,戴季陶也同蔣家王朝一樣,最終避免不了被歷史拋棄的命運。1949年2月11日,曾嘲笑陳布雷自殺行為的戴季陶,在廣州面對窗外連日大作的風雨,大生悲慟凄慘之感,吞食了大量安眠藥,匆匆在他鄉結束了生命,他是43人中第一個死去的人,距名單公布不到2個月。
![]() 孫中山為戴季陶題詞
![]() 戴季陶墨跡
![]() 第十七號戰犯 吳鼎昌:病死香港
![]() 吳鼎昌
吳鼎昌(1884~1950),原籍浙江吳興,生于四川綏定,字達鈴。他出生官宦家庭,早年就讀于成都尊經書院,后官費留學日本,入東京高等商業學校,其間,加入中國同盟會。1910年回國,執教于北京法政學堂。后任中日合辦本溪湖鐵礦局總辦、江西大清銀行總辦。1912年以后,歷任中國銀行正監督、袁世凱造幣廠監督、中國銀行總裁、天津金城銀行董事長、鹽業銀行總經理、內政部次長。1922年1月,任鹽業、金城、中南、大陸四行儲蓄會主任,成為金融集團的首腦。1926年盤購天津《大公報》,自任社長,投靠蔣介石,從此搖身變為國民黨的鷹犬,使《大公報》的立場從“不黨、不賣、不私、不盲”變成為國民黨張目,鼓吹反共的工具。《大公報》那時在全國聲望很高,是國內非官方的最大媒體。《大公報》有三巨頭:張季鸞的筆,吳鼎昌的錢、胡政之的經營”。
![]() 中國記者的良心:范長江
一本《西行漫記》成就了埃德加·斯諾,這個美國人是全世界第一個進入紅色中國的新聞記者。一本《中國的西北角》讓范長江聲名鵲起,他是第一個真實報道紅軍長征的記者,也是繼斯諾后,第一個進入延安的記者。他的69篇旅行通訊在當時最具影響力的《大公報》上發表,得到總經理胡政之的支持。時值國民黨三中全會,當天下午報紙一到南京,蔣介石大怒,把曾經為孫中山起早臨時大總統文告的《大公報》總編輯張季鸞叫去大罵了一頓。
![]() 《大公報》總編輯張季鸞
吳鼎昌后任總統府秘書長,成為蔣介石的高級幕僚。1926年7月至1937年,先后任國民政府財政委員會委員、國民經濟建設運動總委員會委員、全國鋼鐵廠監察委員會主任委員、農本局理事長、中國國貨聯合營業公司董事長、國民政府實業部部長兼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第四部部長等職。
![]() 貴陽府學宮
1937年11月,任貴州省政府主席、滇黔綏靖公署副主任、貴州全省保安司令。主黔期間,吳氏受命來黔時,已年過半百(53歲),比蔣介石還年長3歲。此正值八年抗戰,而貴州是抗戰后方。吳鼎昌提出開發貴州、支援大西南的口號。首先將國民黨官僚資本引入貴州,使素有“人無三分銀”的貴州成為商賈云集、經濟流通的后方基地。吳鼎昌注重發展教育,創辦了貴州大學、貴陽醫學院及貴陽師范學院。 ![]() 蔣介石對三邀毛澤東重慶談判后悔不已
吳鼎昌有句名言,“政治資本有三個法寶:一是銀行;二是報紙;三是學校,缺一不可”。他曾出主意邀請毛澤東到重慶談判,結果弄巧成拙。1949年1月去職,赴香港做寓公,1950年8月23日病逝于香港,享年67歲。 ![]() 民國人物吳鼎昌(右上)
![]() 后人還是為吳鼎昌立傳
第十八號戰犯 熊式輝:一介草民
![]() 熊式輝 熊式輝(1893~1974),江西安義人。字天翼。他從小習武,六歲讀千字文,熟讀四書、唐詩、易經、左傳等;十五歲考入江西陸軍小學;十八歲畢業于南京陸軍第四中學,并秘密參加同盟會。 ![]() 熊式輝故里:江西安義縣
熊式輝曾任淞滬警備司令、江浙皖三省“剿匪”總指揮、江西省政府主席等職。抗日戰爭勝利后,熊式輝受命負責“接收”東北,成為林彪手下的敗將,他本人也從此失寵于蔣介石,退任虛職。 ![]() 省會童子軍大檢閱獎章(熊式輝贈)
![]() 熊式輝贈匾之手跡
國民黨逃離大陸時,熊式輝由于蔣對他的冷落而舉家遷往香港。l954年7月,熊式輝到臺灣,但不為陳誠所容,連蔣介石的面也未能見上。最終完全淪落成一介草民,后又遷回香港。1974年1月21日病故,終年81歲。 ![]() 熊式輝:從將軍到草民
第十九號戰犯 張厲生:終遭遺棄
![]() 張厲生
張厲生1900~1971,字少武。河北樂亭人。曾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中央組織部長、行政院秘書長、內政部長等職。1949年去臺灣后,歷任行政院副院長、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秘書長、駐日“大使”等職。在臺期間,他與陳誠配合,共同經營臺灣,政績突出,一度深得蔣介石垂青。不久,出任“駐日本國大使”。在日本與臺灣關系疏遠后,蔣歸咎于張厲生“工作不力”,從此不再任用。他不禁心情黯淡,身體也每況愈下。張厲生雖多年官高位顯,但清廉自律,一心于“黨國事業”,最終晚景凄涼。1971年4月21日,病逝于臺北家中,享年72歲。 ![]() 1952年,胡適在臺灣與老友重聚(二排右起張歷生)
第二十號戰犯 朱家驊:苦守學術
![]() 朱家驊
朱家驊1893~1963,字騮先,浙江吳興人。歷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長、交通部長、浙江省主席,1940年任中央研究院代理院長。歷史地看,朱家驊是中國教育界、學術界的泰斗、外交界的耆宿,中國近代地質學的奠基人、中國現代化的先驅,然以其特出的聰明才智和過人的精力,擔當過教育、學術、政府、政黨等多項重要職務,與中國政局的演變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影響現代中國甚巨。 ![]() 朱家驊致信陳獨秀(1941年3月6日)
![]() 1945年教育部長朱家驊簽發的聘書及印章
![]() 1947年8月南開大學創始人張伯苓陪同朱家驊視察天津教育
去臺灣前,時任中央研究院代理院長與教育部長的朱家驊負責將故宮、中央博物院的文物及書籍運往臺灣,為中央研究院遷臺做準備,同時收容國內各地有名望的教授,成為中央研究院在臺發展的基礎。他為在臺重振中央研究院煞費苦心,最后卻于1957年不得不黯然告退,讓位于對中央研究院無尺寸之功、由蔣介石圈定的王世杰。1963年1月2日,朱家驊在臺北病逝,終年71歲。蔣介石親臨吊唁,特贈“愴懷勛碩”挽額。 ![]() 苦守學術的朱家驊
![]() 晚年朱家驊
|
|